出版時間:2010年03月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吳玲,郭萬平,陳小法 頁數(shù):469
Tag標簽:無
前言
談到中日關(guān)系,時下流行“一衣帶水”。把浩瀚的東海,比喻作一條衣帶,顯然有悖地理學常識。所以說這個比喻,表達一種美好的愿望,帶有濃郁的文學色彩,折射出特定時期的政治氛圍。中日之間究竟相隔多遠?在現(xiàn)代測量技術(shù)發(fā)明之前,人們的距離感,往往依據(jù)心理尺度。查閱古代文獻,《后漢書》說“樂浪郡徼去其國萬二千里”,樂浪(今朝鮮)距中原還有好幾千里,所以在古代中國人的世界構(gòu)圖中,日本列島隱現(xiàn)在縹緲的天涯海角,史書稱之為“絕域”。遠不可及的距離感,給人馳騁想象的空間,衍生出種種幻覺。中國習稱日本為“扶?!?、“東瀛”、“方壺”等,意思都是仙人所居的海外神山。直到清朝末年,現(xiàn)代科技知識已經(jīng)比較精確地測定中日之間的距離,但大多數(shù)士大夫依然霧中看花般的認知日本。黃遵憲在《日本國志》中嘆息,中國文人視日本“若海外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即”。這種朦朧的距離感,把日本虛化為世外桃源,妨礙中國人認識真實的日本,危害不可謂小。然而,歷史上中日之間也有過幾次近距離接觸。明朝時,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宣稱吞并大明、坐鎮(zhèn)寧波。明朝出兵援朝,經(jīng)過短兵相接,往昔令人向慕的“神仙”,一變而為毛骨悚然的“怪物”。翻看明代傳奇《斬蛟記》,豐臣秀吉被描繪成頭似巨鐘、赤發(fā)披面、雙目噴火的巨蛟,即可為一證。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包括《日本書法藝術(shù)》、《日本人文地理》、《日本茶道文化》三冊?;仡欀腥战煌鶜v史,日本離我們太遠,超出正常的視覺距離,容易被虛化為神仙;日本離我們太近,甚至引起肢體摩擦,常常被異化為鬼怪。好比用望遠鏡嘹望,模模糊糊地產(chǎn)生海市蜃樓的錯覺;如果拿顯微鏡觀察,局部的瑕疵會被無限擴大。諺云:“遠看似朵花,近看全是疤?!敝腥罩g遠近距離錯位,正應此驗。中日邦交正?;詠恚p方都面臨重新調(diào)整焦距的問題。焦距調(diào)大了模糊,焦距調(diào)小了障眼;謙卑地仰觀對方難窺全貌,傲慢地俯視對手易失準頭。通過編寫這一套《日本百科知識文庫》系統(tǒng)客觀地介紹了日本的方方面面,確保民眾在最佳距離審視對方。
書籍目錄
日本人文地理 序一 中日之間的“距離” 序二 第一章 日本人文地理概說 第一節(jié) 地理位置 第二節(jié) 氣候特征 第三節(jié) 自然災害 第四節(jié) 自然資源 第五節(jié) 行政區(qū)劃 第六節(jié) 人口變遷 第二章 日本區(qū)域人文地理 第一節(jié) 北海道地區(qū) 第二節(jié) 東北地區(qū) 第三節(jié) 關(guān)東地區(qū) 第四節(jié) 中部地區(qū) 第五節(jié) 近畿地區(qū) 第六節(jié) 中國地區(qū)(山陰山陽地區(qū)) 第七節(jié) 四國地區(qū) 第八節(jié) 九州、沖繩地區(qū) 第三章 日本主要城市 第四章 日本名勝古跡 第一節(jié) 世界遺產(chǎn)(含預備項目) 第二節(jié) 風景名勝 第三節(jié) 歷史古跡 后記 參考文獻日本書法藝術(shù) 序一 中日之間的“距離” 序二 第一章 日本書法簡史 第一節(jié) 日本書法的起源 第二節(jié) 彌生時代(前3~3世紀) 第三節(jié) 大和時代(4~6世紀) 第四節(jié) 飛鳥時代(538~710年) 第五節(jié) 奈良時代(710~784年) 第六節(jié) 平安時代(784~1192年) 第七節(jié) 鐮倉時代(1192~1333年) 第八節(jié) 室町時代(1333~1603年) 第九節(jié) 江戶時代(1603~1868年) 第十節(jié) 明治、大正、昭和時代(1868~1989 第二章 日本歷代書家 第一節(jié) 古代書法家 第二節(jié) 中世書法家 第三節(jié) 近世書法家 第四節(jié) 近代書法家 第三章 口本歷代書法名作 第一節(jié) 古代名作 第二節(jié) 中世名作 第三節(jié) 近世名作 第四節(jié) 近代名作 后記 參考書日日本茶道文化 序一 中日之間的“距離” 序二 第一章 日本茶道的歷史 第一節(jié) 奈良平安時代 第二節(jié) 鐮倉時代 第三節(jié) 南北朝時代 第四節(jié) 室町時代 第五節(jié) 戰(zhàn)國時代 第六節(jié) 安土桃山時期 第七節(jié) 江戶時代 第八節(jié) 明治時代以后 第二章 茶事茶禮 第一節(jié) 茶事的種類 第二節(jié) 茶事的過程 第三節(jié) 茶道的基本禮法 第四節(jié) 煎茶道茶會 第三章 茶道建筑 第四章 茶道器具 第一節(jié) 等候室用茶道具與茶室用茶道具 第二節(jié) 添炭用茶道具 第三節(jié) 點茶用茶道具 第四節(jié) 懷石料理用茶道具與茶庭用茶道具 第五節(jié) 煎茶道茶道具 第五章 茶人、茶書與茶道流派 第一節(jié) 茶人 第二節(jié) 茶書 第三節(jié) 當今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 后記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梅雨和臺風也是日本氣候的主要特點。從六月中旬開始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是陰雨連綿的梅雨季節(jié)。每年大約有3次強臺風在日本登陸。盡管日本降雨量甚多,但在人口眾多的日本,人均年降水量大約為5,1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日本每年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大約為3,300立方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從地域上來看,沖繩、關(guān)東、近畿(特別是靠近海洋的地域)等地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較少,即使山陽、北九州這些地方,水資源量也略少。工業(yè)地區(qū)的可利用水資源量比想象的要少得多,因此,節(jié)水和水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除了山地地區(qū),日本是世界上緯度最低的有降雪的地域,位于領(lǐng)土南端的奄美大島也有降雪記錄。在有氣象觀測所的地點,高田(新潟縣上越市)擁有日降雪量176厘米的記錄(世界最高紀錄為美國科羅拉多州的193厘米),可以說是世界最高級別的日降雪量。日本海沿岸大雪通常只存在于山地上,很少出現(xiàn)淹沒海岸線的大雪,因此又被稱為“山雪”。此外,像歌手海豚(《與雪惜別》中的歌詞那樣,東京在春天來臨的時候,就會紛紛揚揚地下雪。不僅在日本海沿岸,在太平洋沿岸也會由于溫帶低氣壓(有代表性的被稱作“臺灣坊主”)而產(chǎn)生降雪天氣,典型的西高東低的冬季氣壓結(jié)構(gòu)有時也會發(fā)生異變。大雪給人類帶來災害的同時,有時也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好處,由于大雪而形成的日本糧倉地帶就是一個極好例子。若觀察信濃川一年之內(nèi)的流量變化,就會發(fā)現(xiàn)在3月份其流量會激增,在正值插秧的四月份,其流量會達到最大值。
后記
我供職的浙江工商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是一家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歷史文化而享譽國內(nèi)外的學術(shù)機構(gòu)。雖以文獻史料和書籍交流為研究專長和重點,但凡一切涉及中日兩國的文化現(xiàn)象皆為研究范疇。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由我所和日本倫理研究所共同發(fā)起的“日本百科知識文庫”計劃于2009年正式啟動,我有幸承擔《日本書法藝術(shù)》一書的執(zhí)筆工作。我酷愛書法,無論是硬筆還是軟筆。二十多年來,堅持忙里偷閑,心追手摹名帖幾乎不曾間斷。對心儀的《九成官醴泉銘》(歐陽詢)、《苕溪詩帖》(米芾)和《落花詩》(唐寅)花工尤多,也曾得到了李文采、徐子久、陳進、馬華林等書法家的請授,雖在省市乃至全國性的書法會展中也偶有斬獲,無奈本人書法資質(zhì)太低,終不成器。但這并不妨礙我對書法追求的熱情,緊張的工作之余,靜心臨摹成了我個人最奢侈的休息方式。師從王勇教授以后,開始從事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當然書法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內(nèi)容。因此,本書可以說是自己多年以來在文化交流研究和名家碑帖臨摹中取得的一些體會和總結(jié)。鑒于成書時間倉促,加之本人學識淺陋,全書勢難工整,詳略之間定多疏謬失當之處。致希方家不吝指正,以匡不逮。
編輯推薦
《日本百科知識文庫(套裝全3冊)》是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