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08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莫言 頁數(shù):364 字數(shù):302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捍衛(wèi)長篇小說的尊嚴 莫言大約是兩年前,《長篇小說選刊》創(chuàng)刊,讓我寫幾句話,推辭不過,斗膽寫道:“長度、密度和難度,是長篇小說的標志,也是這偉大文體的尊嚴。”所謂長度,自然是指小說的篇幅。沒有二十萬字以上的篇幅,長篇小說就缺少應有的威嚴。就像金錢豹子,雖然也勇猛,雖然也剽悍,但終因體形稍遜,難成山中之王。我當然知道許多篇幅不長的小說其力量和價值都勝過某些臃腫的長篇,我當然也知道許多篇幅不長的小說已經成為經典,但那種猶如長江大河般的波瀾壯闊之美,卻是那些精巧的篇什所不具備的。長篇就是要長,不長算什么長篇?要把長篇寫長,當然很不容易。我們慣常聽到的是把長篇寫短的呼,呼,我卻在這里呼吁:長篇就是要往長里寫!當然,把長篇寫長,并不是事件和字數(shù)的累加,而是一種胸中的大氣象,一種藝術的大營造。那些能夠營造精致的江南園林的建筑師,那些在假山上蓋小亭子的建筑師,當然也很了不起,但他們大概營造不來故宮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萬里長城那樣的浩大工程。這如同戰(zhàn)爭中,有的人,指揮一個團,可能非常出色,但給他一個軍,一個兵團,就亂了陣腳。將才就是將才,帥才就是帥才,而帥才大都不是從行伍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當然,不能簡單地把寫長篇小說的稱作帥才,更不敢把寫短篇小說的貶為將才。比喻都是笨拙的,請原諒。一個善寫長篇小說的作家,并不一定非要走短——中——長的道路,盡管許多作家包括我自己走的都是這樣的道路。許多偉大的長篇小說作者,一開始上手就是長篇巨著,譬如曹雪芹、羅貫中等。我認為一個作家能夠寫出并且能夠寫好長篇小說,關鍵的是要具有“長篇胸懷”。“長篇胸懷”者,胸中有大溝壑、大山脈、大氣象之謂也。要有粗礪莽蕩之氣,要有容納百川之涵。所謂大家手筆,正是胸中之大溝壑、大山脈、大氣象的外在表現(xiàn)也。大苦悶、大悲憫、大抱負、天馬行空般的大精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大感悟——這些都是“長篇胸懷”之內涵也。大苦悶、大抱負、大精神、大感悟,都不必展開來說,我只想就“大悲憫”多說幾句。近幾年來,“悲憫情懷”已成時髦話語,就像前幾年“終極關懷”成為時髦話語一樣。我自然也知道悲憫是好東西,但我們需要的不是那種剛吃完紅燒乳鴿,又趕緊給一只翅膀受傷的鴿子包扎的悲憫;不是蘇聯(lián)戰(zhàn)爭片中和好萊塢大片中那種模式化的、煽情的悲憫;不是那種全社會為一只生病的熊貓獻愛心、但置無數(shù)因為無錢而在家等死的人于不顧的悲憫。悲憫不僅僅是“打你的左臉把右臉也讓你打”,悲憫也不僅僅是在苦難中保持善心和優(yōu)雅姿態(tài),悲憫不是見到血就暈過去或者是高喊著“我要暈過去了”,悲憫更不是要回避罪惡和骯臟?!妒ソ洝肥潜瘧懙慕浀?,但那里邊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場面。佛教是大悲憫之教,但那里也有地獄和令人發(fā)指的酷刑。如果悲憫是把人類的邪惡和丑陋掩蓋起來,那這樣的悲憫和偽善是一回事?!督鹌棵贰匪刎搻好?,但有見地的批評家卻說那是一部悲憫之書。這才是中國式的悲憫,這才是建立在中國的哲學、宗教基礎上的悲憫,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哲學和西方宗教基礎上的悲憫。長篇小說是包羅萬象的龐大文體,這里邊有羊羔也有小鳥,有獅子也有鱷魚。你不能因為獅子吃了羊羔或者鱷魚吞了小鳥就說它們不悲憫。你不能因為它們捕殺獵物時展現(xiàn)了高度技巧、獲得獵物時喜氣洋洋就說他們殘忍。只有羊羔和小鳥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說不是小說。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鳥,也要吃昆蟲;即便是好人,也有惡念頭。站在高一點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壞人,都是可憐的人。小悲憫只同情好人,大悲憫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惡人。編造一個苦難故事,對于以寫作為職業(yè)的人來說,不算什么難事,但那種非在苦難中煎熬過的人才可能有的命運感,那種建立在人性無法克服的弱點基礎上的悲憫,卻不是能夠憑借才華編造出來的。描寫政治、戰(zhàn)爭、災荒、疾病、意外事件等外部原因帶給人的苦難,把諸多苦難加諸弱小善良之身,讓黃鼠狼單咬病鴨子,這是煽情催淚影視劇的老套路,但不是悲憫,更不是大悲憫。只描寫別人留給自己的傷痕,不描寫自己留給別人的傷痕,不是悲憫,甚至是無恥。只揭示別人心中的惡,不袒露自我心中的惡,不是悲憫,甚至是無恥。只有正視人類之惡,只有認識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寫了人類不可克服的弱點和病態(tài)人格導致的悲慘命運,才是真正的悲劇,才可能具有“拷問靈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憫。關于悲憫的話題,本該就此打住,但總覺言猶未盡。請允許我引用南方某著名晚報的一個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出身的總編輯退休之后在自家報紙上寫的一篇專欄文章,也許會使我們對悲憫問題有新的認識。這篇文章的題目叫《難忘的斃敵場面》,全文如下:中外古今的戰(zhàn)爭都是殘酷的。在激烈斗爭的戰(zhàn)場上講人道主義,全屬書生之談。特別在對敵斗爭的特殊情況下,更是如此。下面講述一個令我畢生難忘的斃敵場面,也許會使和平時期的年輕人,聽后毛骨悚然,但在當年,我卻以平常的心態(tài)對待。然而,這個記憶,仍使我畢生難忘。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夕,國民黨頑軍152師所屬一個大隊,瞅住這個有利時機,向“北支”駐地大鎮(zhèn)等處發(fā)動瘋狂進攻,我軍被迫后撤到駐地附近山上。后撤前,我軍將大鎮(zhèn)潛伏的頑軍偵察員(即國民黨特務)四人抓走。其中有個特務是以當?shù)蒯t(yī)生的面目出現(xiàn)的。抓走時,全部用黑布蒙住眼睛(避免他們知道我軍撤走的路線),同時綁著雙手,還用一條草繩把四個家伙“串”起來走路。由于敵情緊急,四面受敵,還要被迫背著這四個活包袱躑躅行進,萬一雙方交火,這四個“老特”便可能溜走了。北江支隊長鄔強當即示意大隊長鄭偉靈,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處決。鄭偉靈考慮到槍斃他們,一來浪費子彈,二來會驚動附近敵人,便決定用刺刀全部把他們捅死。但這是很費力,也是極其殘酷的。但在鄭偉靈眼里看來,也不過是個“小兒科”。當部隊撤到英德東鄉(xiāng)同樂街西南面的山邊時,他先呼喝第一個蒙面的敵特俯臥地上,然后用鋤頭、刺刀把他解決了。為了爭取最后機會套取敵特情報,我嚴厲地審問其中一個敵特,要他立即交代問題。其間,他聽到同伙中“先行者”的慘叫后,已經全身發(fā)抖,無法言語。我光火了,狠狠地向他臉上摑了一巴掌。另一個敵特隨著也狂叫起來,亂奔亂竄摔倒地上。鄭偉靈繼續(xù)如法炮制,把另外三個敵特也照樣處死了。我雖首次看到這個血淋淋的場面,但卻毫不動容,可見在敵我雙方殘酷的廝殺中,感情的色彩也跟著改變了。事隔數(shù)十年后,我曾問鄭偉靈,你一生殺過多少敵人?他說:百多個啦。原來,他還曾用日本軍力殺了六個敵特,但這是反話了。讀完這篇文章,我才感到我們過去那些描寫戰(zhàn)爭的小說和電影,是多么虛偽和虛假。這篇文章的作者,許多南方的文壇朋友都認識,他到了晚年,是一個慈祥的爺爺,是一個關心下屬的領導,口碑很好。我相信他文中提到的鄭偉靈,也不會是兇神惡煞模樣,但在戰(zhàn)爭這種特殊的環(huán)境下,他們是真正的殺人不眨眼。但我們有理由譴責他們嗎?那個殺了一百多人的鄭偉靈,肯定是得過無數(shù)獎章的英雄,但我們能說他不“悲憫”嗎?可見,悲憫,是有條件的;悲憫,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不是書生的臆想。一味強調長篇之長,很容易招致現(xiàn)成的反駁,魯迅、沈從文、張愛玲、汪曾祺、契訶夫、博爾赫斯,都是現(xiàn)成的例子。我當然不否認上列作家都是優(yōu)秀的或者是偉大的作家,但他們不是列夫·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托馬斯·曼、喬伊斯、普魯斯特那樣的作家,他們的作品里沒有上述這些作家的煌煌巨作里所具有的那種波瀾壯闊的浩瀚景象,這大概也是不爭的事實。長篇越來越短,與流行有關,與印刷與包裝有關,與利益有關,與浮躁心態(tài)有關,也與那些盜版影碟有關。從苦難的生活中(這里的苦難并不僅僅是指物質生活的貧困,而更多是一種精神的苦難)和個人性格缺陷導致的悲劇中獲得創(chuàng)作資源可以寫出大作品,而從盜版影碟中攫取創(chuàng)作資源,大概只能寫出背離中國經驗和中國感受的也許是精致的小玩藝兒。也許會有人說,在當今這個時代,太長的小說誰人要看?其實,要看的人,再長也看;不看的人,再短也不看。長,不是影響那些優(yōu)秀讀者的根本原因。當然,好是長的前提,只有長度,就像老祖母的裹腳布一樣,當然不好;但假如是一匹繡著《清明上河圖》那樣精美圖案的錦緞,長就是好了。長不是抻面,不是注水,不是吹氣,不是泡沫,不是通心粉,不是燈心草,不是紙老虎;長是真家伙,是仙鶴之腿,不得不長,是不長不行的長,是必須這樣長的長。萬里長城,你為什么這樣長?是背后壯闊的江山社稷要它這樣長。長篇小說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洶涌澎湃,裹挾著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來,讓人目不暇接,不是那種用幾句話就能說清的小說。密集的事件當然不是事件的簡單羅列,當然不是流水帳。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對這樣的長篇小說同樣適用。密集的人物當然不是沙丁魚罐頭式的密集,而是依然要個個鮮活、人人不同。一部好的長篇小說,主要人物應該能夠進入文學人物的畫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應該是有血有肉的活人,而不是為了解.決作家的敘述困難而拉來湊數(shù)的道具。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種思想的沖突和絞殺。如果一部小說只有所謂的正確思想,只有所謂的善與高尚,或者只有簡單的、公式化的善惡對立,那這部小說的價值就值得懷疑。那些具有進步意義的小說很可能是一個思想反動的作家寫的。那些具有哲學思維的小說,大概都不是哲學家寫的。好的長篇應該是“眾聲喧嘩”,應該是多義多解,很多情況下應該與作家的主觀意圖背道而馳。在善與惡之間,美與丑之間,愛與恨之間,應該有一個模糊地帶,而這里也許正是小說家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也可以說,具有密度的長篇小說,應該是可以被一代代人誤讀的小說。這里的誤讀當然是針對著作家的主觀意圖而言。文學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被誤讀。一部作家的主觀意圖和讀者的讀后感覺吻合了的小說,可能是一本暢銷書,但不會是一部“偉大的小說”。長篇小說的難度,是指藝術上的原創(chuàng)性,原創(chuàng)的總是陌生的,總是要求讀者動點腦子的,總是要比閱讀那些輕軟滑溜的小說來得痛苦和艱難。難也是指結構上的難,語言上的難,思想上的難。長篇小說的結構,當然可以平鋪直敘,這是那些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經典作家的習慣寫法。這也是一種頗為省事的寫法。結構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形式,它有時候就是內容。長篇小說的結構是長篇小說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作家豐沛想象力的表現(xiàn)。好的結構,能夠凸現(xiàn)故事的意義,也能夠改變故事的單一意義。好的結構,可以超越故事,也可以解構故事。前幾年我還說過,“結構就是政治”。如果要理解“結構就是政治”,請看我的《酒國》和《天堂蒜薹之歌》。我們之所以在那些長篇經典作家之后,還可以寫作長篇,從某種意義上說,就在于我們還可以在長篇的結構方面展示才華。長篇小說的語言之難,當然是指具有鮮明個性的、陌生化的語言。但這陌生化的語言,應該是一種基本馴化的語言,不是故意地用方言土語制造閱讀困難。方言土語自然是我們語言的富礦,但如果只局限在小說的對話部分使用方言土語,并希望借此實現(xiàn)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則是一個誤區(qū)。把方言土語融入敘述語言,才是對語言的真正貢獻。長篇小說的長度、密度和難度,造成了它的莊嚴氣象。它排斥投機取巧,它笨拙,大度,泥沙俱下,沒有肉麻和精明,不需獻媚和撒嬌。在當今這個時代,讀者多追流俗,不愿動腦子。這當然沒有什么不對。真正的長篇小說,知音難覓,但知音難覓是正常的。偉大的長篇小說,沒有必要像寵物一樣遍地打滾,也沒有必要像鬣狗一樣結群吠叫。它應該是鯨魚,在深海里,孤獨地遨游著,響亮而沉重地呼吸著,波浪翻滾地交配著,血水浩蕩地生產著,與成群結隊的鯊魚,保持著足夠的距離。長篇小說不能為了迎合這個煽情的時代而犧牲自己應有的尊嚴。長篇小說不能為了適應某些讀者而縮短自己的長度、減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難度。我就是要這么長,就是要這么密,就是要這么難,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個讀者,我也要這樣寫。
內容概要
著名作家莫言最新長篇集結系列包括《紅高粱家族》、《酒國》、《檀香刑》、《四十一炮》和《生死疲勞》五部,部部皆為經典。本書為其中的一部。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運動發(fā)展史上,《紅高粱家族》(1987)出現(xiàn)具有審美轉型的深刻意義。作者用“虛構敘事”取代“親歷在場”,用“酒色財氣”顛覆“英雄崇拜”,用“靈魂救贖”挑戰(zhàn)“舊夢新知”,并以強烈的藝術理性精神,宣告了革命英雄傳奇神話的歷史終結。
作者簡介
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東高密。中國當代在海內外贏得廣泛聲譽的世界級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十三步》、《酒國》、《豐乳肥臀》、《紅樹林》、《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勞》等十部,中短篇小說一百余部,并有劇作、
書籍目錄
卷首語第一章 紅高梁第二章 高粱酒第三章 狗道第四章 高粱殯第五章 奇死人老了,書還年輕——代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紅高粱一九三九年古歷八月初九,我父親這個土匪種十四歲多一點。他跟著后來名滿天下的傳奇英雄余占鰲司令的隊伍去膠平公路伏擊敵人的汽車隊。奶奶披著夾襖,送他們到村頭。余司令說:“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對我父親說:“豆官,聽你干爹的話。”父親沒吱聲,他看著奶奶高大的身軀,嗅著從奶奶的夾襖里散出的熱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涼氣逼人。他打了一個戰(zhàn),肚子咕嚕嚕響一陣。余司令拍了一下父親的頭,說:“走,干兒。”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綽綽,隊伍的雜沓腳步聲已響出很遠。父親眼前掛著藍白色的霧幔,擋住了他的視線,只聞隊伍腳步聲,不見隊伍形和影。父親緊緊扯住余司令的衣角,雙腿快速挪動。奶奶像岸愈離愈遠,霧像海水愈近洶涌,父親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條船舷。父親就這樣奔向了聳立在故鄉(xiāng)通紅的高粱地里屬于他的那塊無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墳頭上已經枯草瑟瑟,曾經有一個光屁股的男孩牽著一只雪白的山羊來到這里,山羊不緊不慢地啃著墳頭上的草,男孩站在墓碑上,怒氣沖沖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聲高唱:高粱紅了——日本來了——同胞們準備好——開槍開炮——有人說這個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對高密東北鄉(xiāng)極端熱愛,曾經對高密東北鄉(xiāng)極端仇恨,長大后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我終于悟到:高密東北鄉(xiāng)無疑是地球上最美麗最丑陋、最超脫最世俗、最圣潔最齷齪、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愛的地方。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們,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種植。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洗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輝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愛情激蕩。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游蕩著一朵朵豐滿的白云,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白云的紫紅色影子。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網,幾十年如一日。他們殺人越貨,精忠報國,他們演出過一幕幕英勇悲壯的舞劇,使我們這些活著的不肖子孫相形見絀,在進步的同時,我真切地感到種的退化。出村之后,隊伍在一條狹窄的土路上行進,人的腳步聲中夾著路邊碎草的窸窣聲響。霧奇濃,活潑多變。我父親的臉上,無數(shù)密集的小水點凝成大顆粒的水珠,他的一撮頭發(fā),粘在頭皮上。從路兩邊高梁地里飄來的幽淡的薄荷氣息和成熟高粱苦澀微甘的氣味,我父親早已聞慣,不新不奇。在這次霧中行軍里,我父親聞到了那種新奇的、黃紅相間的腥甜氣息。那味道從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隱隱約約地透過來,喚起父親心靈深處一種非常遙遠的記憶。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節(jié)。一輪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肅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過水銀,汩汩生輝,我父親在剪破的月影下聞到了比現(xiàn)在強烈無數(shù)倍的腥甜氣息。那時候,余司令牽著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個鄉(xiāng)親疊股枕臂,陳尸狼藉,流出的鮮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地浸泡成稀泥,使他們拔腳遲緩。腥甜的氣味令人窒息,一群前來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著父親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來得手槍,甩手一響,兩只狗眼滅了;又一甩手,滅了兩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遠遠的,嗚嗚地咆哮著,貪婪地望著死尸。腥甜味愈加強烈,余司令大喊一聲:“日本狗!狗娘養(yǎng)的日本!”他對著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彈,狗跑得無影無蹤。余司令對我父親說:“走吧,兒子!”一老一小,便迎著月光,向高粱深處走去。那股彌漫著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親的靈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殘忍的歲月里,這股腥甜昧一直伴隨著他。高粱的莖葉在霧中滋滋亂叫,霧中緩慢地流淌著在這塊低洼平原上穿行的墨河水明亮的喧嘩,一陣強一陣弱,一陣遠一陣近。趕上隊伍了,父親的身前身后響著踢踢蹋蹋的腳步聲和粗重的呼吸。不知誰的槍托撞到另一個誰的槍托上了。不知誰的腳踩破了一個死人的骷髏什么的。父親前邊那個人吭吭地咳嗽起來,這個人的咳嗽聲非常熟悉。父親聽到他咳嗽就想起他那兩扇一激動就充血的大耳朵。透明單薄布滿血管的大耳朵是王文義頭上引人注目的器官。他個子很小,一顆大頭縮在聳起的雙肩中。父親努力看去,目光刺破濃霧,看到了王文義那顆一邊咳一邊顛動的大頭。父親想起王文義在演練場上挨打時,那顆大頭顛成那般可憐模樣。那時他剛參加余司令的隊伍,任副官在演練場上對他也對其他隊員喊:向右轉——,王文義歡歡喜喜地跺著腳,不知轉到哪里去了。任副官在他腚上打了一鞭子,他嘴咧開叫一聲:孩子他娘!臉上表情不知是哭還是笑。圍在短墻外看光景的孩子們都哈哈大笑。余司令飛起一腳,踢到王文義的屁股上。“咳什么?”“司令……”王文義忍著咳嗽說,“嗓子眼兒發(fā)癢……”“癢也別咳!暴露了目標我要你的腦袋!”“是,司令。”王文義答應著,又有一陣咳嗽沖口而出。父親覺出余司令的手從王文義的后頸皮上松開了,父親還覺得王文義的脖子上留下兩個熟葡萄一樣的紫手印,王文義幽藍色的驚懼不安的眼睛里,飛迸出幾點感激與委屈。很快,隊伍鉆進了高粱地。我父親本能地感覺到隊伍是向著東南方向開進的。適才走過的這段土路是由村莊直接通向墨水河邊的唯一的道路。這條狹窄的土路在白天顏色青白。路原是由烏油油的黑土筑成,但久經踐踏,黑色都沉淀到底層,路上疊印過多少牛羊的花瓣蹄印和騾馬毛驢的半圓蹄印,馬騾驢糞像干萎的蘋果,牛糞像蟲蛀過的薄餅,羊糞稀拉拉像震落的黑豆。父親常走這條路,后來他在日本炭窯中苦熬歲月時,眼前常常閃過這條路。父親不知道我的奶奶在這條土路上主演過多少風流悲喜劇,我知道。父親也不知道在高粱陰影遮掩著的黑土上,曾經躺過奶奶潔白如玉的光滑肉體,我也知道。拐進高粱地后.霧更顯凝滯,質量更大,流動感少,在人的身體與人負載的物體碰撞高粱秸稈后,隨著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鳴聲,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撲簌簌落下。水珠冰涼清爽,味道鮮美,我父親仰臉時,一滴大水珠準確地打進他的嘴里。父親看到舒緩的霧團里,晃動著高粱沉甸甸的頭顱。高粱沾滿了露水的柔韌葉片,鋸著父親的衣衫和面頰。高粱晃動激起的小風在父親頭頂上短促出擊,墨水河的流水聲愈來愈響。父親在墨水河里玩過水,他的水性好像是天生的,奶奶說他見了水比見了親娘還急。父親五歲時,就像小鴨子一樣潛水,粉紅的屁股眼兒朝著天,雙腳高舉。父親知道,墨水河底的淤泥烏黑發(fā)亮,柔軟得像油脂一樣。河邊潮濕的灘涂上,叢生著灰綠色的蘆葦和鵝綠色車前草,還有貼地生的野葛蔓,支支直立的接骨草。灘涂的淤泥上,印滿螃蟹纖細的爪跡。秋風起,天氣涼,一群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一會兒排成個“人”字,等等。高粱紅了,西風響,蟹腳癢,成群結隊的、馬蹄大小的螃蟹都在夜間爬上河灘,到草叢中覓食。螃蟹喜食新鮮牛屎和腐爛的動物的尸體。父親聽著河聲,想著從前的秋天夜晚,跟著我家的老伙計劉羅漢大爺去河邊捉螃蟹的情景。夜色灰葡萄,金風串河道,寶藍色的天空深邃無邊,綠色的星辰格外明亮。北斗勺子星——北斗主死,南斗簸箕星——南斗司生、八角玻璃井——缺了一塊磚,焦灼的牛郎要上吊,憂愁的織女要跳河……都在頭上懸著。劉羅漢大爺在我家工作了幾十年,負責我家燒酒作坊的全面工作,父親跟著羅漢大爺腳前腳后地跑,就像跟著自己的爺爺一樣。父親被迷霧擾亂的心頭亮起了一盞四塊玻璃插成的罩子燈,洋油煙子從罩子燈上蓋的鐵皮、鉆眼的鐵皮上鉆出來。燈光微弱,只能照亮五六米方圓的黑暗。河里的水流到燈影里,黃得像熟透的杏子一樣可愛,但可愛一霎霎,就流過去了,黑暗中的河水倒映著一天星斗。父親和羅漢大爺披著蓑衣,坐在罩子燈旁,聽著河水的低沉嗚咽——非常低沉的嗚咽。河道兩邊無窮的高粱地不時響起尋偶狐貍的興奮嗚叫。螃蟹趨光,正向燈影聚攏。父親和羅漢大爺靜坐著,恭聽著天下的竊竊秘語,河底下淤泥的腥味,一股股泛上來。成群結隊的螃蟹團團圍上來,形成一個躁動不安的圓圈。父親心里惶惶,躍躍欲起,被羅漢大爺按住了肩頭。“別急!”大爺說,“心急喝不得熱粘粥。”父親強壓住激動,不動。螃蟹爬到燈光里就停下來,首尾相銜,把地皮都蓋住了。一片青色的蟹殼閃亮,一對對圓桿狀的眼睛從凹陷的眼窩里打出來。隱在傾斜的臉面下的嘴里,吐出一串一串的五彩泡沫。螃蟹吐著彩沫向人挑戰(zhàn),父親身上披著大蓑衣長毛奓起。羅漢大爺說:“抓!”父親應聲彈起,與羅漢大爺搶過去,每人抓住一面早就鋪在地上的密眼羅網的兩角,把一塊螃蟹抬起來,露出了螃蟹下的河灘地。父親和羅漢大爺把兩角系起扔在一邊,又用同樣的迅速和熟練抬起網片。每一網都是那么沉重,不知網住了幾百幾千只螃蟹。父親跟著隊伍進了高粱地后,由于心隨螃蟹橫行斜走,腳與腿不擇空隙,撞得高粱棵子東倒西歪。他的手始終緊扯著余司令的衣角,一半是自己行走,一半是余司令牽著前進,他競覺得有些瞌睡上來,脖子僵硬,眼珠子生澀呆板。父親想,只要跟著羅漢大爺去墨水河,就沒有空手回來的道理。父親吃螃蟹吃膩了,奶奶也吃膩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羅漢大爺就用快刀把螃蟹斬成碎塊,放到豆腐磨里研碎,加鹽,裝缸,制成蟹醬,成年累月地吃,吃不完就臭,臭了就喂罌粟。我聽說奶奶會吸大煙但不上癮,所以始終面如桃花,神清氣爽,用螃蟹喂過的罌粟花朵肥碩壯大,粉、紅、白三色交雜,香氣撲鼻。故鄉(xiāng)的黑土本來就是出奇的肥沃,所以物產豐饒,人種優(yōu)良。民心高拔健邁,本是我故鄉(xiāng)心態(tài)。墨水河盛產的白鱔魚肥得像肉棍一樣,從頭至尾一根刺。它們呆頭呆腦,見鉤就吞。父親想著的羅漢大爺去年就死了,死在膠平公路上。他的尸體被割得零零碎碎,扔得東一塊西一塊。軀干上的皮被剝了,肉跳,肉蹦,像只褪皮后的大青蛙。父親一想起羅漢大爺?shù)氖w,脊梁溝就發(fā)涼。父親又想起大約七八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奶奶喝醉了酒,在我家燒酒作坊的院子里,有一個高梁葉子垛,奶奶倚在草垛上,摟住羅漢大爺?shù)募?,呢呢喃喃地說:“大叔……你別走,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魚面看水面,不看我的面子也要看豆官的面子上,留下吧,你要我……我也給你……你就像我的爹一樣……”父親記得羅漢大爺把奶奶推到一邊,晃晃蕩蕩走進騾棚,給騾子拌料去了。我家養(yǎng)著兩頭大黑騾子,開著燒高粱酒的作坊,是村子里的首富。羅漢大爺沒走,一直在我家擔任業(yè)務領導,直到我家那兩頭大黑騾子被日本人拉到膠平公路修筑工地上去使役為止。這時,從被父親他們甩在身后的村子里,傳來悠長在毛驢叫聲。父親精神一振,眼睛睜開,然而看到的,依然是半凝固半透明的霧氣。高粱挺拔的稈子,排成密集的柵欄,模模糊糊地隱藏在氣體的背后,穿過一排又一排,排排無盡頭。走進高粱地多久了,父親已經忘記,他的神思長久地滯留在遠處那條喧響著的豐饒河流里,長久地滯留在往事的回憶里,竟不知這樣匆匆忙忙擁擁擠擠地在如夢如海的高梁地里躦進是為了什么。父親迷失了方位。他在前年有一次迷途高梁地的經驗,但最后還是走出來了,是河聲給他指引了方向?,F(xiàn)在,父親又諦聽著河的啟示,很快明白,隊伍是向正東偏南開進,對著河的方向開進。方向辨清,父親也就明白,這是去打伏擊,打日本人,要殺人,像殺狗一樣。他知道隊伍一直往東南走,很快就要走到那條南北貫通,把偌大個低洼平原分成兩半,把膠縣平度縣兩座縣城連在一起的膠平公路。這條公路,是日本人和他們的走狗用皮鞭和刺刀催逼著老百姓修成的。高粱的騷動因為人們的疲憊困乏而頻繁激烈起來,積露連續(xù)落下,淋濕了每個人的頭皮和脖頸。王文義咳嗽不斷,雖連遭余司令辱罵也不改正。父親感到公路就要到了,他的眼前昏昏黃黃地晃動著路的影子。不知不覺,連成一體的霧海中竟有些空洞出現(xiàn),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濕的高粱在霧洞里憂悒地注視著我父親,父親也虔誠地望著它們。父親恍然大悟,明白了它們都是活生生的靈物。它們扎根黑土,受日精月華,得雨露滋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父親從高粱的顏色上,猜到了太陽已經被高粱遮擋著的地平線燒成一片可憐的艷紅。忽然發(fā)生變故,父親先是聽到耳邊一聲尖利呼嘯,接著聽到前邊發(fā)出什么東西被迸裂的聲響。余司令大聲吼叫:“誰開槍?小舅子,誰開的槍?”父親聽到子彈鉆破濃霧,穿過高粱葉子高粱稈,一顆高粱頭顱落地。一時間眾人都屏氣息聲。那粒子彈一路尖叫著,不知落到哪里去了。芳香的硝煙迷散進霧。王文義慘叫一聲:“司令——我沒有頭啦——司令——我沒有頭啦——”余司令一愣神,踢了王文義一腳,說:“你娘個蛋!沒有頭還會說話!”余司令撇下我父親,到隊伍前頭去了。王文義還在哀嚎。父親湊上前去,看清了王文義奇形怪狀的臉。他的腮上,有一股深藍色的東西在流動。父親伸手摸去,觸了一手粘膩發(fā)燙的液體。父親聞到了跟墨水河淤泥差不多、但比墨水河淤泥要新鮮得多的腥氣。它壓倒了薄荷的幽香,壓倒了高粱的甘苦,它喚醒了父親那越來越迫近的記憶,一線穿珠般地把墨水河淤泥、把高粱下黑土、把永遠死不了的過去和永遠留不住的現(xiàn)在連系在一起,有時候,萬物都會吐出人血的味道。……
媒體關注與評論
創(chuàng)作于80年代中期的“紅高粱”家庭系列小說……以自由不羈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語言,奇異新穎的感覺,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輝煌瑰麗的莫言小說世界。他用靈性激活歷史,重寫戰(zhàn)爭,張揚生命偉力,弘揚民族精神,直接影響了一批同他一樣沒有戰(zhàn)爭經歷的青年軍旅小說家寫出了自己“心中的戰(zhàn)爭”,使當代戰(zhàn)爭小說面貌為之一新。——2001年“馮牧文學獎”授獎辭
編輯推薦
購買英文版《紅高粱》請見:《Red Sorghum [平裝] (紅高粱)》讓莫言走向世界的當代經典,東方文學帝國“高密東北鄉(xiāng)”奠基之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