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的十三堂課

出版時間:2005-6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王安憶  頁數(shù):33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小說家的十三堂課》身為一個透過閱讀而「上課」的學生,我相信這門課具有吸引學生的質(zhì)素,從一個作家眼中去分析文學作品與從學院教授的理論基礎去詮釋,必定有其不同之處,王安憶對于小說的掌握與她對創(chuàng)作的關注不可分割,在生動的講述中,小說家的身份與實務經(jīng)驗在課堂中成為可供分析的經(jīng)驗來源,而講者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恰恰是學院的理論所無法給予及傳授的知識。

作者簡介

王安憶,當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隨母茹志鵑遷居上海。1969年初中畢業(yè)。1970年赴安徽插隊。1972年考入江蘇徐州地區(qū)文工團。1978年回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后任中國作協(xié)理事、作協(xié)上海分會專業(yè)作家。1975年冬開始發(fā)表作品,1980年發(fā)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說集《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尾聲》、《流逝》、《小鮑莊》,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話》、《長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堅》(與茹志鵑合集),兒童文學作品集《黑黑白白》,論著《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以及《乘火車去旅行》、《王安憶自選集》等。其中《本次列車終點》獲1982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流逝》和《小鮑莊》分獲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堕L恨歌》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書籍目錄

復旦大學小說學課程大綱第一堂課 小說的定義第二堂課 作家的處女作第三堂課 張承志的《心靈史》第四堂課 張煒的《九月寓言》第五堂課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第六堂課 托爾斯泰的《復活》第七堂課 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第八堂課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第九堂課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第十堂課 曹雪芹的《紅樓夢》第十一堂課 小說的情節(jié)和語言第十二堂課 小說的思想第十三堂課 小說的情感附錄感情和技術解讀《悲慘世界》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小說是什么?小說不是現(xiàn)實,它是個人的心靈世界,這個世界有著另一種規(guī)律、原則、起源和歸宿。但是筑造心靈世界的材料卻是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現(xiàn)實世界。小說的價值是開拓一個人類的神界。

編輯推薦

《小說家的十三堂課》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形成是在大學課堂上,「小說家的十三堂課」指的不是「要成為小說家所必須上的十三堂課」或是「小說家去聽的十三堂課」,而是上海復旦大學邀請作家王安憶駐校上課,透過課堂演講資料的整理而產(chǎn)生這本書,對于大學的文學教育而言,它提供學院的文學理論與小說作者的實務經(jīng)驗得以碰撞的機會,另一方面,透過課堂的講述,小說作者的創(chuàng)作觀與教育觀也得到彰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小說家的十三堂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9條)

 
 

  •   作為一本文學評論作品,每一篇至少用三分之一篇幅介紹小說內(nèi)容,所謂內(nèi)容也就是作者自己的理解,然后進行相當膚淺的分析,不論是從敘事學、寫作技巧、比較文學、思想性等等方面的分析都沒法說深入,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出作者的理性來?如果這真是王安憶在大學的講稿,那么這門課沒必要修。另外,我個人對她的不少文學作品倒是欣賞。此書再次證明了一個好的小說家不一定就是好的文學評論家,
  •   總的介紹了一些很常見的名著,因為是講座的實錄,所以比較具有引導性,很好理解。可以看看培養(yǎng)興趣
  •   客觀理性分析。不錯
  •   由淺入深,反映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借此對一些經(jīng)典著作,換個視角重新領會~
  •   王安憶對小說的分析有獨特的視角,且透徹深刻。如果你只是想把看小說當做一種消遣大可不必去研究,但如果小說在你看來是對生活的另一種思考方式或者理性的表態(tài),那么就必須先看看這本書。它能幫助你發(fā)掘出更多的有價值的思路。
  •   一直覺得王安憶是個很感性的人,沒想到寫出這么絲絲入扣的理性的講座來。如果你想在一生中嘗試寫一本小說的話,這本書明確告訴了你應該怎么做,有極強的實用性。感謝王老師。贊??!
  •   大學開始就喜歡王安憶,她的作品風格很獨特,一直喜歡她的小說,看了這本書之后,也同時喜歡上了她的評論。
  •   剛進大學就在圖書館借了這本書,后買賣回來收藏了。有一種久違的感覺。以后還會重讀的,這本書值得。
  •   原本對王安憶的作品有期待,但看完此書,覺得感覺全無。懷疑作者是否真的是一個愛文學,愛寫作的人。特別是再看《月色撩人》,覺得失望到了極限,作者是否彈盡糧絕了?
  •   書不錯,就是紙質(zhì)不好啊,側(cè)面都是毛邊,一叢一叢的...難道是盜版的,不至于吧...
  •   王安憶講的那些書很多沒有看過,但看過的書她又是不同的讀法,所以看這本書我寧愿把自己的看法拋到一邊,??此乃悸贰?/li>
  •   好書,就是有些舊有點臟
  •   這本書的內(nèi)容比較貧乏,用了太多的文字介紹小說內(nèi)容.而且總感到作者的分析比較牽強,仿佛硬拉到自己的觀點上來.或許因為身為作家,她一定要給小說賦予一個高尚的意義,所謂的獨立的,虛幻的心靈世界.但其證明并不令人幸福.所謂的心靈世界,難道不是人的心靈世界嗎?我倒更認同昆德拉的說法,小說就是"沒有一句正經(jīng)話".而在這貌似的無意義之下,正蘊涵著人類所最寶貴的:精神的無限自... 閱讀更多
  •     寫作是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想是的,而寫小說應該更是如此,我從來不敢奢望在自己的筆下能夠擁有一個宏大的世界、栩栩如生的人物、扣人心弦的故事,更高級一點能有緊湊的結(jié)構(gòu)、合理的邏輯、清晰的脈絡。更有甚者,能提煉出一種崇高的精神,能夠感染讀者,能夠如同王安憶的《小說家的十三堂課》中所言“它告訴你根本看不見的東西,這東西需要你付出思想和靈魂去獲取,然后它會照亮你的生命,永遠照亮你的生命?!弊x完此書,我雖然依舊不敢做小說夢,但對小說的理解,再也不僅限于為情節(jié)沉迷和為人物感動,而是更加關注小說的本質(zhì)問題——小說構(gòu)造的心靈世界。
      這十三堂課中,作者主講的是小說構(gòu)造的心靈世界與我們所處的外部世界的關系。王安憶認為,小說世界對外部世界有一定模擬,卻并非完全一樣。好的小說將外部世界的情感、事件進行加工并用人們熟知的邏輯將其串聯(lián)再以語言工具展現(xiàn)給讀者,可為什么好的小說能夠在精神上給人以極大的愉悅,甚至超越時空范疇影響一代代的讀者。我想是因為在這些外衣下,有著崇高的精神內(nèi)核在其中閃爍光芒,而且這精神內(nèi)核能觸動讀者,能與讀者產(chǎn)生感性與理性的共鳴。
      王安憶用女性細膩溫和的筆法闡述了自己對于小說的理解,包括小說的語言、情感、動機、主題、精神乃至小說家的特質(zhì)(敏感、心理經(jīng)驗豐富)等方面,也借多篇大師級的小說作品給讀者做了賞析。
      王安憶在闡述其小說創(chuàng)作觀時,對古典小說十分推崇,她將《悲慘世界》列為讀書三大目標之一。她認為,現(xiàn)代小說家的想象力被現(xiàn)實世界束縛了,難以取得本質(zhì)上的突破,即使為其語言或情節(jié)披上一層非現(xiàn)實的外衣,其本質(zhì)仍然是現(xiàn)實的。 “二十世紀的作家,總是難以走出影射、象征式的描繪,我們實在被現(xiàn)實纏繞得太緊了?!痹谶@一點上,我不理解作者所言,我認為,不只是小說的語言、邏輯這種純粹的東西源自于現(xiàn)實,而稍主觀點的作者特質(zhì)、性格、價值評判標準也都是與現(xiàn)實息息相關的。我覺得,一部小說如果源自于現(xiàn)實,但能抽象出菁華內(nèi)髓,而并非刻意拔高或無病呻吟,也是一部好的小說。
      然而,在王安憶的小說創(chuàng)作觀中,有一點讓我特別感動——古典主義作家不是技術主義者,他們就憑死力氣,把事情寫到極端,比方說我們爬高,不用梯子,而是把磚頭一塊一塊壘高!寫作本來就不容易,然而古典小說家們不借助于技巧、形式,而是一點一滴、勤勤懇懇地寫,讓人物和事件在自己的筆下充滿生命力,如同托爾斯泰談到創(chuàng)作《安娜·卡列尼娜》時,并非自己安排安娜最終的結(jié)局,而是安娜自己選擇了自己的命運。想必這種一磚一瓦的筆耕過程更加充滿了苦難。前段時間我參加了楊瀾訪談錄“正青春”的一期節(jié)目,期間,中國當代著名小說家、“諜戰(zhàn)小說之王”麥家作為嘉賓,在訪談中提到他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解密》耗費了他十年的心血,最終獲得了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提名,這真正是十年磨一劍。而在如今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許多作家可能喪失了筆耕不輟、嘔心瀝血的耐性了。如今有部分文學呈現(xiàn)出個人化、碎片化的趨勢,而大眾文學的創(chuàng)造不再只是由特殊人才——作家進行,普通人有了所感所想也會樂于創(chuàng)作分享在各種社交平臺上,于是文學也由此有了部分的社交性和業(yè)余性,譬如微博文學的誕生,而《圍脖時期的愛情》——第一部微博小說正是作者借助微博這個社交媒體,實時在線寫作,其內(nèi)容不只是作者的原創(chuàng),還包含由各位通過微博互動的網(wǎng)友提供的自己的故事。這些作品在形式上雖然新穎,但是我還是相信內(nèi)容為王,與王安憶一樣,更欣賞作家對作品內(nèi)容的仔細推敲和雕琢。
      在《小說家的十三堂課》這本書中,王安憶對“生活經(jīng)驗”和“心理經(jīng)驗”之間區(qū)別的闡釋也讓我深受啟發(fā):生活經(jīng)驗豐富的人不一定能寫出好的作品,而心理經(jīng)驗豐富的人才有可能寫出動人的情節(jié)和人物,將讀者帶回歷史、帶到書中的世界。好的作品,需要對人物細微心理的敏銳捕捉、對平常情感的深度挖掘、對事件的沉淀思考,而現(xiàn)代的人情感呈碎片化且易于消化,很難有很深刻的思想。這也不免讓我想起了余華在《活著》中提到,像這樣一個能夠?qū)⒆约旱慕?jīng)歷復述得如此清楚的老人已不多見了,大多數(shù)人對于自己的過往記憶要么殘缺不全,要么只能發(fā)出只言片語或是木訥沉默。這是一種悲哀,一顆敏銳而感情豐富的心想必是很重要的。
      雖然文學市場化的趨勢讓人不禁擔憂越來越多的作品開始迎合大眾的閱讀心理,雖然個人文學逐漸地充斥我們的私人閱讀空間,但我們內(nèi)心仍然銘記著曾經(jīng)感動過我們的經(jīng)典著作,我們內(nèi)心仍然渴望著真善美的作品。而我也相信那句話——流行的未必經(jīng)典,但經(jīng)典將永遠流行。
  •     第一本看完的文藝理論(不知道算不算),感覺還是不錯的,因為拿故事說事,不是通篇大段的論述,但感覺要說這本書弱就弱在這個地方了,可能因為是講課的講稿,不可能寫得很嚴密很晦澀,但小說里面的一點核心的東西王安憶說得很少,大部分是在分析情節(jié)和人物,雖然不沉悶,很有趣,能見識很多偉大的著作深刻的思想,但王安憶本身的理論論述就比較淡了,寥寥幾筆分析作品的心靈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令人意猶未盡,總覺得還有沒說完的話,這是作為講稿而不是出版文論的遺憾吧。
      寫“處女作”的一章寫的很好,可能是唯一一章看過兩遍的緣故,也可能是對里面介紹的兩部作品(王蒙的《組織部來的青年》和昆德拉的《玩笑》)感興趣的緣故,分析得層層深入,有高低之分,很到位。
      而對《百年孤獨》的分析就似乎只是在剖析人物關系和情節(jié)發(fā)展,對現(xiàn)代小說的內(nèi)核認識得不是很透徹,看起來似乎王安憶只是主觀感覺現(xiàn)代小說的發(fā)展并不能逃出現(xiàn)實世界的羈絆,因而帶有明顯的局限性,她是這樣說的,我很喜歡這句話:似乎我們已經(jīng)走進了一個死胡同,我認為我們應該勇敢地掉轉(zhuǎn)身去,尋找新的出路。(不過我僅僅是喜歡這種表達的方式,并不是說完全認同這句話)。王安憶說當然她相信百年孤獨與拉美歷史發(fā)展的關系很緊密并且書中很多細節(jié)都昭示著拉美歷史的某些進程,但她分析小說心靈世界的理論要求她不去了解拉美歷史的文明的發(fā)展而獨立,單獨地看待百年孤獨這部作品,這在我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了,這樣應該很難觸及到它所真正要說的是什么。王安憶既想突出自己的文藝觀點,因而拋開著作背景,又想解釋清楚作品的情節(jié)和人物關系,因而那一章的結(jié)論寫得不夠明晰,論述對比其他章節(jié)比較無力。不過也許她也不太明白這樣一本帶有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現(xiàn)代小說對現(xiàn)實的意義所在,而我也是不明白的,因此這一章就讀得有些不明就里。
      另一方面,本書對《復活》的重述和論述使我很驚喜也很有興趣。以前不懂事讀復活只覺得小說冗長,寫了一些故事,一群人,批判了一些人和物,而并不能觸及小說的核心,也就是“復活”的含義。王安憶的論述三言兩語就把事情說清楚了,這真是很棒很讓人深思的一個故事,在一個大的國家機器的框架下不同人之間的生活,他們的日常表現(xiàn),他們每個人對此所做的努力和抗爭,以及目睹他們的救贖和自我救贖,即使是放到現(xiàn)在依然值得我們關注并深切思考自身在小說里的映照,再反觀我們的生活。里面描繪的人性因真實而世代流傳,沒有人能夠輕易跨越這之間的障礙而到達生活的彼岸,永遠是要在海洋中心有過掙扎有過懷念才可以真正找到一個穩(wěn)固不滅的價值體系和思考方式,因而小說在探討的還有關活著的很本質(zhì)的問題。我喜歡的作家顏歌曾經(jīng)說,無聊的時候坐下來就會翻托爾斯泰,因為托老總是很療傷。
      總的來說,王安憶這本書還是很值得看,至少她介紹了很多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并做了詳細的描述,揭示了一些核心的問題。她對小說好壞之分所設的標準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她這樣嘆息道:我心里很難過,好和不好是那么清楚地放在我們的面前,可是很多人都不清楚。
      
      
  •     這本書是王安憶在復旦大學的小說課講稿集,共十三講。第一講談小說是什么,第二講談處女作,第三講到第十講講了八部小說,分別是《心靈史》《九月寓言》《巴黎圣母院》《復活》《約翰·克里斯朵夫》《呼嘯山莊》《百年孤獨》《紅樓夢》,總共兩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四部西方古典小說,一部拉美近代小說,一部中國古典小說。第十一講小說的情節(jié)和語言,第十二講心靈世界的建筑思想,第十三講小說的感情問題。
      對于小說這個概念,王安憶的觀點在第一講中就已經(jīng)表露:小說是作家自己的心靈世界。第二講強調(diào)了處女作處于發(fā)而未成階段的特殊價值。然后是對八部比較成熟的作品的分析,這八部作品主題和構(gòu)架方式各不相同,成熟程度也不一樣,王安憶以此來闡述她的“小說是心靈世界”觀點。在第十一講中,王安憶談論了小說使用的語言,對于這樣一個技術型的問題,她主要強調(diào)了經(jīng)驗性語言和抽象性語言的區(qū)別,即點明作家的理性力量所能起作用的空間。第十二講中,王安憶列出九組主題不同的小說,每組內(nèi)的小說在同一主題下形成深度漸進的樣態(tài)。王安憶認為雖然小說是作家各自的心靈世界,無法進行好壞的比較,但是人的認識上仍然具有質(zhì)量的高低之分。在最后一講中,王安憶指出了作家的創(chuàng)作情感的重要地位,并指出感情到達小說需要理性的幫助。
      這是一本關于小說的講稿集,個人認為在幫助讀者理解文學創(chuàng)作這個行為上,這本書的透徹遠甚于文學理論或文學史教程。但同時這本講稿集對讀者在閱讀量和閱讀質(zhì)量上也有一定要求。讀者起碼對書中所提到的小說都有一個先前的了解,否則單看這本書,會容易在理解王安憶的觀點時片面化或極端化。
      
      下面摘錄一些書中對我個人具有啟發(fā)性的觀點。
      
      1、長久以來,我們以為真實,是我們的目的,尤其是在文學走過了一個相當長久的虛偽的道路以后,我們非常重視真實,真實是我們的理想。(p5)
      2、事實上好小說都是好神話。(p7引自納波科夫《優(yōu)秀讀者與優(yōu)秀作家》)
      3、它是一個另外存在的,一個獨立的,完全是由它自己來決定的,由它自己的規(guī)定、原則去推動、發(fā)展、構(gòu)造的,而這個世界是由一個人創(chuàng)造的,這個人可以說有相對的封閉性,他在他心靈的天地,心靈的制作場里把它慢慢構(gòu)筑成功的。(p9)
      4、原始人眼中的世界,可說就是那堆“雜亂無章的東西”。(p12)
      5、到了20世紀,幾乎所有的“好神話”都消失了,它們被真實取代。(p13)
      6、而我們也許會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代的文學中,作出更大貢獻的往往是身處現(xiàn)實邊緣的作家,比如猶太人、婦女、少數(shù)民族、同性戀傾向者、殘疾人,這或許是因為他們所處位置與現(xiàn)實保持一定距離的緣故,他們比較自由一些,可以縱情他們的想象,背叛真實和自然。(p14)
      7、(談到張藝謀的電影處女作《紅高粱》)那種熱烈的程度就好像一個少年的初戀一樣,完全沒有現(xiàn)實的考慮,奮不顧身的,忘我的境地。
      8、(談到王蒙的處女作《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這時候王蒙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一種少年人的心境是非常動人的。(p21)
      9、我覺得處女作里表現(xiàn)的感情,根本不是我們后來所能表達的,后來愛情這個詞已經(jīng)被說滑了,隨便就能出來,而且對愛情有很多解釋,很多定義,寫愛情可以寫整整幾本書,可以成篇成篇地去表達愛情,可是全都沒有向處女作里面那種小心翼翼的心情,他簡直不敢去觸動那話題,他不敢碰它,一碰就難過,這種憂傷是不可名狀的,因為理性還沒有來臨。(p21)
      10、(談到米蘭·昆德拉的處女作《玩笑》的主人公路德維克)在這樣一個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里,知識分子都有種貌似精英的位置,好像是站在中心位置,而實際上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往往是站在邊緣地帶,不可能是主流性的,主流是由經(jīng)濟、政治、歷史的規(guī)律來形成的,而知識分子則是獨立的位置,在邊緣的地方。(p27)
      11、(米蘭·昆德拉《玩笑》)這本書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本書,作為一部小說,也許不像后來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那樣具有清晰深刻的理性力量,而是帶有強烈的搖擺性、不確定性。(p33)
      12、(談到張承志的《心靈史》)他描繪“我”是“久居信仰的邊疆——北京城里的我”;“我偏僻地遠在北京”,等等,都是將“我”描寫成一個邊緣人,然后如何走入信仰的中心——哲合忍耶。(p51)
      13、《古船》和《九月寓言》比較,《古船》是用人物、情節(jié)、故事講述歷史,《九月寓言》卻是用歷史作材料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世界。(p70)
      14、《九月寓言》所描繪的一切都帶有一種奇異的狀態(tài)、但這些狀態(tài)的細節(jié)卻是我們所認識的具體現(xiàn)實的細節(jié),只是到了這里,一切都改觀了。(p71)
      15、電影特別善于把名著平庸化、大眾化,變成一種可使大家廣泛接受的東西。(p73)
      16、這是一種比較可靠的東西,比草稿可靠,他說一張草稿,一個粗暴的人,一次發(fā)貨就可將它毀掉,而一個建筑要毀掉它,必須要有一次社會革命。可是建筑還不足夠牢靠。……那么現(xiàn)在有了一樣東西,比建筑還要可靠地記載我們?nèi)祟惖挠洃?、?jīng)驗、思想、情感,這就是印刷術。(p75)
      17、(談到《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和艾斯米拉達)他們兩人的關系是非常神奇的,他們是神人,他們不可能有凡人間的親密關系,他們不可能像俗人一樣地去相愛同居。但他們這兩個神人,終于共同住在了巴黎圣母院。就像雨果所描寫的圣母院:“盡管外面是千變?nèi)f化,可是它的內(nèi)心還是古典的?!彼麄儍扇司褪鞘ツ冈汗诺涞男?。(p84-85)
      18、左拉、巴爾扎克把這世界的皮都剝開來了,一層一層地暴露出這世界的真相??捎旯贿@樣,他告訴我們這世界之上還有一個靈光照耀的世界,這是個永恒的世界。(p92)
      19、雨果的材料相當龐大,他幾乎是用了法國幾百年的歷史、文化、宗教革命,來作材料,不是一磚一瓦,而是大塊大塊的巨石,所筑成的宮殿便要宏偉得多了。(p93)
      
     ?。ùm(xù))
      
  •     從很多角度去剖析一部小說,可以說是我的小說入門經(jīng)典讀物,真正能對的起五星的讀物。
      
      記得以前總是盲人摸象的讀小說,使用的都是在高中時語文老師傳授的閱讀方法,或者是閑云野鶴的評價方法,比如說老師說“趙樹理是他最欣賞的作家,看其他的作品有一種灑落大豆樣的痛快淋漓的感覺”,所以我會用作品是否夠簡潔、是否節(jié)奏夠快死來評論;
      韓寒說過“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拿起來看上5分鐘,然后發(fā)現(xiàn)放不下了”,所以我又會用情節(jié)吸引人程度來評判一部作品;
      老舍說“文學功底在于對細微的描寫,要用最少的字數(shù)來達到目的”,所以我又會用語言使用熟練度來評價一部作品。
      
      可是到頭來,還是沒法判斷,原因就是自己實在是太片面,要有衡量一碗水的能力至少要有一桶水的容量說的就是這事。就好像當自己沒有對色彩的研究,對透視的研究,對構(gòu)圖的研究,對繪畫史的研究之前是無法意識到盧浮宮三寶是多么珍貴一樣。
      
      還好,王安憶老師用她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怎樣去欣賞,平平的13篇文章卻蘊含非常厚重的內(nèi)力??纯创蠹业狞c評,才能從大家的角度思考,才能使自己提高一點點鑒賞的能力,這,簡直太重要了。
  •     王安憶的小說我一向很喜歡,她寫了很多女性的故事。
      關于小說我一直只是當作故事來看。但是這確實不能解釋為什么很多故事晦澀壓抑迷離卻讓人難以放棄。
      她的十三堂課給我解惑了。
      盡管我以后應該還是把小說當故事來看。
      但是我知道自己在書中尋找的是什么了。很好。
      她概述別人的書的時候也很好看。很會講故事。
      
  •     我吃飯從來不看菜單,因為總覺得自己發(fā)現(xiàn)的才是最好的。
      但是偶爾看看菜單也會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尤其回味一下曾經(jīng)點過的菜,期待一下從來沒聽說過的菜。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靈感一個人-張承志
      希望最后也不要成為一個只喜歡菜單的人
  •     從書架上取下這本書,找一個光線好的角落,就這樣一個人用了整個下午的時間在圖書館里看完了這本書,其實這里面提到的一些小說我并沒有讀過其原文,所以我不能說這本書我真正的完全的理解了,但是書中的內(nèi)容有很多還是給我很多啟示的。
      
      不知道為什么,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總能聯(lián)想到以前看的那本米勒的《文學死了嗎》,王安憶似乎在這本書里說出了自己的答案,讀過的小說并不能幫助我們解決任何生活中遇到的實際的問題,“它告訴你根本看不見的東西,這東西需要你付出思想和靈魂的勞動去獲取,然后它會照亮你的生命,永遠照亮你的生命。”
      
      也許現(xiàn)在喜歡文學的人變少了,大家越來越被熒幕的沖擊力和便捷所吸引,忙碌的生活里已經(jīng)沒有時間用來閱讀曾經(jīng)的經(jīng)典,疲勞的身心也已經(jīng)沒有情緒來理解欣賞那些深奧甚至是晦澀的文學作品,還是去選擇一些輕松搞笑的東西看一看吧,但是即使這樣,
       我依舊相信文學會永遠存在在這個世界里,因為只要這世界還剩下唯一一個承認自己擁有靈魂的人,那么文學的存在就有意義,作家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     上一次讀好像是四五年前了。
      從故紙堆里翻出來,才發(fā)現(xiàn)這是在學校、老師要求購買的書里最有價值的一本。
  •     1
      
      夜讀王安憶《小說家的十三堂課》,在第八堂課,《呼嘯山莊》的講解中,王安憶先談了談九流作家通過造夢滿足人的現(xiàn)實之心和嚴肅作家創(chuàng)造心靈世界探索神的殿堂之差異,其中有這么一段話:
      
      “真正的心靈世界它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手頭的問題它一個也解決不了,它告訴你根本看不見的東西,這東西需要你付出思想和靈魂的勞動去獲取,然后它會照亮你的生命,永遠照亮你的生命?!?br />   
      這個永遠照亮人生命的更高層次的心靈世界,就是王安憶為嚴肅小說所界定的責任和目標。1994年,小說家王安憶在復旦大學開了一學期的課程,用十三堂課講述她對小說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語言、思想和感情等多方面的領悟?!缎≌f家的十三堂課》就是她講演稿的總結(jié)。在書的第一章,也就是第一堂課中,王安憶就提出了“小說是什么”的問題,她的答案如下:
      
      “小說不是現(xiàn)實,它是個人的心靈世界,這個世界有著另一種規(guī)律、原則、起源和歸宿。但是鑄造心靈世界的材料卻是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現(xiàn)實世界。小說的價值是開拓一個人類的神界。”
      
      我最初閱讀的時候以為王安憶為小說定義為人的心靈世界之時,是否認,甚至反對真實世界的,她強調(diào)的是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新的“邏輯、規(guī)矩、起源和歸宿”。這與我一直以來對藝術目的性的認識不相吻合。我覺得藝術、科學跟宗教其實都“條條大路通羅馬”,都是在從不同的角度與層次上來試圖描述并回答“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將往何處去”的終極問題。對文學藝術來說,我并不認為它們是在試圖創(chuàng)造一個超越塵世的本不存在的高級心靈世界,相反,它們是通過一種極端的、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感性的描述我們生活的人世和人的心靈世界,并以描繪“神界”的手法來揭示一個埋藏更深的真實,也就是世界本原的問題。
      
      在后面對八部小說的講解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王安憶強調(diào)的這個“人類的神界”或“心靈世界”,其實也可理解為真相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基本上,她強檔出擊描繪的這八部小說都有魔幻現(xiàn)實表現(xiàn)手法的意味,有些非常明顯,比如《百年孤獨》跟《紅樓夢》;有些本是寫實,但通過王安憶視角的解讀,將重點提升到與現(xiàn)實世界平行的精神世界上去,比如《復活》跟《巴黎圣母院》,則也滲透了魔幻現(xiàn)實主義“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精髓。
      
      魔幻現(xiàn)實主義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這個精髓,在我個人的學習理解過程中,有點藝術最高表現(xiàn)形式“禪”的意味,也就是王安憶所說的最優(yōu)秀小說家的價值是“開拓一個人類的神界”。但我理解的這個“神界”與我們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并非對立的關系,“神界”也并不比“人間”更為高尚,它只是一個濃縮萃取過的,更易揭示世界本原的過渡世界。其實不經(jīng)過文學藝術的提取,人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同樣可以經(jīng)過個人的歷練、觀察和思索,嘗試回答“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將往何處去”的終極問題,但這個不走捷徑的修煉過程需要至少一生的時間,而對于那些相信人世輪回28重天堂的人來說,一生也許不夠,我們甚至還需要不斷的輪回轉(zhuǎn)世歷練人間才能領悟宇宙的真理,開解世界的真相。世代積累的科學知識和邏輯思維可以是另一條路徑,那么小說的濃縮創(chuàng)新過程也可理解為一種努力的方法,它通過創(chuàng)立一個人類的精神世界,更直觀、更感性的帶我們領略生命的奇妙,情感的無常和人世的皈依。
      
      因此,對于純粹寫實一類的小說,我倒并不覺得它們喪失了小說最寶貴的東西,只不過是一種相對較“笨”的表現(xiàn)手法,但它更貼近我們的個人體驗,準入點更低,盡管附加價值也不可避免的相應降低。
      
      
      2
      
      在王安憶單獨講解的八部小說里,我最感興趣的是張煒的《九月寓言》。我還沒讀過這本書,從王安憶的描述中,這是一個對比發(fā)展與停滯,講述每種狀態(tài)獨特痛感的寓言故事。王安憶對它的推崇,除了它用意識形態(tài)化的語言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非意識形態(tài)化的,有自身邏輯的獨立世界之外,它在打碎-重建的過程中還有一種原始的激情在燃燒,再加上它對鄉(xiāng)土生活的火熱描述,這些都是吸引我的地方。
      
      但讓我最感興趣的卻是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采用魔幻現(xiàn)實主義手法寫作的例子。盡管“魔幻現(xiàn)實主義”在文學中的出現(xiàn)主要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后的拉美文學流派,但那種在描述現(xiàn)實世界的同時平行或交織描繪一個現(xiàn)實世界之上神幻世界的表現(xiàn)手法卻非拉美文學獨專,《紅樓夢》的警幻仙界vs. 寧榮二府的人間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在我個人的理解中,魔幻現(xiàn)實主義在介紹故事中的神幻世界時,一個顯著的特色是“見怪不怪”:它不像超現(xiàn)實主義那樣通過夢境來暗示人物從一個世界到達另一個世界的轉(zhuǎn)換,也不像一般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那樣,明示以下是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獨白;它設定這個本不存在的神幻世界為約定俗成的必然,就像天是藍的,云是白的一樣自然,故事里面的人物如同必須吃飯喝水睡覺一樣面對人間和神界兩種世界,這兩個世界有時并列平行發(fā)展,魔幻世界時隱時現(xiàn);有時則你中有我相互交織,人間和仙境彼此交纏不可分割。這兩個世界的設定充滿了詩意的神秘氣息,但它與童話故事或者神怪故事的不同之處又在于,它的玄幻世界是為現(xiàn)實世界服務的,它并非僅僅為了“開拓一個人類的神界”,不,它并不停留在神界,神界的存在終是為了人間服務,是為了揭示出一個更深層次的,更本質(zhì)的人間世界的真相,這個真相不僅包括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描繪,它還必須再次投映到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中去,告訴我們生命的真正意義。這個回到人間的第三步(前兩步分別為“從人間出發(fā)”和“走向神界”)在我看來才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最精華部分,這一步驟在有些時候在作品中被明示,如《紅樓夢》的 “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有時候則留白,需要讀者自行體會,如《百年孤獨》長尾巴嬰兒被螞蟻吃掉的宿命。
      
      王安憶所說神秘主義的虛無,我覺得其實是缺乏了“回到人間”的現(xiàn)實力磨礪,停留在一個甜美虛空的幻界,只有短暫的夢幻麻痹而已。
      
      回到《九月寓言》,它的人物為了發(fā)泄精力,要么不停的奔跑,要么男人打老婆,女人給男人拔火罐,人物的名字也處處玄機,通過諧音來預示各自的歸宿,這一切都是超出我們現(xiàn)實世界經(jīng)驗的玄幻細節(jié)。但是我猜想這個玄幻的世界并不是要象征、諷刺、批評,它的“回到人間”也不是要回到它起點的意識形態(tài)化的社會,而是超越意識形態(tài)的限定揭示人與人的深層關系,人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與矛盾,社會發(fā)展的痛楚、粉碎與重建。這種起于現(xiàn)實,最后或隱性或顯性回歸現(xiàn)實的過程是一個螺旋上升、返璞歸真的過程。當然,這些都是我的猜測。
      
      
      3
      
      有人說王安憶講解八部小說的情節(jié)全復述法毫無價值,這點我并不同意。雖然她在徹底的“劇透”,但她選擇的這些小說并非懸疑劇情類,就算知道了情節(jié)也不會喪失了閱讀的樂趣。這些復述最大的價值是它們的視窗特性,它們是王安憶透過自己的眼睛觀察,經(jīng)過自己頭腦分析,再系統(tǒng)性呈現(xiàn)的二次創(chuàng)造。它們與小說原著的關系有點類似小說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都是萃取過的濃縮精華,更具一矢中的效率。
      
      比如說,在介紹《巴黎圣母院》時,王安憶強調(diào)巴黎圣母院其實是一個相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神界”,敲鐘人卡西莫多和吉普賽女郎艾思米拉達是離散人間的古埃及神抵,他們的結(jié)合必然擁有超越人間情欲的神性。對于結(jié)尾二人化為灰燼的描述,王安憶說“這扇靈界的門一旦被我們俗人打開,世俗的風吹進去,他們馬上就化為灰燼。盡管他們?yōu)閴m世所排斥,但事實上他們又是這塵世的一道靈光,一種升華?!边@是多么動人的描述啊,尤其對于已經(jīng)讀過這本書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極其精辟的總結(jié),本身也是“一道靈光,一種升華”。
      
      再比如講述《百年孤獨》時,王安憶拋棄了“反映拉美百年興衰史”的陳腔濫調(diào),從家族人物關系表著手,分析不同譜系人物之間的共性和演變,一下子就抓住了這幾代人悲歡變遷的關鍵點,并總結(jié)出“向內(nèi)發(fā)展日漸衰竭”和“向外擴張喪失獨立”兩條線索,我覺得這兩點非常驚人,因為它是以故事發(fā)展本身為依托,不借助任何比喻、象征外力,最自圓其說,也最為樸實的兩條線,也只有如此,它才支撐得起一個獨立的,凌駕于現(xiàn)實世界之上的“心靈世界”。不過后來王安憶著重強調(diào)了這個心靈世界的獨立性,并表達了她對現(xiàn)代小說理性主義的失望,這點我無法認同。
      
      王安憶說現(xiàn)代小說強調(diào)操作性,與古典小說相比缺乏感情與感性的力量。我對現(xiàn)代小說跟古典小說的涉獵都沒多到可以總結(jié)出任何經(jīng)驗的地步,但單就魔幻現(xiàn)實主義這個現(xiàn)代小說形式的一個分支來說,我認為它情感的力量并不孱弱,它只是采取了與古典小說不同的表現(xiàn)手段。
      
      魔幻現(xiàn)實主義跟超現(xiàn)實主義有一個共同的特色:荒誕。它們往往把一個完全不可能存在,完全背離我們生活經(jīng)驗常理的狀態(tài)當作現(xiàn)實來一板一眼的描繪,譬如《百年孤獨》中俏姑娘雷麥黛絲在雪白的床單中緩緩升天的景象。它極少對人物的情感世界做正面剖析,還舉《百年孤獨》的例子,其中有個第一代的阿瑪蘭塔姑媽,硬是挖了自己養(yǎng)女的墻角,把人家的未婚夫,一個意大利技師搶了過來,可臨到結(jié)婚又變卦不干了;技師之后是個與家族世交的上校,可她還是始亂終棄,最后竟發(fā)展到和自己的侄子亂倫。阿瑪蘭塔的情感世界隱藏在她荒謬行為的表層之下,馬爾克斯從不正面描述她心底的波瀾,她對外面世界的恐懼,又寂寞又躁動不安的迷惘全都掩埋在內(nèi),只能由讀者自行挖掘體味。
      
      再舉一個我比較熟悉的電影的例子,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其中有個陳沖飾演的林大夫。林大夫風騷妖艷,說話的語調(diào)又柔又軟總像小爪子一樣撓人的心,她扭扭捏捏拿腔作勢,不停的甩著永遠濕漉漉的長發(fā)讓人家?guī)兔Q那永遠也洗不完的床單。故事設定的背景是文革,很顯然,真實生活中絕對不會有那么一個表情語言動作都騷得夸張的女人;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這位林大夫,是被剝除了一切虛偽掩飾外衣的人物之本原,或者說,是林大夫這個人物的精魂。電影還有一個情節(jié)是黃秋生飾演的梁老師的流氓罪不解自解,他和唐老師(姜文 飾)、林大夫三人興高采烈的吹響號角在屋內(nèi)狂歡;可喜悅的尾音還沒結(jié)束呢,梁老師就懸梁自盡了。按照電影所呈現(xiàn)的事件順序直白解讀,這個安排顯然不合理:罪名明明已被解除,梁老師前一秒鐘還高興的笑呢,后一秒怎么會突然自殺?這種不合理的疑問自然會令觀眾發(fā)問,會自然而然地進一步的思考:這兩個完全相反的狀況——流氓案的圓滿解決與梁老師自殺——究竟哪個才是更接近故事大邏輯的真實結(jié)果?狂歡到底是喜悅的宣泄呢,還是極度悲慘的反面鏡像?
      
      我用這些例子并不是要證明現(xiàn)代小說比古典小說更有情感力度,而是說至少在王安憶所感到失望的一些理性作品中,譬如《百年孤獨》,它并不缺乏情感,它的情感與它的情節(jié)一樣,都是用“藏”的留白方式來表露的,而這些深藏不露的情感一旦被體悟領會,它的沖擊力很有可能更加強烈,更為排山倒海。
      
      
      4
      
      這本《小說家的十三堂課》中,我最不喜歡的一章是第十二堂課,小說的思想。王安憶通過給相近主題小說們分組比較的方法,來提示這些小說所存在的思想格調(diào),或者說格局的高低。在進行作品間的橫向比較時,這當然可以成為一個閱讀比較的研究突入點;但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比較我還是覺得有點“無賴”。黎戈寫過一篇談女性語境劣勢的文章,談每位作家的局限性,其實也同時是他或她的價值所在,她用了玫瑰和狗尾巴草作比,說各有所值,“因為,他們來到世間,只為了成為它自己?!蔽疑钜詾槭?。
      
      另一點我不太喜歡的地方是王安憶對電影藝術形式源自不理解的輕視。她用電影和小說作比,也和舞臺戲劇作比,證明后者更高的豐富性或獨立性。在電影藝術產(chǎn)生的早期,很多藝術家都討論過電影作為一門新興藝術形式,其獨立性為何的問題,比如布努艾爾強調(diào)過電影藝術的詩意,法國《電影手冊》強調(diào)過電影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歸屬;而電影語言的最大特色是剪輯——視覺、情節(jié)、聲音、人物等多方面的剪輯,這些都是電影獨立于文學和戲劇的獨特方面。把電影簡單歸結(jié)為“視覺故事”,用來與原著作比,或與戲劇對比證明情感不夠生動,其實是對電影藝術的一種巨大誤解。不過好玩的一點是,雖然王安憶不大看得上電影,她在舉例論證很多觀點的時候都不自覺的用電影故事為例,可見電影藝術不可阻擋的魅力。
      
      既然有最不喜歡的一章,那么也一定會有最喜歡,受益最豐的一章——第十一堂課,小說的情節(jié)與語言。王安憶講到 “經(jīng)驗性情節(jié)”和“邏輯性情節(jié)” 的區(qū)別,以及如何推動小說的邏輯性情節(jié)方面對我都非常有啟發(fā),而她對骨感的抽象化語言的推崇,也讓我這樣缺乏語言華麗感與多樣性的初學者心中充滿了希望。
      
  •      簡單看了一下僅有的幾個評價,很怕大家因為看了這幾篇評價而錯過這本好書。我也不想專門寫一篇東西來談這本書好在哪里,因為這本書的好,不是停留在語言可以闡述的經(jīng)驗層次上的,所以僅說那么一兩句,有緣人自會買去看的。
       從真正的角度來講,這本書和小說基本沒有什么關系,和具體拿來做例子的名著也沒什么關系,執(zhí)著于小說和名著的,等于沒看懂這本書。這本書講的是藝術,真正的藝術,不是任何意義的形式和道德,要明白藝術和道德、形式的區(qū)別,才能進入這本書。這本書不是給那些還沒有解決技術問題的讀者看的,這本書不教這些。(其實也教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技術上的東西,但是不是這本書的主要。)如果你抱著長知識或者學手藝來看,會很失望,網(wǎng)上那些評價都是從所謂知識、思想、技術的角度寫的。
       這本書是寫給那些真正的超一流的藝術家看的,心靈世界被完全打開的人看的,如果你經(jīng)過命運的洗禮和自己不斷的修煉,已經(jīng)體會到了心靈是何等樣的事物,你自會喜歡這本書。如果你沒體會到,還是停留在道德甚至是形式的程度上,你自會覺得這書空洞得很,你更會對《為什么讀經(jīng)典》或者《博爾赫斯談藝錄》這樣的書著迷。
       本書,確實有很大的篇幅是在說故事情節(jié)。但是這和你自己看故事情節(jié)是不一樣的,王安憶是打開了心靈之眼后,用這只眼的目光帶著你重新來看一遍這些情節(jié),由此讓你通過情節(jié)來看到主人公(或作者)在心靈的世界里經(jīng)歷了怎樣的跋涉和修煉,讓你知道在心靈的世界里有怎樣光明的圣峰和怎樣黑暗的大澤。
       看了大家的評論,我覺得被用來對比這本書的書目里面,真正好的是昆德拉的那兩本,但和這本書說的是完全不同的方面,個人一點說,是比這本書低一級的世界中的事,但說的無與倫比。
      
      
  •     讀得非常痛苦,最后放棄了。
      
      最喜歡的是第一課,關于小說定義的討論,受到很多啟發(fā)。
      
      從第二課開始,閱讀變得非常無趣。就好比有人向你解釋她或他喜歡的電視劇,然后就把劇情比較詳細的告訴給了你——這反而大大降低別人去看、去讀的興趣。此外,關于“小說”的討論或者講解太少太少,越讀越不明白自己讀的目的,所以最后索性放棄了。
  •     這本書的內(nèi)容比較貧乏,用了太多的文字介紹小說內(nèi)容.而且總感到作者的分析比較牽強,仿佛硬拉到自己的觀點上來.或許因為身為作家,她一定要給小說賦予一個高尚的意義,所謂的獨立的,虛幻的心靈世界.但其證明并不令人幸福.所謂的心靈世界,難道不是人的心靈世界嗎?我倒更認同昆德拉的說法,小說就是"沒有一句正經(jīng)話".而在這貌似的無意義之下,正蘊涵著人類所最寶貴的:精神的無限自由
  •     竊以為這部書的名字如果改成《王安憶的十三堂名著欣賞課》更加貼切。王同志的課上對小說本身問題的論證實在寥寥,90%的時候都在介紹這個小說的故事如何如何,那個小說的情節(jié)怎樣怎樣。這樣的課最后還出了書,實在是貽笑大方。
      當然,這本書還是有優(yōu)點的。至少還有10%的內(nèi)容可以慰藉一下。而且封面設計的不錯,讓我上了個小當。
  •     王安憶寫的文字一向是不錯的,她不會用艱深晦澀的手法賣弄文學的艱深。讀她寫的文字仿似在面對一名諄諄教導,認真嚴謹?shù)膸熣撸运陀^的態(tài)度和透徹的洞察力為眾讀者講述她在文學世界所發(fā)現(xiàn)和總結(jié)的一切。
      她的這本書對于喜歡小說,熱愛小說創(chuàng)作的人來說有較好的幫助。她幫助我們從創(chuàng)作構(gòu)思,技巧,立意各個方面進行解析,用名家的小說來做范本,為我們演示“大家”們的創(chuàng)作是如何進行的,向我們剖析成功的小說的成功之處在哪里,幫助我們提高鑒賞小說藝術的水平。
      
  •   真正的心靈世界它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手頭的問題它一個也解決不了,它告訴你根本看不見的東西,這東西需要你付出思想和靈魂的勞動去獲取,然后它會照亮你的生命,永遠照亮你的生命。”
    很棒。
  •   我覺得其實像童話、純魔幻,也不單純是為了另一個世界而另一個世界,從根本上講,也是為了照應這個世界。安徒生童話特別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他專門打心理仗,很輕易地賺取小孩子的眼淚,留下深遠烙印,而格林的黑色壓抑則更加重視人類生存的空間,有對自然的敬畏,把這樣的敬畏神秘化,北歐希臘的神怪,近乎宗教崇拜,人物也有朝夕有煩惱,是人格后的作品。敘述中以童話神話來暗示現(xiàn)實,但又比較曖昧的,拜亞特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實紅樓夢里警幻還是夢境里實現(xiàn)的,而且文筆和現(xiàn)實賈府用的完全一樣,拜亞特的,顯然就是兩種文體糅一起,互相纏繞。最近的這一本,包括作家的生活,作家要觀察生活,可是又要把生活寫進童話,以童話預示生活的方向,隨時出隨時入,這會給讀者一些單純寫實達不到的多重感觸。夾有童話的作品,比如《失物之書》、《紙牌的秘密》都有不同程度的"昭見“,這并不是魔幻現(xiàn)實才有的特點,我個人倒是覺得魔幻現(xiàn)實有一定地域和主題特征。
    我同意你對好作品的觀點,亦即不是那么容易看穿,或者說它表達的意思比較多,好的童話不像寓言,一點點短給人黑白判斷,也是這樣的。
    另外,非現(xiàn)實的東西,我個人感覺是寫作相對考究一些,詞庫是其一,另外就是隔著一個世界來表達意思,由于隔而造成的特殊的深刻。
    關于影視,確實不少改編的不及文字原著,改編成功的,不少得益于文本魅力,比如BBC那些膾炙人口的歷史小說劇。這里面有適合不適合(拜亞特的《迷戀》我覺得就不適合,可是上電影了,演不出文字的效果來),以及怎么改的問題。完全脫離文字、或者專門為了影像而附文字是一回事,基于文字的影像又是另一回事。后一種情況,影像實際上是文字的一種”解釋“,所以無論怎么樣的表達手法,都是在做解釋,那些特點,可以說是優(yōu)勢,也可能轉(zhuǎn)為劣勢,換一個角度講,像那些從沒有影像的時代一輩輩流傳下來,也將流傳下去的文字,比如紅樓夢,它們的優(yōu)勢,可能恰好在于沒有解釋,或者你說的留白。
  •   童話我讀的比較少,比較直觀的感受了,尤其那些給小孩子的比較單純的快樂世界,似乎就是要延長他們蜜糖般的幸福生活;而安徒生啊王爾德那些憂傷的童話,則越品味越黑暗,倒是童話為表,悲慘世界為里的,我都擔心父母給小孩子講這樣的故事,會不會造成心靈陰影什么的。
    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確一般都是指拉美文化的一個genre,但我真覺得這個特色有越來越蔓延的趨勢,尤其在講述“大悲慘”的時候,譬如說《地下》,情感沖擊力極強,又可保持敘事的趣味性與神秘感,實在有潛力可挖。
    我最近看到書改編電影最成功的一個例子就是Fantastic Mr. Fox,在保留了原來兒童故事的精髓跟趣味性的同時,又是一個完全Wes Anderson式的故事,他的個人風格、語言特色和表現(xiàn)手法依然完整,實在令人贊嘆。這其實就是好的改編與單純影像解釋的差異,必須要把影像語言的獨立性給體現(xiàn)出來,展示電影語言獨立于戲劇跟文學的獨特優(yōu)越性,而不是方向錯誤的露怯或獻丑。
  •   不過很遺憾的說,現(xiàn)在大部分文學到電影的改編都是貪圖視覺語言的高效性和受眾廣兩點,只抓原著的情節(jié),并非把電影當作獨立藝術那么嚴肅對待,除非像Wes Anderson或者科恩兄弟那樣既有玩電影的熱情又有技術加實力,才能弄出像Fantatic Mr. Fox跟No Country for Old Men這樣的好作品;要么就是李安,選最合適他的本子,知道怎么給原著做加法提升,而不是減法降低。
    反例就是老謀子的《三槍》了,我真是要看哭了,從沒為中國電影那么悲哀過。
  •   你說了電影的一個優(yōu)點,好的片子很可以帶動對原著的閱讀,畢竟電影迅速,觸及范圍大,我以前真不知道達爾還寫過狐貍爸爸的。朗讀者、茱莉與茱莉亞的茱莉亞部分,都可謂成功例子吧。添上掉肉球的原著,就是薄薄兩冊幼兒童書,用自述方式,繪畫很傳統(tǒng),改編得也很有道理。即將上的愛麗絲、丁丁的獨角獸號一定又會讓很多人重溫他們小時候讀過的童話。
    童話對人影響的確是很大的,我記得第一次看賣火柴小女孩、野天鵝、美人魚(好萊塢把它改成喜劇了)真的很心疼,這種灼痛感,很多年后都記憶猶新。相比起來,格林的倒就是怕一怕,不怎么困擾,可能這是拜亞特說的安徒生disturbing的特點。不過,也有人認為格林對德國人的性格有很深影響,甚至是二戰(zhàn)策源之一:)德系像豪夫、霍夫曼好像都確實有點冷的。人們其實很依賴童話、魔幻、鬼神故事。
    另外有的童話也很真實的,有一部叫Cheaper by the Dozen,前面都好開心,到末了才知道是反轉(zhuǎn),很心酸,我不知道白頭馬丁演的版本是什么樣的。
  •   我們中國人給小孩子講故事,動不動就要說意義是什么。好故事的滲透很慢很持久,不能那么斬釘截鐵地講的。電影敘述如果太著重這一層面,給人感覺也是像抽干血肉的骨架,不會很深刻。有的電影改編,只得故事的樣子,沒有精神。
  •   應該說大多數(shù)電影改編吧,都是故事為主,傳神為輔。畢竟珠玉在前,改得好也難得超越原著,改不好幾乎必然,所以大部分商業(yè)改編根本就沒在努力了。
    我印象最深的童話故事也是安徒生的,因為真是太慘了,還有就是王爾德的《快樂王子》,哭死了,然后推測這個家伙肯定內(nèi)心黑暗 :P
    我最喜歡的一個童話長篇倒是德國的,米切爾·恩德的《永遠講不完的故事》,也是冷冷的,很詭異神奇。
  •   洋洋灑灑一大篇吶!回頭找來讀讀
  •   我沒看過王這本書,我覺得,一個人的喜好,最好就按照個人喜好表達,上升到學堂里歸類對比,就有點為了論證而論證,最初的想法就有些個人因素,那么應該考慮后面的說法是不是很合適。電影不算是小說的反面教材,如果是改編電影,本來獨立性就在小說這邊,其實她可以多探索一下,為什么有的電影改得好,有的不好,這個問題,我一直就沒想清楚過。
  •   這真是個好問題誒,值得好好探討一下。
  •   我不懂什么叫藝術,我越來越覺得這些,那些所謂的藝術把我弄的越來越迷糊。
      我只覺的對我影響比較大是我上小學時候的幾篇課文:《小貓釣魚》,《小馬過河》......因為他們把一個深奧的課題(哲學的概念等等)通過和現(xiàn)實事件,關系,形象的連結(jié)簡單而又深刻的印在我靈魂深處。
  •   終于有一個明白人了,之前那些盲目否定這本書的書評簡直能氣死人。
  •    “真正的心靈世界它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手頭的問題它一個也解決不了,它告訴你根本看不見的東西,這東西需要你付出思想和靈魂的勞動去獲取,然后它會照亮你的生命,永遠照亮你的生命。”
    這句話太讓人惡心了,王安憶不愧是文壇最惡心的作家,比安妮寶貝更裝。
  •   是啊,當中純粹是騙錢的,前和后很好
  •   對于只會讀封面的人,我們能說什么呢?
  •   我同意樓主的看法。
    樓上的顯然是斷章取義,人家前面已經(jīng)說了90%了………
    對于沒長眼睛的人,我們能說什么呢?
  •   沒錯的……中間那幾章就是一故事情節(jié)簡介,不過字里行間還是滲透著王的一些觀點的,前面和后面不帶小說標題的幾章也可以……
  •   不同意,這樣的課很難得,這樣的書也是如此
    王安憶重新講小說的故事,是因為學生中大多數(shù)讀書粗心,沒看懂
  •   對樓主所謂的90%表示懷疑
  •   推薦大家看看下面這幾本,這才是小說家該給出的課。
    《給青年小說家的信》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36947/
    《被背叛的遺囑》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23709/
    《小說的藝術》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05649/
    《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43252/
    《虛構(gòu)之刀》
    馬原上課的實錄,雖然不如上面幾本的內(nèi)容豐富,但拿來跟此書對比,則高下立判。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76977/
  •   很同意樓主的看法,只是復述了一下各個小說的梗概,給人講課聽聽就算了。但是買來研究,不值得,沒什么可看的。
  •   同意樓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