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1966

出版時間:2005-6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胡廷楣  頁數(shù):399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生逢1966》是一部描寫文革背景下的“老三屆”少年艱難成長的長篇小說。出身于資產(chǎn)階級家庭的高一學(xué)生陳瑞平在短短的一年中經(jīng)歷了父親自殺、母親病死的家庭變故。最后,親近的女生又不得不離開。他為參加紅衛(wèi)兵同家庭決裂,但又不知如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確定自己人生座標(biāo)。他在迷茫中行走,幾乎失去了一切,承受著心靈的巨大傷痛。最后終于在絕望中獲得了來自同學(xué)和老師的親情安慰。

編輯推薦

  謹(jǐn)以此書獻(xiàn)給老三屆和他們的子女。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生逢1966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jì)10條)

 
 

  •     胡廷楣的長篇小說《生逢1966》以上海淮海路大同坊內(nèi)石庫門群落的幾個中學(xué)生和他們的父母、師長生活及他們所參加的、被稱為“政治運(yùn)動”的浩劫為背景,描寫了以主人公陳瑞平和他的幾位兒時朋友、同學(xué)在毫無準(zhǔn)備的情況下卷入“文革”并進(jìn)入喪失人性、理性的一段“瘋狂”的人生歷程。
      紅色、黑色;酸性、堿性,本是兩組互相對立的詞語卻同時共存于上個世紀(jì)60年代的中國。激情與亢奮;失落與迷茫,到底哪個才是那個激情歲月的青年所擁有的心情。
      《生逢1966》只是講述了那個年代普通家庭中的一個普通青年的青春歲月。小說的主人公,出身于資產(chǎn)階級家庭的高一學(xué)生陳瑞平在短短的一年中經(jīng)歷了父親自殺、母親病死的家庭變故。他為參加紅衛(wèi)兵同家庭決裂,但又不知如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確定自己人生座標(biāo)。
      在陳瑞平的生命中,那段歷史將永遠(yuǎn)會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夢想,他的激情,他的孤獨(dú)還有他19歲男孩的眼淚。他的青春就在這一片無所不在的紅色中間走過。
      歷史事件的發(fā)生也許會徹底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會讓他在瞬間經(jīng)歷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喜或許只能是浩如煙海中的一粒浮塵而悲卻注定是終生的。那個時代也許會讓人得到他最渴望的也可能會讓他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文革就是這樣一個時代,一個特殊的時代,特殊的事件。它讓所有的青年在那個年代激情澎湃,燃燒夢想,卻也能在瞬間打碎所有青年的夢想。
      作品的特別之處不是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多么新奇的故事,也不是在為我們講述曾經(jīng)的如火如荼的文革場景,更重要的是他為我們揭示了在那樣一個年代成長起來的青年的矛盾與迷茫和他們那顆孤寂的靈魂。小說深刻而冷靜,用冷到近乎殘酷的清醒的筆墨寫出了獨(dú)屬于那個年代青年人的那段扭曲、壓抑、晦澀的青春往事。
      瑞平就是生活在一個“鑼鼓不知為何而敲,但永遠(yuǎn)在喧天;紅旗不知為何在飄,全部在飛揚(yáng)”氛圍之下的上海。他成績優(yōu)秀,打得一手好籃球,如果沒有文革,他也許會很順利地考入某所一流的大學(xué)和父母平靜地過一輩子。然而,文革的到來讓這一切都改變了。他的生活似乎失去了重心。資本家的父親,地主階級的母親,這樣的出身讓他失去了成為團(tuán)員的機(jī)會;當(dāng)他終于站出來和地主出身的母親劃清界限時,他獲得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紅袖標(biāo),但卻讓他永遠(yuǎn)失去了與母親之間的親情。
      紅袖標(biāo)的力量是摧毀性的,它讓一個青年為它如癡如狂;它讓一個青年四十三天沒有叫過母親一聲媽媽;它更具有讓一個青年在母親身患胰頭癌時都在矛盾著是否要叫母親一聲媽媽的力量。兒子反復(fù)地問自己“我能喊一聲媽媽嗎?”是啊,的確,“誰說過不能喊呢?她確實(shí)是你的媽媽。誰又批準(zhǔn)你能喊呢?”就在這“喊”與“不喊”之間,母親的氣息漸漸衰弱,兒子也終于喊出了母親再也聽不到的那個最平常的稱謂。就在母親已經(jīng)去世了,瑞平還是在矛盾著:“他的心先是重重地落下,媽媽死了,他沒有機(jī)會叫一聲媽媽了。然后又突然蕩了上來,媽媽死了,我不用叫媽媽了?!?br />   最平凡的感情竟會以這種方式走向終點(diǎn),讓人感到悲哀與凄涼。面對著這樣的文字,胸口就像被千斤的石頭壓住一般讓人透不過氣來。
      在那樣一個時代迷失的不僅是那失落的親情,還有那青澀的愛情。
      小說里關(guān)于陳瑞平與蓓蓓的初次靈肉“相遇”,也寫得節(jié)制、含蓄,布滿無奈、悵惘,而又滿含著復(fù)雜的美感。
      最初,陳瑞平并不喜歡蓓蓓,但卻將自己的“初次”給了美麗的蓓蓓,這是兩個飽嘗了苦澀與掙扎的靈魂的相遇,充滿了無奈、悵惘,卻又滿含著特殊的美感。
      兩個孤獨(dú)的少年在各自人生的十字路口相遇,擦出炙熱的火花,不是因?yàn)樗麄冇卸嗝瓷畛恋膼垡?,只是兩個孤寂漂泊的靈魂在顫栗的肉體擁抱中尋求著精神安慰。19歲的少年在彼此的擁抱中感受著彼此急促的呼吸,并在他們?nèi)松械摹按笫录睖嘏舜说男撵`。也許他們還很稚嫩,但唯有如此,他們空虛而游離的靈魂才能暫時得到安放,那彷徨的內(nèi)心才能得到暫時的撫慰。
      看似荒誕的嘗試,卻飽含著當(dāng)時青年的苦澀與掙扎。蓓蓓為了一枚小小的團(tuán)徽付出了她全部的向往與盼望,付出了改變一生的代價。而瑞平付出了他生命的全部—他的爸爸、媽媽和他全部的青春,最后只留下19歲男孩的淚。
      這樣的“愛情”也許注定不會有結(jié)果,然而他們就這樣彼此擁抱著,撫慰著彼此脆弱的心靈,互相贈與的只能是苦澀的青春的證明。
      青春是什么,青春又給人留下了什么?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與感悟。作者在小說中貫注了自己獨(dú)特的生命體驗(yàn),使得小說如此地真實(shí)與深刻,更加震撼人心,讓每一頁書頁都散發(fā)著璀璨的光華。
      
      
  •     胡廷楣的長篇小說《生逢1966》以上?;春B反笸粌?nèi)石庫門群落的幾個中學(xué)生和他們的父母、師長生活及他們所參加的、被稱為“政治運(yùn)動”的浩劫為背景,描寫了以主人公陳瑞平和他的幾位兒時朋友、同學(xué)在毫無準(zhǔn)備的情況下卷入“文革”并進(jìn)入喪失人性、理性的一段“瘋狂”的人生歷程。
      紅色、黑色;酸性、堿性,本是兩組互相對立的詞語卻同時共存于上個世紀(jì)60年代的中國。激情與亢奮;失落與迷茫,到底哪個才是那個激情歲月的青年所擁有的心情。
      《生逢1966》只是講述了那個年代普通家庭中的一個普通青年的青春歲月。小說的主人公,出身于資產(chǎn)階級家庭的高一學(xué)生陳瑞平在短短的一年中經(jīng)歷了父親自殺、母親病死的家庭變故。他為參加紅衛(wèi)兵同家庭決裂,但又不知如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確定自己人生座標(biāo)。
      在陳瑞平的生命中,那段歷史將永遠(yuǎn)會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夢想,他的激情,他的孤獨(dú)還有他19歲男孩的眼淚。他的青春就在這一片無所不在的紅色中間走過。
      歷史事件的發(fā)生也許會徹底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會讓他在瞬間經(jīng)歷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喜或許只能是浩如煙海中的一粒浮塵而悲卻注定是終生的。那個時代也許會讓人得到他最渴望的也可能會讓他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文革就是這樣一個時代,一個特殊的時代,特殊的事件。它讓所有的青年在那個年代激情澎湃,燃燒夢想,卻也能在瞬間打碎所有青年的夢想。
      作品的特別之處不是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多么新奇的故事,也不是在為我們講述曾經(jīng)的如火如荼的文革場景,更重要的是他為我們揭示了在那樣一個年代成長起來的青年的矛盾與迷茫和他們那顆孤寂的靈魂。小說深刻而冷靜,用冷到近乎殘酷的清醒的筆墨寫出了獨(dú)屬于那個年代青年人的那段扭曲、壓抑、晦澀的青春往事。
      瑞平就是生活在一個“鑼鼓不知為何而敲,但永遠(yuǎn)在喧天;紅旗不知為何在飄,全部在飛揚(yáng)”氛圍之下的上海。他成績優(yōu)秀,打得一手好籃球,如果沒有文革,他也許會很順利地考入某所一流的大學(xué)和父母平靜地過一輩子。然而,文革的到來讓這一切都改變了。他的生活似乎失去了重心。資本家的父親,地主階級的母親,這樣的出身讓他失去了成為團(tuán)員的機(jī)會;當(dāng)他終于站出來和地主出身的母親劃清界限時,他獲得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紅袖標(biāo),但卻讓他永遠(yuǎn)失去了與母親之間的親情。
      紅袖標(biāo)的力量是摧毀性的,它讓一個青年為它如癡如狂;它讓一個青年四十三天沒有叫過母親一聲媽媽;它更具有讓一個青年在母親身患胰頭癌時都在矛盾著是否要叫母親一聲媽媽的力量。兒子反復(fù)地問自己“我能喊一聲媽媽嗎?”是啊,的確,“誰說過不能喊呢?她確實(shí)是你的媽媽。誰又批準(zhǔn)你能喊呢?”就在這“喊”與“不喊”之間,母親的氣息漸漸衰弱,兒子也終于喊出了母親再也聽不到的那個最平常的稱謂。就在母親已經(jīng)去世了,瑞平還是在矛盾著:“他的心先是重重地落下,媽媽死了,他沒有機(jī)會叫一聲媽媽了。然后又突然蕩了上來,媽媽死了,我不用叫媽媽了?!?br />   最平凡的感情竟會以這種方式走向終點(diǎn),讓人感到悲哀與凄涼。面對著這樣的文字,胸口就像被千斤的石頭壓住一般讓人透不過氣來。
      在那樣一個時代迷失的不僅是那失落的親情,還有那青澀的愛情。
      小說里關(guān)于陳瑞平與蓓蓓的初次靈肉“相遇”,也寫得節(jié)制、含蓄,布滿無奈、悵惘,而又滿含著復(fù)雜的美感。
      最初,陳瑞平并不喜歡蓓蓓,但卻將自己的“初次”給了美麗的蓓蓓,這是兩個飽嘗了苦澀與掙扎的靈魂的相遇,充滿了無奈、悵惘,卻又滿含著特殊的美感。
      兩個孤獨(dú)的少年在各自人生的十字路口相遇,擦出炙熱的火花,不是因?yàn)樗麄冇卸嗝瓷畛恋膼垡?,只是兩個孤寂漂泊的靈魂在顫栗的肉體擁抱中尋求著精神安慰。19歲的少年在彼此的擁抱中感受著彼此急促的呼吸,并在他們?nèi)松械摹按笫录睖嘏舜说男撵`。也許他們還很稚嫩,但唯有如此,他們空虛而游離的靈魂才能暫時得到安放,那彷徨的內(nèi)心才能得到暫時的撫慰。
      看似荒誕的嘗試,卻飽含著當(dāng)時青年的苦澀與掙扎。蓓蓓為了一枚小小的團(tuán)徽付出了她全部的向往與盼望,付出了改變一生的代價。而瑞平付出了他生命的全部—他的爸爸、媽媽和他全部的青春,最后只留下19歲男孩的淚。
      這樣的“愛情”也許注定不會有結(jié)果,然而他們就這樣彼此擁抱著,撫慰著彼此脆弱的心靈,互相贈與的只能是苦澀的青春的證明。
      青春是什么,青春又給人留下了什么?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與感悟。作者在小說中貫注了自己獨(dú)特的生命體驗(yàn),使得小說如此地真實(shí)與深刻,更加震撼人心,讓每一頁書頁都散發(fā)著璀璨的光華。
      
  •     我在大學(xué)的時候并不是一個勤奮的學(xué)生,偌大圖書館的書也不曾借閱幾本。仿佛曾經(jīng)愛看書的習(xí)慣一下子就忘記了。但是在我從圖書館借閱的寥寥幾本書中這本《生逢1966》絕對是值得一讀再讀的書。動蕩年代中上海市井人家的人生百態(tài),并不是每一個人在那個年代都是失去人性沒有人的尊嚴(yán)的。我依然記得書中一開始寫的沙沙的馬桶聲,還有那用來吊命的人參。如果你有時間坐在陽光照耀下的沙發(fā)上我推薦你一下午讀完它吧。
  •     一個沒有辨別力的年代,成為毀滅自己家庭的幫兇,沒有力量反駁的脆弱的人,留不住愛人,亦不敢追求愛人,這樣的遺憾,也是一種凄美吧。
      看到的悲劇太多,才知道不能錯過什么;
      幸好我們都還年輕,還有選擇的機(jī)會;
      也因?yàn)榛钪?,該珍惜的就別吝嗇;
      你以為存在的,說不定哪天就不見了;
      沒有一摸一樣的東西出現(xiàn),他們都是唯一的;
      那些記憶教會了我們,走好每一步,遠(yuǎn)離悲傷。
  •     引用王小波引用過的小個子拿破侖皇帝的一句話:我尤其喜歡以血寫就的書
      
      就像這本書血紅的封面給我們的暗示一樣
  •     我一直喜歡在車上看書,這不是個好習(xí)慣,可是沒有辦法——自從我不再是個學(xué)生,不再擁有大白天懶洋洋斜躺在床上合著陽光一起讀書的權(quán)利之后,大部分的好時光都用來養(yǎng)活自己了,這美其名曰工作,實(shí)際是變相的浪費(fèi)——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跟上我購書的速度。
      今天和平時沒有什么兩樣,天公依然不作美,淅淅瀝瀝橫飄飛絮豎鑿地。這樣也好,上班的公交車上,我讀完了《生逢1966》。車很擠,幾乎沒有空隙的人群里硬是夾了無數(shù)把滴水的雨傘,我用手拂去不小心落在大衣上的水珠,不敢抬頭向?qū)ξ艺f抱歉的乘客報(bào)以微笑,生怕讓人看見有些泛紅的眼圈。故事在到站前結(jié)束,我直愣愣地將書放進(jìn)皮包,直愣愣地下了車,直愣愣地?fù)伍_傘,忘記戴上手套。
      故事真的結(jié)束了么?書里說“大同坊”如今已經(jīng)油漆一新,可我那么多次在淮海路上穿梭,怎么從來沒有注意到有這樣一個弄堂,更加不會去想,四十年前,弄堂里的人要怎樣生活。
      在那個說話小心翼翼都不一定能保證安全的年代里,沒有隱私可言的弄堂生活長滿了眼睛,像是蜈蚣精的后背,在特定時刻會一同發(fā)出灼人眼球的金光。不過,上海是個沿海城市,這注定了上海人是很溫和的,那些金光不會致人于死地——只會叫人想躲避。于是脆弱得像瓷器一樣的人就去棺材里尋找清靜了,他們才不管他們的骨灰是用紅布袋還是用黑布袋裝的,至少他們是可以缺席一切叫他們坍臺的情境了。通常選擇躲避的都是男人,上海男人。要不怎么說上海是個陰盛陽衰的城市呢!留下來的女人也想躲避的呀,可是女人是水做的呀,她們舍不得小孩,舍不得她們羽翼底下的天使。如果沒有把她們心頭那塊肉,翅膀底下那個小人安排好,她們是咽不下最后一口氣的。而那些放射著金光的眼睛也并不盡然全是惡毒,那種金光的主要成分是嫉妒。只要嫉妒的對象不再擁有令人嫉妒的光環(huán),那些眼睛里就會混進(jìn)一些同情,與之前的嫉妒交織成說不清道不明的溫情。這種溫情的分子相當(dāng)復(fù)雜,施者不好講明,受者就更不想暴露這個復(fù)雜的化學(xué)方程式。上海人是喜歡“扎臺應(yīng)”咯,所以這個摻雜著一些些幸災(zāi)樂禍和一些些兔死狐悲的感情最好就是化作實(shí)際行動。這行動也許是一句“窩里薩寧薩寧么事體伐?要幫忙伐?吾撒地方認(rèn)得寧哦,要幫忙講一嗓,勿要客氣的?!?,也許是從對過窗口用竹竿悠悠渡過來的一籃小菜,也許是早上相幫倒一只馬桶,也許只是一個搖頭一聲嘆息。不好說這是出于真心還是假意,對于弄堂里生活的人而言,這是本能反應(yīng)。這是一群群居的刺猬,不好靠太近,又不能離太遠(yuǎn)。
      如果不是在那個特定的年代,瑞平大概真的會娶對過的汪蓓蓓,他大概永遠(yuǎn)都不會曉得蕭山的小縣城里的伯伯、伯母其實(shí)是自己親生的爹娘。如果不是在那個特定的年代,瑞平爸爸會和瑞平媽媽大概會一起體面地把三條小黃魚放到汪蓓蓓手里,等著這個全弄堂最漂亮的女生養(yǎng)一個大胖兒子或是女兒出來。如果不是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唉!這是個蠻無聊的幻想。歷史之所以是歷史,是因?yàn)樗呀?jīng)發(fā)生過了,沒有什么能改變的。那些淡去的標(biāo)語壓在最深的箱底,那些迷茫的目光換作日后的沉穩(wěn)。如果只是如果,它比肥皂泡更虛幻。
      只是,那畢竟不是我能親歷的歷史。小說再細(xì)膩,再真實(shí),終有一絲絲的隔膜。我努力地參與到里頭去,然而總歸是要回到現(xiàn)實(shí)里來的,現(xiàn)實(shí)是,我的同齡人們不再記得那段歷史,他們不理解也不想理解又自以為理解。我走在他們中間,和走在被孩子們尖銳取笑的包圍圈里的瑞平一樣,孤立無援到了麻木的頂點(diǎn)。
      
  •   這是本什么書啊,說一說啊
  •   是拿破侖說的還是尼采說的?
  •   有人記得卻要忘記
    有人想記得卻不知從何記起
    我知道肯定是有人記得的
    所以不需要覺得孤立
    麻木這兩個字似乎和你扯不上關(guān)系
  •   好吧,那就算扯不上吧,反正已經(jīng)麻木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fèi)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jī)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