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11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陸亞萍 頁數(shù):32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學習指導》是與《閱讀與寫作基礎》配套的輔助教材。本書分課程總述、課文學習指導、參考試卷、對照閱讀四大部分?! ≌n程總述部分主要為本課程教學的總體要求。明確指出重點篇目與具體要求,綱目清晰,可作教與學的總綱?! ≌n文學習指導部分為教材所有課文的學習要點,我們盡可能使內(nèi)容切實,行文簡潔,并使所設思考題貼近文章內(nèi)涵。
書籍目錄
一、課程總述二、課文學習指導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六單元三、參考試卷四、對照閱讀希望 魯迅《二十四孝圖》 魯迅故鄉(xiāng)的野菜 周作人迷人的北平 林語唐兒女 朱自清故都的秋 郁達夫給我的孩子們 豐子愷陶然亭的雪 俞平伯箱子巖 沈從文北平 李健吾一個偏見 錢鐘書更衣記 張愛玲下放記別 楊絳懷念蕭珊 巴金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余光中美女與厲鬼的風景 張承志白發(fā)蘇州 余秋雨紅狐 賈平凹我與地壇 史鐵生關(guān)于貧窮 王小波
章節(jié)摘錄
對官場的逃避實際上就是對體制的逃避。體制是以權(quán)力來維持的,而權(quán)力天然具有反民眾、反人性的屬性。中國古代的隱士現(xiàn)象,我們可以看成是一種個人的道德選擇,但一些隱士對體制的避之唯恐不及,實有避免體制約束的原因在。另一方面,在中國古代,個人的所謂“建功立業(yè)”,往往是指當世事功,更多的時候更直接體現(xiàn)為個人在體制中的地位:官職的高低、權(quán)力的大小等等。所以,合乎邏輯地,一個人要保有自己的個性自由,逃避體制,他就必連帶否認功名。在陶淵明的時代,要追求功名,不僅要犧牲個陸,甚至要搭上性命——淋漓的鮮血與紛紛滾落的人頭一再把這個事實展示出來?;貧w田園的陶淵明終于擺脫了彌漫士林的生命恐懼,他可以待在家里,靜等生命大限的到來。他退出體制而“縱浪大化中”,所以能“不憂亦不懼”。他坦然而從容的三首挽歌及一篇自祭,見出他對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的有把握,《與子儼等疏》對后事的從容安排,足見他心靈的平靜。對于死亡,他是哀傷的,但不再是恐懼的。他的生命,是他與自然大化之間的約定,別人不得干預了。 回歸田園在陶淵明看來,實際上是從官場上體制中贖回了自己,使自己重獲自由。那能擁有自己的人有福了。陶淵明就是這么一個有福的人。幸福不取決于一個人“有”什么,卻往往取決于一個人“沒有”什么。如果從“有什么”的角度來看陶淵明,那陶淵明所擁有的太少了:名聲、地位、財富,他都缺乏。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一個令后人無限羨慕的幸福的人。因為他“沒有”我們一般人所不能摒棄的庸俗之心趨利之心得失之心榮辱之心——一句話,那一切使我們大不起來的“小”人之心,他都沒有。我很喜歡漢語中“安心”這個詞,它比“安身”更重要。安頓好我們這顆心,對人對事安好心,對自己安平常心,做 到了這些,我們也就有福了。陶淵明實際上也就一直在與自己談“心”,又對我們交“心”的。他告訴我們“心遠地自偏”的道理,他說他“心念山澤居”,他還自得地說他“虛室有余閑”,什么叫“虛室”呢?莊子有言:“虛室生白”,意思是說,清空而無世俗欲念的心靈才能充滿陽光。心靈充滿陽光,可不就得大從容大安寧大幸福;可不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這樣的一個幸福的人?! ∷脑?,除了四言就是五言,沒有雜言,沒有樂府,擬古也不是真擬古,這在那個時代是很特別的。四言是詩歌中最安詳靜穆的形式,五言是詩歌中最從容不迫的形式,它們與陶淵明人生的從容、心態(tài)的安詳相吻合。在他田園生活的后期,他一再陷入窘困,以至于餓得白天盼天黑,夜里盼天亮,生活變成了腸胃與時間的較量;同時,官場那邊又有人在不斷地向他招手,贈以粱肉;鄰居這里也有人不斷地勸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奔依锲拮痈潜г股畹母F困——但他仍然堅定不移:吾駕不可回。誰能像他這樣在四面楚歌中悠然見南山?種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ā稓w園田居》之一) 我注意到了這首詩中的三個圓形意象:豆、露、月。它們代表了陶淵明生活中的三種境界:豆代表著現(xiàn)實生活的圓滿,露代表著道德上的純凈,而月則代表著精神世界的高超。梭羅在他的《湖濱散記》中問自己:“我為什么喜歡種豆?”然后他自答:“只有上帝知道?!奔偃缬腥藛枺禾諟Y明為什么喜歡種豆?我會回答:我知道。只是,欲辯已忘言。 ?。U鵬山《陶淵明》) 相關(guān)問題: 一、讀了這篇文章和背景材料,你是否有更進一步了解陶淵明的為人與詩文的想法?如果有,你認為實現(xiàn)這種此種想法的最大障礙是什么?能否克服? 答題提示:略?! 《⒃谖恼碌诙?,陶淵明說自己:“白余為人,逢運之貧”,在文章最后,又說“人生實難,死如之何?”你如何理解這樣悲愴的句子? 答題提示:陶淵明生當濁世而有一顆赤子之心,生當亂世而有大自在之境界。要在濁世中保有赤子之心,何其艱難?要在亂世中自居大自在境界,更是需要心靈的崇高與清潔,態(tài)度的 從容與優(yōu)游。但正如魯迅指出的,陶淵明也不是一味的“靜穆”,面對黑暗與無道,他也有金剛怒目的時候,對自己人生境遇的艱辛與逼仄,他也有憤憤不平的表現(xiàn)?!胺赀\之貧”是罵世;“死如之何”,是自絕于世。陶子真的不是一味的“悠然見南山”,他更怒目向無道!劉義慶 《世說新語》一則關(guān)鍵詞:王子猷(王徽之) 戴安道(逵) 乘興而行,興盡而返背景材料: 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shù)精神的一個時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顧愷之和陸探微的畫,戴逵和戴頤的雕塑,嵇康的廣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潛、謝靈運、鮑照、謝跳的詩,酈道元、楊街之的寫景文,云崗、龍門壯偉的造像,洛陽和南朝的宏麗的寺院,無不是光芒萬丈,前無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學藝術(shù)的根基與趨向。 這時代以前——漢代——在藝術(shù)上過于質(zhì)樸,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統(tǒng)治于儒教;這時代以后——唐代——在藝術(shù)上過于成熟,在思想上又人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這幾百年間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與丑、高貴與殘忍、圣潔與惡魔,同樣發(fā)揮到極致。這也是中國周秦諸子以后的哲學時代,一些超卓的哲學天才——佛教的大師,也是生在這個時代?! ∵@是中國人生活史里點綴著最多的悲劇,富于命運的羅曼史的一個時期,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南北朝分裂,釀成社會秩序的大解體,舊禮教的總崩潰、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藝術(shù)創(chuàng)造精神的勃發(fā),使我們聯(lián)想到西歐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這是強烈、矛盾、熱情、濃于生命色彩的一個時代?! 〉俏餮蟆拔乃噺团d”的藝術(shù)(建筑、繪畫、雕刻)所表現(xiàn)的美是濃郁的、華貴的、壯碩的;魏晉人則傾向簡約玄澹,超然絕俗的哲學的美,晉人的書法是這美的最具體的表現(xiàn)?!?/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