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06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成中英 頁數(shù):425 字數(shù):291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上海王元化先生近年主持當代中國文化與社會學者論述的精華文錄編纂工作,貢獻極大,且極具時代意義。他決定編選我的文錄,并商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邵東方博士和上海大學錢鋼博士(后因病改由上海復旦大學錢文忠博士)著手編輯。邵東方博士對我的思想自早既有認識,又處事嚴謹,而錢鋼、錢文忠博士非常負責任。1998年12月邵博士乘來檀香山之便,特別花了近兩天的時間與我商定選稿的條例,并在他已掌握到的文獻之外收集我的近稿與新稿。我想,自南開大學的李翔海教授撰寫討論我的哲學體系的專著《尋求德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于1998年初出版以來,邵博士是收集我的已發(fā)表的中文文章最為完整的學者了。這里牽引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英文已發(fā)表的文章或已出版的著作又如何呢,對此問題我只好無奈的說:暫時的付諸闕如了。無疑的,在這些中文已發(fā)表的文章里(其中也有少量的自我英文論著中翻譯出來者),我的思想的面貌和精神也應該有了相當完整的呈現(xiàn)。但問及我自己如何給這個面貌與精神一個框架和主題,卻是一個不得不令我深思的課題?! ≌軐W思想是從生活與文化中提煉出來的,但它卻又能影響生活與文化。同理,歷史賦予了哲學一些時代的特性,但哲學也賦予了歷史一些價值的含義。因而時間的過程與理論的線索對理解一個哲學思想家是同等的重要。要表達兩者更是要訴之于實際的文字。就此言之,一個哲學思考者的文字著述同時顯示了他的哲學思想的歷史性與理論性。作為一個當代的中國哲學思考者,顯然,我的思想也不例外。但什么是我的思想的面貌與精神的特色呢?這個問題在我嚴肅考慮之后覺得還是最好留給后來的人來論斷。但我回顧和檢討自己思想的發(fā)展方向和它所必須要承受的歷史命運,我愿意說我是在一個極不和諧的時代里極力想創(chuàng)造出一些和諧,也想在諸多價值的概念中深入到和諧的核心來掌握創(chuàng)造的真理,以使創(chuàng)造和諧成為可能。對我而言,和諧是形上學,真理是詮釋學,正義是道德學,而美感則是包含和諧、真理及正義的價值學。這可說是我自60年代以來所寢寤以求、無日不思的中心關懷主題?! ?0世紀80年代以后,我運用了“本體詮釋學”一詞以表達我認為具有時代性的中心課題:如何結(jié)合知識與價值,如何融合東方與西方,如何在天與人、知與行、古與今、內(nèi)與外、人與己之間取得和諧與創(chuàng)造和諧。天地之間的不平與人與人之間的不義或許是天地創(chuàng)造萬物過程中的大數(shù)與邊際效應,但人之作為自覺的存在,其自覺的意義卻不能不說是在人可以憑借其智慧來彌補天地之缺失;然而,為此天地要付出的代價卻又必須是人的用知與用智以行惡與逐惡的能力與自由。因之如何完善人的心以為天地之心,就成為本體詮釋學中所蘊涵的一個道德的命題了。詮釋必須預設了知識與價值的前提,而本體卻必需是同時呈顯于主體之外又包含于主題之中的世界及宇宙。詮釋因之同時是理智性的與意志性的創(chuàng)造活動。它包含了知識和對知識的認識,也包含了價值與對價值的評價。它同時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問題,但也針對一個時代指陳了問題的所在和未來的走向。一個人的惡莫大于自覺的為惡,也莫大于自覺的制造持續(xù)的矛盾與不和,一個人的善也莫大于自覺的克服自覺為惡的動機與性向而努力于創(chuàng)造持續(xù)的與較多的和諧。在這個意義上,原始的儒家對我有一個內(nèi)在的含義:孔子說“克已復禮為仁”,對我來說,克已是字節(jié)的去惡,復禮則是自覺的為善?! ?/pre>內(nèi)容概要
當代學苑,繁華似錦;大家風范,光彩照人。本叢書以獨特的編纂方式,薈萃海內(nèi)外華人學者研究成果中的華彩樂段?;蛞詴r間為序,或按問題分類,分則獨立成章,合則一氣呵成。各家學業(yè)有專攻,文風呈個性,但都學融哲經(jīng)文史,識貫中外古今。思如大鵬飛天,水擊三千里;心如澄江秋月,不作虛妄語。創(chuàng)見多多,新意比比,各領風騷,自成一格。一卷在握,可含英咀華,探無窮意蘊;一套置案,如群山連綿,盡顯學苑無限風光。作者簡介
成中英,1935年生于南京。原籍湖北省陽新縣。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留學美國,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F(xiàn)為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1973年首創(chuàng)《中國哲學季刊》并任主編至今。1976年創(chuàng)辦國際中國哲學會并任名譽會長。1985年創(chuàng)設美國遠東高級研究學院。主要著作有《歸納理論》、《心物同一問題》、《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科學真理與人類價值》、《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化》、《知識價值》等。書籍目錄
序一、《周易》為易的傳統(tǒng)的綜合與總結(jié)二、三易的共同起點——易的經(jīng)驗體驗三、從易的經(jīng)驗與體驗到易道的建立四、易的體驗與向度五、易的未來發(fā)展與研究方向六、《易經(jīng)》的思想體系七、《易經(jīng)》與新科學八、《易經(jīng)》與預測九、《易經(jīng)》的倫理次序十、簡評《中國實學史》十一、亞里士多德論范疇十二、康德的十二范疇十三、箕子所舉“洪范九疇”十四、五行思想的對應性十五、陰陽思想的辯證性十六、《易傳》與老莊十七、中國哲學的本體范疇十八、天、道范疇分析十九、性、命范疇分析二十、理、氣范疇分析二十一、心性范疇分析二十二、我與佛學二十三、我與禪學二十四、佛教在當今社會中的角色二十五、宋明理學家對佛教的批評二十六、科技知識與道德價值二十七、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變遷二十八、近代中國與現(xiàn)代西方的社會發(fā)展二十九、中西文化之爭的評價三十、內(nèi)省與外觀三十一、新儒學與新儒家三十二、超越與自我超越三十三、知識與價值三十四、民主化與人文精神三十五、中國美學四題三十六、“排他性人道主義”三十七、“包容性人道主義”三十八、儒家是一種“包容性人道主義”三十九、懷特海的有機宇宙和儒家本體宇宙論四十、道家對自然世界的看法四十一、朱熹遇遁之家人卜四十二、“朱子晚年定論”之不定論分析……章節(jié)摘錄
不用說,每一個個體的人都具有人類的一般特征,正因為如此,不論他具有何種種姓特征,都應該得到平等對待。圣賢者從其自發(fā)的覺悟中,另一些人從超驗的精神源泉如上帝和天堂中,領悟到的人性的理性、高尚道德和尊嚴,按照這種理論,我們可以說所有人在道德本質(zhì)、道德價值和道德尊嚴上都是平等的;因此,人不應該是為達到其他目的而采用的手段。不論從遺傳的角度還是從道德的角度,公正就是為平等而平等,它要求所有的人都得到平等的尊重,不論他們在天性或社會地位上有什么差別,更不論他們在膚色、種族、信仰和性別上有什么差別。然而,社會公正的原則又的確允許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平等或者差別,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平等的人和事,這才是真正的公道或平等。不過,這里有一個實際的問題,即哪些差別重要,哪些差別不重要。 …… 書摘1 一 五 陰陽思想的辯證性 中國哲學中的范疇比五行更為根本的是陰陽思想。陰陽思想如同其他中國哲學中的范疇一樣,乃起源于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體會、綜合及概括。即使在甲骨文中陰陽并未成為哲學具體的范疇概念,陰陽現(xiàn)象的經(jīng)驗似乎在周初或更早就有說明解釋現(xiàn)象的能力了。易之卦辭雖未特別提及陰陽的分別,但乾坤(天地)、坎離(水火)的分別卻加深了陰陽兩氣的認識?!兑捉?jīng)》固然不談陰陽,但易之變化無一不是就陰陽的變化立言。故透過《易經(jīng)》吾人可以了解中國哲學中范疇的靈活性及實用性。更進一步言,透過《易經(jīng)》吾人可以了解中國哲學范疇的辯證性。中國哲學特征之一乃是其辯證性。而此辯證性透過《易經(jīng)》則町有明確的把握,所謂辯證性乃系對變化的原則及可能性的了解。西方哲學中所謂辯證法乃是了解變化的邏輯。西方辯證法自柏拉圖經(jīng)中世紀哲學發(fā)展到黑格爾及馬克思,已具有一完整的形式規(guī)模及體系。中國辯證法則并未形成獨立于實體哲學之邏輯系統(tǒng),但其豐富的內(nèi)涵則不可否認。 中國辯證法與中國形上學息息相連,亦即經(jīng)形上學的對變化的了解而呈現(xiàn),此即《易經(jīng)》的哲學。吾人可視《易經(jīng)》為形上學化的辯證法或一辯證法化的形上學,就其實質(zhì)看為論變化之道、變化之理。就其結(jié)構看則為論理之變化與道之變化。故吾人不應小視《易經(jīng)》的重要性。由于中國辯證法透過形上學來顯示,故其辯證法亦有其特征,而不盡與西方之辯證法同一模式。換言之,兩者有同有異而不盡同。由于中國哲學各大系統(tǒng)在不同階段均受《易經(jīng)》觀念的影響,故中國哲學一般均具有辯證性。如何發(fā)掘及認識此一辯證性,是為重新估價中國哲學之一大課題。中國哲學之范疇,尤其是形上學的本體范疇,更與《易經(jīng)》之形上學密切相連,故吾人討論中國哲學范疇更必須就易的辯證形上學作一了解。有關形上學與辯證法如何在中國哲學中不可分開的問題,也必須進一步對中國哲學知行一致、體用不分的機體思想方式了解。中國哲學肯定了知行、體用、形式與內(nèi)容的有機關系,故恒常自此一有機關系之觀點上來討論問題,此亦為中國哲學肯定一根本統(tǒng)合的本體思想有關?! 吨芤坠沤?jīng)》中并無“陰”“陽”之辭。《否卦》(三*)與《泰卦》(三*)彖傳始言陰陽,并把陰陽對比。《否卦》彖傳日:“內(nèi)陰而外陽,內(nèi)柔而外剛,內(nèi)小人而外君子”。顯示陰陽的觀念可以用來表明其他相對的事物及其關系。陰陽見之于內(nèi)外、柔剛、小人、君子,而內(nèi)外、柔剛及小人、君子之對比,乃賦予了陰陽以更多的意義。逮至象傳有“潛龍勿用,陽在下也”之語,用陽來形容《乾》初九之爻?!段难浴方忉尀椤皾擙埼鹩?,陽氣潛藏”,也是把初九視為陽之氣?!断缔o》乃有“一陰一陽之謂道”,則陰陽已明顯的被認為道的變化法則。故陰陽已具有形上學的原則含義。吾人研究陰陽觀點的發(fā)生,當可注意到陰陽原為自然現(xiàn)象,日光所照處為陽,日光所無處為陰。而陰陽又因時因地而異,乃有山北水南為陽,水南山北為陰之說。顯示了陰陽兩現(xiàn)象具備了相對性及互移性。故用陰陽來形容變化是十分恰當?shù)摹J聦嵣?,宇宙萬象的變化乃見諸于陰陽之相對與互移,此陰則彼陽,此陽則彼陰。而此又不僅限于空間處所的對比,且表現(xiàn)了時間的轉(zhuǎn)移,晝?yōu)殛枺篂殛?。晝夜遞承,日月對比,就形成自然變化之道,也具體的呈現(xiàn)了陰陽的自然現(xiàn)象學的本義。 這個陰陽的本義可析為三:(一)陰陽對待,(二)陰陽相互影響產(chǎn)生變化,(三)陰陽合而為一自然的道,為一整體。從陰陽現(xiàn)象的經(jīng)驗中抽提出陰陽的意象與意義,而與更多更廣之經(jīng)驗結(jié)合,遂進一步產(chǎn)生了陰陽學說的根本形上學命題。凡存在的事物均分陰陽,且具有陰陽對待、變化、統(tǒng)一的關系。這個廣泛的陰陽觀所形成的原理乃在萬物萬象,也在事實經(jīng)驗上顯現(xiàn)了陰陽對待、變化及統(tǒng)一的關系,故加強了陰陽對待、變化及統(tǒng)一原理之解釋力及說服力。即就實際經(jīng)驗言之,萬物萬象均有生成毀亡等變化現(xiàn)象,也具有無、虛實、前后、內(nèi)外、上下、大小、左右等結(jié)構、質(zhì)量的關系或具備剛?cè)?、動靜、幽明、強弱等性質(zhì)與狀態(tài)。無論這些結(jié)構關系、變化現(xiàn)象與性質(zhì)狀態(tài)是主觀或客觀,其為主客相交時的實際經(jīng)驗卻無可諱言。故吾人實際的經(jīng)驗也豐富了及加強了對陰陽自然對待,變化與統(tǒng)一關系的認識,而使陰陽學說成為中國哲學中最早出現(xiàn)也最為根本的學說,同時也使“陰陽”一詞成為中國哲學中最根本的形上學范疇?! ∽鳛楦痉懂?,陰陽乃廣泛的應用于自然現(xiàn)象、人生過程、人生處境、社會、身體、具體事物、歷史等事象,也因之顯示了這些事物對待、變化、統(tǒng)一之道。故以陰陽觀念為中國哲學中最基本、最普遍之形上學與現(xiàn)象學范疇絕非過分之詞。依此了解《周易古經(jīng)》運用符號“三三”(《乾卦》)與“**”(《坤卦》)來表示兩種存在及自然事物的狀態(tài)之時,即也把陰陽作為基本的形上學范疇。乾坤、天地、日月、男女也不過是陰陽觀念范例的具體實現(xiàn)而已。六十四卦是《乾》、《坤》卦的變體,也即陰陽之變體,故整個《易經(jīng)》的符號系統(tǒng)可視為陰陽之對待,變化、統(tǒng)一符號系統(tǒng)?!兑讉鳌罚ㄊ恚┟靼讟耸娟庩栔疄榈酪彩菢O其自然之事?! £庩栔畬Υ?、變化與統(tǒng)一的本義均在《易傳》中得到重要的發(fā)揮。故《易傳》也可以看做陰陽形上學的發(fā)揮,亦即中國辯證法的發(fā)揮。吾人自然不應只就《易傳》以了解對待、變化與統(tǒng)一,而應深入六十四卦之符號學以探索中國辯證學的豐富內(nèi)涵?!兑捉?jīng)》之重要性于此可知?! 兑讉鳌钒l(fā)揮陰陽之三大本義見于下列諸引文: ?。ㄒ唬┯嘘P對待之義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動靜有常,剛?cè)釘嘁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地設位而易形乎其中矣”(以上《系辭》)?!疤斓囟ㄎ?,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乾為馬,坤為?!保弧扒瑸槭?,坤為腹”;“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為母”(以上《說卦》)?! 。ǘ┯嘘P變化之義的:“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陰陽不測之謂神”;“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是故剛?cè)嵯嗄?,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剛?cè)嵯嗤贫a(chǎn)生變化”;“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cè)嵴邥円怪笠病?;“一陰一陽之渭道”;“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以上《系辭》)。 ?。ㄈ┯嘘P統(tǒng)一之義的:“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cè)岷象w,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以上《系辭》)?!扒雷兓髡悦?,保合太和,乃利貞”(以上《彖傳》)?! ?/pre>編輯推薦
如何結(jié)合知識與價值,如何融合東方與西方,如何在天與人、知與行、古與今、內(nèi)與外、人與己之間取得和諧與創(chuàng)造和諧呢?是一個值得長久深思的難題。本書將給你提供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