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1-1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崔陟 頁數:230
Tag標簽:無
前言
應該感謝我們的祖先,在學會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完成從猿到人的漫長過程后,為了傳遞感情又發(fā)明了語言。怎樣才能使語言準確無誤地記載下來呢?煞費苦心的祖先又經過不斷的嘗試摸索,終于讓文字出現在世界上。盡管現在世界各地的文字面目各有不同的特色,但功能還是一模一樣的?! ∥覀兊奈淖之a生的確切時間和它最初的面貌,現在還沒有準確的答案。我們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也許是一種緣分,我在寫這篇文章時距甲骨文的發(fā)現整整是一百周年(圖1)。 盡管文字的產生是為了實用,但人們在書寫(或是契刻)時,很快就由生到熟,越寫越漂亮,技巧不知怎么就出現了。人們開始運用這些技巧,并且有意識地去追求它,在實用中漸漸萌發(fā)了欣賞的意念,于是書法藝術不知在何時何地悄悄地誕生了。
內容概要
本書是對中國漢字書法的研究,主要包括陸機的《平復貼》;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獻之的《鴨頭丸貼》等。
作者簡介
崔陟,1949年生于北京。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從少年時起即愛好書法藝術。曾在深圳舉辦過個人書法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現為文物出版社第三圖書編輯部副主任兼專業(yè)書法編輯。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央國家機關分會辦公室副主任。多年從事書法的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著有《書法博物館》、《筆墨生輝》、《漢字書法通解(篆)》、《小學生習字課本》、《如意寶貝》等書出版。本書圖版由水賚佑、華盛先生和丹玖女士提供,在此謹表示發(fā)自內心的謝意。
書籍目錄
前言
1.陸機·《平復帖》
2.王羲之·《蘭亭序》
3.王獻之·《鴨頭丸帖》
4.王珣·《伯遠帖》
5.智永·《真草千字文》
6.歐陽詢·《仲尼夢奠帖》
7.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8.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9.李世民·《晉祠銘碑》
10.武則天·《升仙太子碑》
11.孫過庭·《書譜》
12.李邕·《麓山寺碑》
13.張旭·《草書古詩四帖》
14.李白·《上陽臺賦》
15.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
……
章節(jié)摘錄
墨色·力度·韻味·魅力 崔 陟 應該感謝我們的祖先,在學會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完成從猿到人的漫長過程后,為了傳遞感情又發(fā)明了語言。怎樣才能使語言準確無誤地記載下來呢?煞費苦心的祖先又經過不斷的嘗試摸索,終于讓文字出現在世界上。盡管現在世界各地的文字面目各有不同的特色,但功能還是一模一樣的?! ∥覀兊奈淖之a生的確切時間和它最初的面貌,現在還沒有準確的答案。我們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也許是一種緣分,我在寫這篇文章時距甲骨文的發(fā)現整整是一百周年(圖1)?! ”M管文字的產生是為了實用,但人們在書寫(或是契刻)時,很快就由生到熟,越寫越漂亮,技巧不知怎么就出現了。人們開始運用這些技巧,并且有意識地去追求它,在實用中漸漸萌發(fā)了欣賞的意念,于是書法藝術不知在何時何地悄悄地誕生了。盡管人們一開始并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但它畢竟已經是客觀存在了(圖2)。有人說文字和書法是同時產生的,也有人說文字比書法要早許多年。我認為說它們同步,未免過于苛刻;說它們相差很久又未免有點兒殘酷。應該說它們差不多是同時產生的,只不過一前一后,存在著一個相當微妙的“時間差”而已?! ∪说穆斆鞑胖部偸窃诓煌姆矫姹憩F出來,這樣才構成一個龐大的合作整體。能寫一手好字的人肯定不會很多,他們由于自己的特長,在分工上就會向書寫方面?zhèn)戎?,這些人毫無疑問就是書法家。遺憾的是因為年代的久遠,我們無法知道他們的名字,只能統稱他們?yōu)樽嫦?。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許是最恰當的稱呼。譬如倉頡(圖3),人們都說他是造字的老祖宗,河南還有一座倉頡廟。真的有這么一位四目字嗎?很顯然這是傳說,文字不可能是一個人在短時間內造出來的,即使有倉頡這么個人,也是對文字進行加工整理的集大成者。說到造字者應該是“倉頡們”,稱之為祖先當是最為妥切的。 一般的介紹書法史,都愛從新石器時代的刻符說起(圖4、圖5),然后是甲骨文、金文、小篆、漢隸、草書、楷書、行書;介紹書法家又喜歡從王羲之、王獻之說起,接下來便是隋、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的書壇精英。這固然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方法,無論對于寫者還是讀者來說,都是一件輕松的事。然而,這樣的內容在別的地方也不難見到,或者是在本書的圖版所附的文字中,也能看出個大概來。因此,這里不再重復這些內容,只是談幾個與書法有關,大家又輕易談不到的問題,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日后對書法有著更深層次的研究。如果真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將是我莫大的安慰。由于是想到哪里就談到哪里,沒有一定的章法,拙文就叫做“書法雜談”吧?! M與豎 今天我們的書寫習慣橫式,而傳統的習慣則是縱式,這種改變的發(fā)生距今并不遙遠,是在五四運動以后。當時,提倡改革者認為人的兩只眼睛是橫著長的,對于橫式無論在書寫和閱讀時,只須眼珠一轉即可。而豎式則需要上下移動脖子,時間一長就會有疲勞感。不知這種說法真有道理,還是人們對于豎式接觸了幾千年,有些厭倦了,于是一下子接受了這種提法?! 〖热粰M式這么深得人心,為什么當初祖先沒有選用呢?說一說這個問題。甲骨文就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原則,是豎著那在手里的,豎著刻顯然要順手得多。尤其是獸骨的形狀,似乎在提醒人們往下奏刀。到了使用竹簡的時代,豎寫似乎更有道理了(圖6)。 今天我們的書寫習慣橫式,而傳統的習慣則是縱式,這種改變的發(fā)生距今并不遙遠,是在五四運動以后。當時,提倡改革者認為人的兩只眼睛是橫著長的,對于橫式無論在書寫和閱讀時,只須眼珠一轉即可。而豎式則需要上下移動脖子,時間一長就會有疲勞感。不知這種說法真有道理,還是人們對于豎式接觸了幾千年,有些厭倦了,于是一下子接受了這種提法。 既然橫式這么深得人心,為什么當初祖先沒有選用呢?這與最初的書寫用具有關。我們以甲骨文為例,說一說這個問題。甲骨文就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這兩種東西本著頭朝上的原則,是豎著拿在手里的,豎著刻顯然要順手得多。尤其是獸骨的形狀,似乎在提醒人們往下奏刀。到了使用竹簡的時代,豎寫似乎更有道理了(圖6)。人們在破竹成簡時,毫無疑問是豎著加工的。一條條竹簡成形時,肯定是豎著拿在手里。它已經先人為主地引導人們去豎著書寫。等到絲帛紙張出現,橫豎無所謂時,豎著書寫已經成了習慣。正因如此,刻碑也是豎式,即便是手卷整體是橫式的作品,也是一行一行地豎著寫,看來人們要改變一個已經養(yǎng)成的習慣真是不容易呀!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