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0-1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陳平原 頁數(shù):37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北大精神及其他》的作者在回顧北大教育史,思想史,學術(shù)史中,除了凸顯史家的眼光,更期望引導讀者走向歷史深處,思考若干重大部題。在百年中國的敘事框中討論北大的得失成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里還涉及到如何進入歷史、包括研究的策略與敘述的筆調(diào)。
作者簡介
陳平原,當代著名學者,198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近年來注重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和中國散文的歷史演進、現(xiàn)代學術(shù)史等問題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千古文人俠客夢》、《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gòu)》等。
書籍目錄
序 夏曉虹第一輯北大人物北大傳統(tǒng)之建構(gòu)“兼容并包”的大學理念——蔡元培與老北大“為了蔡先生的囑托”——《蔡元培年譜長編》讀后激烈的好處與壞處——關(guān)于劉師培的失節(jié)一、“委身學術(shù)”的假設(shè)二、“偵心探龍”的手段三、“潔身”與“內(nèi)熱”四、“激烈派第一人”之追求藝術(shù)感覺與史學趣味建設(shè)者的姿態(tài)——讀北大版《胡適文集》有感關(guān)于建立“胡適文庫”的設(shè)想輿論家、的態(tài)度與修養(yǎng)——作為北大學生的成舍我第二輯人在燕園從中大到北大十年一覺與《讀書》結(jié)緣念王瑤先生一、文章緣起二、從古典到現(xiàn)代三、中古文學研究的魅力四、最后一項工程五、大學者應有的素質(zhì)六、為人但有真性情書札中的性情與學問寶玉的意淫與柳生的俠義童心與詩心即將消逝的風景……
章節(jié)摘錄
九十年代的前三個春天,對于中國學界來說,實在過于陰冷。尤其在北大,“悲涼之霧,遍被華林”,受到嚴重挫傷的學生們,頗有廢書長嘆,就此“金盆洗手”的。作為教師,眼看那么多昔日的好學生一臉茫然地閑逛,或一頭扎進“托?!?,心里真不是滋味??墒?,“一臉茫然”的遠不只是人世未深的青年學生,我之所以剖析章太炎“自立門戶與徑行獨往”的學術(shù)風格,標榜“學者的人間情懷”,談論“獨上高樓”與“超越規(guī)則”,何嘗不是在苦苦掙扎? 書摘1 二、“偵心探龍”的手段 三十年代中,張繼、汪東各自為《劉申叔先生遺書》作序,其時“籌安會六君子”惡名猶在,故二人均主要為劉君之依附袁世凱復辟帝制辯解。前者稱“參政京師,卒為佞人牽引,其出處進退之間,頗遭譏議,要非其本懷,未足以為深病也”,這還只是推卸責任;后者的辯解更有趣: 夫袁氏盜國,與胡虜華夏,則有間矣。申叔明春秋夷夏之防,嚴建衛(wèi)種族之辨,激揚士氣,以文字為義師先聲,其功實與章君胡汪相伯仲。言下之意,劉君早年提倡“光復漢族”的大功,可以抵消其“復辟帝制”的小過。依汪君的意見,功過的大小,取決于涉及的對象:“種族革命”的重要性,遠在“政體變更”之上。且不論種族、政體孰輕孰重,單是只講劉君的“光漢”,而不提其淪為清廷密探,便知此乃出于友情的“曲為辯解”?! ⊥魱|出于好意,重提劉師培的反清活動。可實際效果則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劉君一生失誤多多,有牽涉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有只是具體認識的問題。比如,常為人詬罵的主編《國故》月刊以對抗新文化運動,便屬于文化觀念的差異。依附袁世凱,撰寫《君政復古論》、《聯(lián)邦駁議》等,性質(zhì)自是嚴重多了,但仍有“政見不同”可做托詞。惟獨由反清義士一轉(zhuǎn)而為清廷密探,單從思想文化立場,無論如何說不過去,只能歸結(jié)于個人的心術(shù)與德操。在我看來,劉師培一生最大的失誤,正是由一代大儒淪落為“偵心探龍”——如此惡謔的綽號,乃魯迅1918年7月致錢玄同信中提出的。錢、魯二君,與劉師培的交誼深淺有別,但都推崇其為學而鄙薄其為人,尤其不能原諒其充當清廷密探這一下賤的舉措?! ∈虑榈拇蟾沤?jīng)過是這樣的:1907年末,正熱中于宣傳無政府主義的劉師培,突然隨妻子何震回國,向兩江總督端方獻“弭亂十策”。次年二月,重返東京的劉氏夫婦,政治態(tài)度更趨激烈,力主“顛覆人治,實現(xiàn)共產(chǎn)”。這期間,因提議改組同盟會并謀奪領(lǐng)導權(quán)不成,漸有異志,再加上因事與章太炎、陶成章等大起沖突,于是“外恨黨人,內(nèi)懼艷妻,遂不得不鋌而走險,始真為江督端方之偵探矣”。歸國后的劉師培,邀功心切,聽說被通緝的陶成章自南洋歸來,“日與兩江督標中軍官米占元往各碼頭查探成章行蹤”,久之不得,難以復命,又乘革命黨人不備,參加其秘密集會,終于密告成功。此事固然可鄙,但更令人寒心的是,其時劉君正滿腔熱情地宣傳“最最新潮”的無政府主義!以前還以為是1908年10月因《衡報》被禁才“鋌而走險”,故章太炎、蔡元培都盡力為其“一時糊涂”辯解;《與端方書》以及所附“弭亂十策”的披露,則表明劉君前一年歸國時便已“打通關(guān)節(jié)”?! ?934年11月2日的《大公報》上,刊發(fā)了洪業(yè)的《清末革命史料之新發(fā)現(xiàn)——劉師培與端方書》。這封據(jù)考寫于1907年冬的輸誠信,與1904年正月的勸降函(手稿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端方檔”),形成絕妙的對照,讓人感慨萬端?!皠窠怠迸c“輸誠”的對象,竟然都是滿洲貴族中頗有改良思想的“端帥”! 自稱“幼治《春秋》,即嚴夷夏之辨”的劉光漢,先論證一番“恢復神州之土”的必然性,而后“推心置腹”地奉勸端方:“故為爾輩計,莫若舉西(兩)湖之疆,歸順漢族。我漢族之民,亦可援明封火保赤之例,赦爾前愆,任職授官,封圻坐擁,豈不善哉?”一介書生與封疆大吏,二者力量懸殊,決定了其“勸降”只是笑話一樁?! r過境遷,由“勸降”轉(zhuǎn)為“輸誠”,話可就不大好說了。端方大概忘了那封勸降信,劉師培則不能不先做自我檢討。照樣強調(diào)自己的家學淵源,不過,這回的語氣,由原先的“炫耀”,一改而為“懺悔”: 束發(fā)授書,勉承先業(yè),略窺治經(jīng)家法,旁及訓故典章之學。意欲董理故籍,疏通證明,以步戴、段、阮、王之后。適時值艱虞,革命之說,播于申江,揭民族主義為標,托言光復舊物。師培年未逾冠,不察其誣,竊以中外華夏之辨,默合于麟經(jīng)。又嗜讀明季佚史,以國朝入關(guān)之初,行軍或流于慘酷,輒廢書興嘆,私蓄排滿之心。此雖由于《蘇報》之激刺,然亦以家庭多難,泯其樂生之念,欲借此以祈遄死也。即便是檢討文章,劉師培也都寫得章法分明,開篇即強調(diào)其初衷乃“哀民生之多艱”,并盡量將“政治立場”轉(zhuǎn)化為“思想認識”。緊接著,筆鋒一轉(zhuǎn),境界“豁然開朗”: 東渡以后,察其隱情,遂大悟往日革命之非。蓋孫文本不學之徒,貪淫性成,不知道德為何物。為之徒者,咸希冀功成之后,可以驟躋貴顯。下劣者則假革命之名,斂財以糊口。對于輸誠者來說,單是罵罵“民族主義尤與公理相違”,顯然還遠遠不夠。于是,劉師培開始為如何鞏固大清的江山社稷出謀劃策。據(jù)說,最有效的補救之策有五:民事不可輕也;豪民不可縱也;外觀不必飾也;農(nóng)業(yè)不可忽也;澆德不可長也??蛇@些治國方略,純屬紙上談兵,相信端方不會感興趣。真正體現(xiàn)劉君“欲以弭亂為己任,稍為朝廷效力,兼以酬明公之恩”的志向的,還是下面這段悄悄話: 若明公俯鑒其愚忱,乞暫將此次之報告秘密弗宣,并俾師培時往來東京、上海間,以徐行其志,則一二載之內(nèi),必可消弭革命之焰,以抒國家之虞。如何保證“徐行其志”不是“緩兵之計”,有附錄的“弭亂十策”為證。十策中,最關(guān)鍵、也最為切實可行的,一是讓劉“暗為運動”,搞垮革命派諸報刊;一是臥底暗偵,如發(fā)現(xiàn)孫文、黃興等“有潛入腹地事,即行報告”。后來事態(tài)的發(fā)展。與之大致吻合。 據(jù)標點并發(fā)表此信的洪業(yè)稱,他見到的只是抄本,而非原件。因此件關(guān)系重大,希望“今尚有健在者,當能證其虛實也”。時至今日,未見任何辨?zhèn)蔚奈淖?,倒是弟子黃侃的題記,從另一角度確認了此信的存在?! ↑S侃《申叔師與端方書題記》,撰于洪業(yè)披露此文的第二年,公開發(fā)表則是六十年后(見《學術(shù)集林》卷一,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8月)。擅長考據(jù)的黃先生,不在辨?zhèn)畏矫娲笞鑫恼?,而只是在“解讀方式”上下工夫,實在“不得要領(lǐng)”:此書蓋為脫身之計,兼遂紿資之謀。以迂暗之書生,值狡黠之戎虜,寧有幸乎?書稿流傳,貽人笑柄,至可痛惜!然謂申叔反復無恒,賣友賣黨,又謂所言可充史料,則何不于書中辭氣細玩繹之。不同意洪業(yè)“可充史料”的說法,可又拿不出此信當屬偽造的證據(jù),所謂“脫身之計”的假設(shè),也就顯得相當勉強。不過,黃先生對劉師培輸誠后備受冷落的交代,倒是讓我們大開眼界,領(lǐng)略封疆大吏是如何將一介書生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接到輸誠信,端方先是致書,“道傾慕已久,得一握手為幸”;等到劉師培真正歸降,“至則遽以肩輿舁人督署,三月不見,申叔遂見幽矣”。既然歸降是真,不得重用,怨不得別人,也洗刷不了干系。故門人黃侃行文至此,感慨遙深: 要之中叔不諳世務,好交佞人,憂思傷其天年,流謗及于身后。嘗盡言而不聽,有失匡救之義,侃亦何能無愧乎?在《始聞劉先生兇信為位而哭表哀以詩》中,黃侃還極力為其師開脫,稱:“時命既差池,濡足增煩憂。逡巡豈初愿,審慮權(quán)圖喉。利輕謗則重,位高禍實由?!笔迥旰螅x《與端方書》,終于不得不承認其師“好交佞人”,其“流謗及于身后”,乃咎由自取。……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序 夏曉虹 雖然三年前與平原君合編過《北大舊事》,但談論北大精神,仍為我力所不及。若說到與北大的關(guān)系,我倒比平原君開始得早。他還在南國采紅豆時(平原君曾為中山大學學生刊物《紅豆》的編委),我已在燕園讀書六年。應了那句俗話:“遠來的和尚好念經(jīng)?!被蚬鐤|坡居士所體驗:“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比缃裎疫@位“先輩”(日語所謂“先輩”真是妙語),倒要從他的校史散論中品味北大,北大對于我,于是變得既熟悉又生疏?! ∮信笥言胝姘爰俚卣f,我和平原君是黃金搭檔,連看材料都節(jié)省一半時間。后半句話我可不敢茍同,研究領(lǐng)域雖接近,資料卻須自己讀過才作得準。但我也不否認,知道對方的興奮點,閱讀時自會順便留心。我個人的體會,還是用傳統(tǒng)的“互補”說法更準確。即如“不賢識小,賢者識其大”,倘若去掉其間的褒貶意味,我倒以為可以概括我們之間的差異?! ∫员贝蠖裕粗氐氖恰耙菔隆北澈蟮摹熬瘛?,我記得的卻多半是“精神”的表征——“逸事”。我對北大作為課題的興趣,到編完《北大舊事》即告結(jié)束;而對于平原君,這不過是研究工作的開始,冠于卷首的長序便為牛刀小試。隨后,我們一起去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訪學。在我埋首于清末民初的舊報紙之際,他卻盯準“北大與哥大”的題目,一連寫出八篇短文。到去年年初,《老北大的故事》完稿時,他的校史研究已初成陣勢。如今,北大的故事又從紅樓說到燕園,我曾經(jīng)親承謦咳的師長與平原君的個人感懷一并進入書中,《北大精神及其他》對我而言,便更平添了幾分親近感?! ∮涀〉娜匀皇且菔?。我的導師季鎮(zhèn)淮先生是中文系出名的“忠厚長者”,他做人的認真與處事的天真,常常使我抱愧。我寫過幾篇文章記述他的為學與為人,那已經(jīng)成為令我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而他在“文革”中最有名的故事,今日說來或覺不可思議,我倒以為頗能體現(xiàn)季師的風范。他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時,即由導師聞一多先生介紹加入了民盟;1949年以后,更進而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員。這是當年追求進步的青年共同的選擇。不過,由于季師在民盟的工作很有成效,組織決定他的黨員身份不公開,以利統(tǒng)戰(zhàn)。季師也嚴格遵守這一規(guī)定,直到“文革”發(fā)生,所有的檔案一律曝光,他的資歷才被揭秘。但在某次中文系黨、群分開排隊時,經(jīng)人提醒走入黨員行列的季師,很快又回到群眾的隊伍中,那理由便是:“組織還沒有決定讓我公開身份?!毕壬v究的是處世端方?! 墙M緗先生在我心中則永遠是一位智者。聽先生上課,專業(yè)之外的所得甚多,那也是他最得意之處。吾生有幸,聽過先生的“中國小說史論”與“紅樓夢研究”兩門課。至今,先生講課時“跑野馬”的本事,仍令我佩服不已。無論如何貌似離題萬里,我輩鈍才已代杞人之憂,吳先生卻能在不動聲色中,以“四兩撥千斤”的巧力,將話語的洪流頃刻兜轉(zhuǎn),而重新言歸正傳。他辨析薛寶釵有意攀附賈寶玉,指認所謂癩頭和尚送薛刻在金鎖上的兩句吉利話,正與寶玉“命根子”上的銘文相配,不過是薛家弄出的把戲。其為自家鍛造的的根據(jù),經(jīng)先生明察秋毫,正在薛蟠那句“妹妹的項圈我瞧瞧,只怕該炸一炸去了”上露出了馬腳(以后翻書的印象,似乎和尚只送了吉言,鎖確是薛家自制。)先生的勘破世故,本從學者的閱歷豐厚與作家的觀察敏銳而來?! ?/pre>編輯推薦
本書是“世界名校文化叢錄”的其中一本,講述北大精神。作者陳平原,是我國當代著名學者,獲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在北京大學多年的學習、工作、生活,使得作者對于北大精神有深厚了解;學者的身份,使得作者對北大精神的解讀,具有歷史的厚重感。本書具有極強可讀性、史料性。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