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中國人

出版時間:2006-3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易中天  頁數:371  
Tag標簽:無  

前言

  飲食、穿衣、單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內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們對這些時時處處可見的現象,也就習以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極少有人去深究為什么是這樣,它與中國文化是怎樣的關系?  《閑話中國人》的作者易中天,卻獨具匠心,在對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從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里,對這些生活現象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努力發(fā)掘著文化的內核,給予理論的闡述,指出這一切之所以是“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在于中國文化的內核是“群體意識”。它由近及遠,于細致中闡發(fā)了中國文化的要旨?! ≡摃攸c之一,是用“閑筆”來寫“正書”。這是研究中國文化的著作,但卻不像一般專著那么抽象,那么理論化,那么枯燥。全書講述老百姓(當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態(tài)度閑適,讀起來輕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還真是那么回事”的感慨?! ≡摃攸c之二,是深入淺出。在對林林總總的生活現象進行剖析時,或詮釋字詞,或引經據典,從本義到廣義,從現象到本質,像與你聊天般地娓娓道來,揭示出這些現象深刻的社會性。  該書特點之三,是文筆流暢,語言生動。既是“閑話”,就不能做“官樣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習慣用語敘述生活習慣,風趣幽默。  該書特點之四,是結構上環(huán)環(huán)緊扣。從飲食到服飾,從單位到家庭,從面子到人情到友誼,把各個似乎是不相關的方面,從一引申到二,從二引申到三,看完這一章還想接著看下一章。  一語概之,《閑話中國人》一書宛如一壺馨香撲鼻的碧螺春,細細品來,回味無窮,愛好傳統(tǒng)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讀。附記:  這篇序言原本是李樹林同志為華齡版《閑話中國人》所寫的書評,發(fā)表在1997年4月16日的《中華讀書報》。作者是中央某部門的一位干部,與我素不相識,至今尚未謀面。我們之間,并不存在什么“權錢交易”或“面子人情”。他這篇書評,原本是應機關圖書館之邀,為他們介紹館內新書的內部刊物《機關圖書簡介》而寫的,不知怎么被《中華讀書報》看中,公開發(fā)表了。文章發(fā)表后,我看到了,寫信去與他聯系。因地址不詳,這封信幾經輾轉,樹林同志才收到。后來他回信說。這篇書評是怎樣發(fā)表的,在他至今仍是一個謎?! ∫苍S,正因為這篇書評是這樣寫出、發(fā)表的,因此,它比許多應作者或出版社之請,刻意炒作或敷衍塞責的所謂“書評”,要真實得多,也實在得多。我相信,文中所寫,都是樹林同志的真實感受或體會,沒有任何矯飾、虛套和做作。樹林同志后來在信中說,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靠著床頭,沏一杯茶,燈下抱一本喜歡的書,靜靜地看,漫漫地思索”。他說他就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看完本書的。其實,這也正是我的希望。我希望讀者能讀得輕松愉快,千萬不要“苦讀”;我也希望讀者讀后多少有點收獲,不至于“白讀”。在讀了樹林同志這篇書評后,我欣慰地感到,我的希望并沒有落空,我的心血也沒有白費。事實上,從寫作動機、構思創(chuàng)意、理論視角、研究方法、思想內核到篇章結構,這些隱藏在大量現象、實例、故事和俏皮話背后,不易為人察覺的用心良苦之處,那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地方,樹林同志都看出來、說出來了。如果說,我寫《閑話中國人》,是試圖為解讀中國文化找到一把鑰匙,那么,《閑話(閑話中國人)》,便可以看作是解讀本書的鑰匙?! ∫虼宋姨貏e向讀者推薦這篇書評,并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將其收入修訂本,作為本書序言。本來,一本書寫完了,出版了,作者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剩下的事,便是一任讀者諸君去說三道四,品頭論足。所以,我對書評,并不十分在意(當然也不是全不在意)。我之所以特別看重這篇書評,除了前面所說的原因外,還因為我寫《閑話中國人》的動機之一,是要改革和改變學術著作的寫法,為學術著作的寫作和出版,探尋一條新路。我的辦法,是用“閑筆”寫“正書”,創(chuàng)造一種“高品位,廣讀者”的“隨筆體學術著作”。既然是“隨筆體”,是“廣讀者”的,就必須風趣幽默,生動活潑,有較強的“可讀性”;既然是“學術著作”,是“高品位”的,就必須觀點新穎,邏輯嚴密,有一定的“深刻性”。對于讀者,則希望不但看得挺“熱鬧”,也能看出“門道”來。以此文為序,即所謂“有所望焉”。

內容概要

本書從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里,對這些生活現象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努力挖掘文化的內核,給予理論的闡述,闡發(fā)了中國文化的要旨。

作者簡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

書籍目錄

引言
第一章 飲食
從請客吃飯說起
被吃的神
廚房內閣
吃出來的血緣
餐桌上的學問
煙、酒、茶
第二章 服飾
文化的象征
“服”的意義
“飾”的功能
時尚問題
第三章 面子
命之所系
賠償與補償
實力與實惠
面具與角色
戲劇性種種
第四章 人情
面子與人情
做人問題
人情法則
世故與勢利
良心、義氣、人情味
第五章 單位
文化機制
安身立命之本
“公私不分”與“內外有別”
“大鍋飯”與“鐵飯碗”
“窩里斗”與“墻外香”
告別單位
第六章 家庭
家本位
內外、親疏、長幼、貴賤
泛倫理
血緣與血統(tǒng)
官本位
第七章 婚戀
無愛的婚姻
子女問題
大男大女問題
離婚問題
當代婚戀
第八章 友誼
難得一愛
君子與小人
交情與交態(tài)
任俠與清高
圈子
第九章 閑話
閑話不閑
閑話心理
男人和女人
職業(yè)閑話
原版后記
新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中國的神就不同。造人的是女媧娘娘,而且并不單造一男一女,一造就是一大群。造出來以后,老太太就樂呵呵地看著他們生育繁衍,自己躺在云里霧里安享那天倫之樂。至于吃飯的問題,則留給另一位“準神”去解決。這位“準神”就是伏羲。伏羲究竟是人還是神,不大說得清楚,大約是半人半神吧!但可以肯定他是一個廚子,或者曾經當過廚子,要不就是“司務長”。伏羲又叫庖犧。庖就是庖廚,犧就是犧牲。主管庖廚和犧牲的,不是紅案就是白案。史書上說他“教民漁獵畜牧”,說了歸齊也就是解決了大家的吃飯問題,自然功莫大焉。于是這個“伙頭軍”和“大師傅”的地位便越弄越高,弄到最后,就連造人的女媧,也居然成了他的太太,甚至還有說伏羲和女媧由兄妹而夫妻者。這就不能不說是把“飲食”看得比“男女”還重要了?! ∥覀冎溃竦穆毮軣o非是滿足人的需要。有什么樣的人和人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神。古希臘奧林帕斯山上的“諸神”們平時都干些什么呢?也就是打情罵俏尋歡作樂捎帶著爭風吃醋罷了。中國的神、神王或先圣就辛苦得多。比如伏羲要發(fā)明捕鳥獸的網和捕魚的罟,神農則要發(fā)明種地的耜和耒。反正得想辦法讓老百姓把肚子吃飽,老百姓才會尊你為神為圣。這就叫“民以食為天”?! ∈澜缟线€有比天大的嗎?沒有。中國人既然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甚至“普天之下,莫非一吃”?! ‰y怪中國人要把什么都看成吃,說成吃了。  泛食主義  的確,中國文化有一種“泛食主義”傾向。  首先,人就是“口”,叫人口。人口有時候也叫人丁。或者男人叫丁,女人叫口。但不管女人男人,也都可以叫人口。人既然是口,謀生也就叫“糊口”,職業(yè)和工作也就是“飯碗”。干什么工作,就叫吃什么飯。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說書賣唱是吃開口飯,當教書匠是吃粉筆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兒??傊可匠陨剑克运H绻约翰恢\生,靠積蓄過日子,就叫“吃老本”,粵語叫“食谷種”。老本總有“吃”完的一天,就叫“坐吃山空”?! 飲食3  代序:閑話《閑話中國人》  飲食、穿衣、單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內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們對這些時時處處可見的現象,也就習以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極少有人去深究為什么是這樣,它與中國文化是怎樣的關系?  《閑話中國人》的作者易中天,卻獨具匠心,在對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從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里,對這些生活現象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努力發(fā)掘著文化的內核,給予理論的闡述,指出這一切之所以是“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在于中國文化的內核是“群體意識”。它由近及遠,于細致中闡發(fā)了中國文化的要旨。  該書特點之一,是用“閑筆”來寫“正書”。這是研究中國文化的著作,但卻不像一般專著那么抽象,那么理論化,那么枯燥。全書講述老百姓(當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態(tài)度閑適,讀起來輕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還真是那么回事”的感慨。  該書特點之二,是深入淺出。在對林林總總的生活現象進行剖析時,或詮釋字詞,或引經據典,從本義到廣義,從現象到本質,像與你聊天般地娓娓道來,揭示出這些現象深刻的社會性?! ≡摃攸c之三,是文筆流暢,語言生動。既是“閑話”,就不能做“官樣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習慣用語敘述生活習慣,風趣幽默?! ≡摃攸c之四,是結構上環(huán)環(huán)緊扣。從飲食到服飾,從單位到家庭,從面子到人情到友誼,把各個似乎是不相關的方面,從一引申到二,從二引申到三,看完這一章還想接著看下一章?! ∫徽Z概之,《閑話中國人》一書宛如一壺馨香撲鼻的碧螺春,細細品來,回味無窮,愛好傳統(tǒng)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讀。  附記:  這篇序言原本是李樹林同志為華齡版《閑話中國人》所寫的書評,發(fā)表在1997年4月16日的《中華讀書報》。作者是中央某部門的一位干部,與我素不相識,至今尚未謀面。我們之間,并不存在什么“權錢交易”或“面子人情”。他這篇書評,原本是應機關圖書館之邀,為他們介紹館內新書的內部刊物《機關圖書簡介》而寫的,不知怎么被《中華讀書報》看中,公開發(fā)表了。文章發(fā)表后,我看到了,寫信去與他聯系。因地址不詳,這封信幾經輾轉,樹林同志才收到。后來他回信說。這篇書評是怎樣發(fā)表的,在他至今仍是一個謎?! ∫苍S,正因為這篇書評是這樣寫出、發(fā)表的,因此,它比許多應作者或出版社之請,刻意炒作或敷衍塞責的所謂“書評”,要真實得多,也實在得多。我相信,文中所寫,都是樹林同志的真實感受或體會,沒有任何矯飾、虛套和做作。樹林同志后來在信中說,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靠著床頭,沏一杯茶,燈下抱一本喜歡的書,靜靜地看,漫漫地思索”。他說他就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看完本書的。其實,這也正是我的希望。我希望讀者能讀得輕松愉快,千萬不要“苦讀”;我也希望讀者讀后多少有點收獲,不至于“白讀 ”。在讀了樹林同志這篇書評后,我欣慰地感到,我的希望并沒有落空,我的心血也沒有白費。事實上,從寫作動機、構思創(chuàng)意、理論視角、研究方法、思想內核到篇章結構,這些隱藏在大量現象、實例、故事和俏皮話背后,不易為人察覺的用心良苦之處,那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地方,樹林同志都看出來、說出來了。如果說,我寫《閑話中國人》,是試圖為解讀中國文化找到一把鑰匙,那么,《閑話(閑話中國人)》,便可以看作是解讀本書的鑰匙?! ∫虼宋姨貏e向讀者推薦這篇書評,并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將其收入修訂本,作為本書序言。本來,一本書寫完了,出版了,作者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剩下的事,便是一任讀者諸君去說三道四,品頭論足。所以,我對書評,并不十分在意(當然也不是全不在意)。我之所以特別看重這篇書評, 除了前面所說的原因外,還因為我寫《閑話中國人》的動機之一,是要改革和改變學術著作的寫法,為學術著作的寫作和出版,探尋一條新路。我的辦法,是用“閑筆”寫“正書”,創(chuàng)造一種“高品位,廣讀者”的“隨筆體學術著作”。既然是“隨筆體”,是“廣讀者”的,就必須風趣幽默,生動活潑,有較強的“可讀性”;既然是“學術著作”,是“高品位”的,就必須觀點新穎,邏輯嚴密,有一定的“深刻性”。對于讀者,則希望不但看得挺 “熱鬧”,也能看出“門道”來。以此文為序,即所謂“有所望焉”?! 『笥洝 ∮钟昧瞬畈欢喟肽甑臅r間將本書改了一遍。  改寫是一件不合算的事情。修改并不比新寫省事,雖然有電腦。何況無論你花費多少時間精力,也不意味著你有了新成果,那又何苦來?  原因也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有更多的讀者喜歡?! ?994年寫這本書的時候,頭腦里并沒有形成“隨筆體學術著作”的完整概念,經驗也明顯不足,只能“摸著石頭過河”?,F在看來,問題多多。有些地方太隨意,有些地方又太學術,因此2000年再版時,便作了些修改,但改得比較匆忙,一些可動可不動的地方就沒有動。這次上海文藝出版社決定改版重印,便趁此機會,又動了一次手術,希望能改得更好看些,也少些謬誤?! ⌒薷囊矡o非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調整結構,二是增刪內容,三是糾正原版錯誤,四是改變表述方式。根據這些年在“河”里一路“摸”下來的經驗,創(chuàng)作“隨筆體學術著作”,表述方式最重要。尤其是我們這些寫論文、寫專著寫慣了的人,換一種“寫法”,非常之難,簡直就相當于換一種“活法 ”,然而非如此不能“脫胎換骨”。本書的多次修改,就是這樣一個痛苦的歷程。即便如此,相信細心的讀者仍不難發(fā)現其中的斧痕。但在我,大約也只能這樣了?!扒嗲嘧玉疲朴莆倚摹?,權當對廣大讀者的一個答謝吧!  最后,我還要再次感謝本書責任編輯趙南榮兄的不厭其煩!  易中天  2002年7月27日  于廈門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中國人見面鞠躬作揖,西方人見面握手擁抱,因為中國人“內向”,西方人“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握別人手;內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這就正如中國人吃飯用筷子夾,是向內用力;西方人吃飯用叉子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外,一向內,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是“十字架”,中國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極圖”。

編輯推薦

  飲食、穿衣、單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內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們對這些時時處處可見的現象,也就習以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極少有人去深究為什么是這樣,它與中國文化是怎樣的關系?  《閑話中國人》的作者易中天,卻獨具匠心,在對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從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里,對這些生活現象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努力發(fā)掘著文化的內核,給予理論的闡述,指出這一切之所以是“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在于中國文化的內核是“群體意識”。它由近及遠,于細致中闡發(fā)了中國文化的要旨?! ≡摃攸c之一,是用“閑筆”來寫“正書”。這是研究中國文化的著作,但卻不像一般專著那么抽象,那么理論化,那么枯燥。全書講述老百姓(當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態(tài)度閑適,讀起來輕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還真是那么回事”的感慨?! ≡摃攸c之二,是深入淺出。在對林林總總的生活現象進行剖析時,或詮釋字詞,或引經據典,從本義到廣義,從現象到本質,像與你聊天般地娓娓道來,揭示出這些現象深刻的社會性?! ≡摃攸c之三,是文筆流暢,語言生動。既是“閑話”,就不能做“官樣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習慣用語敘述生活習慣,風趣幽默?! ≡摃攸c之四,是結構上環(huán)環(huán)緊扣。從飲食到服飾,從單位到家庭,從面子到人情到友誼,把各個似乎是不相關的方面,從一引申到二,從二引申到三,看完這一章還想接著看下一章?! ∫徽Z概之,《閑話中國人》一書宛如一壺馨香撲鼻的碧螺春,細細品來,回味無窮,愛好傳統(tǒng)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閑話中國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5條)

 
 

  •   易教授在書的末尾自己表明其實這本書既然叫《閑話中國人》,其實書里面也當然都是“閑話”,這本書也當然是本“閑書”,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是易教授“以閑話說正事”寫作風格的第一次嘗試。本書寫于1995年,喜歡易教授的人自然不容錯過本書,不是易教授粉絲的買上一本放在枕邊隨手翻兩頁也是一大趣事。
  •   看得作者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閱讀時感覺在上輕松幽默的討論課
  •   好像現在有不少人都可以在書中找到影子。
  •   偶對易中天的著作很喜歡!其對中國歷史了解透徹,對歷史資料運用自如,故所論的觀點也是自家之言,所用的材料也是信手拈來。說了偶想說而未說之看法。推薦!
  •   發(fā)貨速度很快,好幾次買書都是第二天就收到了,書的質量也可以,不錯,喜歡!
  •   看似閑聊,但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很多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習以為常,經過易中天先生的一閑聊,發(fā)現其實這里面有大學問,值得好好看。
  •   還沒閱讀,質量還不錯
  •   老易還是不錯的。
  •   開始還好,挺有意思。后來就不行了,說理有些牽強了。
  •   不錯的書,很有意思內容很值得一讀
  •   是一篇隨筆性質的作品,最適合閑暇時閱讀。
  •   易老師的品讀系列買齊了,很優(yōu)惠。很滿意!
  •   的確是閑話!適合在睡前翻幾頁... 不過可能由于中國人的復雜性,有些內容有交叉似的.
  •     此書乃易中天1995年寫就,后經兩次修改(1999年和2002年)重版。雖然系九十年代所寫,但書中素材的積累要追溯到八十年代他做美學研究的時候。多年來的素材積累,成書多本,如本系列的《品人錄》《讀城記》《中國的男人和女人》。九十年代易中天尚未如今有名,以前的書寫法與今有所區(qū)別,區(qū)別就在于自“品三國”系列成名后,他寫的書基本上都是演講的文字版。對外演講,要求更親民化、口語化、簡單化,故后來的書讀起來更順更流暢,而且中心更集中。雖然他本身就具有此特點,但從本書來看,內容詳實(此乃易中天的最大優(yōu)點),通俗易讀,但有時候有些嘮叨,似有資料堆砌之感。而且書中有半數內容在今讀來,有些跟不上時代的感覺,但對了解中國古今常識是很有益的。
  •     深入淺出,語言幽默。
      我喜歡剖析自己的一些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這本書讓我知道為什么我愛國,卻不喜歡政治;讓我知道愛和戀的區(qū)別;讓我不再糾結于性神秘,因此而讓我更深一層次上地認可了王小波。我相信大家也可以得到同樣的啟示。
      我特別推薦戀愛的人可以讀一讀這本書的婚姻這部分,讓你愛一個人,而不是戀上一個人。
      超愛易中天,這本書他也寫得不錯。
  •     【閑話中國人】群體意識
      
      論述中國國民性格的著作不可謂不多,不過這是我看的第一本有關此類的著作。易中天所著《閑話中國人》是品讀中國書系之四,其它三本分別為《品人錄》《讀城記》《中國的男人和女人》,手中所握只有之四。
      這本書最早出版于1995年,初名《中國:掀起你的蓋頭來》,顧名思義易老要來解剖中國的國民性格,探秘這神秘的古國和國人。正如易老在引言部分開篇的兩句話“這本書是講中國人的。中國人的事最不好講?!钡且桌嫌y而上還是講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揭秘了中國文化內核“群體意識”。內核的概念一開始就被拋了出來,語文閱讀手法稱作“開門見山”,內核發(fā)散出去的種種表象就構成了此書的大部分內容,相反并不是通過種種表象一步步地揭露中國文化的內核。我們有了一顆心(內核),接著就是一層皮(表象),可我們還不是人,因為少了必要的支撐物——骨架。學術著作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嚴密的邏輯推理好比骨架?!堕e話中國人》之所以讓人感覺不夠深刻恰恰就在于此,我們可以拋棄正統(tǒng)的學術名詞代之以“閑話”的筆法來描述國民性格,至少普羅大眾都能讀懂而且有所了解和感悟,但嚴密邏輯不能被“閑話”完全蓋過了風頭遭遇直接忽略的風險。豆友評論此書幾乎無一例外地提到“易老對國民性格的分析趕不上柏老的深刻”。沒有看過柏楊的著作,喪失發(fā)言權。魯迅無疑是被認為在國民性格領域里最具發(fā)言權的人,否則易老也不會頻繁地引用魯迅的話和阿Q阿Q,祥林嫂祥林嫂。作為國民性格的入門級讀物,《閑話中國人》則一定可以列入推薦榜。原因在于“閑話”二字。
      寫中國人,就不得不從各個角度切入來寫。易老就選取了九個角度,所以此書分為了九章,最后一章為“閑話”。寫這本書的初衷有意無意地被放在了“閑話”一章的最后兩段“閑書也可以說正事,正事也可以用閑筆來寫……本書要做的,也正是這樣一種試驗,——給嚴肅的學術著作以閑書的形式,或者說,賦予閑書以深刻的思想內容。所以,我將這種形式,名之曰‘隨筆體學術著作’”。但凡試驗很難有一次性成功的,所以易老心中沒有底。旁觀者清的理論,好壞參半。常常會心一笑時而捧腹大笑是我閱讀過程的狀態(tài),因為“閑話”所以輕松毫無晦澀之感,假如易老再上百家講壇主題是“閑話中國人”,此書直接可以作為講稿改動都不用太多?!伴e話”側重口頭交流,“閑筆”則是強調書面化。易老是要“話”還是要“筆”,讀者心里就沒底了。
      章節(jié)與章節(jié)之間巧妙地連接過渡和信手拈來的文史資料,無深厚文史功底的人恐怕很難做到。通觀全書,其實最令人拍案稱絕的是對作者易中天的介紹。配了張易老的相片,相片下方九個字“易中天 廈門大學教授”。如此干凈的作者簡介第一次見。由此得證,《閑話中國人》是本學術著作,在其位謀其職,正職是教授其它頭銜無非沽名釣譽可有可無。再者,根本不提易老所著的其它書,既然是作者簡介又不是作者及其關聯品簡介,廢話能省則省浪費油墨不可取。第三,來自易老天然的那份自信從容,百家講壇之后被捧作全民偶像,該書的第三版適逢其時火了一把,據說之前的兩版銷量也相當可觀,文化積淀在那兒隨便外界怎么捧他自巋然不動。
      
      http://earowung.blog.163.com
  •     自己身為中國人,但對身邊的一些奇怪現象或已熟視,或已無睹,有些許認識,但深度不夠,總覺得稀里糊涂??戳恕堕e話中國人》,對其中深層次的原因,以及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有些人可能說該書不過爾爾,但對我自己來說,因為沒有讀過其他類似著作,就連大名鼎鼎的柏楊,也未曾讀過,因此我覺得這本書很不錯
  •       近來比較煩,因為事業(yè)心比較強,在商場上只能算是初出茅廬的我,一切交往得不算是順利!人格、自尊、面子......都想面面俱到追求完美,反而弄巧成拙的顧此失彼!
        有時會突發(fā)奇想地要去做變性手術,只因是女兒身的我,似乎還沒有成功的案例!不過不要認為我不正常,其實我比誰都清醒,只因在空下來時,會跟同事啦、朋友聊聊彼此的家長。也就如此,故不畢至于太大驚小怪,因為我沒有什么不正常!本來中國人的閑聊是不分彼此,只要你能說,話題不太過份,加上你的語言修飾,尤其不要太枯燥,不然就是在自討沒趣!
        閑話中國人,似乎一見如故的至親,剛好符合我的胃口,一個人閑暇時可以看著易中天里面天馬行空的精彩,也奉陪上自己隱約的表情跟想法!中國人的圈子,似乎很狹小,來來回回還是在周邊延伸!沒多在刻意去品味,只是一書在手,隨意自覺有關的生活瑣事!話題牽涉范圍很廣,商場上人情事故無法冒險去玩轉!阿諛我詐適應不了,無非就是堅持自己的立場,思想保守甚至迂腐的受他人擺弄,還不知情的活在自己的童話世界里!盡管如此,還是一如既往的力挺下去,生活過得不是很爽朗,但手里緊緊撰著莫名的敏感,恰似旋風來得無厘頭,卻是很得天獨厚!
        本來就不善談的我,如果跟某人在一起可能不會因寂寞而難受,而是跟一個正常人卻如此無聊!唯一聊以自慰的可能會泡吧,或另覓他人......就是如此,很多時候單獨還好,如果真的好友來了,相當緊張,不知所措如臨大敵,最尷尬的時候莫過于如此,自找麻煩!當然不是說我很怪異或怎么樣,只是很難有幾個人話題跟我很投機,只是更多時間不想說話,如此而已....
        更多時候,喜歡個人靜悄悄的品味自己的人生!偶爾約上幾個朋友唱K,要么爬爬山,沒有多大的波動,還是如顧進行中!所以我想閑話中國人中,我是另類的吧!
        
  •      偶讀一段書摘,覺得頗剖析入理,昨日遂拿下此書,一口氣讀大半方掩卷睡去.
       我們有很多傳統(tǒng)美德,但也有很多滑稽的東西,如:好面子,好窩里斗,好起哄,重要關頭又好息事寧人等等,最覺得搞笑的是酒桌文化,一切進行如儀,而且要偶爾做出即便喝的胃出血也在所不顧之表情.
       文化,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方式.國人就在這日復一日的滑稽中存活下來,不可否認,很多人也感覺的累,所以經常看到驢友去了新疆西藏看到那些淳樸的民風常常有一點點"感動",雖然有時挺廉價的感動--僅僅是感動一下,卻不想自己如何改變.
      
       我覺得柏楊從批判的角度評價傳統(tǒng)文化,易中天卻從解釋的角度看中國文化. 我讀柏楊,心中一樣充滿批判,卻心頭更加疑惑,傳統(tǒng)這個大醬缸怎樣就造就了這樣的國人,來一個染一個?尤其可悲的是,被染的人渾然不覺,尚以為此乃"成熟".
       讀了易中天的這本書,我的疑惑都如雪融而解.
       易說:造就國人行為心理之根源的根源在于國人的群體意識.由此,一層層如剝繭抽絲,揭開中國人好面子,重人情,喜共食,愛拼酒等在老外眼中無法理解之行為的層層面紗.
       易的筆力比柏老相距尚有相當距離,不知柏老為何沒有寫出易這樣的書,但我相信柏老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比易更深刻.
      
       寫國人的書籍由來已多,我特別欣賞此書在于從文化的角度對這種種現象給予透徹入理的解釋.
       但易沒有說為什么我們演化成群體意識,而西方演化為個體意識.但能把紛繁的現象歸結為一個本質,已經為我們讀懂我們國人自己打開了明亮的窗,已經難能可貴.至少,可以讓我在這個文化中生存不得不違心的表演的時候,心頭尚有一絲清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如生活在"子宮"的人們自我感覺良好(指"黑客帝國"的matrix).
      
       到這里,我覺得關于寫國人傳統(tǒng)行為心理的書,可以觀止了.
      
  •   我不同你,因為我簡直想死啊。還要從小學就開始有這樣的想法了。
  •   難道你從小受什么刺激,再怎么樣也至于如此·
  •   社會,是一個層面,人生應該是另一個層面的。所以,人也就具有了多面性,以至于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哪一面才是真正的自己... ...
  •   但易沒有說為什么我們演化成群體意識,而西方演化為個體意識.
    的確,不過只就是“文化”。
  •   呵呵~~ 如果看了易先生的《帝國的終結》也許就會明白為什么了。
  •   柏楊從批判的角度評價傳統(tǒng)文化,易中天卻從解釋的角度看中國文化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