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0-1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劉述先 頁數(shù):38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當代學苑,繁花似錦;大家風范,光彩照人。本叢書以獨特的編纂方式,薈萃海內(nèi)外華人學者研究成果中的華彩樂段?;蛞詴r間為序,或按問題分類,分則獨立成章,合則一氣呵成。各家學業(yè)有專攻,文風呈個性,但都學融哲學經(jīng)文史,識貫中外古今。思如大鵬飛天,水擊三千里;心如澄江秋月,不作虛妄語。創(chuàng)見多多,新意比比,各領風騷,自成一格。一卷在握,可含英咀華,探無窮意蘊;一套置案,如群山連綿,盡顯學苑無限風光?! ?
作者簡介
劉述先,江西吉安人,1934年生于上海。臺灣大學哲學系文學士、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東海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東海大學副教授,南伊利諾大學哲學系教授,現(xiàn)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著作有《文學欣賞的靈魂》、《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等。另有英文論文幾十篇。
書籍目錄
一 “理一分殊”溯源二 “理一分殊”的現(xiàn)代解釋三 理一分殊:從超越到落實四 同情的了解五 價值的重建六 民族與文化認同七 現(xiàn)代中國人的認同危機八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九 傳統(tǒng)·時代·異文化一○ 傳統(tǒng)的資源與傳統(tǒng)的負擔一一 中國文化最可貴的價值是人文精神一二 東方的境界哲學一三 東方的形上學一四 中國宗教思想發(fā)展的現(xiàn)象學描述一五 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限制一六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一七 儒家反對威權一八 以民為本一九 民本不等于民主二○ 儒家亦有超越的一面二一 儒家傳統(tǒng)的宗教意涵二二 天人合一與《周易》的四層符示二三 孟子的心性論二四 孟子性善論的創(chuàng)造性闡釋二五 儒家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二六 儒家倫理觀在現(xiàn)代的意義二七 儒家理想與專制王朝二八 董仲舒與漢代儒學二九 宋明儒學的特質(zhì)三○ 宋明儒與佛道二氏的關系三一 宋明理學的分系問題三二 關于“新儒學”的名稱三三 宋明儒學的現(xiàn)代意義三四 朱子的理氣二元論三五 朱子的入手方法三六 朱子對漢代政治化儒學的解構三七 對朱子政治思想的現(xiàn)代檢視三八 由中西比較衡論朱子宇宙論之得失三九 朱子道德形上學之不足四○ 朱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四一 象山心學的三點缺失……
章節(jié)摘錄
書摘1 在神秘符示之中,天與人之間似乎有著一種神秘的關連性。人事與天文互為表里,自然與超自然之間沒有罅縫,故此占卜變成了重要的手段,給與人們指導,作出的決定可以影響到一國一族的命運。當文明發(fā)展到一個階段的時候,這種原始的統(tǒng)一就要被打破,而必須作出。解消神話(de-mvthol。gization)的努力以破除迷信。然而當代基督教神學家如田立克就曾經(jīng)指出,要徹底解消神話是不可能的。對于現(xiàn)代人最大的威脅乃是生存的無意義,人與自然的關系根本切斷,在世界上變成了一個漂泊的異鄉(xiāng)人,存在主義者所描繪的精神上的焦慮乃變成了無可避免的結果。正如康德所指出的,我們不能夠證明自然界之中有任何目的,然而對于天卜l的星辰與人間的道德律,仍然不能不產(chǎn)生衷心敬畏的感覺。l生命是神圣的,這是一個不能證明的神話,卻是一個現(xiàn)代人不能不要的已經(jīng)打破的神話(brokenmyth)。它不能與蒙昧的迷信混為一談,天人之間終必要保持某種神秘的關連,否則就會陷于一種難以超拔的困境之內(nèi)?! 【蜕鐣?,人究竟不是一一個孤立的原子,可以離群索居。事實上人不僅不能與自然分割,也不能與社會分割。像家庭一類的組織絕不可能就那么輕易加以拆散,而不令人蒙受巨大的影響甚至惡果。新儒家要保留一些傳統(tǒng)的價值,不贊成一切趨時騖新,動搖到整個社會的基礎?! ‖F(xiàn)代人必須每個人去找能夠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的道路不能不突破傳統(tǒng)的窠臼。然而現(xiàn)代的科技商業(yè)社會又形成了新的桎梏。在講求客觀量化、外在成就、享樂文化的潮流的席卷之下,人不只沒有找到自由,反麗經(jīng)驗到意義的迷失?,F(xiàn)代物質(zhì)的生活普遍提高,許多青年人卻似乎倒過來感到活得不耐煩,時聞自殺輕生之事,這又是現(xiàn)代的吊詭。故我們必須重新恢復傳統(tǒng)對于生命的尊重的態(tài)度,每個人要在自己生命的內(nèi)部找到價值的泉源。王陽明提倡致良知,要人不可。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托缽效貧兒”,在今日仍然是十分有意義的。人不能純粹只是向外追逐,除了依照實際的情況充分發(fā)展出自己的潛能以外,人人必須有最低限度的道德的信守,不可一味只是附炎趨勢,唯利是圖,對于事情要有是非對錯的判斷。每個人守住自己的崗位作不懈的努力,才能為社會的開展創(chuàng)造新機運。…… 書摘2 民本不等于民主 一 九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儒家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傳統(tǒng)。如果把民主界定成為通過投票選舉的程序產(chǎn)生政府領導人的制度,那么儒家顯然并沒有民主的傳統(tǒng),只能說是有民本的傳統(tǒng)。民本思想最清楚也最典型的表達是在孟子。孟子說:“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也就是說,君是為民服務的,不可以倒過來說,民是為君服務的。然而在政府與家庭的組織上,孟子卻肯定君父的權威性的地位,他攻擊楊墨之無父無君,視同洪水猛獸。由此可見,民本思想與君主制度是可以相容的。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儒者尊君是尊君之位,并用正名思想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去約束君父的行為,否則人民就可以有革命的權利。但革命的目的并不是走向民主,而是讓新的領導人出來為人民服務,所謂順乎天而應乎人。儒家重視人民福利的精神與民主衛(wèi)護人民權益的精神是相通的’但實行的畢竟不是民主制度。商朝末年,人民歸附西周’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等于人民用腳投票,然而投票選舉的制度未曾確立,就不能說是實行民主?! ≈袊擞幸环N習慣,總喜歡用古已有之的態(tài)度來囊括現(xiàn)代的成就,其實這大可不必。有一點根芽和一棵植物之發(fā)榮滋長,畢竟是兩個不同的階段,不可混為一談。譬如說’《禮運·大同篇》常常被引用來證明我國古代已有民主的理念。其實大同乃是一個理想的烏托邦,即使如此,所謂“選賢與能”也不可以理解成為現(xiàn)代民主式的選舉,而是上面選拔出人才來為人民服務。其實不只是儒家,墨家講尚同,仍然肯定了階層的秩序;道家講無為而治,要王來作出良好的榜樣,為下面的人效法;法家更不用說,講法、講權、講勢,竟然淪為專制統(tǒng)治者的工具。我國古代并沒有什么民主的思想,這是毋容諱言的?! 《 稹 ∪寮乙嘤谐降囊幻妗 ≈袊枷胧飞弦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內(nèi)圣外王”、“兩行”一類的詞語源出《莊子》,但卻更能表達儒家思想的特色。儒家思想一樣有超越、內(nèi)在兩行,但與佛、道二家所面對的問題剛好相反,佛、道思想每每被詬病為忽視內(nèi)在的一面,儒家思想則每每被詬病為忽視超越的一面。有許多西方傳教士就明言,儒家有很高的道德倫理(內(nèi)在),卻缺乏宗教信仰(超越),正需要基督教來填補這一空缺;也有許多中國人自認為我們的傳統(tǒng)根本就不需要宗教信仰。這兩種說法雖相反,卻同樣認為儒家思想缺少超越的方面?! ∪绻诮痰囊馑际窍嘈乓粋€超自然的上帝,祈向一個永恒的天國,那么中國人的思想的確絕大多數(shù)是現(xiàn)世性和非宗教性的。但無神未必一定非宗教,佛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F(xiàn)代學者對于宗教采取了一種比較寬廣的了解,譬如田立克就把宗教信仰當作“終極關懷”看待。由這一個角度看,儒家雖然不是一個組織宗教,但它既可以為人提供安心立命之所,就不能不說它有深遠的宗教意涵。當代新儒家每喜歡由這一個角度立論,乃定儒家思想為,內(nèi)在超越’之形態(tài)以對比于基督教“純粹超越”之形態(tài)。事實上也只有通過正視儒家思想的宗教意涵,才能夠解釋何以基督教在中國傳教得不到巨大成功的理由,正如田立克所指出的,只有信仰才能對信仰形成抗拒的作用。中國傳統(tǒng)一向以儒釋道為三教。這個教字的意思當然不即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宗教(Religion),但儒家思想與佛家、道家思想一樣也有宗教的意涵,則是不容置疑的。儒家的思想既有內(nèi)在的一面,也有超越的一面。 儒家傳統(tǒng)的宗教意涵 “宗教”一詞不見于中國古籍,而西方式的宗教(re-ligion)是過去中國人感到完全陌生的東西,故此有人推論中國傳統(tǒng)根本缺乏宗教。不錯,中國文化自孔子以來即凸顯人文精神,他說:“未知生,焉知死”,又說:“敬鬼神而遠之”,還進一步宣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很明顯,孔子所彰顯的是徹底的現(xiàn)世精神,缺少對于超世的祈向,這樣看來,說孔子思想缺乏宗教層面似乎也可以言之成理,然而在另一方面,孔子又極重視祭祀,他對天的敬畏也是發(fā)乎至誠,決不是裝出來的,那就不免陷于矛盾,試問我們要如何來解釋這樣的奇詭的現(xiàn)象呢? 但在檢視了西方當代的宗教思想之后,問題立刻出現(xiàn)在完全不同的光輝之下?,F(xiàn)在我們明白,以傳統(tǒng)基督教為模型的宗教觀念,根本就不適用于來討論世界宗教。譬如說,傳統(tǒng)的基督教崇奉一神,決不會容許.無神的宗教”。但佛教證空,大乘佛教在俗諦的層面上雖然可以容納多神,但在真諦的層面上,畢竟人法兩空,不立上帝。然而我們怎么能夠否認,佛教是一個有深刻哲學與巨大影響力的宗教呢!由此可見,傳統(tǒng)西方的宗教觀念必須加以修正才行。田立克把宗教信仰重新界定成為“終極關懷”,可謂恰恰適合時代的需要。而由現(xiàn)代西方神學思想的發(fā)展,可以看到,現(xiàn)世精神之注重未必一定違反宗教超越之祈向。由這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孔子雖然不信傳統(tǒng)西方式的上帝,并不表示孔子一定缺乏深刻的宗教情懷?! ∮械膫鹘淌堪芽鬃拥乃枷氘斪饕惶讍渭兊乃资纻惱韥硖幚?,這就不足以窮盡孔于思想的全幅意涵與底蘊,也不能夠解釋何以傳教在中國不成功的事實。照田立克的講法,只有宗教信仰才能夠抵制宗教信仰,如果中國文化真的在宗教層面只是一片空白,沒有理由基督教不能乘虛而入,大行其道。比較合理的解釋是,中國傳統(tǒng)對于“超越”的祈向有它自己獨特的方式,西方人囿于成見,不理解傳統(tǒng)中國人終極關懷的特質(zhì),所以碰壁。利用柯克斯的睿識去重新解釋孔子,我們便可以說孔子的思想是徹底“俗世化”的,但卻不是“俗世主義”的。只要我們抱著開放的心懷,就可以在《論語》之中找到充分的證據(jù)來支持這樣的論斷。 基督教與儒家的差別并不是宗教信仰與寡頭人文主義之間的對比與沖突。當代新儒家清楚地看到儒家傳統(tǒng)的宗教意涵。他們指出,傳統(tǒng)儒家體證的道流行于世間,是一種“內(nèi)在的超越”的形態(tài),基督教崇信的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不在世界之內(nèi),是一種“外在的超越”的形態(tài)。無疑,這兩個傳統(tǒng)表現(xiàn)了十分不同的特性;基督教相信一個超越的人格神,失樂園之后的人有原罪,需通過對于耶穌基督的他力得到救贖,超世與俗世形成強烈的對比;儒家卻相信無人格性的道,肯定性善,自己做修養(yǎng)工夫以變化氣質(zhì),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境界。兩方面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 然而進入現(xiàn)代,儒耶卻共同面臨科技文明的挑戰(zhàn)。基督教對神、人、世界的理解都受到懷疑。借用詩人荷德林(Ho-lderlin)的說法,這是一個“上帝隱退”的時代,無神論肆虐:人被化約成為機器,不再是上帝的選民;世界也變成了一個機械唯物找不到意義的場合。這樣的趨勢同樣威脅到儒家傳統(tǒng)?!兑讉鳌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如今只剩下了器;進化論興,人與禽獸之間并沒有本質(zhì)上的分別;有機自然變成了不可以證驗的神話。儒耶兩個大傳統(tǒng)所面臨的共同危機是“超越”的失墜與意義的失落?;浇淘趶妱菘萍忌虡I(yè)文明的威脅之下如何繼續(xù)持存,顯然有許多經(jīng)驗值得我們借鑒。一個嚴酷的事實是,宗教在現(xiàn)時必須對這樣的科技商業(yè)文明做出成功的回應,在未來才有生存的余地。有趣的是,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fā)展卻使它本身逐漸超越了機械唯物論與泛科學主義的迷思,一度被認為過時的東西并沒有真的就此過時。由現(xiàn)代走往后現(xiàn)代,宗教有復蘇之勢。新時代的宗教絕不是無條件的復古,走向未來,它們要尋找新的方式來傳達“超越”的信息。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不期而然看到儒耶兩個傳統(tǒng)的交流與會通?!?/pre>媒體關注與評論
1998年收到上海文藝出版社高國平先生來信,希望編一本摘錄我的文章的集子,收入“學苑英華”叢書。我當然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把自己一生研究成果的精華介紹給一般讀者。但我自己實在沒有時間做這一件事,而且個人的判斷往往太主觀,也未必能夠掌握到一般讀者的需要與品味。于是我想到了深圳大學的景海峰教授,他曾經(jīng)編過:《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化——劉述先新儒學論著輯要》一書。我覺得這本書編得很好,編序的介紹對于我的思想也有相當同情的了解。我很高興景教授應允做這一件工作,而且很快就把書編妥,讓我的文選得以在我的出生地流傳,這是我特別要向出版社與景教授道謝的。 近年來我頗致力于用現(xiàn)代乃至后現(xiàn)代的方式去重新闡發(fā)宋儒所謂的。理一分殊”之旨。這個片語的含義是,終極的道理雖然只有一個,表現(xiàn)卻千變?nèi)f化,朱熹曾以“月印萬川”的妙喻來說明這種情況:雖然是同一個月亮,但投影在平靜的水面和洶涌的激流中卻出現(xiàn)了完全不同的面貌。然而今日的課題與往昔已經(jīng)有了巨大的差異,李延平訓朱子說:“理不患其不一,所難者分殊耳?!苯袢盏那闆r卻是:“分不患其不殊,所難者理一耳?!贝蠹业南敕ǚ直离x析,莫衷一是,何處去謀求共識呢? 我們現(xiàn)在生活在一個日益縮小的地球村內(nèi),“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思想流行,并無意鏟除文化間的差別。但如果沒有共許的世界倫理,大家怎樣能夠和平相處呢?此所以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于1997年成立了“普遍倫理計劃”(Universal Ethics Project),我是最早參與這一。計劃,代表全世界各不同文化與地區(qū)的十二位哲學家之一。大家都同意必須尋求一“極小式的”(minimalist)普遍倫理,但細節(jié)上的意見差異不少,后來有三十位哲學家參與,終究無法成功起草一篇“普遍倫理宣言”在聯(lián)合國成立五十周年簽署。然而大家仍同意必須往這一個方向努力,先化整為零,由各個區(qū)域去尋找資源,通過草根層面去作出推動普遍倫理建構的努力。 我自己的看法是,通過歸納去取同略異是得不到結果的。但通過“理一分殊”,在現(xiàn)實層面上肯定文化的差異,在超越層面上向往“金律”(the Golden Rule)后面指示的。規(guī)約原則”(regulative principle),卻指點了一條可能解決問題的道路。我相信,我們必須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之間,覓取到適當?shù)钠胶?,生生而和諧,才可以開創(chuàng)更豐富的意義與價值,不至于失落了定盤針,陷入自毀與災難的絕境。而這有賴于我們作出智慧的抉擇?! ⑹鱿扔谙愀壑形拇髮W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