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行書構形研究

出版時間:2004-9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紀集團  作者:劉延玲  頁數(shù):17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使用而延續(xù)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統(tǒng)??梢哉f,在包括甲骨文在內的每一層漢字的共時平面上,都已經積淀了非常深厚的漢字本體歷史,以及作為漢字存在背景的社會文化歷史。歷史是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了解漢字的現(xiàn)在,必須有歷史做參照,才可能準確。時至20—21世紀,漢字問題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問題,并且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但是,漢字歷史的脈絡仍然沒有梳理得十分清楚,致使一些重要問題,特別是漢字發(fā)展到今文字階段的問題,因為沒有得到歷史的印證而難以得出明確的結論。比如,發(fā)展到隸楷階段的漢字還是不是表意文字?它的發(fā)展趨勢是不是純粹的簡化?歷代字書貯存漢字的數(shù)量不斷增多是不是漢字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不是漢語的需要?在社會使用層面上的漢字是否具有系統(tǒng)性?漢字的規(guī)范是不是必要?怎樣規(guī)范才是符合科學的?是否需要保護漢字的構形理據(jù)?如何保護漢字的理據(jù)才能既符合漢字的發(fā)展要求而又不復古?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沒有對漢字歷史的深入研究都是難以回答得具體、準確而周全的。  研究漢字的歷史,必須從漢字發(fā)展的事實入手,真正的歷史首先是符合事實的歷史,一切先有了概念,規(guī)定了某種觀點再去傅會的辦法,不可能總結出真正的歷史。全面的歷史來源于對事實的系統(tǒng)考察,一切只憑個別例子支撐而不作全面考察的辦法,在總結歷史時,不可能消除片面性??疾鞚h字的歷史首先要考察漢字本體的狀況,詞匯史代替不了漢字史,文化史代替不了漢字史,字典史(字典收錄漢字的歷史)也代替不了漢字史。漢字史不是與上述這些領域的歷史沒有關系,但不能由它們來代替,漢字史必須是漢字本體發(fā)展的歷史。

作者簡介

  劉延玲,女,1971年生山東淄博。1993年本科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1998年獲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師從王寧、李國英教授,專業(yè)方向為訓詁學。2001年獲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師從王寧教授,專業(yè)方向為漢語文字學。同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工作,被聘為助理研究員。目前主要從事訓詁學、漢字學的研究。發(fā)表的主要學術論文有《近五十年來異體字整理與研究狀況綜述》、《試論異體字的鑒別標準與整理方法》、《“字體”與“書體”論辨》等,另發(fā)表《漫話“薪水”》、《”即”與”既”》、《“師范“溯源》等學術隨筆若干篇。曾參加國家“九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56000漢字楷書字形整理”、博士點基金研究項目“中古與近代漢字史及漢字研究方法”等?! ⊥鯇帲憬幦?,1936年生。1958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F(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漢字與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專家評審組成員、全國文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中文專業(yè)委員、教育部高師面向21世紀教改指導委員會中文專業(yè)召集人、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等學術職務。出版專著與主編教材,叢書20余種,主要專著有《訓詁方法論》、《古漢語詞義答問》、《訓詁與訓詁學》(以上與其老師陸宗達教授合著)、《說文解字與漢字學》、《訓詁學原理》、《漢字構形學講座》等,主編高校教材有《漢字漢語基礎》、《中國文化概論》、《漢字學概要》、《古代漢語》等。在《中國社會科學》等刊物上發(fā)表語言學、文字學論文及文藝評論文章150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字篆隸楷構形系統(tǒng)測查與比較”、國家教委九五博士點基金項目“中古與近代漢字史及漢字的研究方法”、國家人文社科基地重點項目“歷代碑刻及手寫文獻電子典藏與研究”、國家語委重點項目“漢字主用字體字形規(guī)范原則”、“漢字非主用字體字形規(guī)范原則”等多種科研項目。參與了國家頒布的《中文信息處理用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件規(guī)范》的研制,為第一列研制人。

書籍目錄

緒論0.1 論題意義0.2 理論與方法0.3 宗旨及目標第一章 字體問題研究綜述1.1 字形、字體與書體問題1.2 關于字體演進的序列問題1.3 楷書、行書、草書的名稱與分界問題1.4 關于書學術語問題1.4.1 “筆法”、“用筆1.4.2 “筆勢”、“筆意1.4.3 “結字”、“章法第二章 行書字體史研究字料2.1 字料普查2.1.1 樓蘭木簡殘紙2.1.2 走馬樓三國吳簡2.2 字料擇取標準2.3 字料確定2.3.1 字篇擇取2.3.2 字樣整理第三章 行書字體史及其總風格3.1 行書字體演進的歷史3.1.1 行書的起源3.1.2 行書的形成3.1.3 行書字體形成的標準3.1.4 行書的成熟3.2 行書字體風格的描寫3.2.1 字體風格描寫的方法3.2.2 行書字體風格的描寫3.3 字體演進的歷史規(guī)律3.3.1 字體演變的漸進性3.3.2 變異字體與主流字體演進的同步性3.3.3 字體名實之間的不對應性3.3.4 藝術書體是實用字體的升華3.4 行書在魏晉時期形成的原因3.4.1 文字識別與書寫矛盾的推動3.4.2 書寫工具和載體的演變3.4.3 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第四章 魏晉行書構形的分析與描寫4.1 分析與描寫的理論原則4.2 典型行書字樣的類聚與分析4.2.1 類聚的步驟和原則4.2.2 綜合分析的方法4.3 魏晉行書字體結構變異的描寫4.3.1 變異方式的種類4.3.2 變異層次的測查4.3.3 變異部位的歸納4.3.4 變異條件的分析與描寫4.4 魏晉行書字體結構變異的規(guī)律總結4.4.1 行書變異對楷書結構的依附性4.4.2 行書變異與書寫單位的相關性4.4.3 行書變異結構來源的多向性4.4.4 行書筆順形成的歷史傳承性第五章 魏晉行書在漢字史上的地位5.1 魏晉時期行書字體的階段性特點5.2 魏晉行書對楷書形成的影響5.2.1 行書對楷書筆形、筆順形成的影響5.2.2 行書對楷書結構形成的影響5.2.3 行書與楷書異寫字形成的關系5.3.行書研究對現(xiàn)代漢字研究的作用5.3.1 行書可以調節(jié)漢字識別與書寫的矛盾5.3.2 行、草書變異規(guī)律的掌握有助于楷書異體字的考據(jù)5.3.3 行書研究有助于漢字的整理與規(guī)范5.3.4 行書研究有助于解決筆輸入的難題附錄一 術語對照表附錄二 參考文獻附錄三 出土字料索引表附錄四 選用法帖目錄及版本附錄五 典型行書字樣及參照字樣表附錄六 本書引用的部分圖版跋

章節(jié)摘錄

  0.2.1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沒有系統(tǒng)就沒有語言符號,系統(tǒng)論是漢字構形學的基礎理論。王寧在《系統(tǒng)論與漢字構形學的創(chuàng)建》一文中闡釋說①:“漢字作為一種信息載體,一種被社會創(chuàng)建又被社會共同使用的符號,在構形上必然是以系統(tǒng)的形式存在的。共時歷史平面上的漢字總體,應當有自己的構形元素,這些元素應當有自己的組合層次與組合模式,因而,漢字的個體字符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散亂的,而是互相關聯(lián)的、內部呈有序性的符號系統(tǒng)?!毙袝鳛橐栏接谡w文字的變異字體,它沒有獨立的文字結構,其變異以正體文字的結構為參照,也不是無序的,而是有規(guī)律的整體變異,因而也是成系統(tǒng)的,這個系統(tǒng)也可以通過描寫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 ⒐Α豆糯煮w論稿》一書在考察了漢字史上的諸多現(xiàn)象以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字體理論,王寧在《漢字字體研究的新突破——重讀啟功(古代字體論稿)》②一文中做了進一步的總結。她認為啟功的字體理論包括以下四個重要觀點,即:字體的漸變性、字體風格的多樣性、字體名實之間的不對應性、字體風格描寫的可操作性。這四個方面中,第一方面是講漢字字體演變的總規(guī)律,可以稱作“字體歷史學”;第二、三方面是講漢字字體分類和命名中的諸多現(xiàn)象,可以發(fā)展出一門“字體分類學”;第四方面是講漢字字體描述的方法,可以構建一套漢字字體描述的術語系,稱為“字體描述學”。  系統(tǒng)論、字體論是本書遵循的基本理論,這既是對行書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字體風格描寫的理論依據(jù)和指導,也是對漢字研究的理論、方法深入探討的出發(fā)點?! ?.2.2 字體風格追求藝術性、多樣性,雖然個人風格不能窮盡,但總體風格卻可以描寫,描寫的方法就是宏觀的特征提取法,即將構成字體風格的主要特征提取出來,進行分解,總結出風格屬性,以此來描寫各種字體的風格。通過特征提取法可以觀察字體結構的變化和風格差異,運用結字、筆態(tài)、筆意、筆勢、行氣等屬性來描寫行書字體風格?!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魏晉行書構形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學書者應該學習的東西,很有深度。
  •   非常專業(yè)的書,看著挺費時的
  •   有點深奧,值得一看,還在消化中。
  •   專業(yè)性、系統(tǒng)性、史料性較強。作者個人見解偏執(zhí)。過于強調文字學(可說是依賴),因而忽略了書法行書藝術(學)。關于“字體”之間的關系,值得商榷??蓪ⅰ翱准?、孔木”“沙紙、沙木”等簡稱首次出現(xiàn)時,加以簡注(盡管第18頁有表,第110頁《出土字料索引表》有說明。但“馬紙”無說明),便于大眾閱讀。涉及章草、今草的淵源之區(qū)別,顯得不夠明確。行書有行楷、行草的區(qū)別,但文中例證卻對行楷、行草沒有細分,時有混淆現(xiàn)象。所以有的結論就不夠精準。對“黃仲明”其人,可作必要的補充說明(1893.5.4—1959.5.27,湖南長沙人,1936.1.1出版《標準行書之研究》)。其他名人學者亦有必要適當作注。圓轉,行書與篆書有無區(qū)別?“楷書比隸書的形體更輕盈”?還有,語言重復表達過多。讀者(錢月豐)本人建議,應該將“行書”真正獨立構成體系,才能充分體現(xiàn)行書價值。
  •   正在讀。這個書一般般吧,只能這么說。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