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08-01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李亦園 頁數:464
Tag標簽:無
前言
臺海兩岸開放交流十年來,學術文化界的來往已十分頻繁,交流的方式也很多元,包括學者、學生的互訪、舉行學術研討會或工作坊、合作進行研究計劃,至于合編學術論著等等。但是在出版書刊方面,臺灣出版界刊行大陸學者著作似較多,而大陸出版社刊行臺灣及海外華人著作者似較少,因此這次上海教育出版社委托許紀霖教授編輯這個系列,雖不能說是“破天荒”之舉,卻也是很難得的促進深度交流的方式,所以當許教授寫信邀我“共襄盛舉”時,我也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自己所習的人類學,一向是一門冷門學問,登不上什么大雅之堂,此番愿意獻丑提出“自選集”,實際上心中有兩種考慮。其一是我個人四十多年來都在臺灣做研究,探討的對象包括早期對臺灣高山族的研究,后期則有臺灣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并進而延伸到東南亞華僑的探索,而這些工作都是經過一番長久的實地田野工作,因此所得的資料以及研究中的種種過程,也許可說是大陸上學界同仁較不熟悉的,現在把它作一系統(tǒng)整理編排,提供交流比較的參考,應該也是有其意義的。另外一方面,我個人研究涉獵的領域,特別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向來是較偏重于民間文化,或“小傳統(tǒng)”文化的探索,這與上層的經典研究或“大傳統(tǒng)”的哲理思維的探討是頗有距離的。一般說來,民間文化與“小傳統(tǒng)”習俗都較少登大雅之堂,是縉紳先生難言之的資料,我愿意在此地借此略作呈現,不外希望研究中國“大傳統(tǒng)”文化的同仁也能注意到一般人民大眾的生活文化,以及他們的所思所欲,因為無論如何,他們生活的一切也代表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欠缺對這些常民文化的了解,總是難于窺視我們中國文化的全體。本書共選二十九篇拙作論著及短文,分為十輯編排。前面八輯分別代表我研究的八個領域,包括人類學論說、臺灣高山族、華僑研究、漢人家族與宗族、民間宗教、中國文化綜合討論、神話傳說以及少數民族等八項。編排的次序大致是按照我研究時代的先后,而編排的原則因為限于篇幅,則是每一輯選入二至四篇論作,并且為了顧及不同讀者的興趣,在每一輯中選入一至二篇較具代表性的專業(yè)論著,然后再附以一至二篇的較通俗易讀的短文,作為相互呼應。至于最后的兩輯,則包括了田野調查工作的紀行,以及紀念性的短文兩類,借供讀者了解我的學術淵源與研究歷程。
內容概要
《李亦園自選集》共選二十九篇拙作論著及短文,分為十輯編排。前面八輯分別代表我研究的八個領域,包括人類學論說、臺灣高山族、華僑研究、漢人家族與宗族、民間宗教、中國文化綜合討論、神話傳說以及少數民族等八項。編排的次序大致是按照我研究時代的先后,而編排的原則因為限于篇幅,則是每一輯選入二至四篇論作,并且為了顧及不同讀者的興趣,在每一輯中選入一至二篇較具代表性的專業(yè)論著,然后再附以一至二篇的較通俗易讀的短文,作為相互呼應。至于最后的兩輯,則包括了田野調查工作的紀行,以及紀念性的短文兩類,借供讀者了解我的學術淵源與研究歷程。
作者簡介
李亦園,1931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先后就讀于臺灣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曾長期任臺灣大學人類學教授、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F為臺北中研院院士、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研究范圍涉及人類學、比較宗教學、家庭宗教研究、神話研究等領域,主要著作有《文化與行為》(1966)、《信仰與文化》(1979)、《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1982)、《文化的圖像》(1992)等。
書籍目錄
自序人類學的魅力人類學的理念與方法我的人類學田野研究生涯高山族研究祖靈的庇蔭——南澳泰雅人超自然信仰研究Anito的社會功能——雅美族靈魂信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臺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宗教結構系統(tǒng)華僑研究馬來亞華人社會的社團組織與領袖形態(tài)東南亞華僑的本土運動臺灣漢人的家族與宗族近代中國家庭的變遷——一個人類學的探討臺灣漢人家族的傳統(tǒng)與現代適應臺灣漢族的民間宗教臺灣民間宗教的現代化趨勢——對彼得柏格教授東亞發(fā)展文化因素論的回應宗教的社會責任中國文化的人類學探討從民間文化看文化中國社會結構、價值系統(tǒng)與人格構成——中國人性格的社會人類學探討民間戲曲的文化觀察和諧與超越——中國傳統(tǒng)儀式戲劇的雙重展演意涵神話與傳說寒食與介之推——一則中國古代神話與儀式的結構學研究端午與屈原——傳說與儀式的結構關系再探民間文學的人類學研究少數民族與族群關系漢化、土著化或社會演化——從婚姻、居住與婦女看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關系《平閩十八洞》的民族學研究田野雜記田野工作縱橫談喬家大院的大紅燈籠黃檗緣師友回憶與序跋永懷師恩——記受恩于傅斯年先生的一段往事過溫州街十八巷凌純聲先生的民族學寂寞的人類學生涯《梨園戲藝術史》序《人類學研究本土化在中國》序說主要著作目錄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四、文化人類學的基本性質與理念1.文化的內涵文化人類學是一門研究現代人文化的知識。在文化人類學中,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文化的概念。但是文化是什么?平常我們談到文化,總會聽到有人說中國人“吃的文化”非常發(fā)達;說到交通,會說臺灣人“開車的文化”是非?;靵y;談到政治,也有人會說臺灣的“政治文化”非常暴力、非常肢體??磥碚我矐撍闶且环N文化,但是主管文化事務的文建會卻不管政治,它主管的反而只是藝文活動與藝術表演。那么究竟文化是什么?對于文化人類學家而言,所謂“文化”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層次與意義(見表三)。首先,文化可以分成可觀察與不可觀察的文化兩部分。所謂“可觀察的文化”(observablecul—ture),指的是平常我們看得到,或者體會得到的文化。這一類文化(可觀察的文化),按照其性質,又可以分為三類:(1)物質文化或技術文化。這是為了克服自然或適應自然,并借以獲得生存所需而產生的文化。像提供我們衣食住行需要所產生的工具、各種制造工具的技術、甚至現代的各種科學技術都包括在這個范圍之內。(2)社群文化或倫理文化。這是為了維持人類團體或社會生活和諧而產生的文化。比如說社會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成文或不成文的法律、典章制度與前面所說的“政治文化”都屬于社群文化的范圍。(3)精神文化或表達文化:這是人類為了表達自己心中的各種感覺與感情,或是為了安慰自己、克服心中種種“魔障”而產生的文化。所有人類的藝術、文學、音樂、戲劇與宗教信仰都屬于這個精神或表達文化的范疇之內。
編輯推薦
《李亦園自選集》是學人文叢之一。從民間文化看文化中國,民間戲曲的文化觀察,《平閩十八洞》的民族學研究,近代中國家庭的變遷,臺灣漢人家族的傳統(tǒng)與現代適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