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論

出版時間:2001-11-1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張華  頁數(shù):485  字數(shù):373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當代教師進修叢書中的《課程與教學論》分冊。全書共分八章,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課程與教學的歷史發(fā)展、課程開發(fā)與教學設(shè)計的基本模式、課程與教學的目標、課程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等等。 本書內(nèi)容全面,條理清晰,結(jié)合合理,具有較多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理論性及實用性,可供廣大教育理論工作者及教師閱讀、學習、參考。     本書是鐘啟泉教授主持的“九五”國家級重點課題--各國基礎(chǔ)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論及其實踐課題的比較和研究的成果。進修是教師知識更新的源泉,是教師有效工作的活力機制。古人云:“人才置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科委帶除了進修的真諦。    而這本書就是圍繞著這一真諦。充分反映國際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論及其實踐課題的比較研究成果,為中小學教師提供了系統(tǒng)的教育觀念、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識、教學設(shè)計的策略及其教學、課程的科學性知識。

作者簡介

  華東師范大教授  男,1968年1月26日生,山東省萊蕪市人。教育學博士?,F(xiàn)任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課程研究促進協(xié)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 IAACS)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研究會課程專業(yè)委員會常務(wù)理事;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成員;教育部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課程研究:國際課程研究促進協(xié)會會刊》(Transnational Curriculum Inqui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編委;《全球教育展望》編委。1993年于山東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獲得教育學原理專業(yè)碩士學位。1998年于華東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獲得比較教育專業(yè)博士學位。1997年于曲阜師大破格晉升為副教授。2001年于華東師大破格晉升為教授?,F(xiàn)已出版學術(shù)論著8部,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100余篇,出版譯著5部。學術(shù)論文多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fù)印資料》轉(zhuǎn)載。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哲學、道德教育等。所承擔的主要課題包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驗研究;課堂教學重建研究;東西方課程哲學的比較與會通研究?! ∫弧⒅饕?jīng)歷  2001.8——2005.10: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2002.8——2005.10: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2002.8——2003.6:作為“富布萊特學者”(Fulbrighter),在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做高級訪問學者,開展合作研究  2000.5——2003.5:被邀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哈佛大學、美國課程研究促進協(xié)會、加拿大阿拉伯塔大學做多場學術(shù)報告  1999.10——2001.7: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1995.9——1998.7: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攻讀比較教育學專業(yè)博士學位  1997.9——1999.9:山東曲阜師范大學教科所副教授  1994.9——1996.8:山東曲阜師范大學教科所講師  1990.8——1993.7:山東曲阜師范大學教科所攻讀教育學原理專業(yè)碩士學位  1986.8——1990.7:山東省萊蕪市北孝義鄉(xiāng)中心中學教書  二、主要榮譽  2004年入選首屆“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人文社會科學類)  2004年所參與的課題“國家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研究”獲教育部全國高校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2004年主編叢書“世界課程與教學新理論文庫”獲國家圖書提名獎  2003年專著《經(jīng)驗課程論》、《課程與教學論》獲上海市教育科學一等獎  2003年主編著作《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上、中、下)》獲中國圖書獎  2001年被評選為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先進個人  三、目前正主持的課題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項目: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逃咳宋纳鐣茖W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東西方課程哲學的比較與會通?! 〗逃俊靶率兰o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東西文化與課程理論?! 一A(chǔ)教育課程改革項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論基礎(chǔ)研究。  國家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項目:研制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 一A(chǔ)教育課程改革項目: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研究?! 一A(chǔ)教育課程改革項目:基于兒童經(jīng)驗與生活的教材開發(fā)研究?! ∷?、主授課程  課程與教學論  東西文化與課程理論  課程改革專題研究  教學改革專題研究  五、主要學術(shù)論著  張華著:《經(jīng)驗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張華著:《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埲A、石偉平、馬慶發(fā)著:《課程流派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張華、李雁冰等著:《研究性學習的理想與現(xiàn)實》,上??萍冀逃霭嫔?004年12月版?! 埲A等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上??萍冀逃霭嫔?007年版?! $妴⑷?、張華主編:《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上、中、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鐘啟泉、崔允漷、張華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fù)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版?! 埲A主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叢書》,上??萍冀逃霭嫔绯霭??! ×⒅饕獙W術(shù)譯著  [美]威廉 F. 派納、威廉 M. 雷諾茲、帕特里克·斯萊特里、彼得 M. 陶伯曼著,張華等譯:《理解課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2月版。  [美]愛莉諾·達克沃斯主編,張華、仲建維、宋時春譯:《“多多益善”——傾聽學習者解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美]愛莉諾·達克沃斯著,張華等譯:《“精彩觀念的誕生”——達克沃斯教學論文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帕特麗夏·F.卡利尼著,張華等譯:《幫助學生強壯起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小威廉 E. 多爾、諾爾·高夫主編,張文軍、張華、余潔、王紅宇譯:《課程愿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鐘啟泉、張華主編:《世界課程與教學新理論文庫》,教育科學出版社?! 埲A主編:《研究性教學譯叢》,高等教育出版社?! ∑摺⑴c撰寫的著作  撰寫《多元文化與教育》,3萬字,載張人杰主編:《中外教育比較史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珜憽暗诰耪? 國際化時代道德教育的課題與展望”,4.4萬字,載鐘啟泉、黃志成編著:《西方德育原理》,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 ∽珜憽暗谌? 素質(zhì)教育的本質(zhì)”,3萬字,載鐘啟泉、李雁冰主編:《課程設(shè)計基礎(chǔ)》,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珜憽皠?chuàng)新教育本質(zhì)論”、“‘重點學?!南雠c‘特色學校’的回歸”兩章,載鐘啟泉等主編:《解讀中國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珜憽暗诙? 世界高中課程發(fā)展報告”、“第五章?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問題、理念與目標”,載鐘啟泉、崔允漷、吳剛平主編:《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Hua Zhang and Qiquan Zhong (2003). Curriculum Studies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 William F. Pinar (ed.) (2003).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urriculum Researc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八、1996年以后主要學術(shù)論文  張華:《活動課程的“概念重建主義”理論探究》,《外國教育資料》,1996年第1期?! 埲A:《從中西品德心理傳統(tǒng)的對比看中國傳統(tǒng)德育的超越》,《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年第2期?! 埲A:《“重點學?!钡南雠c“特色學?!钡幕貧w》,《教育參考》,1996年第2期?! 埲A:《批判理論與批判教育學探析》,《外國教育資料》,1996年第4期?! 埲A:《全球問題與道德教育》,《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年第6期 。本文被人大復(fù)印資料《教育學》,1997年第3期全文轉(zhuǎn)載?! 埲A:《教育學的“合理性”重建:科學哲學的觀點》,《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6年第4期?! 埲A:《20世紀美國課程理論發(fā)展:范式?jīng)_突與融合》,《外國教育資料》,1997年第1期?! 埲A:《“素質(zhì)教育”本質(zhì)論》,《教育參考》,1997年第1期?! 埲A:《再論“素質(zhì)教育”的本質(zhì)》,《江蘇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埲A:《素質(zhì)教育本質(zhì)探論》,《中國教育學刊》,1997年第4期?! 埲A:《“特色教育”本質(zhì)論》,《教育參考》,1997年第4期?! 埲A:《美國當代“存在現(xiàn)象學”課程理論初探》,《外國教育資料》,1997年第5期?! 埲A:《特色教育建設(shè):困境與超越》,《浙江教育》,1997年第11期。  張華:《西方多元道德教育理論述評》,《外國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埲A:《論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歸》,《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年第1期。本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fù)印資料《教育學》1998年第5期全文轉(zhuǎn)載?! 埲A:《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范型和實踐模式探究》,《比較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埲A:《美國當代批判課程理論初探(上)》,《外國教育資料》,1998年第2期。  張華:《美國當代批判課程理論初探(下)》,《外國教育資料》,1998年第3期。  張華:《‘特色教育’本質(zhì)論》,《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年第3期。  張華:《“實踐的課程范式”及其應(yīng)用研究》,《外國教育資料》,1998年第5期?! 埲A:《論課程實施的涵義與基本取向》,《外國教育資料》,1999年第2期?! 埲A:《論課程選擇的基本取向》《外國教育資料》,1999年第5期。  張華:《體驗課程論――一種整體主義的課程觀(上)》,《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10期。  張華:《體驗課程論――一種整體主義的課程觀(中)》,《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11期。  張華:《體驗課程論――一種整體主義的課程觀(下)》,《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12期?! 埲A:《世紀之交的課程改革:價值取向與發(fā)展趨勢》,《教育參考》,1999年第5期?! 埲A:《論課程目標的確定》,《外國教育資料》,2000年第1期  張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與框架》,《教育發(fā)展研究》2000年第1期。  張華:《課程與教學整合論》,《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埲A:《教學設(shè)計研究:百年回顧與前瞻》,《教育科學》2000年第4期?! 埲A:《論核心課程》,《外國教育資料》2000年第5期。本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fù)印資料《教育學》2000年第12期全文轉(zhuǎn)載。  張華:《從理論與實踐的關(guān)系看20世紀課程理論發(fā)展》,《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年第6期。本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fù)印資料《教育學》2001年第2期全文轉(zhuǎn)載?! 埲A:《創(chuàng)新教育本質(zhì)論》,《教育參考》2000年第5期?! $妴⑷⒋拊蕽t、張華、有寶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新世紀中國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芻議》,《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2期。本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fù)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1年第5期全文轉(zhuǎn)載?! 埲A:《現(xiàn)代課程觀與當前我國課程改革》,《明日教育論壇》2001年第3期?! 埲A:《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本質(zhì)》,《教育發(fā)展研究》2001年第5期。本文被《新華文摘》2001年第8期全文轉(zhuǎn)載。本文同時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fù)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1年第10期全文轉(zhuǎn)載。  張華:《關(guān)于綜合課程的若干理論問題》,《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第6期?! 埲A:《走向課程理解:西方課程理論新進展》,《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7期。  張華:《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質(zhì)》,《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張華:《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價值與實施方略》,《中小學管理》2001年第7-8期?! 埲A:《主導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的五種理念》,《江蘇教育》2001年第19期。  張華:《體現(xiàn)新時代的價值觀》,《中國教育報》2001年9月19日第4版。  張華:《論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chǔ)教育版)》2002年第1期。  張華:《我國基礎(chǔ)教育新課程的價值轉(zhuǎn)型與目標重建》,《語文建設(shè)》2002年第1期?! 埲A、周翔:《試論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自我向度》,《山東教育科研》2002年第1期?! 埲A、安桂清、翁建芳:《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shè)計框架及其實驗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4期。  張華:《教育與人的主體性發(fā)展》,《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7期?! 埲A:《研究性學習與生活》,《教育發(fā)展研究》2003年第6期?! 埲A:《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問題、理念與目標》,《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8期。本文被人大復(fù)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3年第12期全文轉(zhuǎn)載。  張華:《世界普通高中課程發(fā)展報告》,《教育發(fā)展研究》2003年第9期?! 埲A、李雁冰:《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目標》,《教育發(fā)展研究》2003年第10期。本文被人大復(fù)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4年第1期全文轉(zhuǎn)載。  張華:《再論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chǔ)教育版)》 2003年第3期?! 埲A:《為課程鑄魂 為教師立命》,《中國教育報》2003.10.9?! 埲A:《走向?qū)W習哲學》,《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2期?! 埲A、仲建維:《研究性學習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教育科學研究》2004年第3期。  張華:《論研究性教學》,《教育參考》2004年第5期。  張華:《21世紀高中教育的理想——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國際背景》,《基礎(chǔ)教育課程》2004年第5期。本文被人大復(fù)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4年第9期全文轉(zhuǎn)載。  張華:《“研究性學習”課程辯》,《基礎(chǔ)教育課程》2004年第7期?! 埲A:《偶然與智慧》,《人民教育》2004年第13-14期?! 埲A:《走向儒學課程觀》,《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本文被《高等學校文庫學術(shù)文摘》2005年第1期轉(zhuǎn)載?! 埲A、李樹培:《論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社會向度(上)》,《福建教育》2004年第11期?! 埲A、李樹培:《論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社會向度(下)》,《福建教育》2004年第12期。  張華:《課堂教學的重建:走向研究性教學》,《基礎(chǔ)教育課程》2005年第1期。本文被人大復(fù)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5年第5期全文轉(zhuǎn)載?! 埲A:《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問題與意義》,《教育發(fā)展研究》2005年第1期。  張華、劉萬海:《“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與教學論意義》,《教育科學研究》2005年第1期。本文被《新華文摘》2005年第10期轉(zhuǎn)載。  張華:《試論教學認識的本質(zhì)》,《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6期?! 埲A:《兒童地位與社會文明》,《教育發(fā)展研究》2005年第6期?! 埲A、仲建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分析和問題透視》,《當代教育科學》2005年第12期。  張華:《追求卓越——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性學習活動現(xiàn)狀考察》,《教育發(fā)展研究》2005年第5期?! 埲A、劉萬海:《關(guān)于學生評價亟待澄清的幾個問題》,《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10期。  張華:《杜威研究性學習的思想與實踐(上)》,《當代教育科學》2005年第21期?! 埲A:《杜威研究性學習的思想與實踐(中)》,《當代教育科學》2005年第22期。  張華:《杜威研究性學習的思想與實踐(下)》,《當代教育科學》2005年第23期?! 埲A:《“我們是幼兒研究者”:談幼兒教師怎樣做研究》,《幼兒教育》2006年第1期?! hang, Hua (2006). On the Essence of Knowing in Teaching/ Learning.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1, Number 2, pp. 226-257.  張華:《道德的課程改革與民主的課程領(lǐng)導》,《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4期。  張華:《論探究精神是一種教育人文精神》,《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6期?! 埲A、唐曉欣:《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選題研究》,《課程研究》2006年第2期。  張華:《教學即研究:達克沃斯教學思想探論》,《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2期?! 埲A:《論“設(shè)計本位學習”》,《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年第12期?! 埲A、劉宇:《試論課程變革的文化問題》,《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年第1期。  張華:《讓兒童自由探究生活——兼論綜合實踐活動的本質(zhì)》,《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4期?! 埲A:《論服務(wù)學習》,《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年第5期?! 【拧⒕惩庵饕獙W術(shù)報告與學術(shù)會議  1. 2000年4月27-30日,參加課程理論國際化大會(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Studies)。地點: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SU)。提交論文:Reflections and Transcendence of Chinese Curriculum Discourses.  2. 2000年5月4日-10日,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UNY)教育學院作學術(shù)報告。報告題目:Toward Lived Experience Curriculum: My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地點:Binghumton.  3. 2002年12月12日,應(yīng)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國際教育項目和哈佛大學學生學者聯(lián)合會的邀請,張華于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做學術(shù)報告,報告題目:“史無前例的中國課程改革:過程、問題與前瞻”(Unprecedented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Process, Problem, and Prospect)?! ?. 2003年2月21日,應(yīng)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nstitute)所長、著名課程論專家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教授的邀請,張華在阿爾伯塔大學做專題學術(shù)報告,報告題目:“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中國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與內(nèi)容”(For Every Student’s Personal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and Contents of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 ?. 2003年3月6日,應(yīng)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課程理論項目主任、著名課程論專家派納(William F. Pinar)教授、多爾(William E. Doll, Jr.)教授的邀請,張華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做專題學術(shù)報告。報告題目:“中美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比較研究”(Curriculum Reforms in China and America: A Comparative Study and Its Implications)。  6. 2003年4月12日,應(yīng)“哈佛中國評論”(Harvard China Review)組委會邀請,張華于哈佛大學“哈佛中國評論”第六屆年會就中國基礎(chǔ)教育問題發(fā)表看法,并主持教育分會(Education Panel)?! ?. 2003年4月18日,應(yīng)“美國課程研究促進協(xié)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 AAACS)主席、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教授珍妮特?米勒(Janet Miller)的邀請,張華在芝加哥美國課程研究促進協(xié)會第二屆年會做主席報告(Presidential Address)。報告題目:“中國與課程理論的未來”(China and the Future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 ?. 2003年5月22日,應(yīng)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教育哲學研究所所長、美國著名哲學家謝福勒(Israel Scheffler)的邀請,張華在哈佛大學做專題學術(shù)報告。報告題目:“中國與課程研究的未來”(China and the Future of Curriculum Studies)?! ?. 2004年8月12日,應(yīng)澳門教育局邀請,于澳門教育局做學術(shù)報告。報告題目:“全球化時代的教育改革:來自中國內(nèi)地的啟示”。澳門特首何厚鏵出席報告會?! ?0. 2004年8月13日,應(yīng)澳門教育局邀請,于澳門教育局做學術(shù)報告。報告題目:“課堂教學的重建:走向‘研究性教學’”。  11. 2006年4月29日—30日,應(yīng)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邀請,參加“華人社會的教育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作為“特邀論文發(fā)表者”,發(fā)表題為“道德的課程改革與民主的課程領(lǐng)導”的學術(shù)報告。  12. 2006年5月21日至25日,應(yīng)邀赴芬蘭坦佩雷大學(University of Tampere)參加第二屆世界課程理論大會(The Second World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做大會主題演講“東方視野中的課程研究國際化:‘天下’理念及其意義”(Explo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Studies Based on an Oriental Horizon: The Idea of “All-Under-Heaven”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Curriculum Field)?! ?3. 2006年5月21日至25日,應(yīng)邀赴芬蘭坦佩雷大學(University of Tampere)參加第二屆世界課程理論大會,做專題報告“儒學與方法論”(Confucianism and Methodology)?! ?4. 2006年5月21日至25日,應(yīng)邀赴芬蘭坦佩雷大學(University of Tampere)參加第二屆世界課程理論大會,做專題報告“前進中的中國課程改革:理念、目標與結(jié)構(gòu)”(The Ongoing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Philosophy, Objectives, and Structure)?! 編輯本段]18、五指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張 華,男, 1963年2月出生,黎族,海南五指山人,大學學歷,1984年7月參加工作,199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F(xiàn)任海南省五指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1980.09——1984.07 廣東民族學院中文系漢語言專業(yè)學習  1984.07——1990.08 海南省通什中學教師  1990.08——1991.08 海南省通什市第一中學教師  1991.08——1995.06 海南省通什市政府辦公室綜合組秘書  1995.06——1999.03 海南省通什市委組織部辦公室主任、副科級組織員  1999.03——2001.08 海南省通什市五指山鄉(xiāng)黨委副書記、鄉(xiāng)長  2001.08——2003.05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xiāng)黨委副書記、鄉(xiāng)長  2003.05——2003.08 海南省五指山市委副秘書長(正科級)兼常委秘書  2003.08——2003.11 海南省五指山市委秘書長、市委常委秘書  2003.11——2007.01 海南省五指山市委秘書長  2007.01—— 海南省五指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泄参逯干绞卸檬形瘑T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歷史發(fā)展 第一節(jié) 課程研究的歷史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教學研究歷史發(fā)展 第三節(jié) 課程與教學的涵義 第四節(jié) 課程與教學的關(guān)系第二章 課程開發(fā)與教學設(shè)計的基本模式 第一節(jié) 課程開發(fā)的基本模式 第二節(jié) 教學設(shè)計的基本模式第三章 課程與教學的目標 第一節(jié)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涵義與功能 第二節(jié)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涵義與功能 第三節(jié)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確定第四章 課程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 第一節(jié) 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 第二節(jié) 教學方法的選擇第五章 課程與教學的組織 第一節(jié) 課程組織的涵義與基本標準 第二節(jié) 課程組織的基本取向 第三節(jié) 課程類型及其組織結(jié)構(gòu) 第四節(jié) 教學組織第六章 課程實施與教學過程 第一節(jié) 課程實施的涵義與研究價值 第二節(jié) 課程實施的基本取向 第三節(jié) 課程實施的基本模式 第四節(jié) 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第五節(jié) 課程實施與教學設(shè)計第七章 課程與教學的評價 第一節(jié) 課程與教學的評價 第二節(jié)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歷史發(fā)展與取向 第三節(jié)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功能與類別 第四節(jié)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模式觀第八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第一節(jié) 課程研究與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 第二節(jié) 教學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后記

編輯推薦

  《課程與教學論》內(nèi)容全面,條理清晰,結(jié)合合理,具有較多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理論性及實用性,可供廣大教育理論工作者及教師閱讀、學習、參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課程與教學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9條)

 
 

  •   本書系統(tǒng)地介紹國際上課程研究的歷史,揭示課程與教學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對指導教師在教學中進行課程的建設(shè)有指導意義。
  •   課程理論體系非常清晰,到位。推薦!
  •   從事教學的老師可以作為參考書
  •   當初考研復(fù)試的需要,書是看的差不多了,也對課程論有了認識,可是復(fù)試卻被淘汰了
  •   暫時黑沒有開讀,教師上課用書
  •   這本書是老師推薦讓我們買的,前天上了一次課,老師竟然完全拿它當教材哦,給我們上課的老師眼光很高的,他能如此信賴,說明這本書絕對很不錯!
  •   書內(nèi)容很好,紙質(zhì)一般。
  •   之來那個不錯,內(nèi)容也不錯
  •   內(nèi)容充實,適合
  •   質(zhì)量不錯,內(nèi)容詳盡。
  •   買來做教材的 老師推薦的很不做
  •   還沒讀,老師指定讓買的
  •   這本書挺有幫助
  •   考研需要這本書
  •   一本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好書
  •   還好啊,當當是圖書首選啊,做教材用的
  •   與法國恢復(fù)規(guī)劃 過得好
  •   很好的書,適合研究者
  •   為了考試買了一本
  •   書的質(zhì)量給力!快遞也很給力!
  •   質(zhì)量很好,我們班是團購的,值得一買
  •   買完了沒用上
  •   沒得說,好
  •   很好,正版的,送貨速度也很快
  •   東西不錯,送貨也挺快
  •   這是一本經(jīng)典教程,值得擁有!
  •   看了以后再評輪,才有價值。確實是好書,指導性很強!
  •   質(zhì)量可以,希望有用。
  •   這本書,主要是介紹了課程與教學的原理,以及相關(guān)知識?;驹砬逦?,層次分明。觀點新穎、視角獨特、自成系統(tǒng)。本書從我國素質(zhì)教育實踐出發(fā),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探索和研究國際最新教育科學成果的過程中,汲取養(yǎng)料,建購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與課程理論。為教師教育提供了又一份珍貴的教材。
  •   內(nèi)容很經(jīng)典,但出版十年了,該修訂了!
  •   和舊版內(nèi)容差不多,內(nèi)容沒有改進,書的脫水有點不固定哎
  •   值得收藏的書,正版,不錯
  •   還可以,就是書皮易損,紙較軟,
  •   書很專業(yè)
  •   不錯的書,也很實惠!
  •   印刷好像不是很好。。封面還行
  •   好像是盜版,裝訂很不好!印刷質(zhì)量不好。
  •   課程與教學論
  •   看了一些,比較難堅持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