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透視學

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劉傳寶 人民美術出版社,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2008-09出版)  作者:劉傳寶  頁數(shù):120  
Tag標簽:無  

前言

《簡明透視學》主要講述焦點透視中平行、成角、斜面等透視現(xiàn)象的畫法原理及應用,兼及中國畫藝術中的散點透視觀念。其主要服務對象是大學本、??频脑谛W生與授課教師以及需要掌握透視學知識的美術工作者、愛好者。透視學在今天的運用趨于多元化,其融會了東、西方不同的透視觀念,廣泛應用于繪畫、建筑設計、工業(yè)產品設計、環(huán)境藝術設計等領域,它不但是美術創(chuàng)作者、藝術設計從業(yè)者必須具備的常識,也是大學美術類(含藝術設計)本、??平虒W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課程。本教程的撰寫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基于多年一線的教學經驗和數(shù)萬字的文字積累,又增添了近一半篇幅的圖解。編寫力求避免繁冗死板的傳統(tǒng)教科書模式,針對實際,不尚空談。敘述隨文附圖,文圖并茂,一目了然。文字也盡量化繁為簡,通俗易懂,掃清不必要的語言障礙,以便讀者方便、輕松地掌握這門基礎性知識,為其步入藝術殿堂鋪設捷徑。本書對于前人的成果多有借鑒,恕不一一注出。學識有限,疏漏也在所難免,這些都懇切地希望有熱心的專家、讀者來指正、教誨。

內容概要

  《簡明透視學》主要講述焦點透視中平行、成角、斜面等透視現(xiàn)象的畫法原理及應用,兼及中國畫藝術中的散點透視觀念。其主要服務對象是大學本、??频脑谛W生與授課教師以及需要掌握透視學知識的美術工作者、愛好者。  透視學在今天的運用趨于多元化,其融會了東、西方不同的透視觀念,廣泛應用于繪畫、建筑設計、工業(yè)產品設計、環(huán)境藝術設計等領域,它不但是美術創(chuàng)作者、藝術設計從業(yè)者必須具備的常識,也是大學美術類(含藝術設計)本、專科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課程。

書籍目錄

緒論一、透視、透視過程、透視圖、透視學之間的關系二、焦點、散點透視的簡單比較三、透視學發(fā)展簡述第一章 透視的基本概念一、透視圖的形成原理二、透視術語三、空間線段消失與不消失的現(xiàn)象與原理四、平視狀態(tài)下空間線段的消失和不消失現(xiàn)象五、視點與被畫對象、畫面的關系第二章 平行透視畫法原理與應用一、平行透視的狀態(tài)與特點二、平行透視圖做法三、要點總結四、平行透視的應用第三章 成角(佘角)透視畫法原理與應用一、成角透視的狀態(tài)與特點二、成角透視圖做法三、要點總結四、成角透視的應用第四章 斜面透視畫法原理與應用一、斜面透視畫法原理二、斜面透視圖做法三、要點總結四、斜面透視的應用第五章 俯仰透視畫法原理與應用一、俯仰透視畫法原理二、俯仰透視圖做法三、要點總結四、俯仰透視的應用第六章 曲線透視畫法原理與應用一、曲線透視畫法原理二、圓形透視圖做法三、同心圓、等分圓的透視特征四、圓柱形物體的透視五、曲線透視的應用第七章 人物透視畫法原理與應用一、人頭像的透視二、空間直立人物的透視三、人體高度參考比例四、人物透視的應用第八章 陰影與反影透視畫法原理與應用一、陰影透視畫法原理與應用二、反影透視畫法原理與應用第九章 中國繪畫的散點透視一、中國透視法的歷史簡述與原理二、中國透視法的文化內涵三、小結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中國傳統(tǒng)繪畫體系中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透視法”理論,它是先人心血的總結、智慧的結晶,獨立于西方透視學之外自成一系,本章對中國傳統(tǒng)“透視法”進行介紹。一,中國透視法的歷史簡述與原理中西繪畫藝術由于文化背景、審美趣味等諸多因素的作用,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空間表現(xiàn)觀念。中國山水畫透視的界定也是在這種不同中對比出來的,正是了解了西方的焦點透視后經過對比才產生了“散點透視”這一名詞。潘天壽說:“吾國繪畫處理遠近透視極為靈活,有靜透視,有動透視……動透視即散點透視。”這句話說明散點透視的‘動’和焦點透視的‘靜’是兩種透視方式的差異所在。西方焦點透視的“靜”是指在一固定視點、一個方向、一定的視域這一特定的靜止的固滯時空觀。它代表了照相機械式的一瞬間,凝固的時空。具有機械性的一面,中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動”的特征是多個透視點、多個方向、多個視域。它跨越了時空的界限,具有時空的延續(xù)性和跳躍性的特點。對中國畫散點透視的論述,早在南北朝時代的畫家宗炳所著《畫山水序》中便已有關于空間關系原理和近大遠小透視法則的論述。宗炳的這段話頗為重要,謹錄于下:且夫昆侖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shù)里,則可圍于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起見彌小。今張絹素以遠映,則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迥。是以觀畫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如是篙、華之秀;玄之靈,皆可得之于一圖矣。用現(xiàn)代語體文翻譯過來,大意是:昆侖山那么大,眼睛那么小,如果眼睛迫于昆侖山很近很近,那么昆侖山的形狀,就不得而見。如果遠離數(shù)里,整個山的形狀便會落入眼底。實在是因距離山水愈遠,則所見之形愈小,山水之景也就盡為眼睛所收了。

編輯推薦

《簡明透視學》的撰寫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基于多年一線的教學經驗和數(shù)萬字的文字積累,又增添了近一半篇幅的圖解。編寫力求避免繁冗死板的傳統(tǒng)教科書模式,針對實際,不尚空談。敘述隨文附圖,文圖并茂,一目了然。文字也盡量化繁為簡,通俗易懂,掃清不必要的語言障礙,以便讀者方便、輕松地掌握這門基礎性知識,為其步入藝術殿堂鋪設捷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簡明透視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