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

出版時間:2006-4  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  作者:王小波  頁數:243  
Tag標簽:無  

前言

  年輕時讀蕭伯納的劇本《巴巴拉少?!?,有場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業(yè)巨頭安德謝夫老爺子見到了多年不見的兒子斯泰芬, 問他對做什么有興趣。這個年輕人在科學、文藝、法律等一切方面一無所長,但他說自己有一項長處:會明辨是非。老爺子把自己的兒子暴損了一通,說這件事難倒了一切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怎么你什么都不會,就會一個明辨是非?我看到這段文章時只有二十來歲,登時痛下決心,說這輩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個一無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我成了沉默的大多數的一員。我年輕時所見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淺( 且不說是荒謬)的原則,就以為無所不知,對世界妄加判斷,結果整個世界都深受其害。直到年登不惑,才明白蕭翁的見解原有偏頗之處;但這是后話——無論如何,蕭翁的這些議論,對那些淺薄之輩、狂妄之輩,總是一種解毒劑。  蕭翁說明辨是非難,是因為這些是非都在倫理的領域之內。俗話說得好,此人之肉,彼人之毒;一件對此人有利的事,難免會傷害另一個人?! ≌嬲木又?,自己的見解受所處環(huán)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覺得明辨是非是難的。倘若某人以為自己是社會的精英,以為自己的見解一定對,雖然有狂妄之嫌,但他會覺得明辨是非很容易。明了蕭翁這重意思以后,我很以做明辨是非的專家為恥——但這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當時我是年輕人,覺得能潔身自好不去害別人就可以了?,F在我是中年人— —一個社會里,中年人要負很重的責任:要對社會負責,要對年輕人負責,不能只顧自己。因為這個緣故,我開始寫雜文。現在奉獻給讀者的這本雜文集,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 惱韱栴}雖難,但卻不是不能討論。羅素先生云,真正的倫理原則把人人同看待??紤]倫理問題時,想替每個人都想一遍是不可能的事,但你可以說,這是我的一得之見,然后說出自己的意見,把是非交付公論。討論倫理的問題時也可以保持良心的清白——這是我最近的體會,但不是我打破沉默的動機。假設有一個領域,謙虛的人、明理的人以為它太困難、太曖昧,不肯說話,那么開口說話的就必然是淺薄之徒、狂妄之輩。這導致一種負篩選:越是傻子越敢叫喚——馬上我就要說到,這些傻子也不見得真的傻,但喊出來的都是傻話。久而久之,對中國人的名聲也有很大的損害。前些時見到個外國人,他說:聽說你們中國人都在說“不”?這簡直是把我們都當傻子看待。我很不客氣地答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認識的中國人都說“不”,但我不認識這樣的人。這倒不是唬外國人,我認識很多明理的人,但他們都在沉默中,因為他們都珍視自己的清白。但我以為,倫理問題太過重要,已經不容我顧及自身的清白。  倫理(尤其是社會倫理)問題的重要,在于它是大家的事——大家的意思就是包括我在內。我在這個領域里有話要說,首先就是:我要反對愚蠢。一個只會明辨是非的人總是憑胸中的浩然正氣做出一個判斷,然后加上一句:難道這不是不言而喻的嗎?任何受過一點科學訓練的人都知道,這世界上簡直:戌不到什么不言而喻的事,所以這就叫做愚蠢。在我們這個國家里,傻有時能為成一種威懾。假如鄉(xiāng)下一位農婦養(yǎng)了五個傻兒子,既不會講理,又不懂王法,就會和人打架,這家人就能得點便宜。聰明人也能看到這種便宜,而且裝傻誰不會呢——所以裝傻就成為一種風氣。我也可以寫裝傻的文章,不只是可以,我是寫過的——“文革”里誰沒寫過批判稿呢?但裝傻是要不得的,裝開了頭就不好收拾,只好裝到底,最后弄假成真。我知道一個例子是這樣的:某人“文革”里裝傻寫批判稿,原本是想搞點小好處,誰知一不小心上了《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成了風云人物。到了這一步,就只好裝下去了,真傻犯錯誤處理還能輕些呀?! ∥曳磳τ薮?,不是反對天生就笨的人,這種人只是極少數,而且這種人還盼著變聰明。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愚蠢里含有假裝和弄假成真的成分。但這一點并不是我的發(fā)現,是蕭伯納告訴我的。在他的《匹克梅梁》里,息金斯教授遇上了一個假癡不癲的杜特立爾先生。息教授問:你是惡棍還是傻瓜?這就是問:你假傻真傻?杜先生答:兩樣都有點,先生,凡人兩樣都得有點呀。在我身上,后者的成分多,前者的成分少。而且我討厭裝傻,渴望變聰明。所以我才會寫這本書?! ≡谏鐣惱淼念I域里我還想反對無趣,也就是說,要反對莊嚴肅穆的假正經。據我的考察,在一個寬松的社會里,人們可以收獲到優(yōu)雅,收獲到精雕細琢的浪漫;在一個呆板的社會里,人們可以收獲到幽默——起碼是黑色的幽默。就是在我待的這個社會里,什么都收獲不到,這可是件讓人吃驚的事情??催^但丁《神曲》的人就會知道,對人來說,刀山、劍樹、火海、油鍋都不算嚴酷,最嚴酷的是寒冰地獄,把人凍在那里一動都不動。假如一個社會的宗旨就是反對有趣,那它比寒冰地獄又有不如。在這個領域里發(fā)議論的人總是在說:這個不宜提倡,那個不宜提倡。仿佛人活著就是為了被提倡。要真是這樣,就不如不活。羅素先生說,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的本源——弟兄姐妹們,讓我們睜開眼睛往周圍看看,所謂的參差多態(tài),它在哪里呢? 在蕭翁的《巴巴拉少?!分?,安德謝夫家族的每一代都要留下一句至理名言。那些話都編得很有意思,其中有一句是:人人有權爭勝負,無人有權論是非。這話也很有意思,但它是句玩笑。實際上,人只要爭得了論是非的權力,他已經不戰(zhàn)而勝了。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tài)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跣〔?1997年5月20日

內容概要

  《沉默的大多數》是為了紀念這位不朽作家離世十周年所首次編輯出版的。在王小波去世后的這些年,他提供的文本的價值不僅沒有因他的離去而失色,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亦顯現。他創(chuàng)造的文學與美,像一束強光,透過時間的阻隔,啟迪了廣大青年的心靈。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精神家園,那么,王小波的精神家園又是怎樣一番風景呢?讓我們跟著本書去看看吧!

作者簡介

王小波,1997年,四十五歲,4月11日,因心臟病突發(fā)辭世。4月26日,王小波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公墓舉行。5月,雜文集《我的精神家園》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10月《覺默的大多數——王小波雜文隨筆全編》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0月,《沉默的大多數》由香港明鏡出版社出版。

書籍目錄

沉默的大多數思維的樂趣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古遺風知識分子的不幸花剌子模信使問題積極的結論跳出手掌心道德墮落與知識分子論戰(zhàn)與道德道德保護主義及其他我看文化熱文化之爭“行貨感”與文化相對主義極端體驗洋鬼子與辜鴻銘我看國學智慧與國學理想國與哲人王救世情結與白日夢百姓·洋人·官警惕狹隘民族主義的蠱惑宣傳對中國文化的布羅代爾式考證人性的逆轉弗洛伊德和受虐狂有關天圓地方優(yōu)越感種種東西方快樂觀區(qū)別之我見肚子里的戰(zhàn)爭一只特立獨行的豬椰子樹與平等思想和害臊體驗生活

章節(jié)摘錄

  沉默的大多數  君特?格拉斯在《鐵皮鼓》里,寫了一個不肯長大的人。小奧斯卡發(fā)現周圍的世界太過荒誕,就暗下決心要永遠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成全了他的決心,所以他就成了個侏儒。這個故事太過神奇,但很有意思。人要永遠做小孩子雖辦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辦到的。在我周圍,像我這種性格的人特多——在公眾場合什么都不說,到了私下里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么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么都不說。起初我以為這是因為經歷了嚴酷的時期(“文革”),后來才發(fā)現,這是中國人的通病。龍應臺女士就大發(fā)感慨,問中國人為什么不說話。她在國外住了很多年,幾乎變成了個心直口快的外國人。她把保持沉默看作怯懦,但這是不對的。沉默是一種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國人,外國人中也有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  我就知道這樣一個例子:他是前蘇聯的大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奇。有好長一段時間他寫自己的音樂,一聲也不吭。后來忽然口授了一厚本回憶錄,并在每一頁上都簽了名,然后他就死掉了。據我所知,回憶錄的主要內容,就是談自己在沉默中的感受。閱讀那本書時,我得到了很大的樂趣——當然,當時我在沉默中。把這本書借給一個話語圈子里的朋友去看,他卻得不到任何的樂趣,還說這本書格調低下,氣氛陰暗。那本書里有一段講到了前蘇聯三十年代,有好多人忽然就不見了,所以大家都很害怕,人們之間都不說話;鄰里之間起了紛爭都不敢吵架,所以有了另一種表達感情的方式,就是往別人燒水的壺里吐痰。順便說一句,前蘇聯人蓋過一些宿舍式的房子,有公用的衛(wèi)生間、盥洗室和廚房,這就給吐痰提供了方便。我覺得有趣,是因為像蕭斯塔科維奇那樣的大音樂家,戴著夾鼻眼鏡,留著山羊胡子,吐起痰來一定多有不便。

編輯推薦

  王小波一直以為自己是個小說家,但是他的雜文和隨筆寫得更好,就像他的雜文集上的一段話所描述的那樣——那些連他的隨筆都沒有讀過的人真的是錯過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沉默的大多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兩天前,讀完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這是自己第一次讀王小波的第一本書,讀了開頭的幾篇,便喜歡上了,接著買下了他其它的全部作品。
       他一直以小說家自稱,而且能體會到他對自己的小品文是不太放在心上的。但從看來,我更喜歡他的雜文和隨筆。也可能和自己不夠深刻有關,遇到了這么個另類的又深刻的家伙,需要成長才能領會他的小說吧。
       喜歡他蔑視權威的思維和表達,這和他的經歷和教育有關,經歷是下鄉(xiāng)知青的經歷,教育是西方的教育。如何看待權威 ?該是參照的目標 ,也該是奮起超越的對象。而且,權威也有“保質期”,這是科學的態(tài)度。
       可能有人會說,王小波是狂妄和無知的,面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卻要唱出異樣的調調。我要說,他是坦誠和思考的人。他不傻,該說的話都會說,即使是最扭曲人性的時間和空間里,他也適應過來了。但在這可以充分自由的年代里,開口前還要考慮先站隊的話,分明是辜負了這個偉大的時代?。∥乙蚕矚g羅素的這句話,“須知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的本源?!?,一統之下,最幸福的是誰呢 ?
       相對于自然和宇宙,人類是狂妄和無知的,這是每個人共有的一個特質。具體說誰,不說誰,意義不大。但,能否坦誠和思考,卻是因人而異的。種種原因,思考但不坦誠的人,或坦誠但不思考的人,比比皆是。面對權威,我們往往不思考,面對權勢,又往往不坦誠。坦誠又思考的人,夾在時代里備受煎熬,他們是真正的良心。但往往都是后來人對他們致敬和安撫,同時代的人都
      忙,忙著打擊呢。如此,怎么能不得心臟病?
       李銀河說,“我常常覺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個天真爛漫的孩子,他就在那個無比莊重卻無比滑稽的場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驚,繼而露出會心的微笑。后來,這批人把這個孩子當成寵兒,并且把他的名字當成他們互相認出對方的接頭暗號?!?說的有道理。
  •     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才接觸到王小波的文章(主要是雜文),感覺很好,而后來讀到的《愛你就像愛生命》,算是這種良好感覺到達一個頂峰吧。然后就沒有再沒有看下去了。但是兩年過去了,王的文章細節(jié)已不記得,但是其中某些片段仍然在腦海中熠熠閃現。
      我對文學作品有個態(tài)度,就是把它當作一個點心,不宜吃多,所以盡管喜歡讀書,但對文學方面的作品還是仔細挑選的。文學作品之中,尤其喜歡雜文,篇幅不長,句斟字酌,布局精巧,僅三言兩語便把道理說清楚了。王的雜文之中,沒有華麗的辭藻(這點深得我心?。。?,反倒像交談,意思表達清晰即止,有時還幽你一默。最敬佩的便是王小波那些看法背后的個人價值觀。我記得王小波最喜歡引用羅素的一句話:“參差多態(tài)乃是生活的本源?!边@應該也是他對待生活、社會以及人生的態(tài)度吧。繁雜的社會,難以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對待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所以首先以一個承認其存在的心態(tài)來對待之,反倒能在之后做一個理性、清晰的判斷和分析。所以讀王小波的文章時總會有心平氣和去看待他所說的事情和看法,之后便能平靜地思考。
      這篇評論不能算是對《沉默的大多數》的評論,而只是說說對王小波的雜文的個人看法而已。
      現在回味起來也特別懷念。
  •      我欣賞王小波,王小波欣賞卡爾維諾,我對卡爾維諾卻欣賞不來。這就叫做non-transferability。
      
       p.s. 討厭數學!數學一生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