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出版時間:1988.1  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  作者:尼采  譯者:余鴻榮  
Tag標簽:無  

作者簡介

尼采,德國唯意志論哲學的主要代表。他是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3條)

 
 

  •      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開篇,尼采便反康德而行之,將“人是目的”改為了“人是橋梁”,是為了通向超人的偉大目標。而劈開荊棘的柴刀,就是查拉圖斯特拉對一切價值的懷疑和重估,是他在這本書最終部,站在高山之上指點風向的“健康的、明朗的惡意” ,這惡意作為靈魂幸福和成熟的誘餌,投向了人類的深淵。是湊巧也是必然,有八位偉大的高人此時正陷在厭世的困境里不可自拔,他們看到了查拉圖斯特拉的誘餌,因而向他呼救。在查拉圖斯特拉回應呼救的路途上,他碰見了一位謙恭的乞丐,這乞丐是一個和藹的人,是山上垂訓者,“眼中流露出對于慈愛的說教” 。無疑,這影射的是登山垂訓的耶穌基督。
       在看到那位乞丐以前,查拉圖斯特拉就已經(jīng)感到一種溫暖的、生氣勃勃的氣息在向他襲來,觸動著他的靈魂。這種氣息從一群熱心傾聽這位乞丐講話的母牛群中傳遞出來,這是一群虔誠的教徒在聆聽耶穌的登山寶訓。那么這種氣息究竟有何高明,竟使心如磐石、以強力行走世間的查拉圖斯特拉的靈魂被觸動?這可以在最終部的開篇找到答案,沒錯,這就是“同情”,查拉圖斯特拉受到了同情的威脅。為什么這么說?雖然尼采也認為同情是極高的道德,但是它所帶來的終究是對他人的縱容,使得他們不再超越自身,懷疑一切,而是耽于內(nèi)心的桎梏不可自拔。尼采聲稱,同情是最大的愚蠢,也正是它殺死了上帝。因而,查拉圖斯特拉回應八位高人呼救的路途,也是他克服同情的路途,在路途的終結(jié),在山洞里,查拉圖斯特拉克服了這最后的主觀障礙,預備說出永恒輪回的最高預言了。
       查拉圖斯特拉稱耶穌為“自愿的乞丐,曾經(jīng)把一大筆財富拋棄掉” ,雖然這乞丐如此慷慨,“以他的財富和做個富翁為可恥而逃到最貧窮者那里去,把他的豐裕富足和他的心送給他們的人” ,可是那些窮人并不接受他?!耙磺写壬坪托⌒〉氖┥岫际贡百v者激怒” ,“淫亂的貪欲,憤憤的嫉妒,怨恨的復仇心,群氓的倨傲” 都席卷而來,使得耶穌只得對母牛們——一群特殊的柔弱的人進行說教。這個場景不由得讓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借伊萬之口敘述的傳世的《宗教大法官的傳說》。在此文中,宗教大法官質(zhì)問基督:“你苦苦追求的是自由信仰,而不是奇跡信仰。你渴望自由的愛,而不是奴隸面對徹底把他鎮(zhèn)住的權(quán)威表現(xiàn)出來的諂媚性狂喜。但這里你又把人們估計得太高了,因為他們無疑是奴隸,雖然是作為反叛者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惆涯囊粋€提高到了與你自己相當?shù)奈恢??我敢起誓,人們生得比你原先想的弱一些、矮一些!?自愿的乞丐已然無法忍受群氓的期期艾艾與荒唐放蕩,但他的胃又吃不消他對這些群氓的憤怒,于是他轉(zhuǎn)向了母牛,認為只有母牛的柔弱與對微小道德的不斷反芻,才與天堂的品格相配。
       這無疑是一個反諷的場景。耶穌本是道成肉身,懷著對世人的愛和包容下到人間來對一切罪惡進行救贖,然而他卻被最需要救贖的人們拒斥了,只得躲在山上,對逼仄的圈子和稀少的人群自說自話。尼采似是在預言基督的末日,在他的筆下,基督已不是那個恒久忍耐的愛的化身,而是對愚昧的、自甘墮落的群氓懷有深刻的仇恨,他對富裕者感到惡心,稱女人為婊子,他想要遠遠地逃開這散發(fā)著臭氣的塵世。這種顛覆式的形象恰好說明,基督軟弱和謙卑的、向內(nèi)收的道德已經(jīng)被世間殘酷的生存法則所踐踏,他的心里也產(chǎn)生了深深的失望,已不能夠救贖世間的苦難,他只接受蜂蜜和谷粒,而對苦難的踐踏和超越,則需要查拉圖斯特拉來完成。這圣方濟各式的人物,帶來的只是“那不去安慰誰的光亮” ,然而正如策蘭詩云,“死者——他們?nèi)栽谛衅颉??;揭呀?jīng)走到了末途,他因為自身的局限而失業(yè)了。
      
      
       毫無疑問,尼采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是憎惡的,這在他對“最后的教皇”的描述上彰顯無遺,他稱那最后的教皇為“行按手禮的巫師,靠上帝恩寵混飯的神秘的施行奇跡者,涂過圣油的現(xiàn)世誹謗者” 。這三個類比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尼采對基督教的認知,在《敵基督者》中,他認為耶和華時期的猶太教尚且是“展現(xiàn)一個民族的力量,一個民族靈魂中一切擴張和權(quán)力欲” ,而由于猶太人在自身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挫折致使他們懷疑自身,他們的宗教便走向了被道德束縛的領(lǐng)域,基督的出現(xiàn)更是將耶和華對猶太人的應許普世化,再隨著圣保羅對基督的一系列道德化的闡釋,使基督教成為了善的宗教和道德的準繩,誹謗現(xiàn)世的一切歡樂、欲望和人的自然天性的發(fā)展,而用一系列所謂的“奇跡”將超越的希望放置于彼岸。從此,“神蛻化為與生命的對立,而不是對生命的美化和永恒的肯定” 。雖然他覺得耶穌是能夠成為查拉圖斯特拉那樣的人的,只要他在人世間經(jīng)歷的事情足夠豐富??上бd只在曠野中待了四十天,接受了魔鬼的三個試探之后,就開始傳教了,因而他不可能參透人世的終極奧秘,也不能看出此岸對于人類才是最具生命力的、值得激情和熱愛傾注的生活。因而,無論是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還是在《敵基督者》中,他的一切準則都與耶穌的登山寶訓針鋒相對。
       那么,在宣稱上帝已死之后,尼采的預期又是什么呢? 當然,那就是人的最高境界——超人,不折不扣的敵基督者。如果追尋超人思想的源頭,就會發(fā)現(xiàn)早在《悲劇的誕生》時期,尼采就用“酒神精神”為超人所歌頌的生命力做了詳盡的闡釋。希臘人發(fā)掘了酒神精神的“醉”與日神精神的“夢”,二者雖然看似對立,一是個體的人借外觀的幻覺自我肯定的沖動,一是個體的人自我否定而復歸世界本體的沖動,但此二者打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悲劇精神,它植根于人性的至深本能。尼采斷言,希臘悲劇死于歐里庇得斯和蘇格拉底,死于理解然后美,這不僅僅指責的是耶穌,他在《偶像的黃昏》中也花了大量篇幅對蘇格拉底以來的整個西方形而上學系統(tǒng)大加批判。超人的無止境的超越和不斷的自我懷疑,和赫拉克伊特的“一切皆流”和永恒的火焰相關(guān),和阿納克西曼德的永恒運動有關(guān),也和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和悲劇作品相關(guān)。薩提爾的合唱使人得到的不僅僅是憐憫和恐懼之后的凈化,更多的是一種生命的動力,正如他所言,“在一個強敵面前,在一個巨大的不幸面前,在一個恐懼的問題面前表現(xiàn)出的勇敢和情感自由——悲劇藝術(shù)家正是挑選出這種勝利的狀態(tài)加以稱頌。在悲劇面前,我們是靈魂中的斗士歡慶自己的狂歡節(jié);誰習慣于痛苦,誰尋找痛苦,英雄人物就會用悲劇歌頌他的生存,——悲劇作家只把這最甜美的殘酷之酒敬獻給他?!?權(quán)力意志、超人思想……無論有多少種變體,酒神精神是貫穿尼采一生的思想脈絡,狄奧尼索斯的神秘儀式,是尼采對一切價值所作的第一次重新估價。因而在后來,耶穌被他否定了,形而上學被他唾棄了,他向往的永遠是不斷超越的向上者,他們“都是堅硬的” ,都是打碎一切陳舊傳統(tǒng)的錘子。
      
      
       然而,我們必須看到尼采對古希臘悲劇精神的復歸中存在的問題。為什么要復歸古希臘?是為了撿起自理性傳統(tǒng)出現(xiàn)以來被人類所丟棄千年的悲劇精神,這種悲劇精神撕碎了日常的規(guī)范,將世界融合為一個整體,從中發(fā)現(xiàn)其創(chuàng)造性力量并引入自身,因而獲得絕對的自由。但是,繼承了維柯的歷史觀點的赫爾德說過,古希臘的意象已經(jīng)死亡,現(xiàn)代人不是希臘人,重返狄奧尼索斯將是荒謬的。“我們沒有現(xiàn)代神話——因為科學已經(jīng)殺死了它們,或者至少可以說,科學已破壞了神話存在的氛圍,我們就必須把它創(chuàng)造出來?!?尼采的重返希臘悲劇精神是一種現(xiàn)代神話,正如荷爾德林的詩作所寫的那樣,“直至英雄們在鋼鐵的搖籃里長成,/有顆堅強的心,似當年神一般地有力量。/然后他們叱咤風云而來?!?現(xiàn)有的制度已經(jīng)是一種桎梏,它建立在基督和形而上學的雙重束縛上,為了打破這種束縛,尼采的現(xiàn)代神話否定和顛覆了傳統(tǒng)價值,重新肯定了價值秩序,重新確立起了等級和權(quán)威。那么,關(guān)于尼采和查拉圖斯特拉對未來的期望,仍舊可以用《宗教大法官的傳說》里面的段落來回答:“人們將聯(lián)合起來,從生活中獲取生活所能提供的一切,但肯定僅僅為了現(xiàn)世的幸福和快樂。人在精神上將變得偉大,擁有尊神、巨人一般的自豪感,那時會有人神出現(xiàn)?!瓕τ谏駚碚f,法律是不存在的!神站到哪里……哪里便是圣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神”,就類似于查拉圖斯特拉所預言的“超人”。
       但是,這種個人意義滿溢和精英氣息的濃厚的“人神”抑或“敵基督者”,真的能夠帶領(lǐng)其余人走向現(xiàn)世的幸福與快樂嗎?尼采的超人思想是極端的自我肯定與超越,是最現(xiàn)有的制度的無政府主義破壞,優(yōu)越的敵基督者因其強大的生命意志而征服并蔑視了劣等的賤民——這種思想,毫無疑問是能夠帶來巨大的災難的,雖然尼采的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超越的自由原則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尤其是繪畫和詩歌領(lǐng)域是極佳的參考。盡管思想與制度之間的關(guān)系十分微妙,仍舊需要謹慎對待思想,因為思想是可以殺人的,無論是對家長制的反叛,還是對人類各類烏托邦的構(gòu)想。從天主教到新教路德派,尼采對基督教統(tǒng)領(lǐng)一切的現(xiàn)實十分不滿,誠然,他的敵基督,是對束縛自由的反抗,但他仍舊不能避免落入另外一條溝壑。敵基督者查拉圖斯特拉的“超人”并不能將所有人都從不自由的狀態(tài)中解救出來,能夠超越自身、掙脫束縛的只有強者,而人類的本性注定了強者只能是一小部分人。隨著對啟蒙的反思,我們早就明白,一種普世價值的施行必然要受到諸多質(zhì)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是否能解釋人類的全部經(jīng)驗,很顯然康德是不能的,尼采也是不能的。尼采看出了現(xiàn)代人的墮落與頹廢,看出了耶穌的無力與軟弱,但他看不清楚的是,少數(shù)和多數(shù)這一觀念已經(jīng)從古典的思想和政治模式中脫離出來,而增添了極具現(xiàn)代性的色彩。對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的個體價值的關(guān)懷,始終是現(xiàn)代性的核心之一,尼采關(guān)照到了個體的自由創(chuàng)造的欲望,但個體的孱弱、晦暗與依賴,卻被他輕蔑地拋到了一邊。他的初衷之一,許是“要將人類從錯誤中解放出來,從困惑中解放出來,從不可認知但又被人們以某種模式認知的世界中解放出來” ,但是重新建構(gòu)權(quán)威的過程中,首先,由于這權(quán)威的解釋權(quán)只掌握在他一個人的手上,這無疑是一種思想的獨斷;其次,拒絕對完整的人性加以接受,使得他的哲學成為了殘酷的天才哲學,會有一部分自詡繼承天空的火焰的人們打著尼采的旗號成為新的獨裁者,普羅米修斯的解放反而奴役了人類。
       基拉爾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一部新的福音書,誠哉,“查拉圖斯特拉努力在經(jīng)過類似宗教苦修但方向相反的凈化苦修之后,進入個人存在的殿堂” ,尼采對基督和基督教命運的思考,也散見在除《敵基督者》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外的其他著作中。在尼采的筆下,耶穌是失業(yè)的乞丐,他雖然向人類展現(xiàn)了彼岸的永恒,人類卻因自身的軟弱而遠離了他。在這里,基督的無能似乎向人類展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即此岸現(xiàn)世的生命才是最值得肯定的。但是,正因為人的軟弱,“人類無法忘卻福音法則,即被人類的軟弱轉(zhuǎn)化成為仇恨法則的超人類愛的法則” 。無論科學還是人文主義,都無法制止人對不朽的渴望,無論基督存在與否。這種不朽的化身,在敵基督者的眼里,便是“超人”。只是基督是可以無限接近卻終究具有神圣意義的,“超人”卻是每一個人都應該達到,或言之,每一個人的后代終將達到的高度。尼采建立起來的這一神話,便是對人的最高期望,每一個人都應該將基督的神性借來以完滿自身。在這一意義上,查拉圖斯特拉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拉斯柯爾尼科夫、伊萬?卡拉馬佐夫,還有《群魔》中的工程師基里洛夫,都屬于同一類型的人。但是這些人要么如伊萬一般發(fā)瘋,要么如拉斯柯爾尼科夫被罪惡所煎熬,即便如基里洛夫那樣為了否定上帝的權(quán)柄和肯定個體的絕對自由而選擇主動自殺,也終于在死前意識到絕對的神圣是無法接近的,人的性質(zhì)決定了他們永遠不可能成為神,因而他的死也是平庸的。
       不知尼采是否會想到康德的名言,“像從造就人類的那么曲折的材料里,是鑿不出來什么徹底筆直的東西的” ,也不知他是否全面審視過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謎——“人究竟是什么”。超人作為一個新的神話,因而始終在十字架的陰影下行走,誠如查拉圖斯特拉被“最后的教皇”一眼看穿的軟弱:“你如此不信神,比你自己所認為的更虔誠!你的心中有一位神,使你改宗無神論?!?查拉圖斯特拉心中的這位神祗,是狄奧尼索斯,也并非完完全全是古希臘時代的狄奧尼索斯,尼采在這里仿佛也預感到了自己的“超人”思想中的精神危機,他的權(quán)力意志、超人精神將帶領(lǐng)他走向痛苦的深淵,這是一種悲觀,也是一種背叛。仿佛本雅明解構(gòu)了工具語言卻又建立起了一座新的巴別塔,敵基督者的“復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尼采新建構(gòu)的現(xiàn)代神話。
      
  •     曾有人如此評價尼采,“他顛覆了西方世界的基本的形而上學預設(shè)。”
      的確,從一開始,形而上學是二元對立的。一邊是可變的感性世界,另一邊是超驗的世界。所以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二元對立:靈與肉,存在與存在者(形而上學不思考存在,把存在者誤當作存在),自在和自為等。
      
      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喊出上帝已死,但在這之前的黑格爾已經(jīng)表明了此觀點。貝爾把這種資產(chǎn)世界價值觀的消亡描述為“娛樂道德觀代替了向善的道德觀”。其實,宗教的衰落的確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宗教制度權(quán)威與角色在減縮。道德,成了說教,正義,成了自以為是。另一方面,文化層面上,則是褻瀆。即神義論作為解釋人和超驗的世界的關(guān)系的一套意義系統(tǒng)在不斷衰微。比如,過去被小團體實踐的生活方式,不管是波德萊爾對生活冷面相對還是蘭波的幻覺狂怒,如今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復制,成為津津樂道值得推崇的生活方式,且控制了文化場域的宗教情結(jié)。
      
      宗教倫理起源于早期社會的實用主義需要,來源于人們對自我存在的不確定性和對未知的恐懼。為了控制其社會成員的暴力傾向,需要在其中確立起反響的和諧與寬恕習慣。所以宗教準則一開始是告誡性的規(guī)矩,后來才被送上了天,帶上了神秘的意味,帶著脫離現(xiàn)實的威嚴面目返回人間。所以我們不難說出任何一個宗教的核心教義,這也是我國這種以倫理代替宗教的國家難以確立核心價值體系的原因所在。
      
      基督教一開始就專注于內(nèi)心世界,公開宣布,動物若見到同類死亡,不會想到自己也有相同的結(jié)局。只有人知道自己的命運,他們創(chuàng)造儀式,不僅想要阻擋死亡,還想要保持一種能夠傳遞命運的種姓意識。在這個意義上,宗教是對超越那一刻的清醒認識,超越是來自過去的通道,人們必須也是注定靠此通道達到對自我認識的新階段,即認識到自我是道德的體現(xiàn),餅自由的接受過去塑造,回歸傳統(tǒng),以維持道德意義的持續(xù)性。
      
      對于上帝已死一般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這是反宗教的,另一種以海德格爾為代表的認為這是反形而上學,用尼采自己的話說就是虛無主義,至于虛無主義,尼采說“意味著最高價值自行貶值。沒有目的,沒有對于目的的回答”。如果對于我們來說,只有一個這樣的世界,在那里不存在是永恒不變的事物,那里的萬事萬物都在變化著,那么上帝也不能再被認為是超時空存在的或者永恒的在場中具有實質(zhì)性了。
      相應的,上帝已死這個說法也具有雙重意義,在嚴格意義上,上帝已死確實是反宗教的,是指古代形而上學和基督教哲學的介紹給我們的有關(guān)上帝的看法是錯誤的。上帝并不存在于來世或者是一個神至少說作為一個全知全能有別于我們置身于我們這個世界之外的。這樣攝像出來的上帝死了,他的存在被否定了。尼采意識到,在一個兩級對立的世界中矛盾是以權(quán)利意志這個原則為基礎(chǔ)的,一切生物只有根據(jù)權(quán)利意志這個原則才具有生命。在尼采看來,基督教的上帝是作為一個有生命的有神性的卻被冠以永恒存在的存在,這在尼采的世界觀里沒有立足之地。因為如此的生命卻是無法消除的停泄的存在。面對上帝已死的情形,尼采認為共產(chǎn)主義等都是沒有意義的,最高價值自行貶值,讓出空位,共產(chǎn)主義再填補進去,其實是以另一種價值來代替。
      當然,如果把上帝已死里面的死理解為與生命力的一種矛盾對立面,那么這就意味這駁斥并且徹底的消除形而上學和基督教的上帝概念。
      如果發(fā)揮想象,不妨用道家“轉(zhuǎn)化”的思想看看上帝已死這句話。
      “不朽的死了,死了的不朽,他們活在那些的死亡之中,死在那些人的生命中?!薄绽死?br />   產(chǎn)生和消亡,生與死實際上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在這個過程中,新事物的產(chǎn)生就是舊事物的滅亡(并不是在背書)。這個活在那個的死中,那個死在這個的活中。在這一變化過程的循環(huán)中沒意見事物的對立面就是他自己!?。?!否則就不是??!那么,如果上帝想在這個世界里還有一席之地,那么他必須是被認為是和其他的一切一樣是變化著的,而不是凝固不變的。那么上帝在世界中也會產(chǎn)生和中介。對于終結(jié)了的上帝,人們可以說,與已經(jīng)產(chǎn)生和或者的上帝相反,上帝死了。
      那么我們當然可以把上帝成人這個事實解釋為自上而下的運動,這一終結(jié)完成與基督耶穌之死,重新開始于基督耶穌的復活,同時神以人的形象出現(xiàn)。
      
      在面對基督教靈與肉二元對立的古老問題上,尼采認為肉體在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和基督教中所得到的貶低是一種謬論。那種認為人類通過拋棄一切感官的肉體的事物而轉(zhuǎn)向關(guān)注精神而向更高級發(fā)展是建立在一種錯誤的評價上,只承認精神的積極只承認肉體的負面作用。尼采抨擊的是基督教的罪惡意識,按照這種意識,人類在屈服于欲望時,就會背叛精神。打個比方,我現(xiàn)在腳很痛,我有兩種解決方法,吃藥和剁腳。禁欲主義就是剁腳.
      
      “朋友,人是有待超越之物。”
      
      人類在分裂過程中作為靈魂-肉體本質(zhì)應該被超越。而且這個超越的方式是人類向前發(fā)展并達到超人階段。超人這個詞開始是無意義的,只是指超出這個動作,表明一種在向外延展中超出自我而又回歸自我的死亡。所以我們不能把這個過程理解為直線上升,而應該理解為內(nèi)在的進步,一種基礎(chǔ)循環(huán)的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至于這種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是否是瓦雷里理解的螺旋狀循環(huán)上升我也不知道。超人并不意味著超驗(上帝)的,而是意味著內(nèi)在進步。
      超人不是超級賽亞人,他更像一種積極活動的代名詞,有超越出去和回歸自我兩個屬性。并不迷失在一個宏大偉岸的目標中,而是在超越自身的時候主要及于自身。
      
      
  •     讓你安安靜靜的看著我,讓我們抬起頭,觀察對方瞳孔里的自己。
      
       撫摸你睡夢里猙獰的臉,讓你聆聽窗外雷雨叫囂的聲音,它們放大了無數(shù)倍如魔音灌耳,撕裂你的內(nèi)臟,你在我的夢中,你在我的夢中奔跑,你在我的夢中哭喊,犀利的雨滴像子彈穿透你的臉,貫穿了我的心。
      
       我哭了。
      
       我知道你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知道你在和你一樣的海洋里,首先親吻了秘密的真理,海洋多遼闊,海洋對你來說有多親切,所有的人都是你鐘愛的對象,你愛世人,你愛他們,愛到無法自拔,可以為它們的無知去死。
      
       它們顯然還沒有注意到你,你是唯一可以用“他”去代稱的生物,你太滿了,你的眼神,都是赤裸裸的愛與給予,你多么的愛它們,可它們太自卑,太怯懦,它們畏懼你眼里無所顧忌的光明,因為正是從自身的黑暗,才承受不住太亮太光明的東西,它們的腳在顫抖,它們痛哭流涕,它們詛咒你,它們恨透了你,它們厭惡你讓它們清醒,它們只愿意丑陋的蠕動在靜靜的黑暗里,也不愿意接近真實一步。
      
       那里是禁地,任誰踏足一步,必死無疑。
      
       可你又能控制什么呢?你不過是一個必然,不過是這密密的交織線上的一個點,只不過你是最后一個點,它們都得為了自己的罪,終了此生,它們都得縮進自己的殼,誠惶誠恐的接受這一切,總之你太顯眼,盡管我便是它們的一員,也并不是從不知曉你的存在。只是我也因為這知曉付出了代價,不過我無所謂,你從不知你多么迷人,多么催人為你去死。
      
       我是見過你痛苦的樣子的,高尚極了,悲壯極了,美麗極了,讓人驚心動魄。
      
       你享受你的痛苦與孤獨,而我只能卑微的目睹,我像蟲子般蠕動這具身軀,被眼前的希望誘惑著,一直到再也不能蠕動為止,至死,都不能接近你一步。
      
       在雨中奔跑!像那個叫做夸父的巨人,愛上炙熱的太陽!太陽啊太陽,停住你的腳步,請將我的血脈,請將我的發(fā)膚,融化奔流!我的汗血將滴落成湖, 我的身體將化作世間萬物,只是你仿佛近在我咫尺,一伸手卻遠似天涯!我聽見了此后幾千年的嘈雜與變遷,我聽見了它們生長死亡的聲音,我聽見你無聲的嘲笑我,愚蠢而不自知。
      
       我的眼淚已流干,已隨著狂風飄零到不知何處,我的喘息漸緩,然而我還在,奔跑,只是心早已死亡。
      
       幾千年后的幾千年,有多少人 追,追,追到死,自己殺死了自己,卻仍然放浪形骸,痛到頭,無止境,奔流到海不復回。
      
       所以我仍在你的床頭,活在你的眼睛里,你眼睛里的我的眼睛,有我們第一次相遇的瞬間。
      
  •     我被震撼了。
      
      仿佛面對一座變幻莫測的萬仞高山,心中充滿了混亂的狂喜,難以理出頭緒。
      
      隱隱抓住了日神的清醒,但又被酒神的狂醉擊敗。內(nèi)心升起一種若有若無的共鳴,隨之而來的是驚嘆與羨慕。
      
      若我為袁中郎,只怕要“燈影下讀復叫,叫復讀,童仆睡者皆驚起”。
      
      思想的潮水席卷了我,把我推進旋渦,矛盾的、理智的、尖刻的、敏銳的、痛苦的、深切的……把我一層一層地包裹住。我被帶到了戰(zhàn)場上,看見反真理把真理咬得粉碎,顛倒的武器摧毀了一切;我看見了理性中的荒謬,真理中的謊言,道德中的無恥……我看見一個對紅塵愛得深沉的人站了出來,滿懷痛苦地否認這個塵世,又被世人推回孤寂與失望中。我看見一條深淵上的繩索,繩索上站滿了人,大多數(shù)在后顧、發(fā)抖、站立不動,雖然大家都渴望著越過去。
      
      ——這時,查拉圖斯特拉站了出來,對人群高喊:“人是一種應該被超越的東西?!?br />   
      我被這一聲驚醒,然后開始體會到思想的痛苦與掙扎。矛盾、自由、多義、不確定。這是擺脫羈絆的思緒的痛苦。創(chuàng)造自由需要新的神話,但自由否認神話。
      
      “思想是生命,是割傷自己的生命。涂上藥膏,用眼淚凈化祭品”。尼采在蒙昧與麻木中醒來,因思想的矛盾與痛苦吶喊。振聾發(fā)聵的吶喊把我從迷茫中驚醒,教我擺脫麻木與習慣的羈絆——但他沒有告訴我方向,因為他自己亦是游移的。
      
      尼采為新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出自由,一如查拉圖斯特拉所說的獅子。
      
      尼采希望自己被否認和超越,尼采帶來了一個新的開始。
      
      獅子可以變成孩子。
      
  •     老實說,我沒讀太懂這本書,只覺得非常深奧,里面有很多有哲理的故事。另外,我個人覺得整本書的精髓在于“上帝被他的仁慈殺死了”,懂了這句話就沒白讀這本書。尼采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歷史原因而帶著有色眼鏡去讀。
  •     對尼采學說的認識源于一部叫做都靈之馬的電影,相傳尼采在都靈街頭看見一匹餓的很瘦的馬,被其主人鞭打,而看到此種景象,尼采盡然瘋了,時至今日,原因已不得而知,但是借由這部電影和看完的查拉圖斯圖拉如是說,悲劇的誕生兩本書,也許可以更好的理解尼采的思想
      一、查拉圖斯圖拉如是說是著名哲學家、詩人尼采最成熟的作品。尼采假托古波斯瑣羅亞德教創(chuàng)始人查拉斯圖拉修行多年后下降人世傳經(jīng)布道的傳奇故事,闡述了作者激越高邁的哲學思想,用如詩如歌的語言,道出了作者對人生、痛苦、歡樂、期許的深邃體悟。此書不同部分于不同年份完成,共四部,前二部分1883年出版,第三部于1884年出版;第四部雖于1885年初寫完,但因為前三部銷售不佳,出版社拒印,尼采自行少量印刷;直至1892年才與前三部合并出版。1891年,尼采妹妹伊麗莎白據(jù)說因為擔心對神褻瀆而遭禁,曾企圖阻止查拉圖斯特拉第四部出版。1894年后妹妹編輯尼采檔案,并出版全集共十九卷數(shù)次,尼采于1900年過世。
      此書以記事方式描寫一個哲學家的流浪及教導,與其說本書是一本哲學專書,毋寧說是一本寫的偏向探討哲學的小說。
      查拉圖斯特拉是古代波斯祆教的先知、創(chuàng)始人的名字,此書使用詩及小說的方式,時常諷刺新約圣經(jīng),來探索尼采的許多觀念。
      談到尼采哲學就不能不談到幾個概念,希臘悲劇中衍生出的酒神和酒神精神,以及相對的日神精神;上帝死了,超人將至;生命的本質(zhì),權(quán)利的意志,以及一系列關(guān)于美,關(guān)于善惡的探討,而尼采所有的著作幾乎都基于上述感念的解釋,單憑這樣一本小冊子是無法全面的讀懂尼采的,更何況連尼采本人都認為這是他所有書籍中最不想讓人讀懂的書,夢幻的語言,一切都像是癡人說夢,這本書本身會讓不懂尼采的人更加曲解尼采的本意,但是正如書中所說,他寄予后世者。比如,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又驅(qū)使著戰(zhàn)后一代出生的青年自覺地抵制一切準則,在引領(lǐng)6、70年代混亂的事物當中,金斯伯格的《嚎叫》可被看做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腳注,披頭士的列儂,早期的納粹傾向則是拜讀了《善惡的彼岸》所致。對這個LSD、迷幻搖滾、嬉皮士橫行年代的到來,尼采在此之前80年的,關(guān)于理性和信仰的批判功不可沒,卻無人想起。這就是為什么,尼采被譽為西方世界的命運縮影。出生在牧師家庭,接受著柏拉圖主義的世界觀和基督教道德的影響與約束;早期受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影響,開始以悲憫的目光注視人類的命運;隨后便大刀闊斧,清空了社會賴以維系的所有價值觀和預言,沉淪于迷惘而不可自拔;最后,伴隨著對一切規(guī)則的不信任,走向了癲狂的茍存,而人類的前途卻依舊如懸崖索橋上的可憐生物一樣未知。
      尼采對于生命哲學的思考是從對悲劇藝術(shù)的研究開始的,這種思想直接源于叔本華,在叔本華看來,世界的本質(zhì)并不能通過理性分析來把握,而是通過對藝術(shù)的審視來發(fā)現(xiàn),所以不難看出兩位哲學家都十分推崇音樂在藝術(shù)當中的地位。在尼采的藝術(shù)世界里,音樂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尼采在書中對音樂的推崇比任何一種藝術(shù)形式來得強烈。尼采認為,音樂是有別于一切具象的東西及一切概念,盡管概念是直觀抽象得來的形式,但尼采依然認為那是“事物上剝下來的外殼”,是外在的、表面的。而音樂,是“最內(nèi)在、先于一切形態(tài)的內(nèi)核或萬物的核心”。這可以解釋尼采為何不喜歡后來的歌劇,因為歌劇中言說勝于音樂,從而沒有了哀歌式的痛苦,而有蘇格拉底式的美好田園詩傾向,所以“歌劇是理論之人的產(chǎn)物,不是藝術(shù)家的產(chǎn)物”。在尼采的哲學中,音樂是生命的直接理念。 叔本華認為世界的本質(zhì)是生存意志,而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是悲劇,因為在悲劇中人們看到生存意志最終導致人生苦難的不可避免,意識到生命本身沒有價值,因而厭惡人生,并最終放棄。這就是叔本華著名的生命鐘擺理論。
      但是尼采對生命的思考是從生活本身出發(fā),他提出的問題是悲劇出現(xiàn)在古希臘人最強盛,最勇敢的時期,難道這種悲劇傳達的會是對生命的沮喪和厭惡之情么?我推崇尼采而不推崇叔本華區(qū)別由此開始。在古希臘的酒神祭拜儀式上,他認為希臘悲劇是由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精神結(jié)合的產(chǎn)物,阿波羅是光明之神,代表睿智和安靜,眼睛似太陽一般,所以他眼前永遠都呈現(xiàn)美麗的夢幻,酒神漠視任何的悲苦和憂傷,只是不停得歡笑和舞蹈。這兩種不同的神態(tài)分別對應人生中的夢和醉。在夢中一切都達到完美,這也就解釋了希臘眾神的存在其實人對于一切規(guī)則,秩序的象征,而人對于眾神的刻畫都彰顯著完美的比例,一切都完美無缺。但是在這不是尼采所推崇的,在醉中,人們達到了忘我,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不復存在,生活就是藝術(shù),在醉中苦難不再是難以忍受的個人痛苦,而是人們蔑視和嘲笑的素材,人們在醉中超越了個人的痛苦,這也就引出尼采在查拉圖斯圖拉如是說中的一個重要觀點:上帝死了,眾神不再存在,人也不存,有的是不斷超越的“超人”。
      在他的《悲劇的誕生》貫穿全書的是對日神式思維和酒神式思維的思辨。理解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對這兩種思維的闡述和偏向。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臘人的神祗所寓指的觀念。尼采大概認為古希臘悲劇是酒神傾向的典型表現(xiàn),一種從“自我”中解脫出來、讓任何個人意志和個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藝術(shù),這種藝術(shù)能使人在毀滅中遺失個體的概念,在集體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們相信永恒的生命”。這種悲劇的魅力源于對生命的忠誠,對原始欲望和恐懼最真切的體悟和承認,悲劇里彌漫的酒神思維讓人敢于直視痛苦,并在痛苦中獲得快慰。酒神思維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種英雄式的悲壯,如同為人類取火不惜受禿鷹撕啄之苦的普羅米修斯,又如同解開斯芬克斯謎語卻難逃弒父娶母命運的俄浦狄斯,他們的個體毀滅的悲劇成就了一種超越個體的壯美。在我看來,尼采早期十分推崇的這種酒神式思維,深深影響了他后來的整個哲學觀,他反基督束縛反理性主義甚至反知識體系,提倡的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而酒神思維里體現(xiàn)的那種人類深層潛藏并將涌動爆發(fā)的激情、欲望、狂放、恐懼、抗爭,無一不在他意識中幻化為生命的本質(zhì),尼采說“過度顯示為真理,矛盾——生于痛苦的極樂,從自然的心底里訴說自我”。   然而尼采覺得,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樂觀主義是脆弱的。試圖通過因果律來探尋萬物最內(nèi)在的本質(zhì),注定是一種妄想。我不敢簡單地將尼采的這種觀點視作不可知論,但明顯的是,尼采對知識是不推崇的,對僵死的、機械的一切教條抱有深刻的懷疑,他不認為這些能于痛苦中拯救人類。尼采眼中的悲劇文化恰恰相反,"悲劇文化的重要標志是,智慧被移到知識的位置上,成為最高目標,它不受知識誘惑誤導的欺騙,目光一動不動地盯著世界的總體形象,試圖在這總體形象中,以愛的同情感把永恒的痛苦理解為自己的痛苦"。所以當時的尼采,毫不猶豫地視叔本華和康德為英雄,是挑戰(zhàn)“隱藏在邏輯本質(zhì)中的樂觀主義”的屠龍者,他狂熱地高呼“讓我們想象一下這些屠龍者的果敢步伐,他們以高傲的魯莽,對于所有樂觀主義的懦弱教條不屑一顧,以便完全徹底‘堅定的生活’!”
      四、
      在書中尼采認為基督教的本身是厭惡生命,但是這種厭惡編造了一個關(guān)于美好的,更好的謊言是人們相信上帝,相信自在,相信救贖,魔鬼,靈魂,永恒的生命,最后的審判,而這一些都是尼采在書中所批判的,尼采終其一生都在歌頌自由的意志,歌頌不斷超越的勇氣和信念,而基督教中那些扼殺生命本身活力的東西是他所不允許的。
      他人為偉大的人都是懷疑者,而懷疑本身就證明了人的力量。所以尼采才在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那海洋訴說著永恒的孤寂,但是最高的山都是源于最低的海平面,你當然不理解,面對最絕望的境地,我任然可以對著他歌唱,不用付出代價的快樂豆不是真正的快樂,至少不用付出的生命不是真正的生命,不值得過。實際上,神的概念經(jīng)歷了一種發(fā)展,古希臘人所崇拜的奧林匹克諸神并不給人以禁欲主義的感覺,他們毫無區(qū)別的供奉著善與惡,這些神并不是神圣至上的,相反這是一群奢靡的,耀武揚威的神,顯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力。他們的存在寄予了人類對于一切美好事物,完美比例,規(guī)則秩序的向往。但此后神開始衰微,他不再是向上生命力的體現(xiàn),不再是光榮勇敢的象征,而逐漸淪為厭世者的依靠,而書中也有章節(jié)明確的表現(xiàn)尼采借由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諷刺厭世者,逃避者。神對人類的憐憫使人類衰弱,為了人類的重新強盛,尼采發(fā)出了那句,為諸多國人所熟知的“上帝死了”。上帝并不是由于他的殘暴或是漠不關(guān)心而死,而是為了他的過度憐憫而死,人類要恢復生命力,上帝就不得不死,只有否認上帝才能拯救世界。所以在查拉圖斯圖拉如是說這本書中,才會出現(xiàn)以下這些看似瘋狂的言論,人類并不是目的,人都在通過一座座橋,人只是橋梁,超人才是目的。
      五、什么是超人,尼采所說的超人是最強者,強者并不是體質(zhì)上的強健,而是生命意志的強大,他不依賴于他人,而是自己的主宰,這是這本書中不斷的強調(diào)和歌頌的。他不需要靠別人的理想而生活,而是自己為自己創(chuàng)造理想,創(chuàng)造價值,尼采借由查拉圖斯圖拉之口告訴我們,他贊揚創(chuàng)造者,他所認為的善和美,是站在云層后的俯視眾生,他歌頌創(chuàng)造價值者,而他自己就是創(chuàng)造者。在這個意義上,超人就是創(chuàng)造者,他創(chuàng)造不僅有物,還有價值標準,同時強者之強在于他能夠承受最大的失敗和最深的痛苦,并不是只有快樂沒有痛苦,面對失敗仍然能歡笑和舞蹈。強者總是孤獨的,弱者為了生存而屈服于強者,因為不斷超越式他所歌頌的狀態(tài),所以在書中他不斷的重復著,他不愿意被人趨附,而愿意自己走向毀滅,走向死亡,在尼采的心中他明白死亡并不是死滅,就算是死滅也并不可怕,那孕育著希望的大地也同樣收藏著無數(shù)的尸體,這樣的死亡代表著新生,代表著生命力。查拉圖斯圖拉的特點就是非常的健康,前所未有的強壯,敏銳,勇敢,愉快,這不是一種靜態(tài)的健康,而是在經(jīng)常地消耗之下能夠不斷的得到補充和恢復的健康。因為他渴望著體驗以往一切的價值,想品嘗作為征服者,理想的發(fā)現(xiàn)者,藝術(shù)家,圣者,立法者,賢哲,學者,虔誠者,莊嚴地隱士是什么滋味,他能夠從創(chuàng)傷中迅速恢復體能,在艱難的困苦中顯示旺盛的生命力,堅強你自己的命令,以及一切創(chuàng)造者都是堅強的信念。書中的查拉圖斯特拉有兩個動物相伴,分別為蛇和鷹,一般來說,這兩種動物分別對應了尼采在此書上的兩個重要觀點。即以盤旋的蛇對應永恒輪回學說,以飛翔的雄鷹來意喻超人學說。查拉圖斯特拉的中心概念,人類是猿猴及尼采稱為“超人”之間的一個過渡形式。“超人”這個名詞是此書里其中一個雙關(guān)語,無疑象征著拂曉時太陽從遠方地平線而來,如同戰(zhàn)勝的基本想法。
      書中的章節(jié)或許看來并不連貫,但是言辭之間尼采已經(jīng)表達了他想表達的意思,并且全書第一部,查拉斯圖拉之序篇 三種變形 道德的講座 遁世者 肉體的輕蔑者 快樂與熱情 蒼白的罪犯 誦讀與寫作 山上的樹 死亡的說教者 戰(zhàn)爭與戰(zhàn)士 新偶像 市場之蠅 禁欲 朋友 一千零一個目的 愛鄰 創(chuàng)造者的路 老婦與少婦 蛇之咬傷 孩子與結(jié)婚 自愿的死 給予的道德。第二部,持鏡的孩子 在幸福之島上 慈善者 教士 有德者 賤眾 毒蛛 著名的智者 夜之歌 跳舞之歌 墳塋之歌 自我超越 高尚的人 文化之邦 無玷的知識 學者 詩人 大事變 卜者 贖救 人間的智慧 最沉默的時刻。第三部,旅行者 幻像與迷 意外的幸福 日出之前 侏儒的道德 在橄欖山上 離開 叛教者 歸來 三件惡事 重力之精靈 舊榜和新榜 新愈者 偉大的渴望 第二舞蹈之歌 七印記 第四部 蜜之祭獻 求救的呼聲 與國王的談話 水蛭 術(shù)士 退職者 最丑陋的人 自愿的乞丐 影子 日午 致禮 晚餐 高人們 憂郁之歌 科學 在沙漠之少女群里 醒覺 驢子的典禮 酩酊之歌 吉兆 。其實本身就在說人不斷超越的過程。
      
        如果說尼采只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本質(zhì)是循環(huán)而非終有竟日的,人類對掌控一切,至少是知曉一切的努力純屬徒勞,那么恐怕尼采思想的價值就要打上很大的一個折扣。這樣的思想,佛家的六道輪回、印度教的荒墟說,這些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思想體系,都比尼采要來的完善。而之后的博爾赫斯則從數(shù)學的角度證明了在窮盡一切可能性之后,歷史的輪回是必然。相比之下,尼采的言論更像是一個不善言談者的囈語而并非一種哲學理論。 然而宗教是建立在對神的服從上的,而現(xiàn)在,上帝已經(jīng)死了,而人類卻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地走著西緒福斯的道路,這個時候,我們難道真的只是在歷史的道路上做著無用功直到滅亡的那一天么?   在尼采的理解中,這是因為,人類,“無論是最偉大的還是最渺小的,我看到他們都赤身裸體——他們都還太人性了?!蹦岵烧J為,歌德是最接近他超人理想的人物?!八非蟮氖钦w性;他反對理性、感性、情感和意志的分裂,他使自己契合整體性,他創(chuàng)造了他自己?!保ā杜枷竦狞S昏》) 如果說從他對歌德的評價當中,看很難理清他對超人的定義,那么,《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當中,對于超人的定義就相當明顯了。   “人類創(chuàng)造了目的與意義,直到如今,我們曾有一千個目的,因為有一千個民族。但是套在一千個項頸上的鎖鏈還沒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目的還沒有。人類還沒有目的呢。”   查拉圖斯特拉(尼采)把確定和發(fā)展這個第一無二的目的作為自己的任務,如是,超人的觀念便成型了:“超人是大地的目的?!比祟惐仨毐怀剑麄兲幵诜侨撕统酥g。人的可愛之處就在于他們既能夠超越也能夠墮落?!叭说膬r值不在于我們是什么,而在于我們能夠成為什么?!庇谑?,為了向超人進化,我們必須根除所有人性,尤其是太人性的特質(zhì)。 這恐怕也就是為什么,一如本文之初,尼采在都靈的街頭,會抱著馬頸痛哭的原因——與禽獸相比,我們對欲望的克制并不怎么高明。我們危垂在懸崖的索橋上,等待我們的,不是遠方,便是死亡。
  •     這個版本是錢春綺翻譯的。從自身閱讀體驗來說,翻譯的不好。網(wǎng)上有不少人給這個譯本好評。說實話,我不理解這群牛逼的人。
      
      那么多拗口的話,你們都是神人嗎?能看懂嗎?
      
      我聲明一下:我說這個話,是在已經(jīng)考慮到尼采的文風和表達方式的晦澀的前提下說出來的。
      
      舉個例子吧,有句話是這么翻譯過來的:“很多人過多的出生”
      
      再來看看徐梵澄對這句話的翻譯吧——過多的人民已經(jīng)產(chǎn)生。這是不是更好一些呢?是不是更好懂一些呢?
      
      但是,錢版的好處在于有注釋,其中很多是對引自《圣經(jīng)》的話語的注解。這個么、個人覺得,很有必要。
      
      現(xiàn)在正在把錢版和尹版的對比的一句一句的閱讀,感覺蠻好的,各有所長吧!徐版的原來有電子書,但是現(xiàn)在找不到了,可惜。
  •     這是一個僅剩虛妄的點,而以它為中心的存在卻似水暈般層層蕩漾出一個又一個不曾終結(jié)的圓周。如此循環(huán)往復,交匯重疊——那,永恒的輪回。
      有一個黑色的身影,尼采,自始自終佇立于這個點上。他靜默他低吟他慨嘆,他將自己的身軀融進了那片濃重的黑暗,辨別不清,又恰恰這般顯而易見的存在著。在某個毫無預兆的日子,他抬起頭,將深邃的目光投入沒有遠近的距離中,像是盯著一處,又像是俯瞰著全部。尼采用如陳述既定事實般的低沉聲音向世界宣告:“上帝死了?!薄?】這話語如閃電般刺破了蒙昧的黑暗,那樣硬生生的撕裂了亙古不變的夜,并非以驅(qū)散信仰的方式,而是將人類自身的意志重新納入了本我。
      “解脫”(Erloseung,也譯為和諧,釋放等意思),對這一動詞的解讀勢必追溯它產(chǎn)生的源頭。那么,人們想要擺脫的是什么,想要釋放的又是什么,人們究竟如何尋求“解脫”?這亦是我心中的疑問。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二卷,“論解脫”篇中提到:“拯救以往者,把所有的‘它曾是’改造成‘我曾要它如是’——對我來說,這才叫解脫?!薄?】可見,尼采對“解脫”的理解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并非簡單的解開,擺脫等諸如此類的字面意思,而是“重估”?!爸毓酪磺袃r值”這一觀點的提出,緊接著推動了“自我超越”思想的出現(xiàn),即尼采的思想核心“超人意志”。
      如果想要從充滿隱喻且深奧復雜的哲學思想中,追溯尼采對引發(fā)人們尋求“解脫”的源頭的認識,那就應找到將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的那條主線——尼采所堅持的“一元論”。
      傳統(tǒng)的“一元論”是一種把世界萬物歸結(jié)為一種本原的哲學學說,分為“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然而尼采卻用一種“辯證的一元論”來看待世界?!拔医倘藗兂蔀槟Ч砗椭参飭??”【3】尼采認為將物質(zhì)和意識,肉體和靈魂單獨分為不同的存在,即區(qū)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人類思維片面性的表現(xiàn)。我們無奈于身處鋼筋水泥森林,精神卻飄浮在無法觸及的高空;我們的惶惑讓軀體浸泡在深潭之底,靈魂卻遺留在毫無波瀾的水面。本體和意志的分離,將人割裂為兩部分,然而相互之間強烈的牽引,讓我們掙扎其中。
      那么,這個一直存在于物質(zhì)和精神中間的鴻溝,是否導致了人類痛苦根源的產(chǎn)生呢?
      尼采看到的是滿目“殘缺不全的肢體”【4】,過去如此,將來也如此。人們妄想擺脫一切的“它曾是”,而“以往”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它們是“不能滾動的石頭”【5】 ?!皶r間”是無法擺脫的,“永恒的輪回”中從沒有“永恒的正義”【6】。正因如此,意志對“過去”充滿了怨恨(Ingrimm),并釋放出了一種“報復精神”(Der Geist der Rache)。 但是“意志本身還是個囚犯”【7】 ,人類為了壓制自己的本能欲望,而將所有的意志都托付于上帝,期望通過“懲罰”(Strafe)來贖去罪孽。然而這樣的極端方式加劇了人們?nèi)怏w與精神上的分裂,人類處于一個不完整的階段,痛苦的根源就此產(chǎn)生。
      提到如何“解脫”,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信仰宗教以獲得內(nèi)心的慰藉。
       “從前靈魂蔑視肉體,這種蔑視在當時被認為是最高尚的事:——靈魂要肉體枯瘦、丑陋并且餓死。它以為這樣便可以逃避肉體,同時也逃避了大地,啊,這靈魂在即還是枯瘦、丑陋、餓死的,殘忍就是它的淫樂!”【8】西方宗教所奉行的禁欲主義認為人的肉體欲望是罪惡之源,因而強調(diào)節(jié)制肉體欲望和享樂,甚至要求棄絕一切人類的本能,如此才能達到更高的精神層次,也就是所謂的無限接近神,只有這樣人類的“原罪”才可以被神聆聽被救贖。而東方的佛教也同樣主張“清規(guī)戒律”,放下人的“七情六欲”方可“六根清靜”?!敖裆钡牟恍液捅喽伎梢酝ㄟ^“善行”積累“功德,并在“來生”得到解脫。將自己擲入這虛無主義中的人們,把自己生存的意義推向了不可知的未來,某個臆想中的“極樂世界”。
      在人類尋求“解脫”的漫長歲月中,除了宗教,還有一種方式得到了肯定與廣泛的實踐。
      既然人內(nèi)心欲望衍生出了痛苦,那么將對權(quán)力,金錢的渴求漸漸淡化、放下,是否就可以達到一定意義上的“解脫”呢?由此,許多人在自我意志無法實現(xiàn)的情況下,斷然選擇了棄之而去,這樣便有了“隱居”這一行為的出現(xiàn)。
      有陶淵明這般因?qū)賵霾粷M,“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仕而后隱之人;也有如盧藏一樣隱于山野中,以提高自己名望的以隱求仕之人;更是有若諸葛亮般真隱而仕,在時代的洪流中等待機遇以施展抱負的隱者。但他們其實都是是不曾放下的,僅是以避世的態(tài)度對現(xiàn)實的殘酷或視而不見或心存僥幸。無論幸與不幸,他們原本的意志如落進河流的枯葉般順著水流潺潺而下,再不見蹤跡,剩下的僅是秋風里的無奈嘆息。
      同樣,西方的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依德也認為:“現(xiàn)實是造成痛苦的根源”,“只有與現(xiàn)實完全分離才可以實現(xiàn)幸福的夢想,這就是隱退獨居的方式。”【9】但,以消極的心態(tài)逃避現(xiàn)實,將自己圈在孤獨的牢籠中,斷絕與外界的一切關(guān)系,就可以達到心境的平和,就可以幸福了嗎?當然,這個問題的答案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說都應是否定的。
      痛苦之根在某個被人遺忘的角落里慢慢地滋生壯大,最后將黑色莖蔓伸向天空,化為揮散不去的陰霾,將憂郁的氣息滲入骨髓,侵入人心,導致那一幕幕的“不可挽回”——死亡。這第三種尋求“解脫”的極端方式,恰恰被人們認為是擺脫痛苦的“根本方法”。這樣的認識是可笑而可悲的。死亡,是脆弱人類的自我放棄行為,是懦弱的表現(xiàn),是自我意志的喪失而并非“解脫”之道。
      現(xiàn)實世界如一個深不見底的漩渦,充斥著欲望與危險。人類孤獨地存在著,始終被外界束縛,不能夠擁有精神上的絕對自由。面對與自身相對立的,不確定的因素時,憂慮和無助侵襲著人的內(nèi)心,這樣的消極情緒漸漸沉淀為“無望”。物質(zhì)世界的日益豐富加速了精神的匱乏。眩目的色彩、奢靡的享受、放肆的揮霍……它們正吞噬著人們的本我意志,將憂郁和頹唐填補在我們的心上。痛苦著,愈來愈強烈的迷茫無措,人們選擇用雙手蒙蔽了眼睛,自欺欺人地向前邁著步子,直到懸崖的邊緣還渾然不知。如果終結(jié)之時走向的僅是滅亡,而不是升華,這何嘗不是最可悲的?
      那么,人們不得不產(chǎn)生疑惑,解脫,終究是如何達成的,其存在的可能性又在哪里?
      物質(zhì)和精神的分離,決定了人類的不完整性。正因如此,如今的人類處于進化的瓶頸期。而尼采通過查拉圖斯特拉之口闡述的“植物—蟲子—猴子—人類—超人”【10】模式的進化道路中,人類僅是“一根系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繩索”【11】,一根懸在肉體和靈魂間的鴻溝上的繩索,而不是進化的最終目的。人類必須摒棄一切將自身視為進化終端的想法,保持前行的運動狀態(tài)。否則,人類會從鴻溝上墜落,掉入黑暗的深淵。只有依靠不斷的自我創(chuàng)造,搭建起物質(zhì)和精神間的橋梁,才能夠在人類終結(jié)之時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進化——“超人”。
      “超人是大地的意義?!薄?2】尼采如是說。只有“超人”能夠?qū)⑷祟悘耐纯嗟谋驹粗姓瘸鰜恚@是尋求“解脫”的根本,這不是簡單的放下,而是另一意義上的“拾起”。
      酒神狄奧尼索斯代表著真實,破壞,瘋狂和本能。反對基督教和絕對理性的尼采“寧愿做薩蹄爾,也不想當圣徒。”【13】他認為酒神精神深深扎根于人性之中,轉(zhuǎn)化為創(chuàng)造力與激情。他把生命理解為一個不斷自我表現(xiàn),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活動的過程。生命意志所表現(xiàn)、釋放、擴大、增長的是內(nèi)在生命力的意志,由此,“權(quán)力意志”誕生了,它成為了尼采的理論基點。
       以“權(quán)力意志”為中心,尼采進行了對于一切價值的重估。他反對憐憫,同情,慈悲,并認為這是懦弱者的表現(xiàn),他稱其為“奴隸道德”。相反,他崇尚“強力”,唯有擁有獨立意志的強者才具有存在意義?;谶@種理念,尼采提出“超人”這一概念,成為他哲學的旨歸。
      從尼采的觀點中可看出,他認為人們所需要的“解脫”,不是祈禱,不是悔過,不是逃避,而是尋求喪失了的自我,并超越自我。 當“自我超越”這一精神注入人們思想深處的時候,物質(zhì)完成精神,精神深化物質(zhì),人類便邁向了“超人”,從而達到最終的自我“解脫”。
      我個人并不能夠賦予“解脫”一個客觀的意義,它是每個人要各自尋求的“本我”。而面對自己的道路,我選擇將那不變的意志注入心底,深深扎根在潛意識之中。不因外物的無常變化而放棄這一根本信念,只是簡單而執(zhí)著的去相信。一旦相信,看到的唯有那個我所追尋的點,過往黯淡在了身后,那個點卻散發(fā)著不滅的光,在某個不遠處閃耀。此時,豁然而堅定的邁出前行的一步——一步,跨越的便是那無法丈量的溝壑。
      “超人”是一個終極的意義。然而建立在復雜理論和設(shè)想中的前進道路是曲折迂回,變幻莫測的。人們即使得知這一“根本之道”,也依然滯留在泥沼中,無法輕易做到自我拯救。于是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將“超人意志”作為思想的核心,一種存在于高處的不變的終極信念,而包裹其外的則是我們各自賦予“解脫”一詞的意義,它們以不同的外化方式轉(zhuǎn)變?yōu)槲覀兊男袆樱罱K行動所引發(fā)的感知再反饋于核心意志,是否就會達到一個永恒輪回的自我解脫的過程。
      “現(xiàn)在我教你們丟開我,自己去尋找自己;當你們皆否認我時,我將向你們回轉(zhuǎn)?!薄?4】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1】 《查拉入斯特拉如是說》 譯林出版社 2011版 第4頁
      【2】 同【1】 第163頁
      【3】 同【1】
      【4】 (……es findet immer Gleiche:Bruchstuecke und Gliedmaassen undgrause Zufaelle-aber Keine Menrshen)同【1】 第162頁
      【5】 同【4】
      【6】 同【4】
      【7】 同【2】
      【8】 同【1】
      【9】 《佛洛依德的人生哲學》九州出版社 2010版 第361頁
      【10】 同【1】
      【11】 同【1】 第6頁
      【12】 同【1】
      【13】 《看哪這人!——自述》 中譯本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1版 第4頁 (薩蹄爾Satyr是希臘神話中的林怪和酒神的隨從,在希臘神話中兼醉漢與色鬼于一身。)
      【14】 《蘇魯支語錄》 中譯本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2版 第75頁
      
  •     閱讀經(jīng)歷:
      第一遍,我沒有讀懂,
      用了五個月,現(xiàn)在了解了宗教和詩歌,
      再加入黑塞和歌德,
      我有點入門了!
      上帝死了,超人生了!
      神,貴族,民主生了!
      想起了濟公,濟公不就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
      其實滿嘴的否定過去,不是肯定過去的一個表現(xiàn)么?
      詩歌和小說的方式寫作哲學,哲學從此走向百姓家。。。
      
      今天的感覺:
      越來越喜歡,其實是詩的寫作,
      融入了福音書,
      融入了東方哲學,
      融入了叔本華的悲劇觀,
      一個綜合的寫作,
      一個面面俱到的東西,
      很多論點非常的有意思
      女人,帶個鞭子
      
      
      研究尼采,不得不研究魯迅,
      其實吶喊,狂人日記,那個沒有超人和新人類的東西?
      魯迅和胡適時期,
      已經(jīng)進入了國內(nèi)文學和思想與西方思想融合時期,
      過去沒有理解魯迅,我覺得還是因為哲學和世界文學史沒有理解
  •     (1)
      
      
       公元前500年,日耳曼民族遷居至萊茵河,在經(jīng)歷了長達2000多年的分裂與戰(zhàn)亂之后,“鐵血宰相”俾斯麥在1871年通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統(tǒng)一了德國,建立了以強權(quán)為核心的政治文化。
      
      
       1871年至1914年(一個真正統(tǒng)一的德國,其歷史不過138年),40年的和平令德國一躍而成歐洲第一工業(yè)強國。從那時起,“德國制造”一直代表著世界制造業(yè)最高品質(zhì)與水準。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敗,德國犧牲了600萬青壯年,喪失了13%的領(lǐng)土,所有殖民地被瓜分殆盡,戰(zhàn)爭賠款總額高達1320億金馬克。但一個被聯(lián)合群雄徹底擊垮的國家,在僅僅經(jīng)歷了5年最困難的時期之后,就像一頭蘇醒的雄獅,奇跡般再次站立在了歐洲列強之前!
      
      
       一個統(tǒng)一的德意志民族,也許不僅僅是令人敬畏,而且是令人恐懼的。
      
      
       這個偉大民族孕育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哲學、音樂、藝術(shù),誕生了像歌德、海涅、弗洛伊德、叔本華、尼采、瓦格納、馬克思、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當然,它也制造希特勒和納粹這樣泯滅人性的瘋子們。
      
      
       或許用獅子精神來形容德意志民族是恰當?shù)模湴恋男郦{遵從的是自然和叢林的法則,而人類社會的聯(lián)結(jié)體里繩網(wǎng)與陷阱的狡猾必然要讓它的天真吃盡苦頭。慘痛的教訓讓雄獅慢慢變得更加狡猾,更加聰明了。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德國變成了一堆瓦礫和廢墟,世代生活在東歐的1500萬德國人被迫遷居,死亡者高達200萬。這是德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同時也揭開其文明里的嶄新一頁。
      
      
     ?。?)
      
      
       為什么是尼采?
      
      
       最推崇尼采的,是希特勒,他將尼采精神里的極端與狂妄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一個典型的德國人認為尼采符合了典型的德國精神。
      
      
       尼采一生有兩部最重要的著說:
       《悲劇的誕生》奠定了對希臘文化進行現(xiàn)代理論研究的基石。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借一位隱修士之口,尼采預言了歐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舊的宗教文明必將死去(上帝死了),而新的文明將以戰(zhàn)勝痛苦與超越自我為中心,以全新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出現(xiàn)在大地之上(超人哲學)。
       在歐洲的傳統(tǒng)文化式微之時,尼采不自覺的以叛逆者的形象肩負起了重整頹靡中的西方文明的使命。
      
      
       尼采曾經(jīng)是個虔誠的基督教信徒。有這樣的說法,誰要想了解歐洲文化,必須要先讀懂《圣經(jīng)》。在尼采之前的思想家們,即便有教會的腐朽有所不滿,也絕不敢抨擊做為整個歐洲道德基石的基督教理論。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jīng)說:“如果上帝不存在了,那么我們用什么來讓人相信這個世界的善?”
      
      
       馬克思指出,沒有任何理論可以摧毀宗教,摧毀宗教的力量是科學。對于宇宙,生物進化的認識不斷發(fā)展,神學以“絕對”為中心的說服力已經(jīng)越來越小,崇拜是源于恐懼的。
      
      
       工業(yè)文明釋放了人類的欲望,伴隨而來的理性主義卻抽走了人類的靈魂。站在新舊文化浪尖的尼采敏銳的感覺到,時代給人類提出了新的問題:究竟如何看待自身與世界之間的矛盾,如何尋找與回歸到我們的生命之根?
      
      
       誰能面對無知而能不感覺到惶恐?沒有人喜歡危機與混亂,除非是在危機與混亂被戰(zhàn)勝了之后。
      
      
       人類需要信仰。尼采用“超越精神”來建立了他的宗教,它的文化是樸素的,狂熱的,痛苦的,充滿獻身精神的,是建立在徹底的悲涼之上于生命贊頌的樂觀主義。人類應該往何處而去?他用意志的三段變化來回答了這個問題:
       第一階段是行走在荒涼的沙漠之上,饑餓和負重的駱駝。
       第二階段成為了健碩勇猛的雄獅。
       最后,人成為了天真而純潔的孩子——生命是偉大的,我們終究只是一個孩子。
      
      
       不要害怕犯錯誤,適中是為凡庸與懦弱者準備的。當舊的道德崩潰之時,一個民族新的未知力量卻正在被揭示:真理是永遠不會死亡的。
      
      
       當上帝死去了,愛卻依然活著。對國家,民族,家庭,給她,給予生命至深處的無限幸福。尼采以7個字作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最后一句話:
      
      
       因為我愛你,永遠。
      
      
      
     ?。?)
      
      
       當我們將沉思的目光轉(zhuǎn)向過去,是為了能更勇敢的面對未來。
      
      
       所有偉大的民族,必定也是苦難的民族。
      
      
       我曾經(jīng)為文化的匱乏,道德的淪喪,民眾的無知,政府的謊言,為我是這個一個國家的子民而感到羞恥。我將目光投入到遙遠的瑞典,在那湖光山色的平和之地,寄托在這個污濁的城市里的田園的夢想。
      
      
       就算我是這短暫的一生,可是我也明白,不能永恒的愛,不是真愛。
      
      
       1927年,王國維投湖,言以身殉其國學之衰微。有人說,五四毀滅了我們源遠流長的文化,但我卻相信,五四給了這段古老文化以鳳凰涅磐后的新生。所有文明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它在不自覺中影響著我們道德,審美,人生觀,如同一陣無形的輕煙籠罩在大地之上,在時間這位偉大的先生手中,文化沉淀與淬煉下來的是真正的精華。
      
      
       作為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之中唯一存活至今的一個,在回溯過去之時,我們常常會為古人的智慧而感到震驚。前進而又輪回,毀滅之后的新生,這是一個永遠不會停止吸納與自我更新的民族,苦難令它擁有了樸素與堅韌的脊梁。中國人的熾熱是溫和的,是一雙寧靜的眼,是理解而不是征服,它在不斷的學習中積蓄著力量,超越著舊日的自我,日漸強大。
      
  •   膜拜學霸,寫的高端,我都看不懂……汗顏…… - 油炸托克思 >刪除
  •   乖,別鬧
  •   喜歡尼采的詩歌。格言詩,精煉智慧又不乏幽默;抒情詩,柔情以及各種新奇有趣的比喻、措辭~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