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覽

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張樹東 等著  頁數(shù):192  

前言

春風又拂三江水,杏蕊遙盼燕歸巢。欣聞《東北三江流域文化叢書》即將出版發(fā)行,感到由衷的高興與欣慰。東北三江流域,即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經(jīng)的廣闊區(qū)域。冠有“東極新天府”之譽的佳木斯正處于三江平原腹地,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在此匯流,不僅有富饒壯闊的沃野山川,而且有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這里有7000多年的人類活動歷史,曾是肅慎之國,挹婁古都,五國盛地,滿族故鄉(xiāng),至今瓦里霍吞古城等大批古文化遺址仍保留完整??箲?zhàn)時期,佳木斯是東北抗聯(lián)誕生地和主戰(zhàn)場。1945年解放后,佳木斯市是合江省會,成為當時東北革命根據(jù)地的大后方,被譽為“東北小延安”。新中國成立后,作為當年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司令部所在地和三江平原腹地北大荒核心區(qū)域的中心城市,使佳木斯又形成了獨特的“北大荒文化”和“知青文化”。這些都是佳木斯人引以為自豪的人文資源和精神財富,也是佳木斯人對于城市認同的向心力和共同的精神家園,激勵著佳木斯人不斷進取前行,成為佳木斯人奮斗不息的精神動力。多年來,我們始終致力于深入挖掘、整理、保護和弘揚東北三江流域文化。特別是近年來,我們立足于建設三江文化名城,用科學發(fā)展理念改造建設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推進區(qū)域高端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努力提高區(qū)域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為推動經(jīng)濟社會科學跨越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挖掘和弘揚以紅色文化、北大荒文化、知青文化和赫哲文化等為核心的三江流域文化,我們秉承“打造時代精品,傳承永續(xù)文化”的理念,以《佳木斯歷史文化研究》為代表的一大批區(qū)域文化研究專著相繼面世;以電視連續(xù)劇《松花江上》和歌劇《紅雪花》為代表的一大批文藝精品不斷推出;敖其灣影視基地、湯原抗聯(lián)密營等影視拍攝基地、敖其赫哲新村先后建成;知青文化廣場、雙擁主題公園以及東北小延安和抗聯(lián)系列城市主題雕塑點綴城中;以歷史文化為核心的各類精品景點和旅游線路初步形成,基本實現(xiàn)了三江流域文化在各類文化載體中的滲透、負載和永續(xù)傳承。為使城市歷史文化在時代發(fā)展中煥發(fā)新的生機,市委、市政府還精心策劃了春季三江杏花節(jié)、夏季三江國際旅游節(jié)、秋季三江知青節(jié)和冬季三江國際潑雪節(jié)等四個大型節(jié)會,讓城市的歷史在節(jié)會中積淀,讓城市的精神在節(jié)會中弘揚,讓城市的文化氛圍日益濃厚,逐步叫響的“東極新天府,快樂佳木斯”城市名片,也賦予了三江流域文化以新的內(nèi)涵。一個民族不能沒有歷史,一個地域不能沒有文化。東北三江流域文化源于民眾生活,是三江人民勞動智慧的濃縮,承載著廣博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佳木斯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我市正全面推進三江文化名城和高端文化中心建設之際,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和佳木斯市聯(lián)合推出的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圖書《東北三江流域文化叢書》恰逢其時,這是佳木斯地域文化研究工作的一件盛事,也是社會科學專著出版的重大突破。這八部專著內(nèi)容豐富,涉獵廣泛,融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從多學科和多視角,深刻剖析和闡釋了東北三江流域文化的精神和血脈,在很多方面填補了三江地域文化研究上的空白,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見性、實用性和資料性。這套叢書的出版,對于進一步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和弘揚東北三江流域文化,必將產(chǎn)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在此,對于直接參與編撰的幾十位專家學者付出的艱辛努力表示誠摯的慰問,對于叢書的出版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一本好書,閱其者千百;一種優(yōu)秀的文化,傳其也永續(xù)。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文化是精神的家園,承載著歷史積淀的精華和靈魂的歸屬。我衷心希望這套叢書能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使這套叢書真正架起一座通往全國乃至世界的橋梁,讓更多的三江人走進這回望歷史的尋根之旅,讓更多喜歡三江文化的朋友們走進我們引以為自豪的精神家園。同時,我也真誠地希望廣大致力于三江流域文化研究的各方面專家學者,創(chuàng)造更多的三江流域文化精品,以三江人共建精神家園的責任和使命,奉獻智慧,揮灑汗水,播種希望,浸潤三江碧野,催生新綠紅花!2011年5月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東北三江流域文化叢書之一,以東北三江流域古代民間民俗文化特色為基礎,以肅慎族系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民族性為基點,按照生產(chǎn)、生活、禮儀、節(jié)慶、祭祀、藝工的內(nèi)在順序編排,以物帶史,追溯其起源,勾畫其傳承演變,剖白其精神內(nèi)涵,詮釋其圖騰般的原始意義,為讀者了解東北三江區(qū)域古代民間民俗文化,提供不同角度和視野,從中獲得民族、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和藝術享受。

作者簡介

張樹東: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黑龍江省文博協(xié)會會員、黑龍江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佳木斯市三江收藏研究會會長、北大荒收藏家協(xié)會副會長兼專家鑒定組組長。業(yè)余專集全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東北解放區(qū)出版物、古代三江流域傳世物和薩滿教傳世神物等。參加黑龍江省收藏協(xié)會舉辦的《祖國萬歲》收藏展,參展的《東北解放區(qū)出版物》專題獲最高獎“大金獎”。在北京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舉辦《中共在北滿》個人主題收藏展,在中共黨史研究界引起轟動。此次參與《東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覽》、《東北書店書刊收藏與鑒賞》兩部專著的組織和編寫。

書籍目錄

前言 黑水文化 原始生態(tài)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古代三江平原民間信仰和崇拜
第三章 肅慎的民俗
第四章 挹婁的民俗
第五章 勿吉、靺鞨的民俗
第六章 五國盛地女真族的民俗
第七章 赫哲族的民俗
后記 大荒民俗 三江瑰寶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薩滿只不過是這種動物神靈和祖先神靈的代表和化身,他可以直接和神靈相互交流,是動物與神靈之間的橋梁。這種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錯誤了的、歪曲了的、顛倒了的、幻想著的思想意識.構成了薩滿教這一原始宗教的思想體系。薩滿在宗教儀式中的行為,只不過是一種宗教文化的表象,這種文化表象,充分地表現(xiàn)了薩滿教這一原始宗教的文化內(nèi)涵。薩滿的產(chǎn)生,也標志著人類思維已經(jīng)發(fā)展到能產(chǎn)生復雜的幻想的地步。盡管它是荒誕的,但它畢竟奠定了人類文明的最初基石。薩滿教是廣泛存在于北亞和東北亞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創(chuàng)世紀神話中的第一位薩滿都是女薩滿,供奉神祗也以女神為主,由此可以推斷薩滿教起源于母系社會。猛犸神是薩滿教普遍供奉的重要神靈,它參與了創(chuàng)世活動,是它用獠牙開辟了山川河谷,形成了人們看到的地貌,而猛犸象是第四紀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群中的代表性動物,它們曾與舊石器時代后期的人類同時生存,依此推測薩滿教在舊石器時代已產(chǎn)生,并延續(xù)至今。薩滿教隨著時代發(fā)展、人口的遷移,不斷改變其外形與內(nèi)容,但其基本的宗教信仰觀和祭祀基本形式卻世代延續(xù)下來。在三星堆文化里。殷墟在祭祀時跪拜的人肩上扛著和神手里拿著的象牙就是這一信仰觀和祭祀的延續(xù)。三星堆的文化起源于薩滿教。從肅慎傳到中原,再傳到廣漢地區(qū)。“蜀”字就有可能是“玉豬龍”器型的象形字轉變而來。薩滿教認為宇宙是多層次結構的,有三、九、十三等等諸層。每層都居住著善神和惡神。世上萬物各有頭呈菱形、頭部刻有眼的職司神,卻無一主神控制全局。薩滿俗稱為“大神”,是族眾的保護神,為了祛災驅魔,或為指導生產(chǎn),或為求得軍事勝利,而周旋于各層神靈魔怪和人之間。她的靈魂能游蕩飛升,克服重重艱難找到所需請的神,并使之附體。三江平原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薩滿教文化。就一定意義講,薩滿教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源頭,尤其是北方文化的源頭。中國北方地區(qū)是中國文明、文化的源頭之一。三江流域中心地帶的三江平原是漁獵文化、農(nóng)耕文化區(qū)。它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挹婁、黑水棘羯、生女真、滿族人都曾占據(jù)中國半壁江山或建立統(tǒng)一的大帝國,他們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為漢文化(中原文化)注入了蓬勃的活力,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薩滿教文化既是三江平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載體。薩滿繼承著三江平原文化的遺產(chǎn),是氏族的、部落的、民族的文化傳承者和體現(xiàn)者。作為人類社會最初形態(tài)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的薩滿教,其萌生、形成、發(fā)展、演變,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在有關記載古代三江平原的肅慎、挹婁、勿吉、黑水棘羯和生女真習俗的史籍中,都可以看到薩滿教與這些民族文化發(fā)生必然聯(lián)系的某些痕跡。流行著與漁獵經(jīng)濟密切相關的自然崇拜、動物崇拜和祖先崇拜;特有的樹葬、火葬、土葬等不同葬俗;薩滿以跳神祈福求子;以及不同的飲食、居住和祭祀中扮演著主要角色,而且,在往昔民族生活中的大事,如出征、打圍、婚嫁、育子、送葬等,都要請薩滿祈禱或經(jīng)過儀式來求得神靈的庇護。薩滿教是原始社會漁獵經(jīng)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它反映了原始人類從事捕魚、狩獵等物質生產(chǎn)活動和世界觀。從事原始社會漁獵經(jīng)濟活動的肅慎、挹婁、勿吉、黑水棘羯、生女真、滿族、赫哲族先民們,為了滿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必然會發(fā)展那些適合本民族思想體系的宗教形式和宗教思想,并使這種宗教文化融合到本民族文化當中,從而形成具有鮮明特征的民族文化。宗教結構的包容性,決定了宗教文化的滲透和影響,必將情況不同地涉及哲學、道德、藝術、文學、語言、法律、教育、科學、民俗等其他領域。薩滿教的世界觀正是滲透于原始社會的各個方面,滲透于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活動中,滲透于流傳口頭文學和藝術創(chuàng)作中。在東北歷史上,薩滿教是一種最古老最有影響力的、原始的、土著的民間宗教形態(tài),是東北諸民族民間文化和民俗形態(tài)的母源。它對東北民眾的生活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F(xiàn)代東北文學和民間藝術等等所受的薩滿教文化影響就是源于這種浸透了薩滿教精神的民間文化。一、薩滿神偶神偶,原始宗教中被神格化了的某種靈物或偶像。薩滿供奉的神偶,按性別分,有男神偶和女神偶;按制作的材料分,有金屬的、木頭的、獸皮的、魚皮的、草編的、布畫的、骨頭的;按形狀分,有人形的、動物形的、植物形的、抽象的;按功能分,有主管自然的、主管動物的、主管植物的、主管疾病的、主管漁獵生產(chǎn)的。薩滿神偶的特點:多樣性、形象性、功能性、崇拜性、神秘性。清朝以前神偶一直是三江流域民族重要的信仰物,它反映了某民族的動物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觀念。薩滿的斯翁有幾十種,除極少數(shù)是鐵、銀、銅、錫制成的外,大部分是用旱柳、白樺等軟質木制作成的,形似人、獸、鳥、蛇等形狀的神的偶像。主要有如下十種:1.愛米:扁體人形,頭部刻有眼、鼻、口,雙臂貼身,雙腿彎曲。愛米是薩滿最得力的神,每次活動必不可少的斯翁。它不僅幫助薩滿做事,還幫助薩滿請其他神來,同心協(xié)力為病人治病。

后記

三江平原,過去民間稱作“北大荒”,意思這里是一直荒無人煙。究其實,這是想當然的誤解。還有一種說法,黑龍江流域歷史上缺失文化底蘊,根基淺陋。究其實,這更是沒有根據(jù)的臆測。迄今,三江平原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漢魏時期的城址和遺址,大約超過千處。據(jù)黑龍江省考古專家干志耿考證,漢魏時期的三江平原最多時大約有逾10萬人在此生活。這標志著這一地域社會歷史發(fā)展到了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即跨入了國家階段和文明的門檻。豐富的考古遺跡和物品,印證了黑龍江流域同長江、黃河流域一樣,曾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黑龍江流域旱在17萬年前就已有古人類生息繁衍,即阿爾泰語系的通古斯一滿語族、蒙古族和古亞洲語族;新舊石器時代的諸多文化遺存,顯示了當時的黑龍江流域文明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稏|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覽》的寫作,就是對古代三江平原以及黑龍江流域的民俗、文化、文明的一次尋覓、采擷、體味過程——“北大荒”并不荒涼:黑龍江流域文化土層深厚。三江平原古代民俗充滿著神秘、靈性和活力,值得珍視、吸納并加以傳承??山陙?,在旅游業(yè)興起的過程中,隨著民俗村的建設、民俗表演的增多等,“偽民俗”、庸俗化、亂改造、反科學等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一次,一座新落成的民族博物館在布展后,邀請前來主持另一項儀式的民族老人參觀,順便提提意見。民族老人也不客氣,說讓我提我就說實話。老人指出,你們把給狗鋪的墊子,給人鋪上了。老人高聲斥責,怎么在杠子上燙上了龜,是頂杠啊,還是頂龜?凈瞎亂整,說不上碰上哪個愣頭青,急眼了,拿大磚頭給玻璃砸了……分明看見,展柜的大玻璃都鑲好了,就是再打開,重新布置,也是人員物資的浪費呀!為什么不在布展方案成形后,在正式布展前,邀請民族老人和有關專家審查一下?常常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在一些“半瓶醋”策劃者的指導下,某些急于出政績或為完成任務敷衍塞責的官員便“拍腦袋”決策,將本來產(chǎn)生于漫長漁獵、農(nóng)耕文明語境下,有著特殊寓意的民俗事象,隨意臆造,隨意改造,弄得不倫不類,低俗不堪,既破壞了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純潔性。又傷害了民族自尊心,還造成了大量的、不必要的浪費。現(xiàn)實需要有類似《東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覽》這樣的著作,參與研究,參與指導,參與普及,參與提高。這部書稿在叢書中是最早寫出的,卻最后成形。當出版社把書稿重新交給我們后,又再次進行了梳理與修改。三江平原,又稱三江低地,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沖積而成。它的范圍,西起小興安嶺,東達烏蘇里江,北迄黑龍江。南抵興凱湖。包括佳木斯市及其所轄的湯原、樺川、樺南、富錦、同江、撫遠;雙鴨山市及其所轄的集賢、友誼、寶清、饒河;鶴崗市及其所轄的蘿北、綏濱;七臺河市及其所轄的勃利;雞西市及其所轄的雞東、密山、虎林等共23個市縣。三江平原的面積10.03萬平方公里。肅慎、挹婁、勿吉、女真等古族先民,就曾在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三江平原.上演過威武雄壯的活劇。今日赫哲族的先世,活躍的地域,幾乎與現(xiàn)在的三江平原相重疊。而且,一些習俗仍在沿襲,比如食生、食冷。四本書作者之一的張樹東,熱心地方民俗實物收藏,一些博物館里都有他捐贈的藏品。更為可貴的是,他還對這些藏品有著獨特的發(fā)現(xiàn)和自己的思考,這些發(fā)現(xiàn)和見解在本書中多有體現(xiàn)。另一作者呂品,對三江地域文化頗有研究,曾出版有三部專著,對赫哲族文化的發(fā)掘積累作出了一定的貢獻,這也是本書厚積薄發(fā)的依托所在。正因為有上述兩位作者的貢獻,才使本書資料翔實,佐證有力,論據(jù)堅實,見解獨到。五《東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覽》一書,也可以說是用考古、收藏的遺跡、遺物復原三江民間民俗史。因而,配發(fā)一幅幅相得益彰的圖片便顯得十分重要了。本書另一著作者劉殿生擅長攝影,為此作出了極大的付出。我們到外縣拍片,不管路途多遠,都是他開車。到了目的地,不論是參加大型活動,還是深入地方博物館,他都要不停地拍照。最長的連拍兩個小時,最多一次拍300多張。特別是在依蘭北江沿拍新建的《依蘭歷史文化長廊》,新推平的小廣場,看似平坦,實藏險象,光顧拍片的劉殿生踩下去,雙腳卻陷了進去。在湯原拍片,縣委宣傳部及縣文聯(lián)給予支持,縣博物館提供了方便;在依蘭拍片,得到了縣檔案局局領導班子的幫助,在縣文化局安排下,縣博物館打開已閉館的大門,召回兩個解說員,這些都令我們深受感動,在此表示謝意!部分照片翻拍,趙營亦作出貢獻,一并表示感謝。值此,我不禁憶起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的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一書中的一段話:“我們應該完整地把握我們?nèi)祟愃^繼承的全部內(nèi)涵,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生理上所遺傳下來的行為只占很小一部分,而文化上的傳統(tǒng)的接力過程卻起著極大的作用。”這也許既能代表作者的寫作初衷,又能體現(xiàn)所有為本書出版作出過努力的朋友們的本愿。編者2010年9月

編輯推薦

《東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覽》:這套“東北三江流域文化叢書”內(nèi)容豐富,涉獵廣泛,融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從多學科和多視角,深刻剖析和闡釋了東北三江流域文化的精神和血脈,在很多方面填補了三江地域文化研究上的空白,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見性、實用性和資料性?!稏|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覽》(作者張樹東、劉殿生、呂品)是該系列中的一冊,對民俗事項,剖白其精神內(nèi)涵,詮釋其圖騰般的原始意義,努力把三江民間民俗作一概略敘述。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東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覽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本書是東北三江流域文化叢書之一,以東北三江流域古代民間民俗文化特色為基礎,以肅慎族系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民族性為基點,按照生產(chǎn)、生活、禮儀、節(jié)慶、祭祀、藝工的內(nèi)在順序編排,以物帶史,追溯其起源,勾畫其傳承演變,剖白其精神內(nèi)涵,詮釋其圖騰般的原始意義,為讀者了解東北三江區(qū)域古代民間民俗文化,提供不同角度和視野,從中獲得民族、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和藝術享受。
  •   東北三江流域,是從遙遠的過去傳下來的民俗風情,可以說是這邊生活的民眾的一大瑰寶,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這些東西正悄然消失,我們應該足夠的正視這一現(xiàn)象,保留我們祖先所留下的為數(shù)不多的文化遺產(chǎn),這就需要我們從心底做起,把握自己,挽救即將消失的民俗
  •   需要懂歷史才好
  •   非常喜歡這本書的封面,內(nèi)容也很好,不錯。
  •   了解一下東北人性格形成的客觀條件,氣候、風俗都是造就一個地區(qū)人格的主要條件。民俗正在消失,有人說是歷史在進步,但是真的都失去個性的時候,我們失去的也許更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