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遼寧美術出版社 作者:李立 等 著 頁數:127
Tag標簽:無
前言
從19-20世紀,西方的科學革命和語言學革命,對西方現代藝術的變革和現代設計教育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進入20世紀,中國的藝術教育和藝術設計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來自于西方和前蘇聯兩個方向的影響,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引入了前蘇聯的一些課程,至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由德國包豪斯開創(chuàng)的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課程。 在特定的歷史階段里,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通過引入各類課程,試圖進行必要的變革,但是,卻始終沒有建立和完成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學科基礎。眾所周知,一個成熟的專業(yè)不能沒有完備的學科基礎,缺少學科基礎就缺少根基,缺少根基就不能成熟,有了學科基礎才能保障本學科的生長與結果。正如普通數學、物理學、化學作為一些理工專業(yè)的學科基礎,使每一個從事該領域實踐和研究的人,了解和掌握了基本原理和方法。 從這個意義上說,進入21世紀后,在新的歷史發(fā)展機遇面前,思考與踐行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學科基礎成為勢在必行的大事。尤其是在中國藝術設計教育如何變革的問題上,如何回答中國設計教育特色來源的問題.如何避免做表面文章的傾向.這一問題關系到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根本。我們認為,對當代藝術基礎教育和藝術設計基礎教育的研究與思考,應該首先退出既定的模式,聯系當代文化和未來發(fā)展,在當代歷史境遇下,建立中國藝術設計的學科基礎,將有利于藝術設計教育對人才的培養(yǎng)。如果說,現代設計教育重視人才掌握基本規(guī)范、基本方法、基本標準的基礎,那么.當代設計教育應該更加重視人才具有自我組織和整合知識,自己生長的能力的基礎,這樣的人才更加具有可塑性和智慧,這樣的基礎和素質能夠成為支撐人才成長和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基礎。 為此。我們經過幾年的思考與實踐,從視覺經驗出發(fā),結合視覺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等,總結出一套適合當代文化語境的藝術設計教育方法體系。 我們提出以“形態(tài)”為認知對象,以語言學方法、社會學方法、中國整體思維為支干的基礎課程體系。本次所編寫的系列教材就是這項研究的成果。這一學科基礎體系,由形態(tài)認知、形態(tài)構成、形態(tài)語意、形態(tài)表達四個部分構成?! ?“形態(tài)認知”強調學生學習藝術設計要從觀察身邊的形態(tài)開始,分析形態(tài)的結構與功能,綜合以前所積累的知識,從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等各個角度,對自然形態(tài)、人化形態(tài)、抽象形態(tài)有一個認知度更高、更細致、更獨到的理解?! ?“形態(tài)構成”在形態(tài)認知基礎上,論述形態(tài)是由哪些系統要素構成的,以及各個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從形態(tài)認知的角度來學習形態(tài)構成,有別于傳統“三大構成”的不同之處在于,與個人實際經驗的緊密聯系?! ?“形態(tài)語意”在形態(tài)構成的基礎上,論述語境和語言的關系,讓每一個學生了解語言的意義是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中建立的。如:同一種色彩,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觀眾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就是語境的作用.形態(tài)語意就是研究語言意義的變化?! ?“形態(tài)表達”是在形態(tài)語意的基礎上,論述表達流程和表達的媒介。形態(tài)表達也是走向專業(yè)基礎的一個接口,從系統設計的意義上說,表達過程包括概念的、圖形的、立體的、行為的、空間的表達,這是一個完整的表達流程。如:表達“軟”的概念,可以做一個“軟”的平面、“軟”的產品(立體)、“軟”的建筑(空間)、“軟”的雕塑等。
內容概要
《形態(tài)構成·立體·材質》是通過對自然形態(tài)、抽象形態(tài)、人化形態(tài)的認知,了解形態(tài)要素的組織關系,總結出規(guī)律、模式進行創(chuàng)意。全書從立體、材質認知;立體、材質構成原理;立體、材質構成轉化三個方面對形態(tài)構成的立體·材質進行了闡述,具體內容包括材質認知;材質與立體形態(tài);立體、材質構成原理;立體、材質構成轉化等?! 缎螒B(tài)構成·立體·材質》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書籍目錄
總序緒論第一章 立體、材質構成概述第二章 立體、材質認知第一節(jié) 材質認知第二節(jié) 立體形態(tài)的塑造第三節(jié) 材質與立體形態(tài)第三章 立體、材質構成原理第一節(jié) 秩序性第二節(jié) 差異性第四章 立體、材質構成轉化參考文獻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