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春風文藝出版社 作者:黃開才 著 頁數(shù):221 字數(shù):241000
前言
印象中,開才先生慈眉善目,從容而淡定,謙遜而低調(diào)。我知道他在寫散文,也看過幾篇,是那種有著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大散文。三年前,我回湖北黃石采風,在友人胡泊張羅的一個飯局上,他不顯山不露水地贈我一冊剛出版的《磁湖秋月》,不禁令我刮目相看。 而這本《歷史的雕塑》,則顯得更有分量,是他散文的精選與薈萃,凝聚著他歷年創(chuàng)作的追求與探索、激情與才華、磨礪與心血。 開才先生從事的本行,是新聞宣傳及管理。新聞與文學,雖然都是耍筆桿子的“活路”,但要求卻大相徑庭。有時,兩種寫作攪在一起,相互間還會“扯皮拉筋”的。因此,開才先生不得不具備兩種不同的創(chuàng)作思維及兩副不同的寫作“筆墨”。當然,新聞寫作對現(xiàn)實社會的廣泛接觸,所具備的開闊視野,以及對資料的多方占有等,于開才先生的文化歷史散文創(chuàng)作,無疑會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閱讀《歷史的雕塑》,我不得不嘆服他對資料的占有之多與挖掘之深。 其實,在資訊日益發(fā)達的今天,占有資料并非難事,難的是將這些資料“消化”,變成自己的“血肉”。這,也是衡量一個作家水準之高低的關鍵所在。 開才先生于文化歷史散文創(chuàng)作,是下過一番苦工夫的。他的古文功底深厚,精通古典詩詞,對當代名家名篇,更是長期揣摩、精研不已。因此,他并未拘泥于這些大量占有的資料,而是經(jīng)過嚴格取舍,根據(jù)思想內(nèi)容的需要,縱橫捭闔,“為我所用”。于是,一堆“死”的資料,就這樣在一個個躍動著的具有“黃氏風格”的文字中“活”了起來。僅從這一角度而言,開才先生也算得上純粹的寫作者,一個具有本真意義的作家。 開才先生寫山水,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其落腳點是歷史與文化。他筆下的人物,既有歷史的,也有當下的;既有政治家、軍事家,也有文學家、思想家;既有偉人,也有普通人……不論何種人物,他都力求挖掘那內(nèi)在而閃光的人性。 文化歷史散文,最忌人云亦云。不僅要消化資料,更得具有獨特的感悟、開闊的視野、人文的情懷與深邃的思想。開才先生的《澳洲感想》系列,雖是“急就章”,卻寫得“風生水起”,頗見功力。 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面對眼花繚亂的世界,黃開才在觀察、打量、思考、比較、提煉……在一個月的時間里,他以記者的敏感,以作家的思考,以每天一篇的速度,記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面對不同的人民、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制度,每人的感受、取舍各不相同。而我們通過開才先生眼中的攝取、腦中的思考、心底的情懷、筆下的文字,便足以見出他的素質(zhì)、胸襟與思想。 他寫澳洲的一切,但潛意識中,其實有著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參照系,那就是祖國,特別是故鄉(xiāng)黃石。澳洲2300萬人口,其中華人就達200多萬。他行走于澳洲大地,進入唐人街,接觸華人,巧遇黃石人,在那兒過春節(jié),在澳大利亞國慶游行隊伍中見到氣勢壯觀的華人舞龍舞獅隊……雖置身異國他鄉(xiāng),但仍能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與魅力。對此,他不禁自豪地寫道:“中國已走向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與此同時,他以一種新奇而驚異的目光,關注著那塊奇異土地上所發(fā)生的迥異于國內(nèi)的人與事。 從開才先生的這組《澳洲感想》,我不僅看到了他的勤奮,還感受到了他的人文情懷與“良苦用心”。他以個人的視點為中心彌漫開來,體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幾千年來一以貫之的家國情懷,而后上升為人類意識與普世價值——他就這樣在不斷的探求中,超越了狹隘的“小我”,完成了艱難的轉型與建構,具備了一種難得的“世界眼光”。 由此可見,開才先生的文化歷史散文,立足當下,鉤沉歷史,集古今于一體,熔感性、理性于一爐,將鋪敘與描寫相結合,而其執(zhí)著的追求與明確的指向,是與世界對話,與未來接軌。 《歷史的雕塑》,可謂開才先生大半輩子心血的結晶! 2012年5月1日于廈門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黃庭堅后人、著名礦冶文化專家黃開才先生近年所撰寫的地域歷史文化散文合集,主要寫了東方朔、李自成等歷史上的政治人物和蘇東坡、黃庭堅、劉禹錫、張志和、元結、聞一多等歷史文化人物,作品對作者所訪之地的歷史人物與事件,進行了考證與輸理,并對歷史上的人和事進行了自己獨到的判斷與總結。讀這些文章,作者將引領你追尋古今名流的足跡,去挹江亭上聽驚濤拍岸的陣陣濤聲,看滾滾江流的洶涌澎湃,重溫那些千古流傳的絕唱,緬懷那些壯懷激烈的心靈。
作者簡介
黃開才,礦冶文化專家,黃石市散文學會副主席,湖北師范學院客座教授。長期致力于黃石歷史文化的研究,撰寫了大量“解讀歷史、感悟人生、穿越時空、意境深遠”的歷史文化散文,出版有《磁湖秋月》《乒節(jié)之光》《明珠璀璨》等。
書籍目錄
劉禹錫:西塞懷古千秋恨
張志和:釣翁漁歌萬古傳
李白、陸游、黃庭堅:尋覓西塞寄詩情
東方朔:東方山上一“智圣”
蘇軾、蘇轍:磁湖舉杯邀明月
蘇東坡:壯麗對話在黃州
元結:飛云洞里“詠飛云”
李自成:生命墓碑九宮山
聞一多:紅燭燃燒至永遠
周瑜、孔明: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磁湖:你有母親的情懷
海觀山:驚濤拍岸挹江亭
西塞山:金戈鐵馬古戰(zhàn)場
青銅古都:礦冶之歌動寒川
黃石:江南明珠更璀璨
…………
章節(jié)摘錄
作為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詩人的劉禹錫,熟讀歷史,研究歷史,特別是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爛熟于心。他知道,西塞山不僅僅是作為一座直插江中的名山而存在,而是見證了一段歷史,見證了三國魏、蜀、吳大戰(zhàn)的歷史,見證了從魏、晉戰(zhàn)亂到短暫統(tǒng)一的歷史,見證了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人民企盼安定和諧的歷史。 著名學者、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對劉禹錫推崇備至。他在影響海內(nèi)外的歷史名著《中國大歷史》一書中說:“提及公元280年晉朝之人南京,當時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無乃一種幻覺。至9世紀劉禹錫所作的詩,提及此事,才能因為有了歷史的縱深,將當日的情景看得更真切。” 正如黃仁宇先生所說,劉禹錫正是抱著這樣的歷史縱深感,來看待西塞山的;也正是抱著這種歷史責任感,來吟詠西塞山的。 他撫今追昔,借景抒懷。他要敘“往古之事”,發(fā)“懷古之思”;他要憂“戰(zhàn)亂之慮”,感“興亡之慨”。 于是,劉禹錫懷著“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為人鏡,可以明得失”的心境和情懷,吟就了這首千古絕唱。 詩前四句寫史,后四句寫人。 “王溶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說的是晉國大將軍王溶率師由益州順江而下,直搗金陵。王溶,時任晉國益州刺史。據(jù)《晉書》記載:晉武帝“謀伐吳,詔溶修舟艦。溶乃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門出,其上皆得馳馬來往”。晉武帝計劃討伐吳國,命令王溶造大型船艦,王溶就把大船連在一起,編成艦隊。“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步,古時計量單位,五尺為一步。艦船長達幾十米,能承載兩千余人,以船為城。四面開門,上面戰(zhàn)馬可自由馳騁??吹綍x軍強大的隊伍、浩大的氣勢,金陵(今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的帝王之氣黯然消散,敗亡之氣昭然可見。益州與金陵遠隔數(shù)千里,但詩人再現(xiàn)當年戰(zhàn)局時,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拉近,一“下”即“收”,何其快也!給人以兩地近在咫尺、鼓動相應之感。這里也暗示著國家統(tǒng)一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說的是東吳國王孫皓(吳國末代皇帝,孫權之孫),為阻擋晉軍的進攻,以長江天險為防線,在戰(zhàn)略要地西塞山設置攔江鐵鎖,以“鐵鎖橫江”來阻止晉軍的凌厲攻勢,借此負隅頑抗。據(jù)《晉書·王溶傳》載:“溶乃作大筏數(shù)十亦方百余步??`草為人,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鐵錐,錐輒著筏去,又作火炬,長十余丈,大數(shù)十圍,灌水麻油,在船前,遇鎖,燃炬燒之,須臾,融液斷絕,于是船無所礙?!边@就是說,王溶到了西塞山天險以后,做了大筏數(shù)十個,前面扎著草人,后面的戰(zhàn)士披甲持杖,會游泳者,用筏子先行。晉軍做了幾十個大火炬,上面灌了許多麻油,遇到橫江鐵鎖用火炬燒之,不到一會兒,鐵鎖被大火燒斷,船直奔向前。吳主孫皓看到敗局已定,只好“備亡國之禮”,石頭城里打出了投降的“白旗”。 劉禹錫之所以選擇西晉滅吳這一歷史事實加以詠懷,一是他來到了西塞山,看到當年古戰(zhàn)場有感而發(fā),不發(fā)不快;二是為了闡明“興實在德,險不足恃”的深刻思想。說明結束戰(zhàn)亂、統(tǒng)一中國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 如果說,前面四句詩側重于“敘往古之事”的話,那么,后四句則是“發(fā)懷古之思”了。詩人在敘完往古之事后,把筆鋒一轉,由“往事”折回到眼前的山川風物,把歷史與現(xiàn)實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說的是朝代更迭,幾興幾廢,真叫人感傷往事。作者把包括東吳在內(nèi)的六朝用“人世幾回”一筆帶過,視野宏通,情思悠遠。一個“傷”字,既帶有反思歷史所產(chǎn)生的感慨,又飽含審視現(xiàn)實引起的憂慮?!吧叫我琅f枕寒流”,到了此句,才真正點題,把詩歌中的懷古對象“西塞山”推人一個特寫的鏡頭,畫面雄闊而又凝重。朝代興替,幾興幾亡,而作為六朝興亡見證者的西塞山,依然頭枕江流,無改其固有的奇?zhèn)ゾ?,一直向東方流去。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如今四海一家,天下一統(tǒng),舊時的營壘早已廢棄,只見今日的西塞山蘆荻蕭蕭、秋風瑟瑟。從表面上看,作者是在為今逢太平盛世而欣喜、而謳歌,但是,如果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的良苦用心?!鞍彩分畞y”以后,唐王朝國勢日衰,不僅吐蕃、回紇交相侵擾,而且藩鎮(zhèn)割據(jù)與叛亂也頻繁發(fā)生。當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雖然唐王朝的平藩戰(zhàn)爭已初戰(zhàn)告捷,但仍然存在著叛亂的潛在危機。作者之所以在這里著力渲染“故壘蕭蕭蘆荻秋”的悲涼陳跡,一方面是警告那些妄圖恃險割據(jù)的藩鎮(zhèn)不要輕舉妄動,重蹈歷史的覆轍;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唐王朝的統(tǒng)治者不要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對藩鎮(zhèn)的割據(jù)分裂保持高度的警惕。 由此可見,劉禹錫的歷史縱深感和歷史責任感是何等的強烈!也正是有了這種強烈的歷史縱深感和責任感,才寫出了千古傳唱的壯美詩篇?!段魅綉压拧纷鳛樵伿吩娭械那Ч沤^唱,氣勢縱橫開合,境界雄闊深遠。作者以橫掃千軍的氣概,將那鱗次櫛比的“樓船”、黯然飄逝的“王氣”、沉入江底的“鐵鎖”、高掛城頭的“降幡”、見證歷史的“山形”、蕭瑟秋風的“故壘”一一排比人詩,構成了雄偉壯闊的歷史畫面,抒發(fā)深沉、浩茫的興亡之感。 談到《西塞山懷古》這首詩時,南宋時期一本專門論述唐代詩人的專集《唐詩紀事》是這樣記載的:“長慶中,元徽之,夢得,韋楚客同會樂天舍,論南朝興廢,各賦《懷古詩》,劉滿飲一杯,飲已即成。白覽詩日:四人探驪龍,子先獲珠,所余鱗爪何用耶?于是罷唱。” 這段話說的是長慶中年,唐朝幾位著名詩人元稹、劉禹錫、韋楚客聚會白居易家中,談論南北朝興亡之事,各賦一首懷古詩。劉禹錫一杯酒下肚,詩即成。就是現(xiàn)在留傳千古的《西塞山懷古》。白居易看后說,四人探龍,劉禹錫已獲龍珠,所剩龍爪還有何用?于是,其他人再也不寫了。就像李白登黃鶴樓,看到崔顥的詩后,感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站在西塞山巔,吟誦著《西塞山懷古》,我想,當年劉禹錫的靈感不正是來自于西塞山的觸激嗎?他的歷史縱深感和歷史責任感也不正是來自于西塞山的啟示嗎?! 千百年默默地挺立在歷史風雨中的西塞山,不也正是因為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而聞名遐邇、聲名遠播嗎? 西塞山,應該記住和感謝這位詩人! 中國詩壇,也應該記住和感謝這位詩人! P3-6
后記
山水·人物·歷史 讀罷黃開才同志《磁湖秋月》的書稿,三個關鍵詞自然而然地浮現(xiàn)在眼前:山水、人物、歷史。 打開目錄,一連串富于詩意的篇目撲面而來:《磁湖秋月》、《西塞春曉》、《東方之圣》、《挹江聽濤》、《玗洞飛云》…… 在作者的眼中,“西塞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戰(zhàn)火的山,也是一座文化的山”,他將引領你去體味她的雄奇,領略她的神韻,感悟她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作者的眼中,磁湖是“黃石的母親湖”,是“黃石最具魅力的地方”,“在這里,記憶了紅色的歷史;在這里,譜寫了壯美的詩章”; 在作者眼中,“海為川歸,觀乃明察,山以石峻”,是海觀山歷史與現(xiàn)實的高度凝練和真實寫照,他將引領你追尋古今名流的足跡,去挹江亭上聽驚濤拍岸的陣陣濤聲,看滾滾江流的洶涌澎湃,重溫那些千古流傳的絕唱,緬懷那些壯懷激烈的心靈。 “名山與名人總是連在一起的,名山因名人而聞名遐邇,名人因名山而聲名遠播?!弊髡卟粌H著意追溯名山勝水的文化底蘊,緬懷許多古今名人,在采訪、紀實性的作品中更是以當代人物為抒寫贊頌的對象。打開這本書,“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向你走來,”“一個個鮮活的面容呈現(xiàn)在眼前”:既有現(xiàn)代革命領袖毛澤東、鄧小平、董必武,又有古代的英雄豪杰周瑜、孔明、李自成;既有黃石人民倍感親切的唐宋詩人劉禹錫、張志和、蘇東坡,又有鄂東人民引以為驕傲的詩人、學者、民主斗士聞一多;既有搏擊洪水、劈波斬浪被譽為“生命之舟”的人民子弟兵英雄群體,又有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心中的公仆楷模王賢田;還有為新中國宣傳文化新聞事業(yè)傾注了畢生心血的革命老前輩朱穆之,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研究的經(jīng)濟學家童大林,執(zhí)著于美的追求、美的奉獻的著名舞蹈家蔣祖慧……革命領袖的高瞻遠矚,烈士公仆的赤子情懷,英雄豪杰的凌云壯志,高人雅士的淡泊瀟灑,學者詩人的睿智執(zhí)著,無不感動著作者,而作者用飽含激情的筆墨敘述著自己的感動,又滿腔熱情地奉獻給讀者。 作者筆下的山水,是黃石的山水;作者筆下的人物,時間跨度雖大,涉及面雖廣,卻大都與黃石息息相關。書中以山水為背景,以人物為主角,展現(xiàn)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千尋鐵索橫江,鎖不住王濬的樓船,浩浩蕩蕩,東流而下,宣告了東吳政權的滅亡;彈落如雨,血肉橫飛,日寇海陸空三軍大舉輪番進攻,中國守軍冒著敵人的炮火,誓與陣地共存亡,喋血西塞:在共和國如朝陽燦爛的初期,毛澤東主席健步走上高爐的爐臺,手握藍色看火鏡,觀察熊熊的爐火,諄諄囑咐要把大冶鋼廠“辦大辦好”;在大堤潰口、夜黑如漆、濁浪排空的險境中,“生命之舟”飛馳而來,托起了成千上萬婦孺老幼的生命…… 歷史,是一行行先行者的足跡,是一代代的光榮與夢想、奮斗與犧牲,是一條條從漸變到劇變的新陳代謝的軌跡,是一串串歲月滄桑留下的烙印,同時也是留給后人的無盡思索和不容忽略的警示。在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西塞山古戰(zhàn)場的顯赫名聲來自她的地勢險要和扼守長江中游的戰(zhàn)略地位,但中外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座雄關險塞能夠挽救一個王朝的覆亡;劉禹錫以“一片降幡出石頭”總括了從東吳到梁陳的六朝興衰,隱含了多少改朝換代的腥風血雨,而“四海為家日”正是飽經(jīng)戰(zhàn)難之苦的老百姓對和平安寧生活的祈求與企盼。山川也好,城市也好,她的命運往往是國家民族命運的寫照??谷諔?zhàn)爭中西塞山的悲壯陷落和大冶鐵礦的慘遭掠奪,都正是中華民族近代百年屈辱史和抗爭史中的一頁;而毛澤東主席對于黃石的情有獨鐘,正是源于中華民族必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高瞻遠矚,源于建立獨立自主的工業(yè)體系的期盼,源于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以重工業(yè)為基礎的現(xiàn)代化路徑的選擇。正是這一歷史的選擇,確立了黃石作為社會主義新中國重工業(yè)基地和原材料基地的歷史地位。時至今日,1998年的抗洪也已成為了歷史,離我們漸行漸遠,但不能遺忘的不僅是當年氣壯山河、艱苦卓絕的斗爭場景,更有人類必須珍視環(huán)境生態(tài)、必須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嚴厲警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沒有人能夠逃脫地球上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沒有人能夠逃脫因此而帶來的經(jīng)濟和環(huán)境危機。黃石作為一個高消耗、高排放的資源型城市,如何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增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更是任重而道遠。 作者寫黃石的山水、寫與黃石有關的人物,寫黃石的歷史,始終融會貫穿其中的是他對黃石的摯愛。人們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熱愛生于斯、長于斯、勞作休憩于斯的城市,對之倍加推崇,引以為自豪,這也許是人類最久遠、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正是這種情感推動著各地對城市歷史的追溯,推動著人們對自身獨特地方文化積極認同和傳承,也推動著地方文化中某些特征和內(nèi)容被著意地突出和強化。 作者長期從事地方新聞機構的行政管理,好學而勤于寫作。他的本職工作便是城市文化建設,我們很難區(qū)分他的這些作品,哪些是職務寫作,哪些是業(yè)余創(chuàng)作,或者說,他的業(yè)余創(chuàng)作實際是職務寫作的延伸?;趯S石的熱愛和工作的淵源,他的寫作以山水、人物、歷史為三大支點,實際是城市文化中的三大要素,便呈現(xiàn)出濃郁的地方文化的特色。本書的結集出版,正是他致力于弘揚黃石城市文化的見證。 城市文化建設,包括對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傳承、弘揚和發(fā)展,既是地方官員的責任,也是長期生活在當?shù)氐奈幕说牧x務。近年來在有關部門和單位的重視和倡導下,對于黃石地方文化的研究正在有組織有領導地開展,形勢十分喜人。我作為一個在黃石已經(jīng)生活了六十年的老文化人,對此衷心擁護,并盼不斷結出豐碩的果實。 城市文化本是一個內(nèi)涵極為豐富廣博的概念。它涵蓋著城市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景觀、發(fā)展變遷、功能地位、社會結構、人口素質(zhì)、文化產(chǎn)品、人們的生活方式、精神氣質(zhì)、價值準則、行為方式等等,是城市、社會和人以及它們之間交互作用的總匯。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不可能有相同的兩個城市。不同的城市,由于地域、人文傳統(tǒng)、經(jīng)濟特征、社會結構等等各不相同,便各有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對于黃石城市文化獨有的特色,我們的認識也許還有待于深化和擴展。從地域特征來看,黃石地處吳頭楚尾,在古代既屬于楚文化的范疇,又有揚越的淵源;它長期作為軍事要塞而存在,同時又以“金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作為行旅往來的重要標識。從時間維度來考量,黃石既是一個新興的工業(yè)城市,又有古老久遠的歷史背景。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的發(fā)現(xiàn),可以毫無疑義地推斷它對楚國青銅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及其國力的強盛產(chǎn)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但由于文獻的缺失,特別是古礦冶史料的匱乏,許多問題我們目前還難以作出具體詳實的說明;在近代史上,這里是我國中部最早引進鐵路、機器開采礦山和進行冶煉的地區(qū),最早地吸收了西方文明邁開了現(xiàn)代化的步伐,同時又深受日本軍國主義的蹂躪而創(chuàng)巨痛深,其中有些史實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發(fā)掘整理,有些教訓還有待深入地認識和總結。從經(jīng)濟特征這一要素來看,黃石地區(qū)的礦冶開發(fā)和生產(chǎn)三千年來一脈相承,爐火不熄,其中以西周至戰(zhàn)國時期、近代洋務運動后期和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為三大高峰。由此可以確認礦冶文化是黃石城市文化的特質(zhì)并占有主導地位,但它對于城市生活方式、社會心理、群體行為的積極作用,也還有待于我們深入地剖析和探討。 黃石成為現(xiàn)代城市,是在計劃經(jīng)濟時期,以現(xiàn)代大型廠礦為主體,吸納和改造作為農(nóng)產(chǎn)品集散地的傳統(tǒng)沿江城鎮(zhèn),并向附近農(nóng)村擴展和輻射而形成的。它必然要接受當時國家體制的支配和制約,不同于傳統(tǒng)的歷史名城,帶有更為鮮明的計劃經(jīng)濟的烙印。在中心城區(qū),本地土著居民所占的比例很小,實際上是一個四方雜居的移民城市;在計劃經(jīng)濟的體制下,移民主要來自大型廠礦招工所吸收的周邊地區(qū)的農(nóng)民、各種組織系統(tǒng)分配而來的國家干部、大學中專畢業(yè)生及轉業(yè)軍人;在人口結構上以產(chǎn)業(yè)工人為主體;在文化結構上知識分子占有較高的比例,而以科技知識分子為大多數(shù)。在城市社區(qū)結構上,大型廠礦在廠區(qū)附近形成自己獨立的社區(qū),有的產(chǎn)業(yè)工人社區(qū)雖然遠離廠區(qū),但也自成體系,與其他市民社區(qū)相分離。這兩類社區(qū)之間既相互影響而又存在著差異,甚至日常使用的語言口音有的也明顯不同。在此期間,產(chǎn)業(yè)工人和科技知識分子在城市文化生活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并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大冶鐵礦、大冶鋼廠、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的工人業(yè)余創(chuàng)作群體,一直是黃石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力軍,受到中央和省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扶植;與此同時,各大廠礦的文藝創(chuàng)作和演出也都十分活躍,并為專業(yè)文化隊伍輸送了不少的人才。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jīng)濟體制形成的過程中,黃石的經(jīng)濟結構、社區(qū)結構、人口流動的渠道及其構成,文化設施、文化生態(tài)和各個階層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乃至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社會風尚、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又為我們城市文化的建設和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我們需要從黃石的實際出發(fā),準確地認清和把握黃石特有的、區(qū)別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質(zhì),堅持實事求是的學風,嚴謹扎實地進行深層次的探討,力求取得新的重大的突破。 我和黃開才同志曾經(jīng)共事八年,朝夕相處,得到他的很多幫助和支持;退休十多年來,感謝他每年必來看望,情誼深厚而真摯,使我感動而銘記?,F(xiàn)在讀了他的書稿,承他不棄,要我寫幾句話,我是不能推辭的。 是為跋。
編輯推薦
黃開才先生慈眉善目,從容而淡定,謙遜而低調(diào)。他寫的散文是那種有著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大散文。而這本《歷史的雕塑:黃開才讀史》則顯得更有分量,是他散文的精選與薈萃,凝聚著他歷年創(chuàng)作的追求與探索、激情與才華、磨礪與心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