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春風文藝出版社 作者:丁曉原 主編 頁數(shù):432
前言
紀實文學,作為非??腕w的記憶與紀念丁曉原一2008年的一個“8”,還真的引“發(fā)”了一些預定的正常的或是未曾預料的異常的重大事件。如北京奧運會是在人們翹首以盼中以倒計時的方式等待著舉辦,并且如期地舉辦了。但是也有很多大事的發(fā)生是我們始料未及的,并且我們也從未想過它們會這樣地重創(chuàng)了人類的生活甚至是生命。年初南方的冰雪災害,5月的汶川地震,還有始發(fā)于華爾街現(xiàn)在席卷到全世界的金融風暴等等,這些非常之事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影響著不同的人們。無疑它們成為我們記憶2008年的重要符號。2008年委實是一個不平常的年份,對期間發(fā)生的種種“非?!?,各種各樣的媒體自然以自己極值的優(yōu)勢作有報道。在這樣一種多種媒體競勢的格局中,紀實文學是否還有它的用武之地或是存在價值,對此設問,文學內(nèi)外都有一些表示否定的回答。其實對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說是沒有必要進行無謂的爭辯的,讓我們還是回到文學的現(xiàn)場,看一看其中的實際存在。我們所見到的不僅是有大量的紀實文學,而且優(yōu)秀的廣有讀者的作品也有不少。應該說,紀實文學作為一種開放性文體,它的開放是多維度的,無論是題材還是題旨,在現(xiàn)在的文化時空里是不應該人為設限的。它可以記寫歷史,也應當報告現(xiàn)實;它不棄微細的質(zhì)料,也更關(guān)注重大的人物事件;它自然以謳歌而唱響主旋律,同時也應揭示歷史與當下全息的本真。但是,毫無疑問,紀實文學,特別是其中的報告文學敘寫重大的題材并由此表達所蘊涵大旨,是其基本的功能設定。如此而言,2008年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也就成為報告文學顯示自身獨特功能而有所作為的年份。對于報告文學的文體屬性,人們至今依然存在著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偏見。2008年11月30日,在湖南大學召開的“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現(xiàn)狀與理論批評學術(shù)研討會”上,有學者提出了厘清紀實文學關(guān)聯(lián)類屬的意見。在我看來,紀實文學和報告文學、傳記等是具有外延交叉、意義復合的概念范疇。紀實文學是一大文類,它包括了報告文學、傳記,但其外延指涉更廣,紀實小說通常也在此列。在紀實文學所屬各體中,對于“紀實”的規(guī)定是有所不同的。報告文學和傳記等其“紀實”要求的是“非虛構(gòu)”,即作者不能主觀故意地虛設所寫的人物與事情,而在紀實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客觀的存在只是其故事生成的一種要素,而不是其建構(gòu)的全部,這樣,虛構(gòu)就成為這一文體創(chuàng)作所必需的基本方式。傳記和報告文學在非虛構(gòu)的公約中,各有側(cè)重。傳記敘寫有意味的人物,報告文學兼寫人物和事件等等;傳記指向過往有長度的人生,報告文學可以志史,更要記錄行進中的現(xiàn)實。我們這里所說的紀實文學是不包括“虛構(gòu)性紀實”的非虛構(gòu)寫作,主要的是指報告文學。以非虛構(gòu)為基本寫作倫理的報告而能文學,這不僅有著可能,而且成為事實。以為報告而文學必然顛覆非虛構(gòu)的文體品性,其實這在寫作邏輯上是不成立的。因為虛構(gòu)并不是文學充分而必要的條件。有些指說針對一些虛構(gòu)了的報告文學,由此主張取消報告文學。在我看來虛構(gòu)的報告文學自動地從報告文學中分離了出去,已不足言報告文學。報告文學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并不是我們一相情愿地可以隨意取消的。值得關(guān)注的是,2008年報告文學發(fā)生了一件影響廣及界內(nèi)界外的事件,即是年底《報告文學》雜志被曝光出賣版面。此事上了新華網(wǎng)和央視。一時間由此批評報告文學甚至要休止報告文學的聲音十分密集而高調(diào)。其實出賣版面早已不是什么新聞了。在市場法則主導一切的時代,這已成為一部分文學報刊得以生存的潛規(guī)則。甚至有償新聞或變相有償新聞也是大行其道,見怪不怪了??锍鲑u版面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我更在意出賣版面與報告文學非虛構(gòu)的關(guān)系問題。出賣版面可能會直接導致報告文學的弄虛作假,但弄虛作假并不就是因為出賣版面。我們不能因為一個與報告文學相關(guān)的刊物出現(xiàn)了值得引起關(guān)注的狀況,而全盤抹殺報告文學的存在。當然,由此要求報告文學應予特別注意客觀真實性的問題,是十分必要的。恪守客觀真實是報告文學文體的基本準則。報告文學正是在信息真實、報道深度且具有文學滋味地反映現(xiàn)實對象方面,與其他文體相比顯示著其獨特的價值。還有一種觀點以為電視新聞媒體和網(wǎng)絡媒體可以取代報告文學。是否可以取代,這當然不用贅言,因為在多媒體爭勝的當下,報告文學并沒有消失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電視新聞媒體和網(wǎng)絡媒體對報告文學產(chǎn)生了影響,這也是我們可以看到的事實。這種影響表現(xiàn)為作為強勢媒體,它們分化了報告文學原本可能有的讀者。電視具有視覺直觀,網(wǎng)絡則有迅捷之便,這對受眾,特別是青年受眾別有一種吸附魅力。新聞相對的開放,特別是網(wǎng)絡的某種公開化,使得報告文學原先具有的一些題材初始性的優(yōu)勢不復存在。這樣報告文學已不可能像20世紀80年代那樣可以屢屢出現(xiàn)具有轟動效應的作品了。但是以紙質(zhì)媒體為載體的報告文學其因得文字而生成的諸多深度意味,是其他媒體所無法企及的。再者,文字化的書寫也是電視新聞媒體和網(wǎng)絡媒體報道的基礎,而網(wǎng)絡媒體報道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被視為是紙質(zhì)媒體報道的另一種存在方式。因此,所謂取代論只是一種未加詳考的似是而非的不實之言。二現(xiàn)在我們再來言說2008年的報告文學。從某種角度而言,報告文學更適宜作為一種現(xiàn)實的“大事記”而存在著。2008年是大事、非常事特別多的一年,而記寫這類事情的報告文學作品也相當?shù)囟?。這樣我自然更多留意具有“大事記”意味的作品。我所說的“大事記”當然不是指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以報告文學的方式對于重大事件的存真。以時間先后為序,我所關(guān)注的“大事記”之一是有關(guān)冰雪災害的紀實作品。年初的冰雪災害全面影響中國南方生活、生產(chǎn)、社會秩序,乃至影響到全國國民經(jīng)濟運行的秩序,交通嚴重受阻,旅客大量滯留,電力運行局部中斷,一些城市幾近癱瘓。這樣的冰雪災害所造成的影響是我們見所未見的。作為一種非常態(tài),自然是報告文學反映的重點題材。記者快速反應,寫作了許多深度報道。作家也不缺席,中國作協(xié)及有關(guān)省市作協(xié)組織作家進行專題性寫作,《中國作家》等刊物還編發(fā)特輯刊發(fā)抗擊冰雪災害的報告文學。一大批作品有寫災害之景象的,寫災害所造成的嚴重影響的,更有寫有組織的抗災行動的,寫抗災中涌現(xiàn)的英雄的。記者所寫的作品由于主體的在場,所以現(xiàn)場感強,別有一種真切細致和生動。像發(fā)表在《南方周末》的《非常廣州站》即為記者之作。廣州站的“非常”全是因為特大而持續(xù)的冰雪影響交通而使旅客滯留所致。一個廣州站集聚一二十萬旅客,事情就變得非同尋常。記者身處期間,以自己的親驗而寫作,作品就多了在場的實感,多了細節(jié)特寫,多了一種呼之欲出的氣氛。作家的事后寫作則需要通過深入的采訪,獲得一種間接的現(xiàn)場體驗,才能真實地還原敘寫對象本初存在。我在這里選了徐劍的《冰冷血熱》一篇作為抗擊冰雪災害題材報告文學的代表作。徐劍是一位資深有為的報告文學作家。 《冰冷血熱》是一部長篇,我節(jié)選了其中“問冰雪大地,誰主三湘”、“長株潭保衛(wèi)戰(zhàn)”、“郴州,北緯25度”、“死寂之城里的蒼生”、“壯士風雪夜不歸”、“子夜大調(diào)兵”等片段。作品所寫是中電公司及其所屬抗擊災害保電網(wǎng)的故事,這一故事中主人公洋溢著英雄氣概,而字里行間彌漫了悲壯的氣息。我所關(guān)注的“大事記”之二是抗震救災的作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成為嵌入人類記憶深處揮之不去的永遠之痛。我們以前一直堅信人定勝天,但在巨大的地震災害面前人類是這樣的回天乏力,人類的生命是那樣的脆弱?!?.12”汶川地震是震驚中國引起世界關(guān)注的特大事件。與3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有所不同,有關(guān)地震新聞是在地震發(fā)生后的第一時間以現(xiàn)場直播的方式進行報道的。以地震為題材的報告文學稍后也大量推出,雖然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看到能與錢剛《唐山大地震》相比的作品,但報告文學作家在大地震現(xiàn)場的職業(yè)精神已足以讓我們肅然起敬了。采寫抗震報告文學的有組織行為,這顯示了中國作家作為團隊的力量。著名作家何建明、李鳴生、趙瑜、黃傳會、徐劍、李春雷等都奔赴地震災區(qū)采訪寫作,發(fā)表了為地震、抗震存檔而感人情懷的作品。也有許多作者情牽地震,以文字進行著抗震的努力,還有的是抗震志愿者,以文字記錄自己的親歷所感??梢哉f,抗震題材是2008年報告文學的重要熱點。對此本年度的年選作出了超常的安排,共選錄了4篇作品。我在選錄時有意放棄了著名作家的作品,這實在有點忍痛割愛,為的是讓更多并不為我們耳熟能詳?shù)淖髡叩玫阶x者的關(guān)注。所選作品也各有側(cè)重,《天堂上的云朵》(朱玉)是二部關(guān)于汶川地震的小全景式的報告文學。所謂“小”,作者只是取了北川作為視點進行觀照體察報告,而“全景”則謂作品敘寫了地震的發(fā)生、地震破壞的慘烈、地震中生命的不堪與挺拔、地震中人的命運和宿命、地震中的人性景觀、人們的抗震努力、抗震援救、抗震英雄、抗震中的總理和百姓、地震后生命感悟等等,涉及很多,信息量也較大。作品貫注了作者一腔悲憫情懷,讀來感人動容。發(fā)表在《中國教育報的》的《熱血師魂》(余冠仕等)則是歌頌地震中教師大愛的作品。汶川地震發(fā)生的時間,冥冥中使學校、學生成為地震重創(chuàng)的對象,不少學校頃刻化為廢墟,許多稚嫩的生命轉(zhuǎn)瞬即逝,最令我們心痛魂斷。當此生命面臨選擇和拯救的關(guān)鍵時刻,教師顯示出太陽底下光輝形象應有的分量和品格。作品除“楔子”和“尾聲”外,內(nèi)含四章“凝固的雕像”、“生命大營救”、“與‘死神’賽跑”和“不屈的脊梁”,分別敘寫地震中教師以生命護衛(wèi)生命、營救地震中困厄的學生、轉(zhuǎn)移學生和震后復課等內(nèi)容。最令我們感動的當是“凝固的雕像”一章中所描寫的教師以自己的身軀保護學生的偉岸形象,這些老師是普通的,但在大難當下,他們以生命置換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從而雕刻就最為壯美而崇高的師魂。這其中有“虎踞龍盤”的譚千秋:“13日午夜11點50分,救援人員發(fā)現(xiàn)了震撼人心的一幕:一位教師虎踞龍盤般趴在課桌上,雙手張開強有力地撐著桌面,在課桌下面,竟然躲著幾名學生,幾個孩子得救了。然而,那個用自己的身體和手臂為他們撐起生命空間的老師,卻永遠地離去了?!庇小罢钩崽焓埂睆埫讈啠骸澳俏焕蠋熓菑埫讈啞K凸蛟诘?,身、體前俯,雙臂已經(jīng)僵硬,像雄鷹展翅般張開,緊緊摟著3個孩子,吳金怡、郭雯還活著。搶救的老師和當?shù)匕傩赵噲D掰開張米亞護衛(wèi)孩子的雙手,救出還活著的孩子,卻怎么也掰不開?!绷硗膺x錄的是兩個短篇。原刊于《美文》。《美文》是散文刊物。散文的形式格局不該是巨著似的,但其含蘊卻應具有一定的當量。《生命中最沉重的》(吳克敬)、《大寫一個人》(周聞道)就是這樣的散文化的報告文學。作品所寫只是基于特大地震的燦爛人性。人在常態(tài)中,我們不容易發(fā)現(xiàn)人性的特異,而在地震這樣毀滅性災害所造成的非常態(tài)中,人性的種種存在無法遮蔽地呈現(xiàn)了出來。作者從地震的林林總總中挑揀出一些特寫,將鏡頭聚焦于一些尋常而又特異的人物:“守望的人”、“尋夫的人”、“背妻的人”、“乞討的人”、“逃難的人”、“護子的人”等等,從中燭照出人性的至高至大至美:“母性之愛”、“骨肉之愛”、“人倫之愛”、“師道之愛”等等?!霸跒碾y中,人是渺小的,地球的一次哆嗦,就讓我們眼淚橫飛,我們受傷了,我們悲痛了。但我們透過淚眼,在廢墟下發(fā)現(xiàn)著愛,正以其超拔的力量,穿越一切驚恐和迷茫,使我們感動,給我們希望。”這樣的題旨讓我們在撫摸地震傷痛的同時,也感受到些許美好人性的溫暖。三2008年報告文學寫作的熱點,除了地震之外,可能就是改革開放30周年的紀念題材了。改革開放是深刻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自然值得報告文學大書特書。一些對重大題材懷具職業(yè)敏感的報告文學作家,追蹤30年中國歷史的演進,找尋具有史意的存在作有意味的寫作。何建明有長篇《破天荒》和《臺州農(nóng)民革命風暴》,呂雷、趙洪也出版了《國運一南方記事》。本年選收錄了李春雷的《木棉花開》。1968年出生的李春雷令人欣喜地開始走到中國報告文學的前臺。此前他以《寶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又以《搖著輪椅上北大》獲徐遲報告文學獎。 《木棉花開》的主人公是廣東改革開放初年曾任省委書記的任仲夷。作為一篇政治題材的報告文學,作品沒有那種既成模式框架,而是注意將政治家作具有人物自身歷史邏輯的性格化處理,正如作者所言任仲夷是“一位奮勇的開拓者,冒險者,同時又是一位清醒的孤獨者,失落者”。全篇的敘寫以大量具體的材料對人物的性格作了注釋,這樣作品在具有歷史品格的同時,兼有了政治題材報告文學難得的文學品格。對政治家作性格寫作,使得政治家形象增添了人性的滋味,同時在作品表達方面也減少了板滯,生成了活潑。由此也使這類作品對讀者增加了親和力。像這樣的語言“面皺如核桃,發(fā)白如秋草,牙齒全部脫落了,滿嘴盡是贗品”,在我們以往描寫高級干部的紀實作品是未曾見有的。本年選收錄的《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一篇也是題旨關(guān)涉紀念的。1968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造就了全國2000萬的知青。歲月不居,世事變遷,大多數(shù)知青返城,也有的安營扎寨,留守當?shù)亍V鞎攒娫谥R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40年之際,選擇這一題材寫作是很有意義的。朱曉軍是近年聞聲于文壇與社會的重要的報告文學作家,他的獲得魯迅文學獎的《天使在作戰(zhàn)》是一種具有硬度的寫作,體現(xiàn)了報告文學應有而當下有所失落的介入社會、批判丑陋的剛性精神。他的《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則屬于軟性寫作,作者并沒有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作直接的政治學的價值評判,而是提取其中有歷史況味與人性意味的群落敘事。作者將敘事的重點放在呈現(xiàn)對象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方面,所寫的只是一些凡人俗事,感動我們的是誠樸無華、自持守定的情操和像黑土地一樣踏實可靠的人生。歷史在漸行漸遠,更年輕的一代對于知青之類已知之甚少;或即使知道也以為人事不可思議。所以存活一段歷史,紀念曾經(jīng)的青春,應是有價值的。年選中還有兩篇,其一為《光榮與夢想》,寫的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另一篇是《華爾街大地震》。華爾街的地震是全球性的地震,我們所選的是經(jīng)過組接的深度報道。讀者也許以為這不像紀實文學或報告文學,但這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報道的對象是你所關(guān)注的,而且它的表達方式并不是一般的新華報道體,而是一種有點個性的報道。
內(nèi)容概要
2008年報告文學寫作的熱點,除了地震之外,可能就是改革開放30周年的紀念題材了。改革開放是深刻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自然值得報告文學大書特書。一些對重大題材懷具職業(yè)敏感的報告文學作家,追蹤30年中國歷史的演進,找尋具有史意的存在作有意味的寫作。何建明有長篇《破天荒》和《臺州農(nóng)民革命風暴》,呂雷、趙洪也出版了《國運一南方記事》。本年選收錄了李春雷的《木棉花開》。1968年出生的李春雷令人欣喜地開始走到中國報告文學的前臺。此前他以《寶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又以《搖著輪椅上北大》獲徐遲報告文學獎?!赌久藁ㄩ_》的主人公是廣東改革開放初年曾任省委書記的任仲夷。作為一篇政治題材的報告文學,作品沒有那種既成模式框架,而是注意將政治家作具有人物自身歷史邏輯的性格化處理,正如作者所言任仲夷是“一位奮勇的開拓者,冒險者,同時又是一位清醒的孤獨者,失落者”。全篇的敘寫以大量具體的材料對人物的性格作了注釋,這樣作品在具有歷史品格的同時,兼有了政治題材報告文學難得的文學品格。對政治家作性格寫作,使得政治家形象增添了人性的滋味,同時在作品表達方面也減少了板滯,生成了活潑。由此也使這類作品對讀者增加了親和力。像這樣的語言“面皺如核桃,發(fā)白如秋草,牙齒全部脫落了,滿嘴盡是贗品”,在我們以往描寫高級干部的紀實作品是未曾見有的。
書籍目錄
序天堂上的云朵熱血師魂大寫一個人生命中最沉重的冰冷血熱木棉花開光榮與夢想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華爾街大地震2008年紀實文學大事記
章節(jié)摘錄
天堂上的云朵朱玉題記:獻給汶川大地震的罹難同胞。我們雖然從不相識,但你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至愛親朋。在那個搖動了北川乃至中國的日子之前,北川的步子,一直不緊不慢。它在中國,算不上是非常有名的地方。一個小縣城,默默地與中國2000多個縣城的名字一同并列著。但在四川,特別是綿陽,一提到北川,人們的腦海里直閃出來的就是“休閑”。北川不會讓人有很大壓力,它讓人舒服。它全境皆山??h城所在的曲山鎮(zhèn),更是四面環(huán)山,滿目翠綠。臥在山坳里的北川,就像是自然之手捧著的明珠。這一天,2008年5月12日。一個普通的星期一。1.事后,有人恍然大悟:沒有見到起風,聽到的風聲,是不是地聲呢?唐山地震的地聲可是出現(xiàn)在大震前的6個小時啊。這天的天氣,留在人們腦海里的印象是模糊的。有人說,這一天的天氣挺好,也有人賭咒發(fā)誓地說,這天,北川起了巨量的煙塵,帶點邪氣的風非常大。事后,有人恍然大悟:沒有見到起風,聽到的風聲,是不是地聲呢?唐山地震的地聲可是出現(xiàn)在大震前的6個小時啊。歷史上,確實也有過地聲以巨大的風聲出現(xiàn)。如果的確是這樣,那么,包括北川在內(nèi)的人們,沒有注意到自然給予人類的最后一次提醒。午飯后,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監(jiān)察室的蔣敏今天的事情并不少,她跑到黨委和各個辦公室,辦理著工資和收取黨費之類的雜事。蔣敏是地道的北川女兒。只不過,文弱的她不喜歡一般羌族人都熱愛的歌舞,但是與朋友在一起時,她卻可以放開地說和笑,好朋友們給她起了外號:“瘋子”。自小學后,蔣敏離開了北川,在綿陽上了中學,之后,上了四川省警校。警校畢業(yè),她分回到了北川,在擂鼓鎮(zhèn)派出所工作。工作四年后,蔣敏再次離開了北川,她與轉(zhuǎn)業(yè)到彭州的丈夫結(jié)婚,調(diào)到了距離成都只有30公里的彭州。但是,蔣敏的根在北川。她兩歲的寶貝女兒睿睿,與她的母親、外婆等諸多親人,都在那個縣城里。蔣敏打開了電腦,在兩臺電腦中的一臺上操作,這兩臺電腦有兩個主機,但共用一臺顯示器,如果使用者想用過一臺再用另一個,需要按鍵切換。1點50分,午休結(jié)束,姜棟懷走進了教室。他所在的北川中學,是當?shù)匚ㄒ坏母咧?,也是最好的中學。和其他很多學校一樣,北川中學的幾棟教學樓都是陸續(xù)建成的。姜棟懷就讀的高一(1)班,教室在舊教學樓的五層,而當天下午第一節(jié)課,姜棟懷的班級要上美術(shù)課,這個多媒體教室,位于新教學樓的二層。新教學樓2004年建成,里面分布著高三年級10個班、高二年級8個班和多媒體教室。中午的作業(yè)沒有做完,姜棟懷帶著化學練習冊和自動鉛筆,來到了多媒體教室。在距離縣城8公里的北川曲山鎮(zhèn)海光村三社,北川劉漢希望小學的副校長史少先正在看書。周六,他抽空回了也在北川的父母家,與父母一邊吃飯,一邊商量端午節(jié)怎么過的事。午休還沒有結(jié)束,史少先抽出本書看了起來。史少先2005年才調(diào)到劉漢希望小學。這個村級小學擁有一棟三層小樓,共有12個教室,11個班級占據(jù)了這些教室,另外一個教室是多媒體教室。村級小學的結(jié)構(gòu)比較復雜,史少先的學校里,還同時辦著學前班和幼兒班。劉漢希望小學的前身是曲山鎮(zhèn)鄧家小學。1999年經(jīng)綿陽市原常務副市長楊建國牽線搭橋,由四川漢龍集團捐資52萬元,縣鎮(zhèn)籌資20萬元修建而成,更名為“劉漢希望小學”。從王洪發(fā)家走到他供職的北川縣民政局,需要10分鐘時間。2點15分,王洪發(fā)出門了。路上,他遇到了個老同學,老同學掏出了煙,敬給王洪發(fā),王洪發(fā)推辭了一下,接過了煙。兩個人站在街邊聊了起來。王洪發(fā),北川縣民政局副局長,42歲,一個且高且?guī)浀哪腥?。賈達國的工作單位,是武警四川總隊綿陽支隊北川中隊,他是中隊的副指導員。為了家庭團圓,他從武警北京總隊調(diào)回了四川,到北川的時間,剛剛兩個月。按照正常作息時間,賈達國和他的兵,都還在床上午休。但這一天不同,賈達國要帶著14個戰(zhàn)士去縣委禮堂,參加那里舉行的紀念五四運動89周年暨青年創(chuàng)業(yè)表彰大會,賈達國和中隊的干部戰(zhàn)士,提前起了床。后來他才知道,這一無意間的舉動,至少是全中隊武警戰(zhàn)士在災難前全身而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運氣。這些血氣方剛的小伙子,運氣實在好得讓人驚異。蔣敏在兩臺電腦主機之間按鍵轉(zhuǎn)換,屏幕剛黑,還沒有再亮時,突然開始晃。蔣敏的第一反應是:誰在鉆樓?同一辦公室的男同事先反應過來:“地震啦!”他率先往外跑,這時,蔣敏和幾個女同志才回過味來,跟著從四樓往下跑。樓道里拼命往樓下沖的人很多,墻壁上灰塵爆起。蔣敏邊跑,腿邊發(fā)抖,人在跑,樓在晃,她幾乎踩不準那每天跑多少趟的樓梯。好不容易沖到樓下,蔣敏抬頭看自己工作的七層辦公樓,發(fā)現(xiàn)它還在大幅度擺動。從七層沖下的同事驚恐地說,七樓上,裝修的天花板和燈都掉下來了。家在彭州的蔣敏的同事,震波平穩(wěn)后馬上趕過去探望家人的平安。而蔣敏的丈夫已經(jīng)調(diào)往成都,她在彭州一個親人都沒有,這時她想到了在北川的媽媽。她打電話。起初手機根本撥不出去,在那一瞬間,通信線路上,不知有多少人在詢問親人的平安。后來,固定電話可以打出去了。蔣敏打北川母親家的電話。電話是忙音。再打,還是忙音,永遠忙音。第一反應下,蔣敏只是想把剛才地震的事情告訴媽媽。最開始,她幾乎沒有涌起問家里平安的想法。受到驚嚇的她想傾訴,想聽到媽媽的安慰。她根本沒有想到家里會不會地震的事,自然災害與自己的家鄉(xiāng)有什么關(guān)系呢?家總是安全的,家鄉(xiāng)也是安全的。手機可以打通了。蔣敏除了不停地撥打母親家的電話外,還不停地給在北川的親戚打,給同事打,全是忙音。蔣敏覺得有點奇怪。自己打的是固定電話,不是手機啊。固定電話應當不存在信號問題,怎么會全是占線的聲音呢?身在公安部門,蔣敏帶著疑惑,試著撥打北川110的報警電話,她了解,這個電話號碼是不可能占線的。但,還是忙音。
編輯推薦
《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8年紀實文學》是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中的一冊,書中收錄了2008年中國最佳的紀實文學作品九篇。這些作品內(nèi)容豐富、題材各異、構(gòu)思精妙、語言優(yōu)美、文筆生動流暢,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及藝術(shù)性,展示了2008年中國紀實文學的最高層次,非常值得一讀,從中您將獲得美的享受。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