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作者:竇忠如 頁數(shù):342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寫《梁思成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除了百花文藝出版社甘以雯女士的邀約鼓勵,以及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先生的大力支持之外,還有就是我對梁思成的敬重了。至于我暫時擱置已經(jīng)創(chuàng)作過半的多達三十余冊的《中國·世界遺產(chǎn)探秘叢書》,全身心地投入到《梁思成傳》的采訪與寫作之中,而不擔心前者因此而延誤或“炒冷飯”一事,我?guī)缀跞弥T腦后了。誰讓我對寫梁思成存心已久且過于偏愛了呢?這樣,說,似乎有點作秀或自作自受或得了便宜賣乖的味道。其實,我和許多作者一樣對《梁思成傳》心向往之久矣,以致不敢輕易動筆而已。我今幸得甘以雯女士之鼓勵,所以斗膽為之,不圖名利,只為友誼和自己固執(zhí)的偏愛罷了。當然,像梁思成這樣品操高貴而人生豐富的君子、學人和斗士,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借此機會接受其品操的沐浴和熏染呢?試想。在一個作者兼讀書人的書柜中,鄭重地擺放上這樣一部著作,心里面那種豐富、充實而又高貴的美妙感覺,又豈是旁人所能體味的呢?為此,一生足矣! 毫不諱言,這種文章開篇的方式,是想仿效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不過,我只學得皮毛,不及這位文學大師半點精髓,但個人喜好,恐怕是無藥可救了。當然,至今關(guān)于人物傳記又有幾冊可與比肩?不向巔峰沖擊,又豈是文化“戰(zhàn)士”(筆者曾有過13年軍旅生涯的經(jīng)歷)之所為?僅此而已。 按說,我本沒有資格來寫這本《梁思成傳》,因為這位令世人十分崇敬的建筑巨人逝去的第二年我才出生,從未曾有過謀面的機會,也就不敢說對他有多么的了解。后來,我認為我最有資格來寫關(guān)于他的傳記,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對這位偉大學人的崇敬已達五體,還因為我?guī)缀蹰喿x了我現(xiàn)在所能接觸到的所有關(guān)于他的文字和圖片,特別是透過那皇皇九卷本數(shù)百萬字的《梁思成全集》和定價3600元人民幣的《中國營造學社匯刊》,以及諸多還不曾為世人所知道的他的親筆手記,還有其親屬和諸多年逾八旬以上他過去的學生及同事、現(xiàn)今也都成為國內(nèi)外知名權(quán)威專家們那鮮活深情的回憶。所以。當我自信我已經(jīng)了解了梁思成時,我才決定要寫這本傳記。 沒想到,正是因為隨著我對梁思成的逐漸了解,我才發(fā)現(xiàn)我對他的崇敬中竟多了一份深深的喜愛,這份喜愛多多少少也體現(xiàn)出了一種自愛,因為我體會到這位學人身上所散發(fā)出的品格魅力中,有一些是我最為傾慕并暗自追求的,諸如堅定、專注、本色、謙和、鍥而不舍、百折不回、赤膽忠誠、論事不記人等等。我不是故意要用這些純美的品格來標榜自己,而是在閱讀梁思成那71年的人生履歷中時時讓我感受得到的。因此,我只要一面對電腦熒光屏就像是用心在與這位學術(shù)大師進行交流,我能理解他所做的一切,特別是為了保衛(wèi)那些人類文化瑰寶——文物古建筑不惜與時代洪流抗爭,即便被那洪流沖撞得遍體鱗傷,也不曾有過悔意,只要一有機會或本沒有機會他也要創(chuàng)造機會發(fā)言,直到后來竟然被剝奪了發(fā)言權(quán)時,他依然耿耿于懷,不曾忘記。 毫無疑問,梁思成是一個對自己的建筑思想和理論樂于表達和闡明的人,他愿意或渴望將自己對于建筑對人的美的體悟和享受的經(jīng)驗告知更多的人與其共享。然而,最終卻不是死亡封住了他“愛說”的嘴,而是人為的政治環(huán)境毫不留情地扼殺了他的語言功能。試想,使一個喜好“與人同樂樂”者在生時噤若寒蟬。是怎樣的一種感受呢?請讀者不妨在此體悟自驗,當然如果是巧言善辯者愿意在激烈辯論中自覺閉口不言,或者常人哪怕在平時生活中三日不語。也許會感受深一點。不過,只能是感受深一點而已,因為梁思成是在疾病纏身的人生暮年時,被人為地限制使其多年不能開口表述自己的建筑理念,故任何讀者都不可能感同身受。當然,我們也渴望今人和后人永遠都不要有這種感同身受,可事實能如人愿嗎?還有,即使外在環(huán)境封住了梁思成的口,可他是否從心里就緘默了呢?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對于一個對社會、對人類、對學術(shù)有良知的學人來說,任何時候也不會置人民苦難于不顧(譬如現(xiàn)在已經(jīng)遭受不科學城市規(guī)劃之苦難的北京人),何況是擁有偉大人格的梁思成呢?想一想,當時處在那種高壓狀態(tài)下的梁思成的心態(tài),又怎是我這支魯拙之筆或任何語言文字所能說明一二的呢?不過。我在竭力想表述清楚的同時,也請讀者讀到此時暫停閱讀,靜心想一想,也許能有所體悟。這,我就心滿足矣。 在群星璀璨的中國學界里,有為了真理不惜用生命去捍衛(wèi)的勇士,那實在讓人舉手加額;有為了學術(shù)純潔忍受奇恥大辱的臥薪嘗膽者,那同樣應(yīng)該為世人所銘記。對于他們,我不能不表示真誠的歉意,雖然我向來敬愛真正的學人,并一直妄想著從作家過渡到那個行列;雖然他們也一直激蕩在我的心里,讓我無數(shù)次夜不能寐地徜徉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里,可我目前偏愛的學人只有一人——梁思成。這,不僅僅是因為自愛。何況,人不自愛人何愛之呢?還因為梁思成的人格特色實在是太鮮明了,幾乎從來就不曾有過半點模糊不清。當然,梁思成也不是完人,例如堅定執(zhí)著中稍顯刻板等等。不過,正是因為梁思成是一個真實的個體的人,所以才能跨越兩個世紀也從未被大眾所遺忘過,并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閃爍出其迷人的光芒。這就是我為什么要寫《梁思成傳》的理由。而如果有人因為梁思成在新中國時陷入政途以致悲劇由此衍生而心生微辭或牢騷時,我只想說明一點:他那時也許只想借此平臺更大限度地用自己的學識服務(wù)于社會服務(wù)于人民,何況他并不曾想入政,而是被時代洪流裹挾而入,身不由己罷了。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梁思成的入政悲劇也許不是什么壞事,或者說是他一個人、那一個時代的悲劇,后人后世如果能從中汲取教益,不僅梁思成的悲劇值得,即便是遠在天堂有知的他也會感到欣慰。可怕的是,同樣的人類悲劇、社會悲劇或個人悲劇還在不斷地上演,一如今天中國諸多城市的領(lǐng)導者正在親手制造因“城改”而毀壞咕文物建筑的悲劇一樣,或者可以直接點名今天的北京市又有多少梁思成當年竭力捍衛(wèi)的古建筑遭受滅頂之災(zāi)呢?所以說,悲劇仍在繼續(xù),似乎難以根絕。這就不能不說是整個人類自己的悲哀了。 悲劇不斷在上演,斗士不斷在涌現(xiàn)。此消彼長本是一種規(guī)律,可用于古文物建筑保護與毀壞這件事上,似乎很不貼切,因為毀壞與保護、毀壞的力量與保衛(wèi)的努力總是不對等,所以說這又是一種悲哀。悲哀的不是保衛(wèi)文物古建筑的斗士們不自量力,而是無知或有意毀滅它的人數(shù)在呈幾何倍數(shù)增長,奈何?!關(guān)于悲劇不得根絕的原因,中國兩院院士周干峙先生曾解析得準確而明白,我已引錄在本書第四部分“天命難知”的開首,在此不贅。 像梁思成這樣的人。真是生不逢時。短短71個春秋卻經(jīng)歷了太多的波折:海外流亡,軍閥混戰(zhàn),外族入侵,國共雙方刀兵相向,政治運動此起彼伏……幾乎沒有一天的安寧,可我們并不曾感覺到梁思成性格中有什么怨天尤人,或者因為飽經(jīng)憂患而變得刻薄厭世,這些遭遇反而使他的人性更加溫暖而充滿關(guān)懷。像梁思成這樣的人,正是生當其時。如果沒有他堅決而睿智地撥開積沉千年的歷史迷霧,中國建筑學還不知要在黑暗中等待多少歲月;如果沒有他竭盡全力呼吁對文物古建筑加以重視和保護,還不知有多少珍貴的人類遺產(chǎn)毀于一旦。其實,人生本來就是在激越和沖突中,不斷地呈螺旋式上升或發(fā)展,一個時代只是一個時代人的背景,它也許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沉浮,但那只是相對一般人而言,智識之士向來懂得如何把握時代脈搏,或者超越時代的局限,梁思成應(yīng)該說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 作為一名建筑師,他所設(shè)計的建筑作品一向講究以人為本,以人為先。處處體現(xiàn)出對人性的關(guān)懷。作為一名城市規(guī)劃專家,他在北京城的規(guī)劃中竟然想到將雄偉的城墻設(shè)計為“環(huán)城公園”,這不僅是一項世界絕無僅有的偉大設(shè)計,而且還把對人的關(guān)懷“捧上了天”。作為一名建筑教育學家,他時刻體現(xiàn)出“君子愛人以德”的理念,不僅毫無保留地將學識教授給學生,還將自己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傳遞給每一個需要溫暖的弟子。作為一名古建筑保護專家,他不僅提出了“但愿延年益壽,不希望返老還童”和“修舊如舊”等這些如今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文物保護的重要原則,而且還發(fā)出過“拆掉一座城樓就像挖去我一塊肉;剝?nèi)チ送獬堑某谴u就像剝?nèi)ノ乙粚悠ぁ边@樣痛徹心扉的驚人吶喊。作為政壇明星和學界巨擘梁啟超的兒子,他并不曾陶然或湮滅在父親那輝煌的光暈之中,而是開創(chuàng)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作為20世紀最美麗、最有才華女子林徽因的丈夫,他以自己堅實、沉穩(wěn)而宏大的結(jié)構(gòu)在支撐妻子輕盈和靈動的才思之外,依然在自己或者說在他們共同的學術(shù)事業(yè)中,創(chuàng)建了至今也無人能比肩同行的成就。作為父親,他用慈愛、溫和、風趣、樂觀和民主的家風滋養(yǎng)著兩個孩子的同時,也將自己高貴的品格傳遞給了一雙兒女,使他們在各自領(lǐng)地里自由地奔突前行。確實,像梁思成這樣一個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豐富的人,任何人想用文字涵蓋其全部的精神實質(zhì)和品格內(nèi)涵,都是徒勞無益的。當然,如果誰想從這種豐富的人生涵養(yǎng)中抽取一些閃爍著光輝和智慧的亮點,實在是可以信手拈來,但那都只能說是其人生的一點。而如果一提起梁思成這個名字,許多國人都會聯(lián)想到“大屋頂”,那也實在是對他的誤解或者說是偏見,因為他從來就不曾提倡過“大屋頂”的建筑模式。作為一名現(xiàn)代建筑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所要培養(yǎng)的建筑師不僅要擁有哲學家的頭腦和社會學家的眼光,還要擁有工程學家的精確、心理學家的敏感和文學家的洞察力,其本質(zhì)必須是一個有文化修養(yǎng)的綜合藝術(shù)家。而在這些方面,梁思成可以說是萃集一身,別人難于匹敵,這實在是世所罕有,但又不可沒有。這就是梁思成! 我在試圖用我這支魯拙之筆分辨出梁思成精神品質(zhì)中精華的同時,更多的卻是從中得到了無限的滋養(yǎng)。所以,即便我不是廣告宣傳員或圖書推銷員,但我還是想鄭重地向讀者推介這本《梁思成傳》,我不敢過于自信地說這是關(guān)于梁思成文字中的精品,但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讀者,每一個字我都是用心寫下的。當然,由于我個人在智識與學養(yǎng)上的愚陋和淺薄,對于諸多專家學者關(guān)于梁思成的皇皇論著還不能參悟深透,所以書中的舛誤一定在所難免,在此懇望專家學者和讀者朋友指教,也就絕對不是什么客套的謙詞了。本書在正文中沒有添加注腳,是怕因此而間斷讀者在閱讀中的順暢情趣,故只在書后列有參照書目。不過,即使有的引文不太明顯,我還是想鄭重聲明,所引之文我皆是慎之又慎的。至于書中涉及同一地名或人名的不同叫法,我盡量前后采用一致,以免讀者陷入復(fù)雜之麻煩。另外,關(guān)于書中的照片,承蒙林洙女士的提議和關(guān)愛,部分征引其有關(guān)著作,是為謝。 再者,我知道至今乃至以后偏愛或誤讀梁思成者大有人在,如果您從這本書中讀出與我不同的見解,請偏愛或誤讀者都能夠保持心氣平和,因為我雖然同樣偏愛梁思成,但絕對不會偏袒他,何況至今我確實不曾獲知他有什么不值得敬仰的地方。如此,我只能說因為我了解,所以我偏愛。 僅此而已。 2006年11月30日
內(nèi)容概要
世面上關(guān)于思師梁思成先生的書刊文字有很多,但作為全面記述他一生的傳記還不曾見到,翻閱忠如同志的《梁思成傳》,沒想到忠如同志不僅筆墨流暢樸實,文采飛揚,而且對梁先生的性格和情懷把握得極為到位、準確,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從事軍事新聞出身的忠如同志,竟然將梁先生深邃弘大的建筑思想闡述得淺顯明白,而又不乏自己獨到的見解,由此可見忠如同志為了這部傳記所耗費的心血。
書籍目錄
序言 難忘的往事深切的懷念
代序
自序
第一部分 異域童年
第一章:夢回“雙濤園”
第二章:家學不治頑皮
第二部分 青春飛揚
第三章:求學清華
第四章:初識徽因
第五章:結(jié)伴“賓大”
第六章:蜜月之旅
第七章:執(zhí)教“東大”
第八章:支柱
序言 難忘的往事深切的懷念
代序
自序
第一部分 異域童年
第一章:夢回“雙濤園”
第二章:家學不治頑皮
第二部分 青春飛揚
第三章:求學清華
第四章:初識徽因
第五章:結(jié)伴“賓大”
第六章:蜜月之旅
第七章:執(zhí)教“東大”
第八章:支柱
……
梁思成年譜
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公元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東京這個櫻花爛漫的時節(jié)里,對于被中國清政府重點通緝的流亡犯梁啟超來說,實在是一個令人最感舒心的日子,因為這一天他的妻子李惠仙為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就是后來大名鼎鼎但也多災(zāi)多難的梁思成。雖然在梁思成之前,梁啟超曾有過一個兒子,可那是他心底里的一種痛,因為那個兒子僅僅給他帶來短短兩個月的快樂就不幸夭折了,夭折在他維新變法失敗不久那人生最黯淡的日子里,所以一直以來梁啟超總是郁郁寡歡,雖然日本友人對他一向十分的敬重和關(guān)照,但喪子之痛還是不能讓他自愈。而今,這個兒子的出生無疑是填補了梁家長子的空缺,這怎不讓梁啟超的心中感覺快慰呢。 然而,全家人沉浸在新生男兒降臨梁家喜慶中的同時,也細心地發(fā)現(xiàn)這個瘦弱的嬰兒竟然是個殘疾,他的兩條腿夸張地向外撇開,比所謂的內(nèi)八字要嚴重得多,兩腿撇得已經(jīng)能使兩腳尖相對了。面對這個讓全家人喜憂參半的嬰兒,梁啟超不得不請來一位外科醫(yī)生對他進行治療,希望矯正嬰兒那畸形的雙腳,以便今后能真正擔當起梁家長子的重任。經(jīng)過外科醫(yī)生仔細檢查之后,他提出建議說只要將嬰兒的雙腳扳正再用繃帶纏緊,然后放進一個特制的木盒里進行矯正即可痊愈。果然,一個月后,這個嬰兒的腳板基本上恢復(fù)了正常,雖然仍不像正常孩子的雙腳那樣平整,但將不會影響他今后的正常行走。對于這樣的結(jié)果,梁啟超已經(jīng)很是滿足。 不料,這個生就殘疾的嬰兒競體弱多病,吃藥打針簡直成了他小時候的家常便飯,這又不由得使家里人都很擔心,害怕他是否會像前一個男嬰那樣難以成活。也許是天佑梁家,據(jù)說有一天母親李惠仙在夢中見到一個嬰兒拼命地向她啼哭不止,于是第二天便請來一位圓夢先生進行解夢,圓夢先生說那是夭折的男兒要求梁家承認他的長子地位。對于這樣的解夢結(jié)果,崇尚科學的梁啟超竟然沒有半點懷疑,于是一貫被世人認為是梁啟超長子的梁思成,從此就被家中的弟妹們改稱為二哥了。說來也怪,從那以后多病多災(zāi)的梁思成,竟然茁壯地成長起來。 出生在日本東京的梁思成,對東京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記憶,他的記憶從遷居到橫濱時開始。那時,父親梁啟超擔任《新民叢報》主編,而梁家就安置在報社的二樓。不僅是橫濱這個城市,就連整個日本這個島嶼國家,向來就是一個地震頻發(fā)的地區(qū),后來梁思成回憶說:“日本地震很多,記憶中,居住的房子可怕地搖晃就有好多次。纏足的母親上下樓梯很困難,每次地震總是女用人把我背下樓。有一天晚上,鄰居家著火,通紅的火焰烤灼了天空,映紅了窗子的玻璃,一瞬間抱起熟睡的我跑下樓梯的,還是女用人?!睂τ谀俏慌萌嗽诘卣鸹蛲t火焰中抱他匆忙下樓的腳步聲,60年后的梁思成還記憶猶新。 當然,與地震和火災(zāi)那恐懼記憶所不同的,還有就是像母親或姐姐一樣親切和愛護他的幼稚園女老師。對于這樣的美好記憶,老年的梁思成也同樣是念念不忘。公元1964年,他曾在《追憶中的日本》一篇回憶文章中這樣寫道:“我上的是華僑經(jīng)營的大同學校附屬幼稚園,雖是華僑經(jīng)營,老師卻都是日本的女教師。她們就像母親或姐姐一樣親切,對我們循循善誘,關(guān)愛備至。當淘氣摔倒把膝蓋蹭破時,老師就過來一邊哄著不要哭,一邊為我涂藥包扎。傷口疼痛不能行走時,老師就抱著把我送回家?!?/pre>編輯推薦
《梁思成傳》語言平實而不乏精妙,理性述說而滿含深情,結(jié)構(gòu)宏大而細致入微,情節(jié)跌宕而激流奔涌……寫得不僅用心用情,而且更為用理、用智,令人感慨萬端。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