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百花文藝 作者:羅久芳 頁數(shù):267
Tag標簽:無
前言
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中國長期歷經(jīng)內(nèi)亂外患,國運漸趨衰落。知識界有志之士,無不懷著沉重的憂患意識,著力尋求救亡與圖強的途徑。父親羅家倫(1897——1969)字志希,誕生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戊戌維新之前,成長在混亂動蕩的二十世紀初期。1917年他考入北京大學,正當蔡元培出任校長,力主思想自由,實行相容并包的教育政策,尤其在文科方面以才取人,延聘的名流學者各展所長,百花齊放,蔚然成風。他們在《新青年》、《國故》等學術期刊里進行新思潮與舊傳統(tǒng)之間的激烈爭論,不久學生們也創(chuàng)辦了《新潮》、《國民雜志》極力響應,引起了全國青年的共鳴。父親便是《新潮》主要的編輯與撰稿人之一。蔡校長不僅在校內(nèi)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各種社團活動,自己也在校外與北京社會名流發(fā)起國民外交協(xié)會,密切關注第一次大戰(zhàn)后的國際局勢。
內(nèi)容概要
由于《五四飛鴻:羅家倫珍藏師友書簡集》篇幅所限,少數(shù)書信僅以釋文呈現(xiàn)于解讀之后,作為正文的補充,旨在于便利讀者進一步的研讀。編校過程中發(fā)現(xiàn)書信墨跡中的漏字、衍字和明顯錯誤,都用方括號[ ]注明;釋文中凡需闡述之處,則用括號(?。┗虻鬃ⅰ4送?,父親師友們的大名對我自幼如雷灌耳,留下深刻印象的卻寥寥無幾,這些我稱為“太老師”、“太師母”、“伯伯”或“伯母”的長輩,在我寫的“解讀”中,則統(tǒng)一尊稱為“先生”?! 【攀昵鞍l(fā)生的“五四”運動,無論在政治或文化領域中,早已成為一個廣義名詞,代表的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特定時代與思想主題。雖然持續(xù)出現(xiàn)過許多不同的解讀和評價,當年所討論的問題與二十一世紀中國人所面對的困境相較之下,并沒有多大差異。從《五四飛鴻》的內(nèi)容里,可以看到兩代知識人的思想醒覺;對文化事業(yè)的責任感,以及在革新教育和學術研究方面的努力。另外所凸顯的,是人際間的友誼、坦誠、互助、謙和,師長對后進的提攜、關心、贊助,后輩的尊敬、感恩和圖報。這些高尚、可貴的情操與風范,在當今的中國,仍然應該是人們的榜樣和楷模。 2006年我的書《羅家倫與張維楨——我的父親母親》出版后,百花文藝出版社的責任編輯高艷華女士便向我建議,三年后應該再合作編一本五四時代人物的書信選集,作為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的獻禮。時光飛逝,當我猶豫不決起步緩慢時,她總是鍥而不舍,不斷為我提供新的創(chuàng)意,以期完成這件有時代意義的任務。我們之間電子郵件的往來,大批資料的復印和郵寄,以及頻頻不厭求評的切磋,持續(xù)了將近一年之久。在此向她特別致謝外,還要感謝好友梁文薔女士幫我拍攝字畫和書信、汪玨女士為我辨識草字、解讀典故與辭藻。在我寫作的整個過程里,我夫張桂生永遠是嚴格的評審兼熱心的支持者;在《五四飛鴻:羅家倫珍藏師友書簡集》編審的關鍵階段中,責編和總編所表現(xiàn)的認真與耐心,反映了我們共同的心愿——對歷史、對先輩、對讀者的責任感,都令我銘感于心。最后為了破解一些文字上的疑難,高女士先后請教了國內(nèi)著名書法家田蘊章、陳驤龍、韓嘉祥、李云光諸位先生。對他們的慨然幫助,在此也表示我由衷的謝意?!段逅娘w鴻——羅家倫珍藏師友書筒集》的完成,不僅是我對歷史的一點交代,也是我對父親逝世四十周年至誠的追念。
作者簡介
羅久芳,1934年生于南京,長于重慶。1948年出國,在印度和澳大利亞讀高中,1955年在悉尼大學文科畢業(yè),同年入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院主修近代史。1956年獲碩士學位,1958年獲得博士候選人資格。曾任密西根大學中文系助教,華盛頓大學遠東學院助理。七十年代起開始整理父親羅家倫遺稿、文物,協(xié)助出版《羅家倫文存》。1977年任職于美國西雅圖中央社區(qū)學院,講授英語及中國歷史課程。近年出版《羅家倫與張維楨——我的父親母親》、整理校訂毛彥文自傳《往事》。其他研究文字和口述歷史散見于多種報刊、雜志。
書籍目錄
序言前輩與師友吳敬恒(稚暉)致羅家倫張元濟與羅家倫往還函件羅家倫與蔡元培往還函件于右任致羅家倫陳獨秀致羅家倫朱希祖致羅家倫馬衡致羅家倫蔣夢麟致羅家倫任鴻雋陳衡哲夫婦致羅家倫夫婦金毓黻致羅家倫王星拱致羅家倫丁文江致羅家倫黃子通致羅家倫王云五致羅家倫周鯁生致羅家倫翁文灝致羅家倫侯德榜致羅家倫竺可楨致羅家倫陳寅恪致羅家倫等羅家倫與胡適往還函件饒毓泰(樹人)致羅家倫王世杰致羅家倫孫本文致羅家倫趙元任致羅家倫楊銓致羅家倫同窗與知己周炳琳致羅家倫顧頡剛致羅家倫許地山致羅家倫毛子水致羅家倫袁昌英致羅家倫馮友蘭致羅家倫蔣廷黻致羅家倫林語堂致羅家倫徐悲鴻致羅家倫傅斯年與羅家倫往還函件沈剛伯致羅家倫李濟致羅家倫陳源凌叔華夫婦致羅家倫等何思源致傅斯年、羅家倫等查良釗致羅家倫陳寶鍔致羅家倫宗自華致羅家倫蘇雪林致羅家倫方東美致羅家倫張大千致羅家倫臺靜農(nóng)致羅家倫梁實秋致羅家倫謝稚柳致羅家倫親情家書羅家倫致張薇貞(維楨)羅家倫致羅久芳、羅久華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誠吾,江蘇吳縣人。蘇州公立第一中學畢業(yè),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0年歷史系畢業(yè)后留校任職圖書館。1926年起歷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教授兼系主任,燕京大學教授;國學研究所、哈佛燕京學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歷史組主任;云南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震旦大學教授;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大中國圖書局總經(jīng)理兼編輯部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主持禹貢學會,主編《燕京學報》、《通俗讀物》、《大眾知識》、《邊疆周刊》、《文史雜志》、《文訊》、《史與地》、《老百姓》等期刊。著作除《古史辨》(五冊)外,并發(fā)表有關歷史地理、民俗學論著多種,在整理、考證古籍方面亦成果豐碩。父親在北大與顧先生同學三年(1917-1920),雖不同系,卻結成推心置腹的摯友,一同參加新文學運動、發(fā)起“新潮社”、為《新潮》雜志撰文發(fā)表對各種問題的意見?!拔逅摹睂W生抗議行動開始時,顧先生正休學在南方家中,但是他密切關注北京同學們的活動,并在五月九日專函致傅先生和父親,勸他們將風潮擴大。這是本書最早的信件節(jié)錄(見后附一),代表處身局外的顧先生對這個社會運動的見地,以及給予好友們的激勵。1920年春天,顧先生眼見同學們紛紛準備畢業(yè)后出國深造,而自己因為家庭責任陷入進退兩難,寫了一封長信向父親傾述。父親先帶了這封信當面向胡適教授陳說,半月后又在一封信里再次為此提醒,終于得到北大圖書館的同意,聘用顧先生以助教名義任該館編目員,促成了他留校讀書、研究的意愿。
編輯推薦
《五四飛鴻:羅家倫珍藏師友書簡集》中資料所走過的幾條漫長之路:1.柏林→倫敦→巴黎→南京→北平→南京→重慶→南京→上?! つ帷餮艌D——1924-19682.南京→新德里→悉尼→西雅圖——1948-19683.新德里→臺北→西雅圖——1950-1970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