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包泉萬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包泉萬 頁數(shù):280
Tag標簽:無
前言
人們對古碑并不陌生,常見的就有陵墓碑,寺廟碑。倘若按用途劃分,還有功德碑、紀事碑、文獻碑和標示碑等,從特點和品級來看,又有御碑、三絕碑、無字碑、圖畫碑和造像碑等等。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的古碑實物,是1996年從河南新鄭縣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韓國故城宗廟遺址的“無字碑”。被譽為“中華第一碑”。不過,這通碑與漢代以后的碑,其概念和內(nèi)涵是不一樣的。最早的碑用在以下三個方面:一、立在宗廟祠堂的門前拴牲畜,二、豎在宮殿前面觀察日影移動,用來測定時間,三、豎在墓穴四角,碑頭鑿個圓孔(稱為“穿”),把捆綁棺槨的繩子穿過圓孔,借助碑的支撐,把棺材緩緩放進墓穴之中。從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開始,人們把死者的姓名、埋葬的時間等情況記在碑上,這碑也不再同棺材一起埋八墓穴,而是留在墓地,成為一個紀念性的標志物,后來的墓碑就是從這兒演化來的。碑的材質也由最初的木材,改為石頭。東漢(25—220年)以后,碑的用途越來越多,碑刻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豐富。碑的結構則沒有變化,一般由碑首(也稱“碑頭”)、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組成。
內(nèi)容概要
古碑的藝術價值還體現(xiàn)在書法、書藝和書學方面。古碑中的名碑有兩種類型:即歷史型和藝術型。好多名碑的拓本成為書界所崇拜和遵奉的圭臬。特別是碑體亡佚的拓本,更成為書法藝術傳世的名帖。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有些古碑雖然一息尚存,卻面目已非。例如,東漢末年魏文帝曹丕廢黜漢獻帝時刻立的《上尊號與受禪碑》,越是晚近的拓本,質量越差,書藝的神韻和筆畫的風采,絕對不可同日而語。今天健在的古碑,已經(jīng)成為書法藝術和書學研究不能再生的文化資源和寶貴財富。想想看,書界的朋友如能持帖訪碑,面聆謦欬,從而對古碑所涉及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有所了解,對于碑文不僅把握其形神,更知曉其內(nèi)涵,書家亦即學者,那該是怎樣的境界,怎樣的局面!
作者簡介
包泉萬,蒙古族,祖籍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生于遼東。大學畢業(yè)后做過中學教師、文學編輯和文聯(lián)領導工作,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遼寧省文藝評論家聯(lián)席副會長、遼寧省文藝理論家協(xié)會顧問。已出版的著作有《文藝教育學》、《管窺集》、《中國山水畫論》、《中國民間荷包》、《暮的遐想》、《故土情懷》等,獲省以上獎勵多項。
書籍目錄
一、御碑二、功德碑三、文獻碑四、經(jīng)濟碑五、詩詞碑六、科技碑七、反腐倡廉碑八、民族團結碑九、寺廟碑十、墓祠碑十一、三絕碑十二、標示碑十三、造像碑十四、圖畫碑十五、無字碑
章節(jié)摘錄
一、御碑在我國的碑刻中,規(guī)格最高、最尊貴的要數(shù)御碑。所謂御碑,指的是碑文由皇帝親自撰寫的碑。這些碑往往建有碑亭加以保護,因此,御碑亭成為一道十分重要的景觀?,F(xiàn)存御碑有多少,還沒人統(tǒng)計。在我國歷史上三百多位皇帝中,撰寫碑文較多的有兩位,即清代的康熙和乾隆。主要原因是年代較近,保留下來的自然就多,還有個原因是在位時間長,撰寫碑文的機會自然就多。也有時代較晚近而在位時間也較長,如明代萬歷皇帝在位48年,留下的碑文卻極少?,F(xiàn)存御碑較早的有唐太宗的《溫泉銘碑》,在西安華清池;《雁塔圣教序碑》,在西安;唐高宗有《大唐紀功碑》,在河南滎陽縣,《萬年宮銘碑》,在陜西麟游縣,《明征君碑》,在南京棲霞山,《李勣碑》,在禮泉縣等;武則天有《述圣記碑》,在乾陵,《升仙太子碑》,在河南偃師;唐玄宗的《石臺孝經(jīng)碑》,在西安。唐太宗《晉祠之銘并序碑》在山西太原的晉祠,是御碑中的名碑。晉祠的歷史很悠久。它原是祭祀唐叔虞的祠廟。
編輯推薦
《中國古碑》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