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4 出版社:錢崗南 百花文藝 (2008-04出版) 作者:錢崗南 頁數:265
Tag標簽:無
前言
在西方美術史浩如煙海的典籍里,最??吹降脑~匯就是“希臘與羅馬”和“回歸與復興”。即便在中世紀漫長的一千年里,也幾次浮現出相關的歷史契機。公元8~9世紀加洛林王朝的“文藝復興”,表現出的就是對古代世界的一次有意識的回歸。它以一系列語言、文字、法令以及宗教生活的改革而開始;不過,查理曼大帝想要復興的僅僅是羅馬世界。這位由教皇加冕的羅馬皇帝是以保存、復興羅馬早期基督教經典教義為宗旨,實踐的范圍也僅限于宮廷藝術?! ∈虑榈搅?5世紀才真正出現轉機?,F實世界的崩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讓人們在古代世界遺留下的文獻手稿中“重新發(fā)現”了希臘和羅馬。1506年,羅馬教皇朱力二世把出土的古代雕像安放在了梵蒂岡,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藝術博物館也就此誕生。當時,盡管占據主導地位的基督教文明依然把“希臘與羅馬”看作異教,但是羅馬教皇與人文主義者在“回歸與復興”的問題上達成了某種默契。藝術家遵循“教權的建立和鞏固”這類主題創(chuàng)意,卻能借助復興古代文明去展現自身時代的入文精神。從拉斐爾畫在梵蒂岡的壁畫可以看出,這次復興的是希臘世界?! ≌f到古代希臘和羅馬,它們是不一樣的。希臘人用人的形象塑造了神,用對神的崇拜來表達做人的尊嚴;實用的羅馬人更相信優(yōu)勝劣汰的叢林法則,把入的生存競爭與野獸一般等同。我們用希臘的奧林匹克與羅馬競技場來做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到存在于人自身的這兩種傾向:對崇高神圣的向往和對世俗享樂的追求。在希臘之后,人性中典雅的一面被削弱,發(fā)展出世俗享樂乃至殘暴的一面。雖說這類感性欲望可以激發(fā)創(chuàng)造精神甚至帶來些許科技進步,但是節(jié)制無度的羅馬人做得太過分了,取而代之的中世紀只能與羅馬社會背道而馳——這也是一種“回歸”。 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被看成是向西方古代文明源頭之一的希臘羅馬文化的回歸。在阿爾卑斯山以北,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則是向西方古代文明的又一源頭——原始基督教的回歸。從矛頭所向來看,這又是一次北方對南方的進攻。然而影響深遠的此次改革相當于另一種形式的“文藝復興”,其目的是要改變奢侈,保守,僵化,腐朽的天主教體系,回復到原始基督教樸素的,富有活力的,更有民眾基礎的狀態(tài)。受到挑戰(zhàn)的羅馬教廷被激發(fā)起“反宗教改革”的熱情(這本身也相當于一次改革),扶持和發(fā)展出富有動感與生機活力的巴洛克風格。對于這種風格,批評者認為是“又回到了‘拉奧孔’”?! W洲文明的兩大脈絡就這樣此消彼長卻又相輔相成。歐洲美術的歷程也因此交織纏結而豐富多彩——或是簡約古樸或是纖巧華麗,或是強調線條或是訴諸色彩,或是崇尚理性或是謳歌情感,或是遵循傳統或是變法開天,或是莊嚴古典或是諧謔浪漫,或是向往神圣天國或是追求世俗享樂——充滿了歷史的張力?! ∥覀儚南ED柱式的三種風格,從“拉奧孔”雕像甚至從文藝復興演變?yōu)闃邮街髁x的歷程也看出來,藝術的風格從古拙到成熟,從經典到主義,表現出的是技法更圓熟,比例更修長,姿勢更優(yōu)美,動作更激烈,對某種風格的追求更刻意……當一種風格樣式從質拙古樸發(fā)展到精巧優(yōu)雅直至登峰造極,就是在完成它自身的歷程。物極必反,最后發(fā)生的往往是突破或者轉折,被自身孕育出的某種新生質取代。 藝術史上每每發(fā)生大問題或大起落,爭論雙方都喜歡回到源頭引經據典。然而正像經典作家形容的那樣:穿上古人的服裝,上演的是當代戲劇。其中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之爭最為經典。法國古典主義與啟蒙運動有關,強調理性原則與秩序規(guī)范。浪漫主義則與法國大革命相連,它夸張地崇拜過去的中世紀,其實是對現實世界表示不滿。這種思潮因此也成為對古典主義以及學院派美術的一次革命。人們自然會認為:古典主義要保持與傳統的一致,因為既成事實的傳統中肯定隱藏著合理的秩序與原則,而浪漫主義強調要打破傳統的桎桔,因為現實生活與感性實踐的“原則”就是要獲得自由——為此可以犧牲生命甚至愛情。而社會學與政治學上的劃分(以及剛好遇到的革命)又把兩種風格在藝術理念和繪畫技法上的實際分歧(比如強調線條還是強調色彩)加以擴大化,以至于各自的領軍人物彼此勢不兩立水火不容?! ★L格之變,多是由于滄海桑田,時代變遷,有時也表現為個人的造反有理。另辟蹊徑常常是成功的開始,大概是因為,世界上本來有路,只不過走的人多了反而沒路了。這時候,不走別人走過的路就具有了意義。歷史上那些反潮流的人,比如17世紀的卡拉瓦喬,19世紀的德拉克羅瓦,還有那個庫爾貝,因為他們屬于“另類”,在一開始多半不會討人喜歡。此前的巴洛克風格,此后的印象主義,這些稱謂也都帶有貶義,后來反而成為歷史風格的坐標,讓后人口口相傳;而“風格主義”標榜自己是沿著文藝復興風格的經典路數發(fā)展,卻在后來被歷史定格為“矯飾主義”。歷史的乖巧與詭詐表現為“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無形的律動證明了它的非線性發(fā)展軌跡?! ∷囆g史家們(比如說沃爾夫林)喜歡把西方美術史的發(fā)展比喻為普桑派與魯本斯派(即線條與色彩)之間此消彼長的那種關系,而我們從哥特式、巴洛克、浪漫主義、印象派這些曾被視為“另類”的崛起中看到它們與當時主流之間的這種對立與互動。無論是文藝復興還是巴洛克,也無論是古典主義還是浪漫主義,新風格的誕生使人們對藝術的理解更為寬泛自由——不僅解放了藝術家的思想,也解放了藝術的題材與技法?! 〉搅?9世紀后半期,印象派畫家從事的試驗讓西方繪畫大為改觀。新的繪畫表現力取決于新的觀察方法。印象派畫家的藝術實踐形成了對傳統造型觀念的革新,是對自文藝復興以來繪畫一直沿襲的傳統觀念——模仿對象的自然與物理的屬性——的突破。這種突破為讓繪畫獨立于自然客體,為成為自身的藝術創(chuàng)造開啟了道路。印象主義之后產生出諸多流派的現代主義,它們從此走向各自的探索之旅。印象派的誕生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既是一個歷史的終結,又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蔚难劬τ忻?,他在描繪形體細節(jié)方面或許受到限制;然而他的色彩感很好,表現朦朧模糊的外光效果得心應手,他那些被認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創(chuàng)作于受到眼疾(后來發(fā)展為白內障)困擾的初期。然而當莫奈的個人繪畫風格在被歸入到藝術史的上下文之中,獲得的則是非同小可的意義。因為這相當于開辟出了一個全新的方向,盡管莫奈率先走上這條路并非完全出于歷史的自覺?! ?9世紀中后期是歐洲美術歷程的轉折期,單向度興替的模式逐漸被多向度并置的模式所取代,歐洲美術發(fā)展從此開始了多元并存的局面。在法國的巴黎,奧賽博物館大量而全面地收藏了這個時期最主要的藝術家的代表作品,使它不僅有機會展示西方美術歷程在這一階段所達到的高峰,而且可以用藏品向人們去揭示藝術發(fā)展推陳出新的深層意義。這個規(guī)模并不大的博物館因此成為歷史與風格的雙重分水嶺,成為珍藏版的歐洲。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的四百年歷程,在這座昔日的火車站稍作停留,然后繼續(xù)新世紀的探索之旅?! 》彩菫槿怂鶆?chuàng)造的,必為人所突破,這是歐洲藝術史的發(fā)展之路,那些青史留名的人創(chuàng)造了未來;但這絕不是說藝術史沒有他們就不會發(fā)展,而是說藝術史因為他們才呈現出如此面貌——換句話講,藝術史其實也可以不是這樣的面貌。所以,拋開個人的歷史偶然性,還是讓我們來探討一些更有意義的問題吧。 人們多是從社會歷史角度來探討藝術風格的變遷。但是只要看一看滄桑的西方藝術史或者美術風格的發(fā)展,無論崇尚簡約還是追求繁復,強調線條還是訴諸色彩,崇尚理性還是謳歌情感,遵循傳統還是變法開天,莊嚴古典還是諧謔浪漫,都好像是在沿著歷史長河中一條無形的軸線上下波動,綿延起伏,時而偏離,時而復歸?! ∵@是怎樣的一條沿著歷史長河綿延波動,上下起伏的軸線呢? 歐洲的歷代君王好像都有一個共同目標,那就是“復興羅馬”——為的是恢復權威與秩序。而“回歸希臘”不同,它追求人的完美與自由。因此回歸希臘也就是回歸以人為本?! ∠ED古典時期的審美觀念已經從古代埃及藝術“神一性”的僵化中解放(這本來就是一次回歸)。希臘人按照人的形態(tài)去塑造神與萬物,把有形而生動的自然人體與無形而崇高的理念信仰融為一體,讓西方美術風格的歷史在一開始就成為人文發(fā)展的歷史。評價一種風格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成熟與停滯、偏離與回歸,也都是以人為本來作衡量。是守成還是創(chuàng)新,以和為貴還是造反有理——也是以人為本,它永遠是方向?! ∠ED人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彼麄兩踔劣萌梭w比例的尺度來為美做出規(guī)定,也用人的形象塑造了神。公元前5世紀古典主義黃金時代的希臘雕刻孕育出的一個詞匯是“Contrapposto”,即“按對立方式保持軀體平衡”。中文把它譯成“對應”、“對置”、“對偶倒列”或別的什么。從埃及“正面律”的“中正挺直”演進到希臘古典時期的“對立和諧”。希臘人的這一創(chuàng)造成為永恒的雕塑法則,千百年來,不僅雕刻家總是要在“靜與動”之間尋找到微妙的平衡與過渡;與人有關的一切,包括人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人與自然,也都是在遵循這一辯證法則進行互動,從對立走向和諧?! ∽匀槐旧沓錆M了對立但它并非追求對立,它在多樣性的對立中產生出的是和諧;人與自然充滿了對立,但也并非為追求對立而是為了和諧。對自然的意識是通過人來完成的,人的尺度也就成為了美的尺度,這應該就是走向和諧的方式與歷程。新邁出的一步就是對前一步的否定,超越自身的設定,向著對立面轉化,這一經典信條每次都以新奇意外的形式展示其永恒的內涵?!皻w零”與“否定”實際上是對歷史發(fā)生偏離之后的回歸與再認識?! 」P者的另一本美術文集題為《在滄海桑田里尋找自由的家園》,它的開篇文章論述的是(那尊著名的希臘人體雕像),波利克利托斯的“持矛者”。筆者想說的是,人間正道是怎樣滄海變桑田,表現為從對立走向和諧,就像人的雙腿行進。被稱為“法規(guī)”或“典范”的那尊希臘雕像不僅是人的尺度,也是萬物的尺度;不僅是存在狀態(tài),也是發(fā)展歷程。所以希臘人在德爾斐神廟里這樣鐫刻著:“認識你自己”。 回歸以人為本才能達到國家復興,這就是希臘與羅馬留給后人的寶貴遺產。因此,以人為本永遠是方向,這不僅是一種精神信仰,也是讓這個世界返璞歸真,得以持續(xù)存在的根本途徑。它是人們應當力求實現,但就事情的本質而言又不可能最終實現的愿望。也許正因為如此,回歸希臘被經典作家稱之為“不可企及”——就像西西弗斯的苦役,是個無盡的歷程?! ∩砦磩樱囊堰h,從梵蒂岡到奧賽博物館,讓我們一起走吧。
內容概要
《藏著的歐洲》是作者對歐洲美術考察的回顧與探索。它像是一次深度旅游,旨在從梵蒂岡到奧賽博物館的歷程中去感受歐洲藝術的魅力。作為一個有著不同文化視角的東方游客,這也像是在看一幅油畫,用拉開一段距離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去欣賞它。
書籍目錄
序言梵蒂岡博物館:文藝復興的藝術豐碑梵蒂岡的“拉奧孔”梵蒂岡博物館特展:“自之五彩”羅馬萬神廟羅馬競技場君士坦丁與索菲亞大教堂查士丁尼與拉凡納的鑲嵌畫第一次反圣像運動查理曼大帝與“加洛林文藝復興”查理曼與亞琛大教堂羅馬式風格哥特大教堂浮光掠影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走進意大利文藝復興屬于全人類的達?芬奇收藏在巴黎和倫敦的兩幅《巖間圣母》到米蘭去看《最后的晚餐》達·芬奇與《蒙娜麗莎》佛羅倫薩五百人大廳: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的對決梵蒂岡的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遠望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廣場:世俗人間與神圣天國的交界阿爾卑斯山南北:藝術的分水嶺北方的曙光:在慕尼黑舊畫廊丟勒和他的藝術華美燦爛的威尼斯畫派風格主義:一曲終了之前的華彩樂段金匠切利尼波各賽:花園別墅與美術博物館巴洛克大師魯本斯一言難盡的大英博物館羅塞塔石碑大英博物館:埃及館巡禮大英博物館:希臘陶瓶畫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大英博物館:亞述的神奇與威武大英博物館:阿姆河的寶藏倫敦國家畫廊:世界的畫廊盧浮宮博物館盧浮宮:漢謨拉比法典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阿姆斯特丹美術館閱盡滄桑的凡爾賽宮美麗而虛幻的羅可可哈布斯堡王室:維也納自然史與藝術史博物館女皇與艾爾米塔什美術博物館特列恰科夫畫廊與巡回展覽畫派布達佩斯:多瑙河上的明珠“小巴黎”布魯塞爾荷拉斯兄弟與薩賓婦女浪漫主義:批判與超越盧浮宮里的基里柯與德拉克洛瓦現實主義與巴比松畫派柯羅:巴比松的君子米勒:巴比松的農民現實主義庫爾貝:雄辯的藝術家奧賽的歷程:從火車站到博物館奧賽博物館:歷史與風格的雙重分水嶺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梵蒂岡博物館:文藝復興的藝術豐碑梵蒂岡博物館的館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公元5世紀末就有了雛形。到了16世紀,喜愛藝術的教皇朱利二世在1503年把一尊阿波羅神像放置在了庭院里。這位教皇喜愛收集古代雕像,其他人則有的收集繪畫,有的收集石棺等等。后來東西越放越多,也就水到渠成,這里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博物館圖1。1506年,梵蒂岡博物館正式建立。在16世紀的歲月里,博物館與圣彼得大教堂同時擴建,現有總面積為5.5公頃,為中國故宮博物院的1/13,而展出面積與故宮相仿圖2。梵蒂岡博物館是諸多博物館和展廳的一個總稱,共分12個博物館和5個藝術長廊。在總計6-7公里長的展示空間里,保存有著無數古代埃及、古希臘羅馬、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珍寶。主要的展廳是:八角形庭院、動物雕塑館、繆斯廳、圓形大廳、馬車廳、燭臺陳列廊、壁毯陳列廊廳、地圖陳列廊、碑銘陳列室、圣母懷胎廊廳、拉斐爾畫室、博爾戈大火廳、西斯廷小教堂、梵蒂岡圖書館和畫廊。這幾個藝術長廊的穹頂都是金碧輝煌,飾有精美的浮雕和壁畫。博物館的參觀路線分為A、B、C、D路,脈絡清楚圖3。一進門就可以看到地上有幾種顏色的引導路線,它是按小時計算路程,最短的是兩個小時。不管按哪一種顏色的路線前行,最后都要經過西斯廷教堂,在米開朗基羅的《創(chuàng)世記》和《最后的審判》前匯成高潮。進入博物館的游客會被告知,要仔細看完梵蒂岡博物館藏品,大概需要一周時間。
編輯推薦
《藏著的歐洲》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今天,僅僅用欣賞藝術的心情和審美的角度來觀賞歐洲美術就讓我們如此贊嘆不已;可是要知道,當時的人們不僅被這種美攝住了魂魄,而且在靈魂中還深信不疑地認為這種美恰恰是神靈與天意的顯現或證明。他們會比我們的感受更加深刻無比——不僅是感官的美,更是靈魂的升華——與神學目的與宗教信仰相比,美與藝術只不過是為之服務的婢女。那些創(chuàng)造出美的工匠們并沒有在這些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因為在中世紀人是卑微的,是上帝賜予了創(chuàng)造之力。人們能做到的只是依照神啟的靈感去奉獻才華,用來歌頌神的榮耀,以求獲得自身的救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