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歷程

出版時間:2005-7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作者:褚瑞基  頁數(shù):339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這是一部西方古典建筑的心靈史,它將建筑置于宏大的歷史時空中,剖析從遠古至文藝復興時期 ,西方建筑藝術(shù)各階段風格的形成、嬗變,及其衍化演進的深層原因和歷史背景。讓我們在本書中,借著組構(gòu)大歷史結(jié)構(gòu)中的一個微小因子——建筑,作為理解時代個性的探索棒,它不只要能測量出歷史表象的面貌,也要能深入面層,開解不可見的背后秘密。

書籍目錄

前言起始點燃第一把火離開天堂花園——原始空間存在與居所大宇宙與小宇宙一個小宇宙的創(chuàng)建——羅馬案例由生存空間到行為空間初生建構(gòu)滿足想象分化——希臘泛希臘建筑唯形康諾斯建筑自然環(huán)境裝飾的意義“理性”:視覺理性:數(shù)字成長秩序的意義古典建構(gòu)符碼一羅馬建筑政治與建筑維楚理亞斯及《建筑十書》Taxis-diathesis計劃——城市——建筑幾何沉潛禁錮想象早期基督教——東方拜占庭建筑vs西方原創(chuàng)期政治基督教化——教堂——政治基督教化上帝之城-City of God馬賽克及人像圖形升華神的居所羅馬風哥特建筑城市的興起與羅馬風光的意義:可見與不可見功能——結(jié)構(gòu)與顯現(xiàn)幾何=哥特科學哥特精神成熟人文思潮的興起文藝復興建筑新與舊Filippo Brunelleschi建筑理論:由亞勃提到帕拉底歐新柏拉圖主義的數(shù)字與比例透視:工具或“再現(xiàn)”Bibliography

章節(jié)摘錄

  點燃第一把火 離開天堂花園一原始空間  “遠古時代的人有如野獸一般在樹木中、在巖石中、在草叢中活著,他  們以能隨手取得的食物維生。就在一個特定的日子,叢林被雷電所擊申而引  燃了大火;而這些在各處移動的野蠻人們看到了這一幕,他們是如此地害怕  因而各自逃竄。就在大火慢慢熄去之后,他們往著火的地方集中,他們感到  由火所引起的光熱是多么舒服地溫暖了他們的身體……在這次偶然的聚集中  ,來自各地的人們,只是在他們的口中發(fā)出完全不同調(diào)的聲音。但也由于大  家仍然聚在火的四周,不斷地在其中添入木材保持火的不熄滅,長時間之后  ,他們開始習慣發(fā)聲的內(nèi)容而成了音母,而最后成了可溝通的語言。由于這  天上突來的大火所形成人們的聚攏而逐漸成了群聚生活……?!币陨系倪@段  文字是來自于羅馬建筑師維楚理亞斯對于建筑起源推論的前導。由于天火的  燃起,人類終于為這提供生存條件的火而共居;于是語言形成了,知識能快  速地被傳播,終于人們學習到如何建構(gòu)生活的“居所”。  不論考古學、人類社會學是否能證明這推論的真假;但環(huán)境僅存的“原  始”或“近原始”社群,倒也證明了這流程的可行性。維楚理亞斯兩千年前  的推論,暗示了原始人類由游移到聚攏,由聚攏到定位的認知過程;而空間  的意義也就在這由無知到認知與認同的過程中被建立。人類的起始必定是寂  寞與游移的,證據(jù)顯示兩百萬年前非洲沙漠的露西直立人home erect)①是  為數(shù)極少,而又隨時暴露在危險下的多毛動物。南亞及北非之后出現(xiàn)的類似  動物,也同樣生活在孤絕的條件下。為存活所作的“聚集”,雖不見得像維  楚理亞斯所推論般的戲劇化,但正是“存活”的重要條件。由游移到聚攏建  立在一種特定機制下的認同;不論這認同是被發(fā)展成宗教、儀式或是皮膚上  的文身圖案,最直接與明顯的不外乎正是維楚理亞斯想法下的“語言”?!啊 ⊥曂{(diào)”建構(gòu)了“認同”;而?氣人同”產(chǎn)生了“同源”下的意識與認可  。有了認同,原始人類開始能初步滿足Hannah Arerdt②所謂“l(fā)abor”“存  活”下來的機制;終于活下來的人開始了Arerdt所定義的“人為作業(yè)”(wor  k)。讓我們回到維楚理亞斯繼續(xù)的文字上;他接續(xù)上文寫道:“……這些人  們有著上天所給予不凡的能力,而使他們凌駕于動物之上,他們直立并且能  感應到自然世界的壯觀與宇宙的偉大。而由于他們能以雙手做出他們要做的  任何東西,一些這群聚中的人們開始造出以葉子所成的屋頂,其他的一群人  在坡地上挖出坑洞;另外一些人則模仿燕子以泥土及土塊筑巢的方法,造出  了人們可居住的地方……?!比祟愃鳌昂妥匀徊煌娜嗽焓挛锱c世界”和  在“世界中找出安身立命之處”成了人類活動(home activa)中的第二要務  。雖然由于自然條件、氣候條件的相異,原始人類所試圖建立的居所會由不  同的材料與建構(gòu)方式所建成,然而這居所是否被宇宙現(xiàn)象所接納,也就是這  居所是否能保有將居住在里面“同胞”的生命,其實牽涉到一系列長時間的  認知與學習。這認知可以被稱為另一種“認同”,也就是是否人類的“行為  ”可以被巨大宇宙的力量所“認可”。Norberg—Schulz所說明的這種“認  可”便是“建立一種人與所被給予自然環(huán)境間的有意義關(guān)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建筑歷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