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大傳

出版時間:2000-10-1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作者:朱東潤  頁數(shù):453  字數(shù):33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的內(nèi)容包括“荊州張秀才”、政治生活的開始、休假三年、再投入政治漩渦、閃閣中的混斗、內(nèi)閣中的混斗(下)、大政變、初步的建設(shè)(上) 、初步的建設(shè)(下)、第一次打擊以后、從奪情到歸葬、元老的成功、鞠躬盡瘁、尾聲。

作者簡介

朱東潤(1896-1988),江蘇泰興人,中國古代文學(xué)及各體文學(xué)專家。1916年英國倫敦西南學(xué)院肄業(yè)。建國后曾任復(fù)旦大學(xué)中文系主任、全國寫作學(xué)會名譽會長等,是復(fù)旦大學(xué)第一批博士生導(dǎo)師之一。他為中文系開設(shè)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陸游研究、梅堯臣研究、中國文學(xué)等課程,并培養(yǎng)了數(shù)十名碩士、博士生。其研究領(lǐng)域涉及中國古代文學(xué)、中國古代歷史,尤其專長歷史人物傳記文字的創(chuàng)作。善于將中國古代文學(xué)與中國歷史結(jié)合起來研究,注重史料的收集和史實的分析考辨,著有《張居正大傳》、《杜甫敘論》等傳記文字作品,其《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大綱》是我國最早的文學(xué)批評著作之一。他還是一位書法家,篆、隸、行、草無不精善。

書籍目錄

序張氏世系表隆慶、萬歷十六年間內(nèi)閣七卿年表第一章“荊州張秀才”第二章 政治生活的開始第三章 休假三年第四章 再投入政治漩渦第五章 閃閣中的混斗(上) 第六章 內(nèi)閣中的混斗(下)第七章 大政變第八章 初步的建設(shè)(上) 第九章 初步的建設(shè)(下)第十章 第一次打擊以后第十一章 從奪情到歸葬第十二章 元老的成功第十三章 鞠躬盡瘁第十四章 尾聲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三四月的天氣漸漸回暖,陽光照滿北京的郊野,前去泰安的人回來了,但是居正的病勢日見沉重。仙妃的保祐,只是一個幻夢,剩給居正的是重大的負擔(dān)和纏綿的病軀。內(nèi)閣中還有張四維、申時行,但是稍為重要的公事,四維不敢專擬,一切送到居正病榻面前,聽候處分。第二章  政治生活的開始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為庶吉士,從此踏上了政治生活的大道。    這時政治的大權(quán),一切都在世宗手里。世宗是一個“英明”的君主,十六歲的時候,他只是興王,武宗死了,遺詔召他嗣位。他自安陸興王府入京。到了城外,禮部尚書請用皇太子即位禮,世宗立即拒絕,堅持著遺詔只是嗣皇帝,不是嗣皇子。十六歲的青年,這樣地堅決,確實是一個英主的舉動。即位以后,為了追尊父親興獻王的事情,和大臣發(fā)生許多的爭執(zhí),但是在大體上,我們畢竟不能不承認世宗稱興獻王為皇考,伯父孝宗為皇伯考,是一種合理的主張。此外還有許多興禮作樂的事,也許現(xiàn)代的我們不感到很大的興趣,但是如廢除孔子文宣王的尊號,只稱先師,撤除塑像,只設(shè)木主,究竟不失為開明的舉動。    然而嘉靖二十六年,世宗已經(jīng)老了。他只是四十一歲,但是皇帝的年齡,和一般人不同。崇高的位置,使他的生活失去了上進的誘惑,于是他開始感覺到厭倦,再由厭倦感覺到衰邁了。從嘉靖十八年起,世宗已經(jīng)不視朝;二十年以后,便一直在西苑萬壽宮,連宮內(nèi)也不去。一切的政務(wù),都在因循和頹廢中間銷磨了。嘉靖二年起,世宗在宮中開始修醮,至此更是無日不在修醮的當(dāng)中。當(dāng)時還有前朝、后朝的分別,前朝百官的章奏,是給世宗皇帝看的;后朝便是道士的章奏,也是給世宗看的,但是后朝的世宗,只是道士的領(lǐng)袖??墒鞘雷趯τ谡麄€的政治,仍然把持著,一步不會放松。他是洞內(nèi)的虎豹,發(fā)怒的時候,會從洞內(nèi)跳出來,打死些獐貓鹿兔,打得厭倦了,便仍回洞內(nèi),度那優(yōu)裕懶散的生活。二十六年以后,世宗殺夏言,殺曾銑,殺丁汝夔、楊選、楊守謙、王懺,乃至殺楊繼盛,殺嚴世蕃,都是同一的心理作用。然而世宗畢竟厭倦而衰邁了,整個的政權(quán)慢慢地從手里落下,嚴嵩、嚴世蕃父子就乘此盜弄君權(quán),顯赫一時。可是大柄仍然在世宗手里,當(dāng)他從齋醮中清醒過來的時候,嚴嵩不免奉命回籍,嚴世蕃竟至身首異處。假如這是當(dāng)時政治的軌道,那么居正入仕的那一年,明代的政治正在這樣的軌道上面。    明代自成祖以來,政治的樞紐全在內(nèi)閣。這是和現(xiàn)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內(nèi)閣近似、然而完全不同的組織?,F(xiàn)代西方的內(nèi)閣,是議會政治的產(chǎn)物;它的權(quán)力是相當(dāng)?shù)佚嫶?,有時甚至成為國家的統(tǒng)治者,除了偶然受到議會制裁以外,不受任何的限制,整個的內(nèi)閣,人員常在六七人以上,有時多至二三十人;全體閣員,不是出于一個政黨,便出于幾個政見不甚懸殊的政黨;內(nèi)閣總理,縱使不一定能夠操縱全部的政治,但是他在內(nèi)閣的領(lǐng)導(dǎo)權(quán),任何閣員都不能加以否認。明代的內(nèi)閣便完全兩樣了。整個的內(nèi)閣只是皇帝的秘書廳,內(nèi)閣大學(xué)士只是皇帝的秘書:內(nèi)閣的權(quán)力有時竟是非常渺小,即使在相當(dāng)龐大的時候,仍舊受到君權(quán)的限制;任何權(quán)重的大學(xué)士,在皇帝下詔斥逐以后,當(dāng)日即須出京,不得逗留片刻;內(nèi)閣的人員,有時多至八人,但是通常只有四五人,有時僅有一人;因為閣員的來源,出于皇帝的任命,而不出于任何的政黨,所以閣中的意見,常時紛歧,偶有志同道合的同僚,意見一致,這只是和衷共濟,而不是政見的協(xié)調(diào);在四五人的內(nèi)閣中間,正在逐漸演成一種領(lǐng)袖制度,這便是所謂首輔,現(xiàn)代的術(shù)語,稱為秘書主任,皇帝的一切詔諭,都由首輔一人擬稿,稱為票擬;在首輔執(zhí)筆的時候,其余的人只有束手旁觀,沒有斟酌的余地,即有代為執(zhí)筆的時候,也難免再經(jīng)過首輔的刪定;首輔的產(chǎn)生,常常是論資格,所以往往身任首輔數(shù)年,忽然來了一個資格較深的大學(xué)士,便只能退任次輔;首輔、次輔職權(quán)的分限,一切沒有明文規(guī)定,只有習(xí)慣,因此首輔和其余的閣員,常時會有不斷的斗爭;政治的波濤,永遠發(fā)生在內(nèi)閣以內(nèi),次輔因為覬覦首輔的大權(quán),便要攻擊首輔,首輔因為感受次輔的威脅,也要驅(qū)逐次輔;同時因為維持內(nèi)閣的尊嚴,所以他們的斗爭,常是暗斗而不是明爭;又因為內(nèi)閣閣員,或多或少地都得到皇帝的信任,所以斗爭的第一步,便是破壞皇帝對他的信任,以致加以貶斥或降調(diào),而此種斗爭的后面,常常潛伏著誣蔑、讒毀、甚至殺機。這樣的政爭,永遠是充滿血腥,而居正參加政治的時代,血腥正在內(nèi)閣中蕩漾.    嘉靖二十六年,內(nèi)閣大學(xué)士只有夏言、嚴嵩二人。在二十三年以后,嚴嵩曾經(jīng)當(dāng)過一年有余的首輔,但是因為二十四年九月起用夏言,這是曾經(jīng)當(dāng)過三年首輔、資格較深的人物,所以退為次輔。夏言貴溪人,嚴嵩分宜人,他們雖然同是來自江西,卻是屬于兩個范疇的人物。夏言是一味的高亢,嚴嵩便是一味的柔佞.夏言有時甚至和世宗反抗。世宗在醮天的時候,自己戴著香葉冠,一時高興,制了幾頂香葉冠,分賜大臣。第二天嚴嵩把輕紗籠著香葉冠,顫巍巍地戴進西苑來。夏言竟沒有戴,世宗問起來,他只說大臣朝天子,用不著道士的衣冠。在他們同在內(nèi)閣的時候,有一次嚴嵩跪在皇帝面前,淚水像雨一樣地落下,說夏言欺負他,世宗想起夙恨,把夏言斥逐了,這是夏言第一次落職。以后便是嚴嵩的專權(quán);貪污放恣成為政治的風(fēng)氣,所以世宗才想起重用夏言。夏言再入內(nèi)閣以后,他們兩人仍把以前的作風(fēng)再行表演。世宗派小內(nèi)監(jiān)到他們家里去的時候,夏言只是坐著,把他們當(dāng)奴才看待;嚴嵩卻拉小內(nèi)監(jiān)并坐,數(shù)長數(shù)短地問著,等到小內(nèi)監(jiān)告辭的時候,更是滿把的金錢塞到他們袖管里。世宗醮天,要有一道上給玉皇大帝的表章,一一因為寫在青紙上,當(dāng)時稱為青詞,一一便吩咐夏言、嚴嵩擬上來,夏言只是潦草塞責(zé),嚴嵩便聚精會神,把他的文學(xué)天才,完全灌注到青詞上面。這是第二次夏言、嚴嵩在閣內(nèi)的斗爭,但是這次夏言的失敗,卻失敗在內(nèi)閣之外。    自從明代開國起,直到神宗中世,國家的邊患,只有北方的一面。元代的后裔都在北邊,在他們分散的時候,對于國家,本來不成為多大的問題;但是一旦團結(jié)起來,常會給予國家一種嚴重的威脅。最初韃靼騎士,未入河套,所以國家西邊還比較安靜。英宗天順六年,韃靼開始侵入河套,以后逐漸視為他們的給養(yǎng)地,不時再從河套出擊,國家西邊遂感覺不安。孝宗弘治十年,設(shè)總制陜西三邊軍務(wù),所謂三邊,便是指陜西省甘肅、延綏、寧夏三邊,一切的布置,都是對付河套的韃靼,以后稱為“套寇”。第一任三邊總制王越曾經(jīng)主張以十五萬大軍窮搜河套,事未得行。武宗正德三年三邊總制楊一清主張奪回河套,上言:“茲欲復(fù)守東勝,因河為固,東接大同,西接寧夏,使河套千里之地歸我耕牧,開屯田數(shù)百里,用省內(nèi)運,則陜西猶可息肩也?!钡菞钜磺宓挠媱潱矝]有貫徹。到嘉靖年間,盤據(jù)河套的吉囊更加猖獗了。河套不清,三邊永無寧日。夏言當(dāng)政以后,二十五年夏間用曾銑總督①陜西三邊軍務(wù)。曾銑,江都人,雖然出生在風(fēng)華綺靡的地方,但是卻充滿報國的熱情。到任不久,十余萬套寇沖入邊墻,大掠延安、慶陽,曾銑一面以幾千兵抵住套寇,一面卻另派大軍,直搗套寇的根據(jù)地,才算解了目前之急。但是曾銑認定最切實的辦法,只有把韃靼逐出河套。……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序二十余年以前,讀到鮑斯威爾的《約翰遜博士傳》,我開始對于傳記文學(xué)感覺很大的興趣,但是對于文學(xué)的這個部門,作切實的研討,只是1939年以來的事。在那一年,我看到一般人對于傳記文學(xué)的觀念還是非常模糊,更談不到對于這類文學(xué)有什么進展,于是決定替中國文學(xué)界做一番斬伐荊棘的工作。    宗旨既經(jīng)決定,開始研讀。除了中國作品以外,對于西方文學(xué),在傳記作品方面,我從勃路泰格的《名人傳》讀到現(xiàn)代作家的著作,在傳記理論方面,我從提阿梵特斯的《人格論》讀到莫洛亞的《傳記綜論》。當(dāng)然,我的能力有限,所在地的書籍也有限,但是我只有盡我的力量在可能范圍以內(nèi)前進。    在這幾年以內(nèi),陸續(xù)寫成的《中國傳記文學(xué)之進展》、《傳記文學(xué)之前途》、《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述論》、《傳記文學(xué)與人格》和其它幾篇文字發(fā)表了,沒有發(fā)表的也有幾篇。除了散篇以外,本擬敘述中國傳記文學(xué)之趨勢,但是因為參考書籍缺乏,只能寫定一些綱領(lǐng),未能完成;完成的只有《八代傳記文學(xué)述論》一本十余萬字的著作。    對于中國傳記文學(xué)的進展,總算勉強有些認識,但是認識過去,當(dāng)然不是開導(dǎo)將來。佛家所謂“閱盡他寶,終非己分”,是一句顛撲不破的名言。要想為中國文學(xué)努力,??糠Q揚古人,敘述故籍,其結(jié)果只落得“閱盡他寶”,談不上繼往開來的工作。一般文學(xué)如此,傳記文學(xué)也是如此。所以決定實地寫一本傳記。這是一個嘗試,成功固然很好,失敗也可以給自己和別人一些警戒,實際也是一種成功。自己對于失敗,本來不感覺很大的威脅,何況現(xiàn)在無論如何都有相當(dāng)?shù)某删湍兀?   寫作的目標決定,其次便是形式的問題。自己認定世界是整個的,文學(xué)是整個的,在近代的中國,傳記文學(xué)的意識,也許不免落后,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必然有把我們的意識激蕩向前、不容落伍的一日。史漢列傳的時代過去了,漢魏別傳的時代過去了,六代唐宋墓銘的時代過去了,宋代以后年譜的時代過去了,乃至比較好的作品,如朱熹《張魏公行狀》,黃幹《朱子行狀》的時代也過去了。橫在我們面前的,是西方三百年以來傳記文學(xué)的進展。我們對于古人的著作,要認識,要了解,要欣賞;但是我們決不承認由古人支配我們的前途。古人支配今人,縱使有人主張,其實是一個不能忍受、不能想象的謬論。    西方三百年來傳記文學(xué)經(jīng)過不斷的進展,在形式和內(nèi)容方面,起了不少的變化,假如我們采取這一條路線,我們究竟采取哪一個方式呢?    最有名的著作當(dāng)然是鮑斯威爾的作品。一部《約翰遜博士傳》成為家傳戶誦的文章。這里我們看到一位不修邊幅的博士,和他的許多朋友,我們聽到他們討論文學(xué),討論政治,乃至于討論栽樹鬻果一切零碎的小事。有時約翰遜來一次惡謔,捧腹大笑,剩得被嘲的鮑斯威爾抱怨自己的不幸。約翰遜笑也有,罵也有,但是他的學(xué)生葛立克趁先生不在的時候,描寫先生夫婦間的愛戀,躡手躡腳,更引起哄堂的狂歡。這是生活,因此這部著作成為不朽的作品。但是要寫成這樣一部作品,至少要作者和傳主在生活上有密切的關(guān)系,而后才有敘述的機會。至于作者文學(xué)上的修養(yǎng)和鮑斯威爾那種特有的精神,都是這類著作的必要條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張居正大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3條)

 
 

  •   好書,四大傳記都齊了
  •   是嚴謹?shù)闹螌W(xué)風(fēng)格,學(xué)習(xí)中
  •   努力想看下去。但是實在堅持不了哦
    也許是自己的修養(yǎng)不到吧,總覺得無趣。
  •     
      合上《張居正大傳》,閱讀并沒有結(jié)束。這兩天,那位年長的士大夫不時出現(xiàn)在我腦海里,不論在車上還是在路上,在做事還是在玩笑,只要停下來,“張居正”這三個字連同著他的故事就會自然顯現(xiàn)。是的,我對這個人確實放不下,因為他太復(fù)雜了,他心中的矛盾,他身后的爭議都撥動著我去探尋的欲望。
      他出生寒門,卻天賦過人,五歲入學(xué)讀書,十歲通六經(jīng)大義,十二歲補府學(xué)生,也就是常言道的秀才。在江陵一帶頗有名聲。十三歲那年參加鄉(xiāng)試,本來很有希望中舉,但是因為湖廣巡撫顧璘的主張,沒有成功。他認為張居正是一個大才,太早中舉便會自滿,把上進的志愿打消,等到才具老練了,將來的發(fā)展更沒有限量。于是磨礪到嘉靖二十六年,居正二十三歲,才正式成為庶吉士,踏上政治生活的大道。
      在三十四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曾休假三年,待到重返政壇,又經(jīng)歷嚴嵩倒臺、穆宗時代的內(nèi)閣混斗,一直到高拱致仕,才終于成為了首輔。他功高蓋世,以一己之力讓風(fēng)雨飄搖的明王朝又多支撐了七十余年;他剛愎自用、排除異己,稍有令他不快者,或流放、或廷杖,都沒有好下場。他一心為國為民,設(shè)考成法、裁汰冗官,不惜得罪整個士大夫階層;同時,他也姑息行賄,家藏萬兩黃金。對于恩師致仕,他不發(fā)一言,對宦官干政,他曲意逢迎;但是,他也忠心直諫,太后修宮建廟,他駁,神宗揮霍無度,他駁,據(jù)理力爭,不退一步。
      或許人性本來都是復(fù)雜的,不過他是歷史人物,于是在我們的放大鏡下顯得難以理解。但是無論他到底有多復(fù)雜,張居正都是一個令我十分佩服的人。我不是學(xué)歷史的,不在意他所做事情的歷史意義,也不在意對于他本人的歷史評價,我所感興趣的,是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時感受到他內(nèi)心兩股力量的斗爭,可能有人以為這兩種力量是“善”與“惡”,而他所值得敬佩的是他在這種掙扎下所作出的選擇往往偏于善。其實,我覺得那兩種力量應(yīng)該叫做“困難”與“容易”,如果他稍稍懈怠一點,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會獲得更多名望與利益,而他往往選擇的是“困難”,正面斗爭比曲意逢迎要容易,直言不滿比暗自吞下苦水要容易,但是他都為了更大的目標而忍著。張居正說自己,沒什么牛逼的,就是耐煩而已。我敬佩他的耐煩。
      張居正死后的遭遇,是他沒想到的,因為他面對的是另外一個復(fù)雜的人,萬歷皇帝朱翊鈞。他也在兩種力量中掙扎,相對而言,朱翊鈞的選擇卻往往是“容易”,報復(fù)是容易的,消極怠工是容易的,斂財、賞賜、玩女人,都是容易。張居正在萬歷十年去世以后,明王朝覆滅的種子已經(jīng)在朱翊鈞的貪圖“容易”中種下。
  •      張文忠公置身臺鼎凡十六年,當(dāng)國十年,輔理幼衝,調(diào)和陰陽。撥亂反正,洗刷國朝二百年沉珂,羈縻九邊,再築皇明已頽之樑棟。
       然天道忌盈,水滿則溢,人亡而政去,嗚呼!
       所謂書生自有屠龍劍,儒者從來爲(wèi)帝師。文忠公一舉而起文人政治之新高峯,刷新吏治,考鞭天下,整頓稅法,子惠元元,可謂明朝救時之相也。
       得失譭譽關(guān)頭若不打破,則天下無一事可成,此文忠公秉政之心得也,亦爲(wèi)政者顛撲不破之至理也,與今日之中國,亦有莫大之啓示。
  •      最早讀朱東潤先生的書是《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只可惜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很難再選文羅列中細究編選者的良苦用心。值偶遇《張居正大傳》,才算再續(xù)前緣。
       所謂“以我眼觀物,故物皆著我色”。大凡為人立傳,雖有史家職業(yè)道德所束縛,亦難免為傳主傾注個人情感,為敘事預(yù)設(shè)個人立場。史之圣者如司馬遷亦不念在行文中放縱私情,譬如劉項二本紀(《高祖本紀》與《項羽本紀》),臧否分明。何況傳主張居正,歷來毀譽交加,凡論及此必有一番立場要事先亮出。而朱先生行文,不慍不火,娓娓道來,非儒非道,好似新聞直播。初讀時,覺得少些味道(甚至不如《明史》精彩)。細究后,方知不易。恰似以科學(xué)家之角度,棄絕七情,自然之眼觀自然,以無情觀照世相。與流俗所謂“心靈”、“人性”的敘史樣式相比,更能展現(xiàn)傳主所處時代的全面風(fēng)貌與種種微妙細節(jié)。而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在收束處一筆點睛,又把讀者拉回到了現(xiàn)實之中,全篇無情之觀照,一時又鮮活且飽含深情與深思了。
  •     今日讀罷《張居正傳》,寒心不已。居正為國,鞠躬盡瘁。雖位居宰輔,然一心為公。雖專權(quán)擅政,然竟未謀私。生于末世,政弊法馳。前代政失之寬,居正糾之以猛。裁汰冗官、整頓吏治,開源節(jié)流,運籌邊關(guān)。然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為申正氣,遂開罪于國家之奸佞。居正在日,群陰隱蔽,如鬼魅不敢出于晝?nèi)眨痪诱龤{后,魑魅猖獗,流言肆行。國之宰輔,終遭身敗名裂,吾由此知明之將亡也。然國家負居正,居正未嘗負國家也。
      
      居正在日,雖居高位而未貪戀金寶,雖成大功而不自傲居功。平生所鐘意者,唯不成器之三子也。子之放蕩無羈,居正輒引良友與之交。然每念及子之無成,亦為平生恨事。然當(dāng)家敗之時,敬修剛烈不屈,以死明志,遺血書云:“嗚呼,天道無知,似失好生之德,人心難測,罔恤盡瘁之忠!”懋修本及第之狀元,為人桀驁,不屈從于當(dāng)軸,得一生清寒,由是乎乃畢其精力而為居正著述,書成之日,自序云:“留此一段精誠在天壤間,古人所謂知我罪我,先公亦在是乎!史家所稱為公為過,小子輩何感避焉!”嗚呼,使居正有知,見子之如此,亦可瞑目矣。
      
      明末之時,居正有玄孫名為同嗣,念念不忘曾祖之為人,習(xí)孔孟之義,修肝膽之心。不避滿洲鐵騎,誓與守城共存亡。終如宋末之文天祥,唯以一腔熱血報效國家。居正一門,為國赤誠如此。嗚呼,國家負居正,然居正終不負國家也。
      
      
      
      以下是本書摘錄:
      
      民國四大傳記之一,朱東潤著,《張居正傳》
      
      序
      
      佛家所謂“閱盡他寶,終非己分”,是一句顛撲不破的名言。
      
      孟子說過:“智譬則巧也,圣譬則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甚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力的方面,我們應(yīng)當(dāng)努力;巧的方面,不一定是單憑努力就可以辦到的事。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币嗍钦种胬?br />   
      第一章 荊州張秀才
      
      世宗是一個有名的天才,但是聰明當(dāng)中帶著癡呆的氣息,盡管一面制禮作樂,處處表現(xiàn)太平盛世的現(xiàn)象,可是建齋興醮,也處處流露出荒誕無稽的思想。
      
      張居正祖父張鎮(zhèn)生性放浪、不拘小節(jié),父親張文明也如此。這些都遺傳了下來,在張居正的生活里,留下一些痕跡:專權(quán)、自恣,正是豪爽放浪的人走上政治生活以后的形態(tài)。
      
      張文明生性倔強,雖然天資聰穎,終不為有司所容,沒有考中過。生活放浪不羈。
      
      張居正母趙氏懷孕十二個月。本來在妊十月,雖然是人道之常,但是一個強壯的少婦,第一次妊娠期常會加長,這是每個醫(yī)生知道的事實。
      
      “至我國家,立賢無方,唯才是用,采靈菌于糞壤,拔姜姬于憔悴;王謝子弟,或雜在庸流,而韋布閭巷之士,化為旺族?!保◤埦诱段髁旰问献遄V序》)
      
      我評:居正少年天才,顧璘故意讓他不中舉。則張居正身為天才,而多多歷經(jīng)平常學(xué)生之苦難。有其實而不予其名,可練國寶。
      
      顧璘對張居正說:“古人都說,大器晚成,這是為中材說法罷了。當(dāng)然你不是一個中材?!?br />   
      居正鄉(xiāng)試中式的第二年,嘉靖二十年辛丑,是會試的一年,這次居正曾否入京會試,不可考。明代的制度,鄉(xiāng)試的次年便是會試,新科的舉人都要入京,也許居正因為年齡太小,沒有去。到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居正入京會試,這次卻失敗了。他曾說到失敗底原因: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當(dāng)世之軌轍,惟有絕世之才者能之,明興以來,亦不多見。吾昔童稚登科,冒竊盛名,妄謂屈宋班馬,了不異人,區(qū)區(qū)一第,唾手可得,乃棄其本業(yè),而馳騖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舊業(yè)已蕪,今追憶當(dāng)時所為,適足以發(fā)笑而自點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復(fù)尋前轍,晝作夜思,殫精畢力,幸而藝成,然亦僅得一第止耳,猶未能掉勒文場,奪標藝苑也。(書牘十五《示季子懋修》)
      
      第二章 政治生活的開始
      
      所以內(nèi)閣的斗爭,常是暗斗而不是明爭……所以斗爭的第一步,便是破壞皇帝對他的信任。
      
      居正和嚴嵩,是有相當(dāng)?shù)母星椤N以u:人是復(fù)雜的,不宜臉譜化。
      
      張居正知道,在怎樣的環(huán)境里,應(yīng)當(dāng)怎樣維護自己。他也知道,在學(xué)習(xí)的期間,應(yīng)當(dāng)怎樣的從容緩進。我評:歷練還是不夠,,從政之時猶顯操之過急,沒有學(xué)到徐階的隱忍。
      
      我評:明養(yǎng)宗藩,清養(yǎng)八旗,如今養(yǎng)公務(wù)員,皆弊也。
      
      嚴嵩柔佞,夏言剛愎,柔能克剛,所以夏言失敗了。但是一味地柔佞,柔到和水一樣,便喚不起信任。大難臨頭的時候,柔佞的人只是推卸責(zé)任,這樣最容易引起輕視。
      
      徐階不是這樣。他不是鋼鐵,也不是水,他是一方橡皮。橡皮是柔的,遇到堅強的壓力,能屈服,能退讓,但是在壓力減輕的時候,立即恢復(fù)原狀。對于外來的力量,他是抵抗,但是永遠不采取決裂的態(tài)度,即在退讓的時候,他也永遠不曾忘去撐持。
      
      在嚴嵩底眼中,居正只是一個應(yīng)酬詩文的作家,這又證實嚴嵩不如徐階的敏感。
      
      第三章 休假三年
      
      箕子佯狂。我評:竹林七賢效仿他。生當(dāng)亂世,明哲保身。
      
      第四章 再投入政治漩渦
      
      《易》所謂“困亨”者,非以困能亨人,蓋處困而不失其宜,乃可亨耳。
      
      張居正喜歡楊誠齋寫的《易傳》。
      
      徐階認識到居正是國家棟梁之才,他舍不得讓居正做楊繼盛、吳時來,甚至也舍不得讓他做鄒應(yīng)龍,冒著最后一次的危險。他只讓居正在幕后活動。
      
      我評:徐階如何剪除嚴嵩黨羽?值得研究。崇禎當(dāng)年滅魏忠賢黨羽,用力過猛,朝堂為之一空。太過!應(yīng)學(xué)徐階之法。
      
      第五章 內(nèi)閣中的混斗(上)
      
      張居正上書,希望穆宗實行獨裁政治。不明白君主政治內(nèi)容的人,也許以為君主政治都是獨裁的,其實這是觀念的錯誤。君主政治只能加強獨裁的地位,不一定是獨裁政治。在一個優(yōu)柔寡斷的君主手里,整個的政局,常有多頭政治的傾向,這不是獨裁。
      
      三代至秦,渾沌之再辟者也,其創(chuàng)制立法,至今守之以為利。史稱其得圣人之威。使始皇有賢子,守其法而益振之,積至數(shù)十年,繼宗世族,變夷已盡,老師宿儒,聞見悉去,民之復(fù)起者,皆改心易慮,以聽上之令,即有劉項百輩,何能為哉!惜乎扶蘇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內(nèi)發(fā),六國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為招,再傳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假令扶蘇不死繼立,必取始皇之法紛更之,以求復(fù)三代之舊,至于國勢微弱,強宗復(fù)起,亦必亂亡。后世儒者,茍見扶蘇之諫焚書坑儒,遂以為賢,而不知亂秦者扶蘇也。高皇帝以神武定天下,其治主于威強,前代繁文苛禮,亂政弊習(xí),刬削殆盡,其所芟除夷滅,秦法不嚴于此矣。又渾沌之再辟也。懿文仁柔,建文誤用齊、黃諸人,踵衰宋之陋習(xí),日取高皇帝約束紛更之,亦秦之扶蘇也。建文不早自敗,亦必亡國。幸賴成祖神武,起而振之。歷仁、宣、英、憲、孝,皆以剛明英斷,總攬乾綱,獨運威福,兢兢守高皇帝之法,不敢失墜,故人心大定,而勢有常尊。至于世廟,承正德群奸亂政之后,又用威以振之,恢皇綱,飭法紀,而國家神氣,為之再揚。蓋人心久則難變,法之行,不可慮始,即有不便于人者,彼久而習(xí)之,長而安焉,亦自無不宜矣。三代惟商之規(guī)模法度,最為整肅,成湯、伊尹,以圣哲勇智,創(chuàng)造基業(yè),其后賢圣之君六七作,故國勢常強,紂雖無道,而周取之甚難。以文、武、周公之圣,世歷三紀,始得帖然順服,蓋天下之歸殷久矣。余嘗謂本朝立國規(guī)模,大略似商,周以下遠不及也。列圣相承,綱維丕振,雖歷年二百有余,累經(jīng)大故,而海內(nèi)人心,晏然不搖,斯用威之效也。腐儒不達時變,動稱三代云云,及言“革除”事,以非議我二祖法令者,皆宋時奸臣賣國之余習(xí)。老儒臭腐之迂談,必不可用也。(張居正文集十一《雜著》)我評:張居正認為最好的政治體制就是獨裁,事實證明這確實是效率最高、最穩(wěn)定的方案。
      
      明代內(nèi)閣與兵部、吏部互相牽制。一般禮部尚書和兵部尚書不入內(nèi)閣。
      
      第六章 內(nèi)閣中的混斗(下)
      
      我評:高拱為了報答幫助自己的太監(jiān),忽略了馮保,而使馮保怨恨。因為按照資歷,早就該馮保上位了。所以說,送人情也必須考慮一些理應(yīng)發(fā)生的東西,不要違逆這些。
      
      徐貞明認為水害未除,正由于水利未興。
      
      第七章 大政變
      
      馮保更加是眾矢之的,于是以訛傳訛,發(fā)明成為發(fā)現(xiàn),傳說成為事實。到了清初修史,沒有整理史實的決心,所以在記載里,充滿矛盾。
      
      
      這一次的政變,高拱底政權(quán)推翻了,居正底政權(quán)樹立起來,一切只是人事的變動,不是政策的變動。高拱是一個強干的“政治家”,自兼吏部尚書,上午到內(nèi)閣,下午到吏部,沒有一件積案,這是他辦事的能力。居正不兼部,但是對于內(nèi)閣和六部底事情,沒有一件不曾洞察,他底精明,正抵上高拱底強干。高拱對于同僚,不免高亢,居正稍為謙抑;高拱對于政敵,照例是不能容忍,有仇必報,居正稍知容忍,甚至量材錄用。不過這個分別,只是一個大概。最初掌握政權(quán)的時候,居正還有一些籠絡(luò)人才的意味,以后便日漸高亢,到了萬歷六年以后,簡直和高拱一樣。在這方面,他們中的區(qū)別,只是年齡的區(qū)別,等到居正過了五十以后,他底行為,便和高拱沒有分別。在應(yīng)付官庭和內(nèi)監(jiān)方面,居正比高拱高明多了,他知道敷衍和遷就,他知道走曲線,然而他永遠認清政治目標,宮庭和內(nèi)監(jiān)對于實際的政治,沒有過問的余地。高拱提高內(nèi)閣政權(quán)的目標,在居正手里完成,但是居正沒有遇到高拱所遇的挫折。不過這是高拱失敗以后,居正所得的教訓(xùn):假使高拱有第三次入閣的機會,以他那樣的能力,不是辦不到的。簡單一句,高拱和居正,只是同一范疇的人物,因為環(huán)境底不同,不免有少許的差異。不明白實際政治的人,也許因為他們不能合作,發(fā)生詫異,其實整個的政權(quán)不能容許兩個“政治家”共同掌握,正和整個的家庭不能容許兩個主婦共同主持一樣。
      
      
      夫高皇帝之始為法也,律令三易而后成,官制晚年而始定,一時名臣英佐,相與持籌而算之。其利害審矣!后雖有智巧,莫能逾之矣!且以高皇帝之圣哲,猶俯循庸眾之所為,乃以今之庸眾,而欲易圣哲之所建,豈不悖乎?車之不前也,馬不力也,不策馬而策車,何益?法之不行也,人不力也,不議人而議法,何益?下流壅則上溢,上源窒則下枯:決其壅,疏其窒,而法行矣。今之為法壅者,其病有四:愚請頌言而毋諱,可乎?夫天下之治,始乎嚴,常卒乎弛;而人之情,始乎奮,常卒乎怠。今固已怠矣,干蠱之道,如塞漏舟,而今且泄泄然,以為毋擾耳。一令下,曰:“何煩苛也?”一事興,曰:“何操切也?”相與務(wù)為無所事事之老成,而崇尚夫坐嘯畫諾之惇大,以此求理,不亦難乎?此病在積習(xí)者一也。天下之勢,上常重而下常輕,則運之為易。今法之所行,常在于卑寡,勢之所阻,常在于眾強。下挾其眾而威乎上,上恐見議而畏乎下,陵替之風(fēng)漸成,指臂之勢難使。此病在紀綱者二也。夫“多指亂視,多言亂聽”,言貴定也。今或一事未建,而論者盈庭,一利未興,而議者踵至:是以任事者多卻顧之虞,而善宦者工遁藏之術(shù)。此病在議論者三也。夫?qū)沂】汲梢玻耘d事也,故采其名,必稽其實,作于始,必考其終,則人無隱衷而事可底績。今一制之立,若曰“著為令矣”,曾不崇朝,而遽聞停罷。一令之施,若曰“布海內(nèi)矣”,而畿輔之內(nèi),且格不行。利害不究其歸,而賞罰莫必其后。此病在名實者四也。四者之弊,熟于人之耳目,而入于人之心志,非一日矣。今不祛四者之弊以決其壅,疏其窒,而欲法之行,雖日更制而月易令,何益乎?(文集三《辛未會試程策》二)
      
      
      高拱用殷正茂為廣西巡撫。正茂有才,但是貪污是免不了的。高拱說:“給他一百萬,正茂也許吞沒一半,但是只有正茂會把事情辦好?!焙髞碚弧捌蕉ā惫盘铩?br />   
      
      內(nèi)不敢任愛憎之私,外不輕信毀譽之說
      
      
      在不知明朝政體的人,也許以為既是楊博底資望最好,當(dāng)然應(yīng)補楊博。但是事實不是如此的。明朝的中樞,是二元制:吏部尚書底地位,本來在內(nèi)閣大學(xué)士以上,即使到了內(nèi)閣權(quán)重以后,吏部尚書,終于不曾落到內(nèi)閣以下。當(dāng)時的故事,吏部尚書在路上遇到大學(xué)士,照例不避道,便是顯然的證據(jù)。(見《明史》卷二二四《孫鑨傳》)孝宗弘治年間,吏部尚書王恕底聲望,始終不受內(nèi)閣底壓制,更是實例。還有,由吏部尚書入閣的,不是沒有,但是這是特旨。在推舉的時候,通常是禮部尚書、吏部侍郎,或是翰林學(xué)士。
      
      
      其實居正底經(jīng)驗多了,他知道內(nèi)閣里除了了自己,只需要一位忠厚老實,和衷共濟的長者,并不需要一位雄才大略、器度恢宏的重臣。這是居正底私心,但是這是隆慶年間內(nèi)閣混斗的經(jīng)驗。為國求賢,固然是對的,但是為內(nèi)閣謀安定,也何嘗不是為國家?
      
      
      第八章 初步的建設(shè)(上)
      
      
      朕初承大統(tǒng),深燭弊源,亟欲大事芟除,用以廓清氛濁,但念臨御茲始,解澤方覃,铦鋤或及于芝蘭,密網(wǎng)恐驚乎鸞鳳,是用去其太甚,薄示戒懲,余皆曲賜矜原,與之更始?!稌凡辉坪??“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br />   
      
      仆一念為國家,為士大夫之心,自省脫誠專一,其作用處,或有不合于流俗者,要之欲成吾為國家為士大夫之心耳。仆嘗有言,“使吾為劊子手,吾亦不離法場而證菩提?!庇忠毁试?,“高岡虎方怒,深林蟒正嗅,世無迷路客,終是不傷人?!闭缮钣诜饘W(xué)者,豈不知此機乎?(書牘八《答奉常陸五臺論治體用剛》)
      
      
      孔子論政,開口便說“足食”、“足兵”。舜令十二牧曰,“食哉維時。”周公立政:“其克詰爾戎兵!”何嘗不欲國之富且強哉?后世學(xué)術(shù)不明,高談無實,剽竊仁義,謂之“王道”,才涉富強,便云“霸術(shù)”。不知王霸之辨,義理之間,在心不在跡,奚必仁義之為王,富強之為霸也?仆自秉政以來,除密勿敷陳,培養(yǎng)沖德外,其播之命令者,實不外此二事。今已七八年矣,而閭里愁嘆之聲,尚猶未息,倉卒意外之變,尚或難支,焉在其為富且強哉?。〞鵂┦弧洞鸶=ㄑ矒峁⒊闭勍醢灾妗罚?br />   
      
      
      居正是一個現(xiàn)實的政治家。他知道政務(wù)的辦不通,不是機構(gòu)底缺乏,所以他不主張增加政治機構(gòu)。他也知道公文政治不能打倒公文政治,所以他不主張?zhí)岢鲂碌姆?、章程,增加紙筆底浪費。他只要清清白白的一個交代。辦法在紙上說過了,究竟辦到?jīng)]有?他要在各科底賬簿上切實注明。在內(nèi)閣里,他自己也有賬簿,可以隨時稽考。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內(nèi)閣控制六科。這是居正底政治系統(tǒng)。
      
      
      孟子底經(jīng)濟政策。他那“薄稅政”的主張,用現(xiàn)代的術(shù)語,其實只是“養(yǎng)稅源’。
      
      
      不加賦而上用足”和桑弘羊底“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似乎神秘,實際上一點也不神秘。弘羊底武器是平準法,他打倒當(dāng)時的富商大賈,把一切囤積居奇底利益,收歸國有,這樣應(yīng)付了漢武帝時代的財政困難。居正底武器是考成法,他要實收糧賦,停止減免;這樣便可以摧殘當(dāng)時的一部分大地主,維持國家底歲收。
      
      
      有心的當(dāng)局只有從“摧豪強,抑兼并”的途徑入手。隆慶三年海瑞為應(yīng)天巡撫,他底目的便是摧殘大戶。貧農(nóng)底田產(chǎn)并入大戶的,海瑞設(shè)法替他們奪還,實行他所看到的社會政策。后來萬歷十五年海瑞在南京死了,小民罷市,當(dāng)他底棺樞出城的時候,沿江號哭相送的人,百里不絕。
      
      
      張居正對殷正茂說:“治亂國,用重典?!?br />   
      
       第九章 初步的建設(shè)(下)
      
      
      不負實際責(zé)任的人常常主張寬大,但是負擔(dān)實際責(zé)任的人,便認為這是一個難題。
      
      廩膳生員,增廣生員,附學(xué)生員,簡稱廩生、增生、附生;有時只稱廩、增、附。家中只要一人入學(xué),可以三人免役。這一群特權(quán)階級人物多了,發(fā)生連帶關(guān)系,在地方上隱隱成為一種勢力,可以欺侮一般民眾,同樣地也可壓迫地方官吏。他們盡管滿口孔子、孟子,圣經(jīng)、賢傳,講道德,說仁義,但是事實上只是地方的禍害。這便是所謂學(xué)霸。
      
      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領(lǐng)導(dǎo)階層,得罪這個階層,往往會發(fā)生極大的風(fēng)波。周武帝滅高齊,統(tǒng)一北方,對于南方的陳國,隨時可加撲滅,只因為沙汰沙門,得罪當(dāng)時的領(lǐng)導(dǎo)階層,這一群僧侶消極反抗,武帝死后,不過數(shù)年,整個的國家移轉(zhuǎn)到一個委瑣平庸的楊堅手里。
      
      疲于奔命,根源在于信息不暢。
      
      明初舉人為名臣者甚眾,以后偏重進士,輕視舉人,積弊日甚,請求自今以后,惟論政績,不論出身。
      
      奸人不便于己,猥言時政苛猛,以搖惑眾聽;而迂闊虛談之土,動引晚宋衰亂之政,以抑損上德,矯捍文罔。
      
      第十章 第一次打擊之后
      
       古之圣賢所遇之時不同,而處之之道亦異?!兑状筮^》棟橈?!跺琛吩?,“剛過乎中?!碑?dāng)大過之時,為大過之事,未免有剛過之??;然不如是,不足以定傾而安國,棟橈而本末弱矣。
      但利之所在,人爭欲之,擅眾所利,則怨必叢積。
      大致古來兩廣一帶,腐化的空氣,特別濃厚,所以岑參看到朋友往廣東做官,仔細吩咐他,“此鄉(xiāng)多寶玉,慎勿厭清貧?!?br />   創(chuàng)始為作事所難,獨任乃人情共忌,乞下所司議。
      往時廟堂無定見,一聞浪語,即為之動搖,譬之低棋,隨敵向往,應(yīng)手即下。今則不然,吾審勢已定,窺敵觀變,或無事而自補,或棄于而求先,此今日之局面也。諸公當(dāng)事者,宜審計焉。
      
      第十一章 從奪情到歸葬
      
      我評:居正心胸并非寬大,朱镕基也坦承自己氣量狹窄。但凡一個人,如果是強勢的角色,態(tài)度堅決果斷,肯定氣量要受損。然而,當(dāng)社會的弊病是太過寬松的時候,“猛臣”應(yīng)上位,顧不得氣度。
      
      第十二章 元老的成功
      
      在一般人民覺悟沒有提高的時候,他們對于大地主階級的危害,認識不夠,甚至還會受到大地主階級的利用。張居正主張清丈,和大地主階級的利益,直接發(fā)生沖突,他在身后,招致不少的詆毀,也許這也是一個原因。但是居正說過,“得失毀譽關(guān)頭若打不破,天下事無一可為者?!?br />   但是減削太甚,立法太嚴,出乎情理之外的條例,徒然增加執(zhí)行的困難,于事實無所裨益。
      號稱講學(xué)。所講的最初是圣經(jīng)賢傳,以后轉(zhuǎn)到明心見性,這還是好的;有的成為一哄之市,書院講學(xué)只增加號召徒眾的機會;最下的甚至借此斂財,斯文掃地。
      在這一個情態(tài)之下,居正頭腦糊涂一點,便可以做王莽;氣魄大一點,也可以做曹操。
      我評:此時身退正宜。
      竊聞?wù)撝喂φ哔F精明,論治體者尚渾厚。
      故雖筆札小技,非君德治道所關(guān),而燕閑游息之時,借以調(diào)適性情,收斂心志,亦不悖于孔氏游藝博文之指,比之珍奇玩好,馳騁放佚之娛,則相去遠甚,未必非皇上進德養(yǎng)心之一助也。
      臣等竊見前代好文之主,皆有文學(xué)之臣。
      夫林茂而鳥悅,洲深而魚樂,魚鳥之情,何期于林、淵哉,所寄在焉。
      
      第十四章 尾聲(全文抄錄)
      
      居正帶著平生的抱負,埋入江陵的墓地,剩下來的是無限的恩怨和不盡的是非。
      
      居正歿后,賜謚文忠:“文”是曾任翰林者常有的謚法,“忠”是特賜;據(jù)謚法解,“危身奉上曰忠”,在賜謚的時候,對于居正,原有確切的認識。王世貞稱居正“業(yè)惟戡亂,勛表救時,在唐贊皇,復(fù)為元之”,正是那一時期的公論。
      
      但是居正身死未久,又一道波浪來了。
      
      居正疏薦潘晟入閣,御史、給事中彈劾潘晟的奏疏,接二連三地來了。潘晟已由原籍浙江新昌出發(fā),只得中途疏辭,張四維擬旨報允,這是第一步。四維和曾省吾、王篆不久發(fā)生沖突,御史江東之上疏攻擊馮保底門客徐爵。經(jīng)過這一個嘗試以后,御史李植直疏馮保十二大罪,司禮太監(jiān)張誠、張鯨更在神宗面前攻擊馮保,他們說起馮保家資饒富,勝過皇上。神宗隨即逮捕馮保,十二月,發(fā)南京安置,同時梁夢龍、曾省吾、王篆一概勒令致仕。在查抄馮保家產(chǎn)的時候,得金銀一百余萬、珠寶無數(shù),神宗開始領(lǐng)略查抄底滋味。
      
      馮保臨去的時候,慈圣太后還不十分清楚,她問神宗為什么?!皼]有什么,”神宗說,“只是老奴受了張居正的蠱惑,不久自會召回的?!?br />   
      慈圣太后還以為神宗是那個聽話的孩子呢!他已經(jīng)二十歲了,知道怎樣應(yīng)付母親。居正、馮保、慈圣太后,只是一串的噩夢,夢境消殘了,神宗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不久以后,慈圣太后還看到這個朝夕問安的兒子,索性連慈慶、慈寧兩宮,輕易不到一步。可憐的老婦人啊,你們被忘去了!
      
      生人應(yīng)付了,神宗再應(yīng)付死人。
      
      居正整頓驛遞,現(xiàn)在官員不得任意乘驛的禁例取消了;居正用考成法控制六部,現(xiàn)在考成法取消了;居正裁汰冗官,現(xiàn)在冗官一律恢復(fù)了;居正嚴令不得濫廣學(xué)額,現(xiàn)在學(xué)額一并從寬了;乃至居正嚴守世宗遺訓(xùn),外戚封爵不得世襲,現(xiàn)在也一概世襲了。居正所遺的制度,神宗正在不斷地取消。
      
      但是這只是法制方面的改訂,事情多得很呢。
      
      萬歷十一年三月,詔奪居正上柱國、太師,再詔奪文忠公謚,斥其子錦衣衛(wèi)指揮簡修為民。居正身歿至此,僅僅九個月。
      
      居正病重的時候,北京各部院替他建齋祈禱;這是一股風(fēng),吹遍南京、山西、陜西、河南、湖廣。半個中國,都在為這功業(yè)彪炳的首輔祈禱,現(xiàn)在風(fēng)勢轉(zhuǎn)過了,御史、給事中都在盡力攻擊居正,他們要報效國家,報效皇上,當(dāng)然便要排除居正底爪牙,廢止居正底苛政。最得力的是御史丁此呂。此呂檢舉萬歷七年己卯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主考高啟愚所出的試題,“舜亦以命禹?!贝藚沃赋鲞@是高啟愚有意勸進:舜是皇上,禹是居正,不是勸進是什么?張四維在十一年四月致仕了,現(xiàn)在的首輔是申時行,神宗把此呂底奏疏交給時行。
      
      “此呂把曖昧之言陷人大罪,”時行說,“誠恐此后讒言大至,非清明之朝所宜有?!?br />   
      經(jīng)過幾度的爭持,此呂、啟愚同時去職。這一次奏疏中此呂甚至攻擊敬修、嗣修、懋修三人應(yīng)鄉(xiāng)試、會試時的考官,認為阿附居正,又說禮部侍郎何雒文代嗣修、懋修撰殿試策,幸虧時行說:“考官只據(jù)文藝,不知姓名,不宜以此為罪,”考官免罪,但是雒文還是解職。
      
      不久以后,御史羊可立追論居正構(gòu)陷遼庶人憲火節(jié)。十七年以前的事了,現(xiàn)在重新提起。憲火節(jié)次妃王氏上疏鳴冤,疏中又說:“庶人金寶萬計,盡入居正府矣?!苯饘毚騽由褡诘男目玻f歷十二年四月詔令查抄居正家產(chǎn),司禮太監(jiān)張誠,刑部右侍郎邱橓,及錦衣衛(wèi)、給事中等奉命前往。左都御史趙錦上疏,言“世宗籍嚴嵩家,禍延江西諸府,居正私藏未必逮嚴氏,若加搜索,恐遺害三楚,十倍江西民。且居正誠擅權(quán),非有異志,其翼戴沖圣,夙夜勤勞,四外迭謐,功亦有不容泯者。今其官、蔭、贈謚、及諸子官職,并從領(lǐng)革,已足示懲,乞特哀矜,稍寬其罰?!崩舨可袝鴹钗∈璺Q“居正為顧命輔臣,侍皇上十年,任勞任怨,一念狗馬微忠,或亦有之。今……上干陰陽之氣,下傷臣庶之心,職等身為大臣,受恩深重,惟愿皇上存天地之心,為堯舜之主,使四海臣民,仰頌圣德,則雷霆之威,雨露之仁,并行而不停矣。此非獨職等之心,乃在朝諸臣之心,天下臣民之心也?!币磺械难哉?,神宗照例不聽。
      
      刑部侍郎邱橓這一行人從北京出發(fā)了。出發(fā)以后,邱橓接到在朝幾位大臣底書牘。內(nèi)閣大學(xué)士申時行說:“圣德好生,門下必能曲體,不使覆盆有不照之冤,比屋有不辜之累也。冀始終留神,以仰承圣德,俯慰人心。”許國已入內(nèi)閣了,也說“愿推罪人不孥之義,以成圣主好生之仁,且無令后世議今日輕人而重貨也。上累圣德,中虧國體,下失人心,奉旨行事者亦何所辭其責(zé)?!弊畛镣吹氖亲笾I德于慎行底一書,洋洋千言,是傳誦一時的文字。他說:
      
       江陵殫精畢智,勤勞于國家,陰禍機深,結(jié)怨于上下。當(dāng)其柄政,舉朝爭頌其功而不敢言其過,今日既敗,舉朝爭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實也。且江陵平生,以法繩天下,而間結(jié)以恩,此其所入有限矣。彼以蓋世之功自豪,固不甘為污鄙,而以傳世之業(yè)期其子,又不使濫有交游,其所入又有限矣。若欲根究株連,稱塞上命,恐全楚公私,重受其困。又江陵太夫人在堂,八十老母,累然諸子皆書生,不涉世事,籍沒之后,必至落魄流離,可為酸楚。望于事寧罪定,疏請于上,乞以聚廬之居,恤以立錐之地,使生者不致為欒、郤之族,死者不致為若敖之鬼,亦上帷蓋之仁也。
      
      但是一切的話,邱橓都付之不理。
      
      這一次查抄底動機,當(dāng)然還是出自神宗。居正當(dāng)國十年,效忠國家,但是展正所攬駐大權(quán),是神宗的大權(quán)。居正當(dāng)權(quán)是神宗的失位,效忠國家便是蔑視皇上。這是最顯然的邏輯。所以居正當(dāng)國十年之中:居正和神宗,站在對立的地位,縱使雙方在當(dāng)時未必意識到,這是一件無可否認的事實。居正死了,神宗開始嘗到復(fù)仇的滋味。居正的法制推翻了,官蔭、贈謚削除了,甚至連諸子的官職都褫革了。張先生、張?zhí)珟[、張文忠公這一類的名稱都擱起,只是一個平常的張居正。復(fù)仇的要求應(yīng)當(dāng)感到滿足。但是感到滿足的只是神宗底一個方面。
      
      神宗是高傲,但是同時也是貪婪。一個小農(nóng)底外孫,禁不住金銀財寶底誘惑。是憲火節(jié)次妃王氏底聰明呢,還是受到什么暗示?“金寶萬計,盡入張府”兩句,鑄定張宅抄家的命運。明朝底法律,抄家只有三條:(一)謀反,(二)叛逆,及(三)奸黨。(見《明史》卷一九三《翟鑾傳》)居正的罪狀屬于哪一條呢?不管他,查抄底詔令下來了。許國說:“無令后世議今日輕人而重貨;”這才是一針見血之言。
      
      邱橓未到江陵以前,荊州府、江陵縣親自到張宅封門,張宅子女躲到空屋里,不敢出來。沒有食物,不要緊,他們只是不敢出來!直到五月初五,邱橓到了,打開宅門,餓死的已經(jīng)十余口。搜檢、拷問,應(yīng)有的盡有了。居正兄弟和諸子底私藏,都按出來,一共得到黃金萬余兩,白銀十余萬兩。這是很大的數(shù)量,但是問官們還不滿意,他們重行拷問,要張家招出寄存宅外的二百萬銀兩,于是又牽上曾省吾、王篆、傅作舟三家。在拷問的當(dāng)中,敬修自殺;懋修投井不死,不食又不死,僥幸保存一條性命。敬修臨死的血書,是這次慘案中一件沉痛的文獻,錄于次:
      
       嗚呼,天道無知,似失好生之德,人心難測,罔恤盡瘁之忠。嘆解網(wǎng)之無人,嗟縲紲之非罪,雖陳百喙,究莫釋夫譏讒,惟誓一死,以申鳴其冤郁。竊先公以甘盤舊眷,簡在密勿,其十年輔理之功,唯期奠天下于磐石,既不求譽,亦不恤毀,致有今日之禍;而敬修以長嗣,罹茲閔兇,何敢愛身命而寂無一言也。憶自四月二十一日聞報,二十二日即移居舊宅,男女驚駭之狀,慘不忍言。至五月初五日,邱侍郎到府;初七日提敬修面審,其當(dāng)事噂沓之形,與吏卒咆哮之景,皆生平所未經(jīng)受者,而況體關(guān)三木,首戴幪巾乎!在敬修固不足惜,獨是屈坐先公以二百萬銀數(shù),不知先公自歷官以來,清介之聲,傳播海內(nèi),不惟變產(chǎn)竭資不能完,即粉身碎骨亦難充者!且又要誣扳曾確庵(省吾)寄銀十五萬,王少方(篆)寄銀十萬,傅大川(作舟)寄銀五萬,云“從則已,不從則奉天命行事!”恐嚇之言,令人膽落。嗟此三家,素皆怨府,患由張門及之,而又以數(shù)十萬為寄,何其愚也!吾意三家縱貪,不能有此積,亦不能完結(jié)此事,吾后日何面目見之,且以敬修為何如人品也。今又以母、子、叔、侄,恐團聚一處,有串通之弊,于初十日,又出牌,追令隔別,不許相聚接語。可憐身名灰滅,骨肉星散,且慮會審之時,羅織鍛煉,皆不可測,人非木石,豈能堪此!今幽囚倉室,風(fēng)雨蕭條,青草鳴蛙,實助余之悲悼耳。故告之天地神明,決一瞑而萬世不愧。暖乎,人孰不貪生畏死,而敬修遭時如此,度后日決無生路!曠而觀之,孔之圣也而死,回之賢也而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者,予于此時,審之熟矣。他如先公在朝有履滿之嫌,去位有憂國之慮,惟思顧命之重,以身殉國,不能先幾遠害,以至于斯,而其功罪,與今日遼藩誣奏事,自有天下后世公論,在敬修不必辯。獨其虛坐本家之銀,與三家之寄,皆非一時可了之案,則何敢欺天罔人,以為脫禍求生之計。不得已而托之片楮,嚙指以明剖心!此帖送各位當(dāng)?shù)酪荒?,勿謂敬修為匹夫小節(jié),而甘為溝瀆之行也。祖宗祭祀,與祖母、老母饘粥,有諸弟在,足以承奉,吾死可決矣。而吾母素受辛苦,吾妻素亦賢淑,次室尚是稚子,俱有烈婦風(fēng),聞予之死,料不能自保。尤可痛者,吾有六歲孤兒,焭焭在抱,知亦不能存活也。
      
      五月初十日寫完此帖,以期必遂,而夢兆稍吉,因緩。十二日會審,逼勒扳誣,懾以非刑,頤指氣使,聽其死生,皆由含沙以架奇禍,載鬼以起大獄,此古今宇宙稀有之事。上司愚弄人,而又使我叔侄自愚,何忍,何忍!
      
      邱侍郎、任撫按、活閻王!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奉天命而來,如得其情,則哀矜勿喜可也,何忍陷人如此酷烈!三尺童子亦皆知而憐之,今不得已,以死明心。嗚呼,炯矣黃爐之火,黯如黑水之津,朝露溘然,生平已矣,寧不悲哉!
      
      有便,告知山西蒲州相公張鳳盤,今張家事已完結(jié)矣,愿他輔佐圣明天于于億萬年也!
      
      關(guān)于當(dāng)時拷問底情形,懋修也有一段記載:
      
      有一部堂訊獄日:“汝先大夫與戚帥相結(jié),凡有書問,雖夜中開門遞進,意欲何為?莫非反狀乎!”
      
      懋修答日:“邊烽緊急,宰相或不得堅臥不省。”部堂意阻。(書牘十二《答總兵戚南塘授擊土蠻之策書》附注)
      
      經(jīng)過多次拷問,敬修自縊身死,懋修自殺未遂,居正十六年的政權(quán),最后由敬修、懋修償還這一筆血債。
      
      敬修這一死,聳動朝廷,申時行和六部大臣疏請從寬處分;刑部尚書潘季馴復(fù)言“居正母逾八旬,旦暮莫必其命,乞降特恩宥釋?!痹谶@個空氣之下,神宗下詔特留空宅一所,田十頃,贍養(yǎng)居正底母親。遼府一案,也在此時結(jié)束了。上諭說:
      
      遼府廢革,既奉先帝宸斷,又無應(yīng)繼之人,著推舉親枝,以本爵奉祀,仍準王歸葬原封。抱養(yǎng)子述璽準依親居住,給與庶糧二百石,本折中半支。(本指本色,折指折價,言實物及代價各半支給也)王氏從厚,援徽府例贍養(yǎng)。張居正誣蔑親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聰,私占廢遼田畝,假以丈量遮飾,騷動海內(nèi),專權(quán)亂政,同上負恩,謀國不忠,本當(dāng)斫棺戮尸,念效勞有年,姑免盡法。伊屬張居易、張嗣修、張書、張順,俱令煙瘴地面充軍。
      
      神宗和居正說過,“只是看顧先生子孫便了?!笔沁@樣地看顧也許沒有料到!
      
      張家這一次大禍,當(dāng)時人以為是高拱陷害,其實高拱死于萬歷六年,與此事無涉:敬修以為是張四維陷害,但是四維于十一年四月致仕,縱使平時對于居正久積嫌怨,現(xiàn)在也沒有報復(fù)底機會。一切都由神宗主待。萬歷十六年冬,吏科給事中李沂上疏,攻擊司禮太監(jiān)張鯨,曾說“流傳鯨廣獻金寶,多方請乞,陛下猶豫未忍斷決。中外臣民初未肯信,以為陛下富有四海,豈愛金寶;威如雷霆,豈徇請乞?及見明旨許鯨策勵供事,遂謂為真,虧損圣德。”張鯨是神宗特別賞識的內(nèi)監(jiān),攻擊馮保的是他,慫恿查抄的是他!神宗看見李沂底疏本,怒極了:他說,“李沂要為馮保、張居正報仇”,立刻下令杖六十,革職為民。為什么這是替張、馮兩家報仇呢?攻擊居正最力的三位御史李植、羊可立、江東之:李植常和人說:“至尊見我,稱我為兒子,看見查抄的寶玩便喜歡。”為什么這樣寵愛呢?神宗當(dāng)然有他底理由。居正自己說過:“念己既忘家殉國,逞恤其他,雖機阱滿前,眾鏃攢體,孤不畏也?!保〞鵂┦洞鸷愉畎丛毫衷圃囱詾槭氯卧埂罚┚诱砗蟮椎玫?,本來不在居正底意外。
      
      整個的神宗一朝,更沒有稱道居正的。嘉宗天啟二年,這才想起居正底大功,復(fù)原官,予祭葬,張家房產(chǎn)沒有變賣的一并發(fā)還。思宗崇禎三年,禮部侍郎羅喻義等,為居正訟冤,交給部議以后,這才給還二蔭和誥命。十三年,敬修孫同敞再請追復(fù)敬修禮部主事并復(fù)武蔭。思宗復(fù)敬修官,并授同敞中書舍人。國家到了艱難的時候,才想起往日的功臣。復(fù)官復(fù)蔭,一切都是激勵當(dāng)日的臣工,但是事情已經(jīng)太遲了。
      
      然而對于居正底子孫,事情畢竟不算太遲。
      
      居正諸子,自殺的自殺了,充軍的充軍了。懋修中狀元的時候,年二十六歲;(《明貢舉考略》卷一)崇禎七年懋修死時,已經(jīng)八十歲。在事業(yè)方面,他沒有什么表現(xiàn),但是居正全集四十六卷的搜集,大半是懋修底功績。書牘凡例題后云:“留此一段精誠在天壤間,古人所謂知我罪我,先公意在是乎。史家所稱為功為過,小于輩何敢避焉?!边@是幾句有意義的語句。
      
      萬歷十年,允修回南應(yīng)鄉(xiāng)試,居正死了,允修丁憂,不能入闈,留為終身的遺憾,發(fā)還文蔭以后,蔭尚寶司司丞。崇禎十七年,張獻忠底部下,到了江陵,要允修出來做官,允修自殺,(《康熙荊州府志》言不食死。允修孫同奎言自焚死。)留下一首絕命詩:“八十空嗟發(fā)已皤,豈知衰骨碎干戈,純忠事業(yè)承先遠,捧日肝腸啟后多,今夕敢言能報國,他年漫惜未掄科,愿將心化錚錚鐵,萬死叢中氣不磨!”
      
      最激烈的是同敞。思宗十五年,詔命同敞慰問湖廣諸壬,順道調(diào)兵云南。同敞事畢以后,北京失陷了,不久南京陷落。同敞走依隆武,隆武復(fù)同敞武蔭,遣往湖南。他在途中,聽說汀州又陷落了,整個的中國,除西南一角以外,都淪陷在敵人手里。同敞這才到廣西,投奔永歷帝。經(jīng)過瞿式耜底推薦,永歷帝授同敞兵部右侍郎、總督諸路軍務(wù)。領(lǐng)導(dǎo)中原人民抗清的責(zé)任,又落到姓張底肩上。同敞記得曾祖在日,曾經(jīng)主張用文人為邊將;他也記得曾祖曾經(jīng)說過:“國家或有大事,皇上幸而召臣,朝聞命而夕就道,雖執(zhí)義荷戈,效死疆場,亦所弗避?!标P(guān)保底血液,在同敞底脈管里跳動了。跟從明太祖底大纛,推翻元朝的統(tǒng)治是他底始祖;整頓國防,分化韃靼,最后造成明朝強盛地位的是他底曾祖。同敞撫摩自己底筋骨,真有些自負。但是當(dāng)時的大局整個變了,明朝只余得這一點殘山剩水,敗兵孱將;談什么斗爭!內(nèi)訌、自擾、抵觸、牽制:一切都在這個小朝廷里復(fù)演,這才是英雄短氣的時候。但同敞有的是熱血,單憑這一點,他要參加民族底決斗。總督諸路軍務(wù)只是一個名義,當(dāng)時的兵權(quán)全在將領(lǐng)手里。但是不管他,在一切斗爭里,同敞常在前面。前進的時候,一馬當(dāng)先的是同敞;動搖的時候,端坐不動的也是同敞。他漸漸取得一般將士底信任。不幸永歷五年,敵人攻進廣西,嚴關(guān)失陷,前敵的將土敗潰下來,永歷帝往梧州去了,桂林的軍隊也潰了,剩得大學(xué)士瞿式耜一人留守,當(dāng)時的重鎮(zhèn),成為一座空城。恰巧同敞從靈川來,見面以后,式耜和同敞說:
      
      “我為留守,當(dāng)然死在桂林;總督?jīng)]有守土的責(zé)任,你還是去罷!”
      
      “古人恥獨為君子,”同敞毅然地說,“相公為什么不讓同敞共死呢?”
      
      式耜高興極了,吩咐剩下的一個老兵進酒,秉燭待旦,和同敞銷磨這空城的一夜。第二天敵人進城,式耜、同敞同時被執(zhí)。式耜說:“我們久已準備了?!睌橙艘麄兺督?,他們拒絕;要他們削發(fā)為僧,他們也拒絕;他們只要把自己底熱血,為民族橫流。敵人這才把他們分別幽禁起來。他們底中間是一堵墻,在幽禁的四十幾天之內(nèi),他們叩著墻壁,賦詩唱和。永歷五年閏十一月十七日,敵人把他們殺了。據(jù)說在行刑的時候,同敞衣冠整齊,昂然地站著。頭顱落地以后,他向前躍起三步,方始躺下。直到現(xiàn)在,桂林東關(guān)還留著這一位民族英雄的墳?zāi)埂?br />   
      同敞留下兩首有名的詩句:
      
      自訣詩
      
      彌月悲歌待此時,成仁取義有天知,
      
      衣冠不改生前制,姓字空留死后思,
      
      破碎山河休葬骨,顛連君父未舒眉;
      
      魂兮莫指歸鄉(xiāng)路,直往諸陵拜舊碑。
      
      自誓詩
      
      翰林骨莫葬青山,見有沙場咫尺間,
      
      老大徒傷千里驥,艱難勝度萬重關(guān);
      
      朝朝良史思三杰,夜夜悲歌困八蠻,
      
      久已無家家即在,丈夫原不望生還!
      
      同敞死了,熱烈的血液,灌溉了民族復(fù)興的萌芽。
      
      整個的中國,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的祖先的時候,總會發(fā)見許多可歌可泣的事實;有的顯煥一些,也許有的黯淡一些,但是當(dāng)我們想到自己底祖先,曾經(jīng)為自由而奮斗,為發(fā)展而努力,乃至為生存而流血,我們對于過去,固然看到無窮的光輝,對于將來,也必然抱著更大的期待。前進啊,每一個中華民族的兒女!
      
      
  •     大家都說朱先生是比較嚴謹?shù)脑趯憦埦诱?。閱讀了三分之一,覺得說,如果對于明史不是特別了解的人閱讀起來會有困難。當(dāng)然對張居正有濃厚興趣的人之前都會熟讀明史,只是太考驗記憶力了。其中還有大段的古文引據(jù),坦白說會有晦澀難懂的地方。雖然有強大的谷哥和度娘,但是為什么不在書里就直接有一些淺顯易懂的翻譯在里面呢?故,觀感中偶爾有點小遺憾。自己書沒讀好也是關(guān)鍵。害羞一下。
  •     即使聰慧絕世之如張公,亦有諸多不可為之事。身后諸般變故,更令人齒冷。
      臆其缺憾之處,或仍于帝子用心不足,未能盡早授以治國之法,而以一身任天下,身死之后,無人可續(xù)其未竟之功,一生心血遂付流水,更兼禍及子孫,百年之后,遂至內(nèi)憂外患,社稷無存。
      
      于百姓之教化亦有未盡,清流之議,顧不足惜,然則以數(shù)十年之功,轉(zhuǎn)易一代之風(fēng),成效如何,亦未可知。再以此多育芝蘭,則后事如何,或猶可得數(shù)世安平。
      
      張公自謂待人以至誠,與師長、同僚、君上之誼,數(shù)度令人嘆息,而生平所遇,門生、同鄉(xiāng)指摘,死后遭帝主唾棄,亦非人力可就。
      
      而神宗身死數(shù)百年后,不幸遭逢大禍,其因果相報哉?人世俱往,而不可不以往者為鑒。
  •      這大概是我這一年讀過的最好的書,也是一本能讓我愛上傳記文學(xué)的書。字字都是朱老先生心血凝結(jié),都能看到他在其后所付諸的大量的考證、資料積累工作,如果再考慮到當(dāng)時的寫作環(huán)境,不得不肅然起敬。這才是做學(xué)問該有的樣子。他也印證了張居正,先有非常之人,而后成非常之事。
      
  •     《張居正大傳》無愧這個“大”字,期間把一個有血有肉,有公心,有私欲,有道義,有陰謀的一代明臣以一個普通人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也許現(xiàn)在的我們評說歷史人物,或云介紹先輩,不能再簡單地突出其某一方面。就比不能只講我們張白圭同志的陰謀獨斷,也應(yīng)了解其肩扛著民眾疾苦。對于極具爭議之人,可以允許諸家之言嘛。也不要只說我們的戚總兵蕩盡日寇,也該知曉其也貪財賄上過。對于過往英雄,也可以讓其走下神壇,食些人間煙為嘛。關(guān)鍵就是可以讓真正想了解歷史的人們看到一個立體的普通人。
  •      吳晗作傳是史家態(tài)度,仿佛躲在簾后,有些言在此而意在彼端;梁啟超作傳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把那人所在的位置看得清清楚楚;林語堂作傳是身臨其境,仿佛與傳主同游山水,一吟一和;而朱東潤作傳,則另有幾大特點:
      
       一是酷愛對人物性格抽筋扒皮,如寫到年幼的神宗,朱東潤便刨根問底,從性格形成上為后來神宗“清算”張居正的大轉(zhuǎn)變提供了解答,有理有據(jù),讀之令人不禁拍手叫好;二是注重對話描寫,朱東潤認為“對話是傳記文學(xué)的精神”,書中的對話既簡單又字字斟酌,讀起來很有意思,不過因為朱東潤“擔(dān)保沒有一句憑空想象的話”,對話并不多;三是不慌不忙,明代的內(nèi)閣、皇帝、后妃和太監(jiān)之間有著錯綜復(fù)雜的矛盾和斗爭,朱東潤不厭其煩地理清其前因后果,并做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很有小說的味道。
      
       另外,《張居正大傳》也是“四大傳記”里風(fēng)格最為統(tǒng)一、立場最為中立的一部,真真切切地實踐了朱東潤所提倡的“有來歷、有證據(jù)、不忌繁瑣、不事頌揚”的傳記宗旨。朱東潤撰寫該書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把西方傳記文學(xué)介紹到中國,作出一本典范。事實上他也做到了。讀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與讀今天市面上的大部分人物傳記相比,觀其形式、內(nèi)容、體例和寫作風(fēng)格,幾乎感覺不出來這是七十年前的一部作品,也足見朱東潤對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xué)的巨大影響。
      
       張居正是封建專制時代的權(quán)臣,是主導(dǎo)明朝中興的改革家,是老謀深算的內(nèi)閣大學(xué)士;他勤于政事,也坐收宮斗漁利;他富國強兵,也貪戀政治權(quán)位;他以仁義道德要求他人,自己卻行為不檢;他生前功成名就,死后卻人亡政息、恩怨是非不斷……就是這樣一個復(fù)雜的人物,在朱東潤的筆下卻沒有半點不合情理之處、沒有半點割裂孤立之處。其性格、其選擇、其成就、其遭遇,在該書里都有著令人信服的邏輯。傳主形象之豐滿生動,實乃少見的成功之作。
      
       有批評云:“譽之者或過其實,毀之者或失其真。”俗論者對于復(fù)雜的歷史人物往往失于偏頗。不過讀罷該書,大概都不會得出太極端的結(jié)論,而是會贊同朱東潤在序言里的說法:“他固然不是禽獸,但是他也并不志在圣人。他只是張居正,一個受時代陶鑄而同時又想陶鑄時代的人。”
  •     
       居正身歿了,這是萬歷十年六月二十。十六年的政權(quán)沒留下回旋的余地,神宗等不及死者的入土安寧,馬上反臉了。從生前的“先生功大,朕無以為酬”到死后的抄家、掘墳,生前、身后兩番不同情景。人生多變,是因世事多變;而世事多變,終歸是人性多變。在這樣君為上的時代,表現(xiàn)更為明顯。明朝的君主,性情多是乖變,或許是遺傳的因素。朱元璋的擅殺本是心性不正的佐證。
      
      
       對這樣的朝代,我懷著陰暗死沉的印象,以為天日不現(xiàn)。居正,讓我看到了在厚重云層下熱流涌動的氣象。他自己不也說,要做“堯舜之臣”嗎。他確實這樣去做。但距古賢的年代已久遠了。朱先生展開了那個時代的畫卷,陰暗的基調(diào)上,再現(xiàn)了朝廷上下的縱橫捭闔。我首次感到了在權(quán)術(shù)之中殺伐氣。這有耐先生的筆工和見識。
      
      
       居正,可謂為一個務(wù)實的政治家。杜甫說他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卻落泊而死,安史之亂昌厥了唐王朝八年之久;王安石主“變法”,欲再現(xiàn)盛世,宋神宗死后,一切為泡沫。居正認清了原委,只立足于現(xiàn)時,不是古仁君的時代了,也不是可以變革的時代了。如身體虛弱,經(jīng)不起強藥的沖擊了,只有溫補了。
      
      
       他的生活、思想皆是為此運作,“富國強兵”遲早會實現(xiàn)的。他如此堅信。無論此前只是一個翰林小官,還是入閣后只步高拱首相的后塵,一切都在隱忍。只要機遇到來,一切都等著自己運作。而機遇何時不在呢。世人自輕,又何來的機遇!機會到底是來了,年輕的皇帝奉他為“帝師”,朝廷的事務(wù)少不得他。政績出來了,國庫殷實了,歲患解決了,北邊軍情穩(wěn)定了,都在首相的操勞之下。
      
      
      
       政治家就是政治家,身懷天下,不是為大眾的救主,也不是圣人口中的“謙謙君子”,一切為自己的“有為”而操勞。這樣的操勞最終有了功績,至于身后,由著后人評吧!
      
  •     第一直觀印象:全文里朱東潤先生常用“居正”這么親切的名字來表述主角。
      
      身陷明朝政治斗爭中的張居正,如何縱橫捭闔,如何秉承儒家,如何波瀾起伏,細讀本書,可以把你理性地帶回那個朝代,那個圈子。
      
      雖然描述的僅僅是一個朝代一段時間一個圈子的故事,但折射出的卻是中國古往今來,尤其是政治圈子的人際關(guān)系,如何提人,如何整人,如何御人,如何服人……
      
      歷史就是人與人的復(fù)雜關(guān)系,你跟我有關(guān)系,我跟他有瓜葛,他跟他又有糾結(jié),他又跟你有一腿,你又跟她是親戚,她又是我的老部下。然后就是內(nèi)憂外患(俗稱生產(chǎn)力)作為推動力,使故事繼續(xù)向前,久而久之,就成了一部歷史,為后人傳唱。
  •     張居正在中國古代算不上一流的名人,在明朝好象也排不到前三名,考其行狀,也未有脫出“儒臣”的窠穴,只不過其人很有些政治才干而已。大明朝最精英的人物不過也就是三板斧:結(jié)交外戚、結(jié)交太監(jiān)、結(jié)交軍人,寫《嚴嵩大傳》,無非也是這些東西,說不定還會更精彩一些。
      一句話:儒學(xué)誤國,方塊字誤國。
  •     這本書果然是學(xué)者寫的,太扎實了,霍霍,看得太累。看了三天才看了一小半,而且沒留下多大印象。只好硬著頭皮先通讀一遍,回頭可以找?guī)灼獜埦诱匾臓幷撐恼略俸煤每纯?。獵奇歷史的就不要選擇這本書了。比較艱澀,太花時間了......
  •     明朝仁宣之治以后,無論是政治經(jīng)濟還是軍事都已經(jīng)開始走下坡路。到了穆宗朱載垕神宗朱翊鈞的時候,國家已經(jīng)沒有了昔日的強盛。像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這樣有天賦又勤奮的皇帝已經(jīng)少了很多。事必躬親的皇帝成為了一個神話。穆宗時期嚴嵩,徐階逗得難解難分。最終徐階的隱忍使得他勝出,嚴黨傾覆,嚴世蕃問斬;神宗時期高拱,趙貞吉,李春芳,陳以勤繼續(xù)上演悲劇,最終以高拱的勝出結(jié)束,然而張居正利用高拱站錯了隊這一個致命的失誤,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些都是前人用鮮血的教訓(xùn)換來的,他的老師徐階不能不說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一個人。穆宗在大臣之間掣肘,國家的棟梁全在內(nèi)耗之中此消彼長,逐漸消亡了。神宗完全依賴張居正,因此在萬歷年間,明朝仿佛回光返照一般,政治經(jīng)濟軍事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國庫也有了一定的盈余。在之后的十?dāng)?shù)年里,張居正的考成法和一條鞭法都推動了明朝向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任用戚繼光,李成梁加強北方的邊防,分化俺答;興漕運,使得水患減少,錢糧通濟等等一系列措施在當(dāng)時都是非常得當(dāng)?shù)?。遲暮之年,盡忠為國,雖曾想激流勇退,然而最終還是為了國家可以說是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也許有人會為居正鳴不平,這樣的人一生輕身為國,為什么最終的下場卻是抄家?其實這也與他的性格是息息相關(guān)的。自己的權(quán)利越大,為國家做得越多,偏偏就越對皇帝不忠,或許不忠這個詞不恰當(dāng),不敬可能更好一些,不過這并不能掩蓋居正性格上的弱點。他結(jié)交內(nèi)宦,他的父親兒子家奴也都做了很多違背居正意愿的事情,這就導(dǎo)致了日后的悲劇。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萬歷。他不是后主,無法像劉禪那樣完全依賴費祎董允姜維那樣能臣,他的身世,造就了他對金錢觀念的畸形,這些都成了張居正后人受迫害的直接原因。
      然而,歷史總是會洗盡一切鉛華,真正的忠臣總是會經(jīng)歷時間的洗禮,重新發(fā)出光彩,張居正以及他的后人,以及他們的事跡都受到了世人崇高的敬意。我想“文忠”這就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詮釋了吧。
      最后借用一句朱東潤先生的話:前進啊,每一個中華民族的兒女!
  •     一個永遠有著爭議的人物,其實一個真正的政治家需要具備“藏污納垢”的能力,一個真正的政治英雄。!!閱讀本書,會對張居正這位專制王朝的著名改革家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同情,對傳主所置身的那個時代有更清醒的認識與反思。本書不僅有相當(dāng)突出的學(xué)術(shù)成就與研究價值,也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dǎo)意義與實用價值。
  •      歷史雖不會重復(fù),但總會不斷有相似出現(xiàn)。萬歷年間,朝廷內(nèi)部貪腐盛行,邊疆不穩(wěn)。這與時下的中國倒有幾分相似:貪腐自不必說,邊疆也面臨越來越重的政治和經(jīng)濟壓力。要知道,中國外交現(xiàn)在面對的問題要遠遠超過明代。一代能臣張居正讓明朝中興,現(xiàn)在中國的老百姓也希望能有一位張居正一樣的好官出現(xiàn),那些有抱負的在位官員當(dāng)然也希望效仿張居正為國家去病除害。
      
       許多人都有一個感觸:在中國要想辦成一件事情很難。的確如此。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張居正就證明了這種可能性。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張居正都在為拿到施展拳腳的資格而隱忍,一直站在后臺,積蓄力量和資歷,等待時機成熟。老師徐階扳倒嚴嵩,之后被內(nèi)監(jiān)逼退,而后高供再次入閣掌權(quán),但因馮保而敗走麥城。從考中進士到正式掌權(quán),張居正花了26年,差不多是他主政十年的三倍。
      
       這給了我們很好的示范,即成事需要堅忍。
      
       張居正主政十年,對內(nèi)整頓吏治,對外加強武備。這還不足以讓人稱道。套用現(xiàn)在的話說,恢復(fù)傳統(tǒng),加強執(zhí)政權(quán)威才是他成功的關(guān)鍵。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獲得上面支持,同時又能減少與保守勢力的沖突。王安石變法就輸在這一點上。
      
       中國現(xiàn)在的改革不妨借鑒張居正,固本清源。除此之外,順應(yīng)民意和尊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則是新時代執(zhí)政者必須擁有的兩項新基本素質(zhì),畢竟我們已經(jīng)不是明朝。否則我們恐怕很難做到像毛主席說的那樣跳出這歷史周期律。
  •   我讀的時候一開始也不愿意看那些文言,不過后來靜下心來慢慢讀感覺障礙不是很大,基本意思還是可以看懂的
  •   恩恩,這年頭心靜是最難的
  •   卡卡哥最近很勤勞啊
  •   哈哈,都是在清倉呢。之前看過的,拿出來寫兩句,充充門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