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史

出版時間:1999-4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作者:華梅  頁數(shù):212  
Tag標簽:無  

前言

在人類服飾這一斑斕的史書中,中國服飾是奪目的一章。盡管自近代以來,中國也無例外地受到隨工業(yè)文明而引發(fā)的西服東漸的沖擊,但是中國曾擁有過的“衣冠王國”的盛譽是不容貶損的。它作為人類輝煌歷史的一部分,已經(jīng)并將繼續(xù)彪炳千秋。中國服裝事業(yè)的成就,不僅是燦爛的,而且是偉大的。這不是虛妄之說,而是事實。中國人的祖先在地球上站立之時,應(yīng)該說就具有了服飾,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有了飾品。只不過。那些掛在頸項間的串飾不一定是為了審美,而是有著更原始更鄭重的涵義.那就是護佑生命,祈福避邪。生的誘惑對于人,無論古今,甚至說古人更強烈一些。因為在科學尚不發(fā)達的原始社會,人們更企望能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保護著一個部落進而是一個部族的繁衍興旺。這時候,一塊赤鐵礦粉染過的痕跡、一縷青草、一枝長滿嫩芽的枝條都寄予著人對生的希冀。那些在骨管上刻花所透露的人的心思,那些在礫石上鉆孔的耐心,都為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古老文明的印跡。雖然說“今人不見古時月”,可是“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我們的祖先在服飾品上的加工工藝比起今日來是落后的,但是他們在生產(chǎn)力極為低下的情況下所能制成的骨、石等佩飾的精致程度難道不讓我們深刻地自省嗎?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在考古中發(fā)現(xiàn)或傳世的精妙絕倫的古代服飾品面前,我們常常有一種嘆觀止矣的感覺。原始人在服飾上所傾注的一腔熱忱,可以說是后世不可企及的。因為那里面往往蘊藏著一種生命的虔誠,而這一點恰恰是現(xiàn)代人所欠缺的。中國封建文明的巔峰是大唐,在那些宛如夏日夜空中閃閃的繁星之中,服飾是一顆格外璀璨的明星。當然,在大唐之前,中國古人已經(jīng)使服飾達到相當高度,并已建立服飾制度而且出現(xiàn)了幾度大膽改革;在大唐之后,中國古人也屢屢在服飾上用盡心機和智慧,使之更豐富地體現(xiàn)出政治、藝術(shù)以及多彩的民俗。我們之所以不能忘記大唐服飾.是因為唐代服飾的成就,應(yīng)歸功于民族文化的活力和民族經(jīng)濟的大交流。絲綢之路的累累碩果在唐代結(jié)成,這使大唐人飽覽了異域的風采,同時又使世界人民認識了中國。這就因為,服飾是文化,它是文化的直接現(xiàn)實與集中表現(xiàn)?;蛟S正因此,我們才可以說,服飾負載著人類的歷史,無論是昨天、今天還是明天。中國服裝史就是一部有形有色甚至有聲的中國文化史。古來的貫口衫、深衣、襦裙、鎧甲、背子、比甲的廓形完全能不假語言地敘述中國人的生活、激情與前進的步伐。青、白、朱、玄、黃更是以五色的說法連著囊括宇宙的木、金、火、水、土,這里有著中國人對于哲學的獨特思考,這種思考的觸角.幾乎事無巨細。環(huán)佩叮當僅是美人輕移蓮步嗎?

內(nèi)容概要

  中國人的祖先在地球上站立之時,應(yīng)該說就具有了服飾,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有了飾品。只不過。那些掛在頸項間的串飾不一定是為了審美,而是有著更原始更鄭重的涵義.那就是護佑生命,祈福避邪。生的誘惑對于人,無論古今,甚至說古人更強烈一些。因為在科學尚不發(fā)達的原始社會,人們更企望能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保護著一個部落進而是一個部族的繁衍興旺。這時候,一塊赤鐵礦粉染過的痕跡、一縷青草、一枝長滿嫩芽的枝條都寄予著人對生的希冀。那些在骨管上刻花所透露的人的心思,那些在礫石上鉆孔的耐心,都為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古老文明的印跡。雖然說“今人不見古時月”,可是“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我們的祖先在服飾品上的加工工藝比起今日來是落后的,但是他們在生產(chǎn)力極為低下的情況下所能制成的骨、石等佩飾的精致程度難道不讓我們深刻地自省嗎?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在考古中發(fā)現(xiàn)或傳世的精妙絕倫的古代服飾品面前,我們常常有一種嘆觀止矣的感覺。原始人在服飾上所傾注的一腔熱忱,可以說是后世不可企及的。因為那里面往往蘊藏著一種生命的虔誠,而這一點恰恰是現(xiàn)代人所欠缺的?! ≈袊饨ㄎ拿鞯膸p峰是大唐,在那些宛如夏日夜空中閃閃的繁星之中,服飾是一顆格外璀璨的明星。當然,在大唐之前,中國古人已經(jīng)使服飾達到相當高度,并已建立服飾制度而且出現(xiàn)了幾度大膽改革;在大唐之后,中國古人也屢屢在服飾上用盡心機和智慧,使之更豐富地體現(xiàn)出政治、藝術(shù)以及多彩的民俗。我們之所以不能忘記大唐服飾.是因為唐代服飾的成就,應(yīng)歸功于民族文化的活力和民族經(jīng)濟的大交流。絲綢之路的累累碩果在唐代結(jié)成,這使大唐人飽覽了異域的風采,同時又使世界人民認識了中國。

作者簡介

華梅,女,1951年生于天津市。國家人事部授銜“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wù)院政府津貼?,F(xiàn)為天津美術(shù)學院教授、服飾文化學碩士生導師,美術(shù)史論教研室主任,天津市政協(xié)常務(wù)委員。在高校任“中國服裝史”課近20年,出版有百萬言的《人類服飾文化學》、《中國服裝史》、《中處服飾演化》等八部專、譯著。《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中國》(日文版)等刊物上有“衣飾文化”、“中國服飾文化漫話”等個人專欄,連載文章近400篇。另策劃主講電視文化專題片30余部。其教學成果和專著、論文獲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大獎。

書籍目錄

修訂本自序1989年版序言前言一一斑斕的史書第一章:先秦服裝第一節(jié):概述第二節(jié):中國早期服飾第三節(jié):周代趨于完備的冠服制度第四節(jié):春秋戰(zhàn)國的深衣與胡服第五節(jié):小結(jié)第二章:秦漢服裝第一節(jié):概述第二節(jié):男子袍服與冠履第三節(jié):女子深衣、襦裙與佩飾第四節(jié):軍事服裝第五節(jié):小結(jié)第三章:魏晉南北朝服裝第一節(jié):概述第二節(jié):漢族男子的衫、巾與漆紗籠冠第三節(jié):漢族女子的衫、襦與華飾第四節(jié):北方民族的褲褶與襧襠第五節(jié):小結(jié)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裝第一節(jié):概述第二節(jié):男子圓領(lǐng)袍衫與幞頭第三節(jié):女子冠服與妝飾第四節(jié):軍事服裝第五節(jié):小節(jié)第五章:宋遼金元服裝第一節(jié):概述第二節(jié):漢族官服與民服第三節(jié):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裝第四節(jié):小結(jié)第六章:明代服裝第一節(jié):概述第二節(jié):男子官服與民服第三節(jié):女子冠服與便服第四節(jié):小結(jié)第七章:清代服裝第一節(jié):概述第二節(jié):男子官服與民服第三節(jié):趨于融合的滿漢女子服裝第四節(jié):太平天國服裝第五節(jié):小結(jié)第八章:20世紀前半葉漢族服裝第一節(jié):概述第二節(jié):男子長袍與西服第三節(jié):女子襖裙與旗袍第四節(jié):小結(jié)第九章:20世紀前半葉少數(shù)民族服裝第一節(jié):概述第二節(jié):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裝(一)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民族服裝1.朝鮮族服裝2.滿族服裝3.鄂倫春族服裝4.達斡爾族服裝5.鄂溫克族服裝6.赫哲族服裝(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民族服裝蒙古族服裝(三)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民族服裝回族服裝(四)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民族服裝1.維吾爾族服裝2.烏孜別克族服裝3.柯爾克孜族服裝4.塔塔爾族服裝5.俄羅斯族服裝6.哈薩克族服裝7.塔吉克族服裝8.錫伯族服裝(五)甘肅省與青海省民族服裝1.裕固族服裝2.保安族服裝3.東鄉(xiāng)族服裝4.撒拉族服裝5.土族服裝(六)西藏自治區(qū)民族服裝1.藏族服裝2.門巴族服裝3.珞巴族服裝(七)四川省與貴州省民族服裝1.羌族服裝2.彝族服裝3.苗族服裝4.水族服裝5.侗族服裝6.布依族服裝(八)云南省民族服裝1.佤族服裝2.景頗族服裝3.納西族服裝4.基諾族服裝5.德昂族服裝6.傣族服裝7.白族服裝8.獨龍族服裝9.阿昌族服裝10.拉祜族服裝11.哈尼族服裝12.布朗族服裝13.傈僳族服裝14.怒族服裝15.普米族服裝(九)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族服裝1.壯族服裝2.京族服裝3.仫佬族服裝4.毛南族服裝5.瑤族服裝6.仡佬族服裝(十)福建、廣東、臺灣、湖南等省民族服裝1.畬族服裝2.黎族服裝3.高山族服裝4.土家族服裝第三節(jié):小結(jié)第十章:20世紀后半葉服裝第一節(jié):概述第二節(jié):列寧服與花布棉襖第三節(jié):全民著軍便服第四節(jié):時裝的多元化第五節(jié):職業(yè)裝的興起第六節(jié):小結(jié)結(jié)語歷代服裝沿革簡表服飾專用名詞集釋主要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節(jié) 概述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順應(yīng)了“四海之內(nèi)若一家”的要求穩(wěn)定的政治趨勢。統(tǒng)一,有利于社會安定和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但由于秦王朝無休止地役使民力、加重賦役,結(jié)果導致秦室二世而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王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面對漢初經(jīng)濟凋敝之狀,漢朝廷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注重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漢武帝時達到西漢強盛頂點,隨后便走向衰落。經(jīng)推翻篡權(quán)者王莽之后,劉秀重建漢政權(quán),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亡于公元220年,自秦統(tǒng)一至此共有四百余年。這期間,秦始皇憑借“六王畢,四海一”的宏大氣勢,推行“書同文,車同軌,兼收六國車旗服御”等一系列積極措施,建立起包括衣冠服制在內(nèi)的制度。漢代遂“承秦后,多因其舊”。因而秦、漢服飾有許多相同之處。武帝時,派張騫通使西域,開辟了一條溝通中原與中亞、西亞文化、經(jīng)濟的大道,因往返商隊主要經(jīng)營絲綢,故得名“絲綢之路”。這一時期,由于各民族各國之間交流活躍,導致社會風尚有所改觀,人們對服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規(guī)整。尤其貴族階層中厚葬成風,這些都為今日服裝研究工作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書評本書部分目錄為:第一章:先秦服裝、第二章:秦漢服裝、第三章:魏晉南北朝服裝、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裝、第五章:宋遼金元服裝、第六章:明代服裝、第七章:清代服裝等。

編輯推薦

《中國服裝史(修訂本)》是由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服裝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教材,對考試很有用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