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蘚植物化學與生物學

出版時間:2006-1  出版社:北京科技術出版社  作者:婁紅祥  頁數:36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苔蘚植物化學與生物學》共分十章,系統地介紹了苔蘚植物中化學成分的結構特征、生物活性、化學合成和苔蘚植物化學分類學,以及植物組織培養(yǎng)、TLC生物自顯影技術任苔蘚植物化學研究和天然產物活性篩選中的應用,并對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學分類、藥用價值、地理分布、生物多樣性、與環(huán)境的關系進行了闡述?!短μ\植物化學與生物學》內容新穎,結合作者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近年來苔蘚植物研究的成果。  《苔蘚植物化學與生物學》可供天然藥物化學、植物學和相關專業(yè)工作者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婁紅祥,男,1965年3月29日出生。1985年山東醫(yī)學院藥學系(現山東大學藥學院)畢業(yè),獲醫(yī)學學士學位;1988年獲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碩士學位;1991年獲沈陽藥科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97年3月至1998年11月,作為訪問研究員,在日本國立生命工學工業(yè)技術研究所從事生理活性天然產物的研究工作。在國際性期刊和國內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60余篇(其中SCI論文30余篇),申請專利6項。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基金項目的資助下,對苔蘚植物生物活性成分以及植物多酚類化合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F為山東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藥學會理事、山東省藥學會副理事長。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苔蘚植物概述第一節(jié) 苔蘚植物的生活史第二節(jié) 苔蘚植物的分類一、蘚綱二、苔綱三、角苔綱第三節(jié) 苔蘚植物的分布和生物多樣性一、苔蘚植物的分布二、苔蘚植物生物多樣性第四節(jié) 苔蘚植物對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及其適應性一、苔蘚植物對光與溫度的響應二、苔蘚對水分因子響應特點三、苔蘚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特點第五節(jié) 苔蘚植物對大氣污染的指示作用第六節(jié) 常見藥用苔蘚植物第二章 苔類植物的化學成分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苔類植物中的化學成分一、脂類二、單萜三、倍半萜四、二萜五、三萜和甾醇六、芳香族類化合物七、含有雜原子的化合物第三節(jié) 聯芐和二萜的結構鑒定實例一、雙聯芐類化合物的波譜學特征二、二萜的波譜學特征第四節(jié) 結語第三章 蘚類植物的化學成分第一節(jié) 概述第二節(jié) 化學成分研究一、揮發(fā)油二、類脂三、生物素四、甾體五、倍半萜和二萜六、三萜七、黃酮八、香豆素九、苷類十、其他第三節(jié) 結語第四章 地錢屬植物研究進展第一節(jié) 概述一、地錢屬植物的分類及形態(tài)特征二、地錢屬植物的藥用價值第二節(jié) 地錢化學成分研究一、萜類化合物二、芳香化合物三、其他化合物四、結語第五章 苔蘚植物中萜及聯芐類化合物的化學全合成第一節(jié) 苔蘚植物中剪葉苔烷型和花側柏烷型倍半萜類化合物的全合成一、以苯的衍生物為基礎的全合成二、以苯及環(huán)戊烷衍生物為基礎的全合成三、以五元環(huán)為基礎的全合成四、剪葉苔烷型倍半萜二聚體的全合成第二節(jié) 綠葉苔烷型和唇鱗苔烷型倍半萜的全合成一、綠葉苔烷型倍半萜的全合成二、闊葉唇鱗苔烷型倍半萜的全合成第三節(jié) 多環(huán)倍半萜的合成一、環(huán)花側柏烷型倍半萜的全合成二、內酯類多環(huán)倍半萜的全合成三、其他多環(huán)倍半萜的全合成第四節(jié) 其他類型倍半萜的合成第五節(jié) 苔蘚植物中二萜的全合成第六節(jié) 苔蘚植物中聯芐類化合物的合成一、單聯芐的全合成二、雙聯芐的全合成第六章 苔蘚植物的化學分類第一節(jié) 植物的化學分類一、植物化學分類學二、植物分類學與化學成分的關系三、應用于植物分類中的化合物四、特征性化學組分五、化學成分的原始與進步第二節(jié) 苔蘚植物的化學分類一、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分類二、苔蘚植物的化學分類第三節(jié) 苔蘚植物的起源與進化第四節(jié) 前景展望第七章 苔蘚植物中的活性成分第一節(jié) 苔蘚植物中的細胞毒活性成分一、萜類二、芳香族化合物第二節(jié) 苔蘚植物中抗微生物活性成分第三節(jié) 苔蘚植物中具有昆蟲拒食活性的成分第四節(jié) 苔蘚植物中具有殺寄生蟲和殺軟體動物活性的成分第五節(jié) 苔蘚植物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第六節(jié) 苔蘚植物中植物生長調節(jié)活性成分第七節(jié) 苔蘚植物中具有酶抑制活性的成分第八節(jié) 其他活性成分第九節(jié) 苔蘚類植物的抗真菌作用機制第八章 植物組織培養(yǎng)在苔蘚植物化學研究中的應用第一節(jié) 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yǎng)的基本原理和應用一、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基本原理二、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材料三、植物組織培養(yǎng)生產藥用次級代謝物第二節(jié) 苔蘚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一、概述二、苔蘚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外植體三、培養(yǎng)基的成分四、影響因素第三節(jié) 苔蘚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應用一、外源底物的生物轉化二、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途徑的探索三、生產次級代謝產物四、轉基因苔蘚的生物制藥第四節(jié) 前景展望第九章 TLC生物自顯影法在天然產物活性篩選中的應用第一節(jié) TLc生物自顯影對抗菌/真菌化合物的篩選一、TLC生物自顯影二、HPTLC及2D—TLC生物自顯影法三、TLC生物自顯影的應用四、TLC生物自顯影的定量應用五、TLC生物自顯影技術的優(yōu)勢和不足第二節(jié) TLC生物自顯影對膽堿酯酶抑制劑的篩選第三節(jié) TLC自顯影對自由基清除劑及抗氧化劑的篩選第四節(jié) TLC生物自顯影法在苔蘚植物活性成分分析中的應用第十章  苔蘚植物成分分述1.挺葉苔2.細裂瓣苔3.闊葉細裂瓣苔4.鞭苔5.壺苞苔6.睫毛苔7.瓦葉唇鱗苔8.闊葉唇鱗苔9.裂葉苔10.多苞裂萼苔11.蛇苔12.小蛇苔13.毛地錢14.東亞絹蘚15.盔瓣耳葉苔16.歐耳葉苔17.剪葉苔18.櫻井剪葉苔19.雙齒異萼苔20.平葉異萼苔21.扁枝蘚22.爪哇甲殼苔23.圓葉苔24.抱莖葉苔25.長萼葉苔心葉亞種26.偏葉葉苔27.褐綠葉苔28.溪石葉苔29.截葉葉苔30.東亞指葉苔31.指葉苔32.硬指葉苔33.尖葉薄鱗苔34.雙齒裂萼苔35.南溪苔36.粗裂地錢風兜亞種37.地錢38.高山錢袋苔39.小萼苔40.合葉裂齒苔41.花葉溪苔42.毛邊光萼苔43.多形帶葉苔44.溪苔45.紫背苔46.無紋紫背苔47.大葉羽苔48.尖瓣光萼苔東亞亞種49.卵葉羽苔50.光萼苔51.背托苔52.毛葉苔53.石地錢54.羽枝片葉苔55.林地合葉苔56.密葉三瓣苔57.南亞瓦鱗苔索引

章節(jié)摘錄

  多數苔蘚屬典型的變水植物[19],由于缺乏輸導和蒸發(fā)系統,沒有真正的根等形態(tài)學特征使苔蘚難以很好地控制其體內的水分含量,極易失去水分,因此許多苔蘚植物適應于潮濕的環(huán)境。但也有許多苔蘚植物能不同程度地忍耐失水和干旱,隨著環(huán)境變干可將植物體內的含水量降得很低,一旦環(huán)境條件合適,又可以迅速地吸收水分,恢復正常的生理代謝活動[1]。當苔蘚植物體內含水量下降為其干重的20%或10%時,某些耐旱力較強的苔蘚在此  種條件下還能存活,將其再濕潤時,代謝活動仍能恢復正常[20]。干旱種類再濕潤后熒光指數的充分恢復表明其光合系統在失水后仍正常運行,而濕地生或水生的苔蘚植物則光合化學活動無法恢復,原因可能是光合抑制或膜系統受到損傷。干旱苔蘚在失水過程中散熱能力增強,能利用不穩(wěn)定的水分供給,降低光損傷,從而使光合合成系統維持在可恢復狀態(tài)。蘚類植物體內蔗糖含量較高,而還原糖含量較低,也是能耐干旱的原因之一[21]。而廣泛分布于苔蘚中的脫落酸也能促進苔蘚適應干燥的生境,因為較適應干燥環(huán)境條件的苔蘚體內脫落酸含量比水生種類高[22]。  苔蘚植物所具有的耐旱能力是由于它們的一些特殊的生理特征所致。一般認為苔蘚植物在干旱的環(huán)境中具有兩種生存對策以適應干旱:一是避免干旱;二是忍耐干旱。如耐旱種土生墻蘚(T,ruralis)除具有小的液泡以外,對干旱所造成的膜系統的損害具有很強的修復能力,可將受損的膜系統逐步地全部修復,而非耐旱種的修復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具有修復受損膜系統的能力被推測是耐旱苔蘚植物的特征。苔蘚植物的耐旱特征也與其細胞具有低的水勢有關。耐旱的苔蘚植物種類(即使耐旱性較差的種類)所能忍耐的低水勢比相應的維管植物要低,而且通常與干旱環(huán)境的基質水勢保持一致,因而一旦環(huán)境變濕潤,植物與環(huán)境之間所建立的明顯的水勢梯度可以加速水分的運動?! √μ\植物經過長期對干燥環(huán)境的適應,不僅在生理上形成了許多耐旱特征,同時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形態(tài)結構以適應其面臨的不斷干旱的環(huán)境,減少水分的散失。這些特征有: ?。?)植物體呈墊狀叢生。這樣的生長型可以提高毛細管系統的持水力,減小空氣在葉片表面的運動,因而減少了水分的蒸發(fā)。如旱蘚(Indusiellathianschanic)植物體矮小,莖直立,高不超過1cm[23],在強光照射下大大減少了水分的散失?! 。?)葉片干燥時強烈卷縮。如旱蘚(I,thiansehanie)和墻蘚(T,ruralis)的葉片常內卷和背卷而減少水分蒸發(fā)[24]。除此以外,有些種類在葉片卷縮時還能將其葉片緊緊地裹在莖上,這樣不僅防止了葉片水分的蒸發(fā),同時還保護莖不受強光損傷?! 。?)葉片具毛狀尖。這些毛狀尖可以通過反射入射的光照而減少水分蒸發(fā),同時防止過強的輻射對苔蘚植物引起的傷害。實驗表明,具毛狀葉尖的紫萼蘚(Grimmia)和墻蘚(T,ruralis)比不具毛尖的同種植物墊叢少失去30%的水分[25]。

編輯推薦

本書反映國內外對苔蘚植物化學和生物學研究的最新狀況,凸顯苔蘚植物在化學、藥學、生物學、系統發(fā)育學以及生態(tài)學方面的意義,推進人們對苔蘚植物的重視與研究。本書面向化學、植物學、藥學及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也可供從事天然藥物相關領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參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苔蘚植物化學與生物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苔蘚植物化學與生物學系統地介紹了苔蘚植物的化學成分、組織培養(yǎng)、藥用價值、生物多樣性。內容充實、新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