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1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作者:朱正 頁數:386
Tag標簽:無
前言
魯迅的傳記,我寫過好幾本了。我上初中二年級的時候,開始讀魯迅的書,《吶喊》,《彷徨》,《野草》……一本接一本的,越讀越有興趣。別人寫魯迅的書,那時出得不多,已出的幾種我也找來看了。那時,我就想給這位我敬佩的作家寫一本傳記。后來我意外地得到了幾個月可以利用的時間,就動筆來寫了。這就是1956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傳略》。這一年我二十五歲。現在回想起來,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一個人,沒有讀過周作人的書,沒有讀過胡適的書,沒有讀過陳獨秀的書,能夠去寫魯迅的傳記嗎?事實就是這樣:我是在完全不具備必要的條件之時寫了,并且出版了我的《魯迅傳略》的。粗疏膚淺,自不待言。特別是書中絕無自己的見解,完全是人云亦云。我在一篇文章里說過:這本書不但是反映了我當時的水平,也是反映了當時研究界的一般水平,更是反映了當時所允許達到的水平。它在幾個月之內印了兩次,共計37500冊。因為我被劃為右派分子而不再印了,現在看來倒是件應該慶幸的事情。我的第二本書是1979年出版的《魯迅回憶錄正誤》。這是我看了許廣平那本《魯迅回憶錄》,看到她書中說的許多都與事實不符,才決心寫這本考證性質的書的。這書不是傳記的體裁,按性質說應該算是傳記一類吧。作這些煩瑣的考證,是頗費時間的事情。正好這時我有的是時間。我解除勞動教養(yǎng)回家,因為開除了公職,成了無業(yè)游民,而父親又管我的飯,我就有時間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來考證了。也不記得一共花了多少時間。等到1979年我平反(標準的說法是“改正”)了,恢復了工作,這本書也就得到了出版的機會。幸運的是,這部書稿曾經得到馮雪峰、孫用兩位前輩的指教和鼓勵。1980年我被借調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參加十六卷本《魯迅全集》的編注工作,接觸到了一些過去沒有看到過的資料。這件事忙完,我就著手來修訂《魯迅傳略》了。說是“修訂”,其實舊本中的段落保存下來的不多,宇數從舊本的十萬增加到二十萬。這書于1982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86年又印了一次。這期間,人民出版社編印(祖國叢書》,編者約我寫了一本十萬字以內的
內容概要
這本《魯迅傳》的獨特可貴之處在于:第一,它集中運用了最近二十多年國內外發(fā)現的不少有關魯迅的新的資料,糾正了此前學界一些不確切乃至不正確的說法,體現了作者平時治學上的刻苦積累。第二,在體例上,多從難點、疑點下手,深入掘進與突破,力避面面俱到與泛泛而談。第三,以中肯細密的論析,推進了魯迅研究中某些關節(jié)點的解決?! ∵@本傳記不僅集魯迅史料研究成果之大成,而且作者也有自己的史料的獨立準備;同時作者對這些年學術界關于魯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的論爭,更有獨立的判斷。作者對魯迅既非仰視,也非俯視,而平視之的態(tài)度和眼光,或許更能給讀者以啟示?! ”緯鴥热莅ǎ核臅r代和他的童年、從小康人家墜入困頓、走異路 逃異地、“我以我血薦軒轅”、學醫(yī)的夢、母親的禮物、《新生》的計劃流失了、為精神界之戰(zhàn)士者安在、辛亥革命前后、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阿Q和綏惠略夫、荷戟獨彷徨、兄弟失和、學潮與愛情、劉和珍之死等。
作者簡介
朱正,1931年生于湖南長沙。職業(yè)是編輯。1956年出版了《魯迅傳略》。后來在馮雪峰、孫用諸先生的鼓勵與幫助下撰寫了《魯迅回憶錄正誤》一書,訂正了許廣平先生等人回憶錄中的史實錯誤。此外還出版了《周氏三兄弟》、《重讀魯迅》(與邵燕祥合著)、《反右派斗爭始末》以及《辮子、小腳及其它》等幾本雜文集。
書籍目錄
一、他的時代和他的童年二、從小康人家墜入困頓三、走異路逃異地四、“我以我血薦軒轅”五、學醫(yī)的夢六、母親的禮物七、《新生》的計劃流產了八、為精神界之戰(zhàn)士者安在九、辛亥革命前后十、毀壞這鐵屋的希望十一、阿Q和綏惠略夫十二、荷戟獨彷徨十三、兄弟失和十四、學潮與愛情十五、劉和珍之死十六、“兩年計劃”十七、“被血嚇得目瞪口呆”十八、“新生活”十九、“封建余孽”二十、直接投身于政治斗爭中二十一、柔石之死二十二、國難聲中二十三、知己瞿秋白二十四、面對著東西法西斯二十五、煩惱與悲哀二十六、最后一年附錄:魯迅的一世紀人名索引
章節(jié)摘錄
插圖:1881年9月25日,即清光緒七年辛巳八月初三,魯迅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他是在這樣一個時代出生在這樣一片國土上,在他出生之前,中國發(fā)生過這樣一些事情:1644年清兵進入山海關,繼明朝之后建立了清朝。這滿族的王朝雖說在許多基本制度方面不過是因襲了以往歷代漢族王朝的成法,雖說并不比明朝更腐敗更黑暗,可是他們人關之初,在揚州、嘉定等地留下了使人永遠無法忘記的屠城記錄;特別是輕信了前明降臣孫之獬的挑唆,下了一道蘿發(fā)令,令漢人蓄辮。這是一個致命的決定。這些就使得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成了清朝從始至終的一個難以緩解的矛盾。魯迅在他晚年寫的《病后雜談之馀》這篇文章里回憶說:“對我最初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對于漢族知識分子,清朝一方面屢興文字獄來立威,使他們經常處于恐懼之中,不敢妄發(fā)議論;一方面開科取士,使順從者覺得有一條出路,少數幸運者可以通過這途徑進入仕途。怎樣用科舉的手段來籠絡知識分子,魯迅在1935年寫的《在現在中國的孔夫子》一文中回憶說:我出世的時候是清朝的末年,孔夫子已經有了“大成至圣文宣王”這一個闊得可怕的頭銜,不消說,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國的時代。政府對于讀書的人們,使讀一定的書,即四書和五經;使遵守一定的注釋;使寫一定的文章,即所謂“八股文”;并且使發(fā)一定的議論。如果不是形勢的重大震蕩,魯迅也將會走上這一條道路吧。清朝因襲了明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明末以來,不斷有歐洲人來叩門,可就是叩不開天朝上國的大門。到了1840年,這大門終于關不住了。中英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打破了天朝上國妄自尊大的幻夢,在極不情愿極不平等的情況下開始了同外國的交往。當中國被動地成為世界上的一國的時候,傳統的衣冠文物已經不能適應這個新的局面了。1850年到1864年發(fā)生了一場太平軍戰(zhàn)爭。就其持續(xù)時間之長和波及地區(qū)之廣來說,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農民戰(zhàn)爭之一。天王洪秀全成功地給自己建造了窮奢極欲的人間天堂,可是他從來不曾想到要以一種適應時代潮流的新體制取代舊體制。1857年英法聯軍攻占廣州。1860年攻人北京,焚毀圓明園。咸豐皇帝逃到熱河,并且死在那里。作為受到外國欺侮之后的反應,到19世紀60年代,一些地方辦起了機器制造局、船廠之類的近代工業(yè),派出了最早的一批留學生。不少人已經感到中國必須有所變革了。魯迅出生的時候,中國就是這樣一個局面。新臺門周家可以說是書香門第。祖父周福清寫的家訓《恒訓》中,談到他們的家史,是這樣說的:予族明萬歷時,家已小康(述先公祭田,俱萬歷年置),累世耕讀。至乾隆年,分老七房、小七房(韞山公生七子)。合有田萬馀畝,當鋪十馀所,稱大族焉。逮嘉[慶]、道(光]時,族中多效奢侈,遂失其產。復遭十七爺房爭繼,訟至京師,各房中落者多。而我高祖派下,小康如昔也。自我昆季輩,不事生計,侄輩繼之,賣田典屋,產業(yè)盡矣。我身歷盛衰,眼見致敝之由,習聞祖父起家之訓,如昨日事。謹詳述之,作我子孫居家之鑒,為成為敗,在自擇耳。我曾祖輩族人,行十七者,善居奇,積財二三十萬。娶陸氏。生一女,嫁舊族;無子。將娶妾,陸悍而狡,偽稱有妊,買貧家子冒已子。族人以異姓亂宗訟,陸遍賄當途,族人幾得誣告罪。乃赴省赴都訟,始得直。官斷:逐假子而立侄。家遂落,族人亦多破家。族議:陸氏不準入宗祠。我家高曾祖,勤儉率下,歲有贏馀,必置田產,所得租谷,變價買田,故田多而產實。自忠房開寶來飾店、會亨錢莊,始變浮財。各房貪利息之厚,紛紛存放。咸豐辛酉(1861),粵逆犯紹,盡為賊有。始悔不買田之失計,晚矣。我族中落由此。爾輩知之:如用錢有馀,以買田為最好之計。勿存銀號,勿開店鋪,為市儈所騙,切記切記!從這個簡要的記述中可以知道:自明萬歷年間(1573—1619)以來,二三百年之間,周家已經是“合有田萬馀畝、當鋪十馀所’’的世家望族了。是咸豐辛酉,即1861年,李秀成部將陸順德所部太平軍占領紹興,才家道中落的。復盆橋周家是個人丁興旺的大家族,先是分為致房、中房、和房三房。后來致房的大部分移住到新臺門,又分為智、仁、勇三房,其中智房再分為興、立、誠三房。魯迅就是屬于興房的。周家雖說是曾經“合有田萬馀畝”,子孫繁衍,各房分下來,每房所有的也就為數不多了。后來魯迅在自敘傳略里回憶說,“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里還有四五十畝水田,并不很愁生計。”這就是他出生那時候的家境。說不上富裕,也不虞饑寒吧。《恒訓》中提到的六世祖韞山公(周煌)有舉人的功名,秀才各房都出過,周家可以說是耕讀傳家。祖父周福清更是個進士,做過正七品的朝廷命官,他們家是個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仕宦之家。
媒體關注與評論
樸素家常,精深獨到,面向大眾,也面向專家的魯迅傳記。著名學者嚴家炎、邵燕祥、王得后、錢理群、孫郁、陳丹青聯袂鄭重推薦!朱正先生一九五○年代出版《魯迅評傳》,顯示對魯迅的尊崇。一九六○年代出版《魯迅回憶錄正誤》,展現出超群的學術勇氣和堅實的考訂功力。一九九○年代出版《一九五七年的夏天》,一代史家,卓然獨立。有此功底,撰著《魯迅傳》,“語必征實”,史料豐贍,考證精審,知人論世,特立不群。不僅是青年了解魯迅的基礎讀本,也是有志者研究魯迅不可不讀的啟蒙書;蓋治學先治史,魯迅生活的時代,同時代的人物——前輩、同輩和晚輩,同道、親朋和論敵,一一盡收筆底,平實地娓娓道來。——王得后這是墨寫的與血寫的,史筆與詩筆,刻著無聲的預言。在凝望魯迅時,穿越了歷史的盲區(qū),一代人的心語,散落其間。史家之妙思,魯迅之幽遠,怎不使人久久流連?——孫郁書刊影視,例有兒童不宜者。魯迅的書和講魯迅的書,也有“不宜”:不但如魯迅說的,“蚊子”不宜,“蒼蠅”不宜,“叭兒狗”不宜,而且“二丑”不宜,“做戲的虛無黨”不宜,幫閑、幫忙以至幫兇都不宜,“花瓶”或非花瓶的書報檢查官不宜,從指揮刀下罵出去的評論家自亦不宜。除此之外,向一切讀者開放,尤其是青少年乃至兒童大宜,朱正此書應該是寫給他們看的。——他們是中國的希望,人類的希望?!垩嘞槌霭骠斞競饔洠瑹o論在北京出版社還是朱正自己都不是第一遭。這本《魯迅傳》的獨特可貴之處在于:第一,它集中運用了最近二十多年國內外發(fā)現的不少有關魯迅的新的資料,糾正了此前學界一些不確切乃至不正確的說法,體現了作者平時治學上的刻苦積累。第二,在體例上,多從難點、疑點下手,深入掘進與突破,力避面面俱到與泛泛而談。第三,以中肯細密的論析,推進了魯迅研究中某些關節(jié)點的解決。如第十三章《兄弟失和》,就寫得十分精彩和有說服力,盡釋疑惑,可成定論。凡此種種,均見出作者功力之深厚圓到?!捌呤鴱男乃挥饩亍?,此之謂乎?!——嚴家炎魯迅先生曾經說,對自己喜歡的作家,除看他的專集,了解其文學史地位以外,“倘要知道得更詳細,就看一兩本這人的傳記”(《讀書雜談》)。坊間魯迅的傳記已有不少,朱正先生說他就寫了四本,但又說希望“這一本能夠保存下去”。我以為他有理由作這樣的期待。這本傳記不僅集魯迅史料研究成果之大成,而且作者也有自己的史料的獨立準備;同時作者對這些年學術界關于魯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的論爭,更有獨立的判斷,如“兄弟失和”,“魯迅與左聯的關系”,“魯迅與新月派和胡適的論爭”等,都在對事實的考釋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作者對魯迅既非仰視,也非俯視,而平視之的態(tài)度和眼光,或許更能給讀者以啟示?!X理群魯迅談及自己,總在自嘲;他平生寫過一兩回小傳,各數百字,事事一筆帶過;他知道自己偉大,但無所謂,不自戀。朱正先生的這本《魯迅傳》,應該不是魯迅傳記的頭一份,我不曾讀過其它,無從比較起,而也似乎不必讀,因魯迅身后即被意識形態(tài)的涂料弄得不像一個人。朱正先生作傳,平正寬厚,不知怎地使我想起魯迅老友許壽裳。許先生與魯迅太近,不及朱先生的有距離:這距離,是國家與時代付了多少代價才能有,其中連同魯迅先生被扭曲的身后名。書中史料的選擇與鋪陳,竭盡全力,以目下能夠公布與評說的程度,可謂用心良苦,尤以魯迅晚年與周圍諸人諸事的是非與糾葛,眼下暫且只能說到這一步。此后新的魯迅傳記,恐怕還會有吧,但愿晚來的作傳者在比今天更為縱深寬闊的歷史維度中,能夠參看這一本?!惖で唷兑粋€人的吶喊:魯迅1881—1936》不僅集魯迅史料研究成果之大成,而且作者也有自己的史料的獨立準備;同時作者對這些年學術界關于魯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的論爭,更有獨立的判斷,其可貴之處在于:第一,它集中運用了最近二十多年國內外發(fā)現的不少有關魯迅的新的資料,糾正了此前學界一些不確切乃至不正確的說法,體現了作者平時治學上的刻苦積累。第二,在體例上,多從難點、疑點下手,深入掘進與突破,力避面面俱到與泛泛而談。第三,以中肯細密的論析,推進了魯迅研究中某些關節(jié)點的解決。
編輯推薦
這是迄今為止最權威的魯迅傳記?!兑粋€人的吶喊:魯迅1881—1936》不僅集魯迅史料研究成果之大成,而且作者也有自己的史料的獨立準備;同時作者對這些年學術界關于魯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的論爭,更有獨立的判斷,其可貴之處在于:第一,它集中運用了最近二十多年國內外發(fā)現的不少有關魯迅的新的資料,糾正了此前學界一些不確切乃至不正確的說法,體現了作者平時治學上的刻苦積累。第二,在體例上,多從難點、疑點下手,深入掘進與突破,力避面面俱到與泛泛而談。第三,以中肯細密的論析,推進了魯迅研究中某些關節(jié)點的解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