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王立峰 頁數:329 字數:377000
內容概要
本書從政治哲學的視角研究人權。在分析和批判西方人權方案的基礎上,借助儒家傳統(tǒng)重構人權的道德基礎,并改進儒家倫理;區(qū)分道德正當性與政治正當性,明確人權與義務的邏輯關聯(lián)性和道德關聯(lián)性,確立基于人權的義務分配原則;從人權角度分析文化多元主義,把人權原理適用于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關系;從人權角度分析世界主義,強調人權道德的普世性與人權政治的特殊性,并區(qū)別人權的國際政治與人權的國內政治;借助人權改進自由主義民主的人性邏輯、道德基礎和程序機制;在厘清法治與人權關系的基礎上,分析國際法治和形式法治在保障人權上的局限性:最后,借助自由主義的政治汪成路徑,重新審視國家懲罰制度的合理性。
作者簡介
王立峰,男,漢族,1969年10月生,曾先后就學于山東大學法律系、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04年獲法學博士學位。曾任山東省高級法院法官,現任職于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人權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法哲學、政治哲學和人權理論。著有《懲罰的哲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政治與道德》(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與他人合著有《中國法律發(fā)展報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西方法學名著精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村民選舉權利救濟機制研究》(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年版),《選舉權利與司法救濟》(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年版)等。在《戰(zhàn)略與管理》、《政治學研究》、《法學研究》、《政法論壇》等發(fā)表論文多篇。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人權的批判理論
一從自然正當到自然權利
二人權的道德批判
三人權的法律批判
四人權的政治批判
五人權的社會批判
六結論
第二章人權方案與儒家倫理
一初始狀態(tài)的預設
二西方人權方案的邏輯
三儒家方案的邏輯
四儒家方案的疑問
五儒家方案改進
第三章人權與義務
一義務觀念的歷史沿革
二對當代自由主義人權觀的批判
三人權與義務的關聯(lián)性
四義務分配的原則
第四章人權與民主
一關于人權與民主關系的爭論
二 民主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三民主的邏輯缺陷
四 民主改進策略
第五章 人權與法治
第六章 人權與懲罰
第七章 人權與文化多元主義
第八章 人權與世界主義
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必須注意的是,邊沁是一位功利主義者。他認為,人們對社會契約的遵守和對政治義務的服從并不僅僅是一種道義或尊嚴的考慮,而是“遵守諾言,就會獲得利益,避免損害,其好處會大大超過如此多的懲罰所造成的損害的補償”,“服從可能造成的損害小于反抗可能造成的損害”。因此,對政治義務的服從與其說是社會契約的要求,不如說是出于功利的考慮。 密爾認為,每個人既然受著社會的保護,那么每個人對于社會也就該有一種報答;每個人既然事實上都生活在社會中,那么每個人對于其他人也就必須遵守某種行為準則,這是必不可少的。為此,他提出了限制個人行為的幾個條件:“首先是彼此互不損害利益,彼此互不損害或在法律明文中或在默喻中應當認作權利的某些相當確定的利益;第二是每人都要在為了保衛(wèi)社會或其成員免于遭受損害和妨礙而付出的勞動和犧牲中擔負他自己的一份(要在一種公正原則下規(guī)定出來)。這些條件,若有人力圖規(guī)避不肯做到,社會是有理由以一切代價去實行強制的。社會所可做的事還不止于此。個人有些行動會有害于他人,或對他人的福利缺乏應有的考慮,可是又不到違犯其任何既得權利的程度。這時,犯者便應當受到輿論的懲罰,雖然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傊粋€人的行為的任何部分一到有害地影響到他人的利益的時候,社會對它就有了裁判權,至于一般福利是否將因為對此有所干涉而獲得增進的問題則成為公開討論的問題。但是當一個人的行為并不影響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的利益,或者除非他們愿意就不需要影響到他們時(這里所說有關的人都指成年并具有一般理解力的人),那就根本沒有蘊蓄任何這類問題之余地。在一切這類情事上,每人應當享有實行行動而承當其后果的法律上的和社會上的完全自由?!睋p害原則并不意味著各人只顧自己,對他人漠不關心、人類彼此之間應當相互鼓勵、相互幫助。從功利主義出發(fā),密爾認為每個人對自己的關心總比別人對他的關心要直接與全面,因此別人不能將那些自己認為會對他有好處的想法強加于他。問題是個人并非隔絕于社會,一個人在生活中只關心自己的部分和涉及他人的部分通常很難區(qū)別。密爾給出的原則是,當一個人由于這種行為而背離了他對某人或一些他人的明確的義務時,這種行為就不是只關心自己的行為,應當受到道德的質問。
編輯推薦
《人權的政治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