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錢中文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07出版)  作者:錢中文 編  頁數(shù):492  

內容概要

  《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2011)》主要內容包括:略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電視藝術批評的方法論訴求、現(xiàn)代性徘徊的幽靈——法蘭克福學派主要代表的電影理論、對同一性的否定和抗拒——阿多諾批判理論中的生存論解讀等。

書籍目錄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我國當代文論建構淺議(代前言) 在中外交流中發(fā)展文學理論——“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當代中國文論建構”大會總結發(fā)言 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與比較研究 關于文化政治 “后理論”是什么 “后理論時代”馬克思主義宏大敘事的追求——伊格爾頓對“生命的意義”的思考 馬克思主義與解構主義——以德里達為例 略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電視藝術批評的方法論訴求 現(xiàn)代性徘徊的幽靈——法蘭克福學派主要代表的電影理論 對同一性的否定和抗拒——阿多諾批判理論中的生存論解讀 齊澤克:新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理論 巴特比式的“拒絕”與齊澤克“減法”的政治理論 歐美生產型文論:幾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論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論”之爭 學術史視角的引入對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重要意義 當代中國文化批評對西馬“奇觀”理論的研究及其反思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對中國當代文論建設的影響 錯位的話語與新時期文論癥候——論西馬藝術生產論對我國新時期文論的影響 從馬克思主義文論視閾看古代文論在當代文論建構中的作用 中西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觀念比較分析 從政治到審美:20世紀中馬文論意識形態(tài)觀念的發(fā)展軌跡及其與西馬差異 論中國當代文論建構的三個關系維度 當下實踐論美學的六種發(fā)展路向 以“尺”度人——我國美學界有關“兩個尺度”的論爭及其對人的探析 西方文論與中外文論比較研究 論“文化研究”的不足與政治經濟學的危機及哲學重構 中國比較詩學早熟態(tài)勢探因 情感結構模式的傳達——“表現(xiàn)”命義新讀 語言拆解或話語生產——后現(xiàn)代視閾中的20世紀中后期文學文本觀念 公共話語視閾中的語言變革與文學變革 在言說西方中抗拒西方——20世紀初漢語文論對西方文論的誤讀 毛澤東的“兩結合說”與“西方文論中國化” 劉勰與巴赫金: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巴赫金:形式主義者,或反形式主義者 蘭色姆與金圣嘆的文學形式觀之比較 “公共領域 公共性”問題之本土研究與演變 現(xiàn)代主義從何時開始? “想象”的中日之旅 對魯迅“無視”朝鮮“問題”的“關心”和討論——與韓國學者李泳禧先生商榷 中國文論研究 實例說明文化詩學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論繼承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體系建構——在華東師范大學的講演 文學制度:文學現(xiàn)代性的重要維度 淺論劉師培《南北文學不同論》與章太炎《文章總略》——從傳統(tǒng)文論通向現(xiàn)代文學理論的過渡環(huán)節(jié) 論朱光潛美學的現(xiàn)代主義性質及其思想來源 真:王國維美學思想的靈魂 試論戲曲目錄體批評的體制特點 論“和”:泰州學派何心隱美學思想的核心范疇 感悟印象完善——中國古典戲曲品評特點淺論 淺議莊子思想的邏輯軌跡 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身份認同的曲折——1949年以來中國文學理論學科史檢討與反思 現(xiàn)實主義文學: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 論新世紀長篇小說的大型對話 新媒介與新媒體文藝理論研究 網絡媒體語境下的文學現(xiàn)場 淺論“媒介即訊息”的文學意義 論新媒體對于文學發(fā)展的積極影響 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媒體奇觀——凱爾納對媒體現(xiàn)象的闡釋與反思 藝術的日常生活化與后終結時代的文學發(fā)展——以網絡寫作為例 當批評遭遇批評——論電子時代的學術批評 生態(tài)學時代的網絡文學研究 電視相親節(jié)目《非誠勿擾》中的性別敘事探析 附錄 附錄一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歷屆會議 附錄二《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來稿須知及稿件體例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大學文藝學學科的形成與內在機制、中共文藝政策的發(fā)展變化對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理論研究的影響等問題,也引起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者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董學文、童慶炳等學者就提出,為了弄清楚文藝學這門學科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應當對20世紀文學理論教材的編寫與引進,尤其是對20世紀30年代以后出現(xiàn)的中國學者以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為指導編寫的文學理論教材,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與總結。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頗為豐碩,僅出版的論著就有毛慶耆、董學文、楊福生主編的《中國文藝理論百年教程》,童慶炳主編的《新時期高校文學理論教材編寫調查報告》,張清民撰寫的以20世紀40年代文藝學教材為考察對象的《話語與秩序》等等。另外,幾部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著作,對文學理論教材編寫的情況也多有論述,有些還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設置專門章節(jié),如杜書瀛、錢競主編的《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董學文、金永兵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理論》,都是這樣處理的。程正民、程凱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文學理論教材與教學的歷史沿革》一書,則將文藝學教材與文藝學教學活動同時作為考察對象。此書用很大篇幅介紹了建國初期高校文藝學教學大討論,蘇聯(lián)專家在北大、北師大、人大開設研修班,以及從蘇聯(lián)引進文藝學教材的情況,分析了這些事件對之后中國文藝學教材的編寫體例、文藝學教學與學術研究隊伍的形成、學者的學術背景與知識結構等方面發(fā)生的重大影響。中國文學理論教學中的蘇聯(lián)模式及其影響,以及如何超越這一理論模式,吸納中國古典文論中的一些合理成分與當代西方文學理論研究的成果,建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體系,是文藝學教材與教學體制研究者著力探討的問題。由孟繁華撰寫的《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第三部》,在論述20世紀50—60年代的歷史時,則引入了對新中國形成的獨特的學術機構、學術團體的考察,以及對一些重要學術會議影響的分析,并注意到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學者社會地位與精神地位之間的矛盾與反差。這種研究,無論是研究思路,還是具體結論,對中國文藝學研究而言,都很新穎,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 三 當代學術史研究的思路,你可以說多多少少地與來自福柯“知識考古學”、格林.布拉特等人的“新歷史主義”有關,而實際上,它與中國古代的“乾嘉學派”之間的淵源關系卻更為直接?!扒螌W派”的學術傳統(tǒng)在20世紀初期曾經被梁啟超、章太炎、劉師培、胡適等人吸收改造,運用于包括文學史在內的歷史研究。也正是在這一學術傳統(tǒng)影響下,形成了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上第一個學術史研究的高潮。新中國成立后,以郭沫若為代表的“新史學”對舊史學的批判,就包含了對舊的學術方法的批判。于是,這條以考證與歸納為主,強調證據(jù)、強調“論從史出”的學術傳統(tǒng),基本上被人文學科主流的研究者拋在了一邊。這不僅給史學研究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新史學“以論帶史”、將某種外來的歷史發(fā)展模式硬套到中國歷史研究中去的做法,產生了許多問題;而且文學、哲學等學科同樣受到影響:在這些學術領域,外來的學說、觀點往往被不同時期的研究者當成普適的理論引入中國,到20世紀80年代,新舊思想與學說之間的更替如同走馬燈一般。與此同時,學者的學術話語往往帶著浪漫的“啟蒙”色彩與主觀的獨斷色彩,多數(shù)人不但沒有興趣與耐心做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甚至沒有耐心對自己的學術觀點進行學理上的充分論證。在追求前衛(wèi)與創(chuàng)造新思想的沖動面前,學術研究的基本規(guī)范被棄置不顧,學者的浮躁心態(tài)日益嚴重。90年代初學界關于“思想與學術”問題的討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一些學者這時候對學術史研究的倡導,就是試圖借此接通遠至“乾嘉學派”,近至梁啟超等人的學術傳統(tǒng),以糾正中國當代學術研究存在的上述弊端。

編輯推薦

《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2011)》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