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張軍 頁數(shù):271
內容概要
《中國當代文學史敘述研究》將眾多中國當代文學史著分別置放在歷史語境與中國當代文學史敘述史的鏈條中予以解剖,考證其獨有的敘述特征與學術意義、歷史淵源與影響。辨析束公開出版的文學史著的意義,比較同一文學史著不同版本之間的敘述差異,打撈曾被忽略的敘述內容、敘述方式及敘述評價,探究隱藏在共時性特征背后的文化政治學,歸納中國當代文學史著在敘述內容、敘述聲部與述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共時性特征與歷時性演變規(guī)律,并比較大陸內外文學史家的異同及相互影響。
作者簡介
張軍,男,1975年生于湖北宣恩,漢族。2010年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獲文學博士學位,論文獲華中師范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F(xiàn)為山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濰坊學院教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編撰研究。主持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廳項目、山東省文化廳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曾出版學術專著《流動的經典——柳青接受史研究》,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武漢大學學報》、《南方文壇》、《天府新論》等期刊發(fā)表文學史研究論文多篇。
書籍目錄
引言第一節(jié) 緣起與研究現(xiàn)狀一 緣起二 研究現(xiàn)狀三 既往研究的缺失與新的學術生長點第二節(jié) 研究對象、研究理論與研究線索一 歷史、文本、敘事二 話語立場、敘述聲部及述史方式第一章 “新中國”文學史第一節(jié) “新中國”形象塑造一 新的命名及策略二 新中國的形象化三 第一代文學史家的皈依第二節(jié) “社論式”寫作一 歷史書寫的在場性二 文本空間的單一性三 集體情緒的感召性第三節(jié) 逐漸激進的述史線索一 兩條路線斗爭的述史線索二 “不斷進步”的述史線索三 史學模式的機械套用第二章 “新時期”文學史第一節(jié) “新時期”新任務一 對“真”的共識與歧異二 對“全”的追求與調協(xié)三 黨性與理性的糅合統(tǒng)第二節(jié) “客觀化”寫史一 學科化建構二 教育教學的權威三 語言客觀化第三節(jié) 文學史分期的意識形態(tài)一 三分法和四分法二 不同的兩分法三 分期的潛規(guī)則第三章 走向“個人化”文學史第一節(jié) 多樣化文學史編撰格局一 政治話語讓渡權力二 知識話語日漸成熟三 個人話語浮出地表四 新的學人新的范式第二節(jié) “多聲部”敘述一 多方會談二 作為主持人的文學史家三 重組真實第三節(jié) 多元的述史方式一 多元化的文學史分期二 多元化的文學史情節(jié)……第四章 “他者”的文學史結語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文學史為民族國家這個“想象的共同體”提供了豐富的證據(jù)和精彩的內容。在新中國,中國古代文學史從語言、文字構成的歷史當中,尋找民族精神的祖先,建立國家文化的譜牒,以完成關于幅員遼闊、文明悠久的祖國的想象,將抽象的中國變成了感性的形象;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則通過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回顧,展現(xiàn)中國現(xiàn)代時期所經受過的屈辱挫折,以及廣大的仁人志士為華夏民族的新生譜寫的慷慨悲涼、昂揚奮進之曲,從而為新中國的誕生論證了歷史邏輯性;而本時期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就通過展示新的文學史概念、新的作家作品、文藝方針的選擇與闡釋來展示新的國家性質、新的政治制度、新的人文風貌、新的理想國民,以此確保所有國民對其保持高度的認同感與堅貞不渝的忠誠度,并確信新中國具有無可懷疑的合法性??梢姡膶W史的書寫與民族國家的新生互為因果,新的民族國家創(chuàng)造了新的文學史書寫,新的文學史書寫構建了新的民族國家?! ∫?新的命名及策略 盡管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當代文學史編撰者對新中國成立后這段文學歷史命名有所不同,而且這些不同的命名隨著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時限延長會讓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者苦惱不已,但是讓我們回到歷史的起點,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不同命名蘊藏同樣的一個意蘊,就是以新的國家的誕生為理據(jù),創(chuàng)建了“新”的文學史起源。這意味著一種斷裂與繼承,即對舊有事業(yè)的部分斷裂并由此有選擇地加以繼承從而開始一種全新的未來。而對于文學來說,新中國的成立帶來了“新”的文學,也即有“新”的命名,“新”的概念。 ……
媒體關注與評論
本書對當代文學史的編撰史作出了清晰的勾勒,對不同歷史時段的文學史編撰特色均有準確的描述。其中,尤以對“探索期”和“‘他’”的文學史的評述更見作者治學的功力:一方面能從紛紜復雜的文學史現(xiàn)象中歸納出言之有據(jù)的編寫范式,另一方面又能對各史家編撰的得失作出公允的評說,從而顯示出開闊的治學視野和富有個性色彩的評論立場。此書對于當代文學史的寫作與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錆h大學文學院教授 博導(樊星) 該書選題具有學術價值、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論文觀點大體反映近些年來文學史寫作和研究的一些聲音,并有一定的個人體會和認識。對文學史寫作的分期,也基本合理,其中一些提法不乏閃光點,如“社論式”寫作等。最可貴的地方是作者閱讀了大量的文學史著作,收集了很多研究性成果,資料非常豐富、充分。論文的整體結構較為合理,語言準確、流暢?! 执髮W文學院教授 博導(王學謙) 該書考察了大陸當代文學史著在文學史內容與體例、敘述聲部與述史方式等方面的共時性特征,梳理出了中國當代文學史敘述的歷時性嬗變規(guī)律,將改變中國當代文學史沒有編撰史的學術現(xiàn)狀。而其以敘述方式的視角來研究文學史編撰史,思路新穎,方法獨特,為文學史編撰史研究尋找到一種新的路徑。其對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中隱藏的文化政治學的分析也給予我們很多的啟示?! 綎|大學文學院教授 博導(賀仲明) 該書把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的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并把話語立場、敘述聲部和述史方式蘭條理論線索貫穿其中,形成經緯相錯的結構;并另加一章海外學者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整體說來,該書的理論思考相當清晰,結構相當緊湊,運用了較為豐富的史料,顯示了論者相當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較強的研究能力。本書也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A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博導(文貴良)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