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奚劉琴 頁數(shù):345 字數(shù):365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本《第三代新儒家的儒學詮釋與創(chuàng)新(以成中英杜維明劉述先蔡仁厚為例)》由奚劉琴著,作者對于第三代新儒家進行了相當廣泛和深刻的理解、分析和評價。在盡力掌握第三代新儒家文獻資料的基礎之上,分析了他們的思想,并對他們進行了專論、比較和總結。本書尤其彰顯了作為新儒學發(fā)展階段的第三代新儒家重要的內涵以及他們與前代新儒家的關聯(lián)與區(qū)別。但對他們思想內在的結構與他們之間的學術關系與比較,雖在此書中未能得到完全的解說,卻已或多或少地作為問題呈現(xiàn)出來。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提出了一個粗具規(guī)模的解析方式。
書籍目錄
導言
一相關概念的解析
二“第三代新儒家”與成中英、杜維明、劉述先、蔡仁厚簡介
第一章 傳統(tǒng)儒學研究
第一節(jié) “內在超越”與儒學的宗教性
一成中英:儒學的“終極與整體實在”
二杜維明:內在超越與“掘井及泉”
三劉述先:內在超越的“兩行之理”
四蔡仁厚:“攝人文于宗教”的儒學
第二節(jié) 儒家心性之學的闡釋與發(fā)展
一成中英:作為道德哲學之基的儒家心性之學
二杜維明:宗教與哲學交匯處的儒家心性之學
三劉述先:儒家心性之學的梳理與評價
四蔡仁厚:心性學——儒家哲學的根基
第三節(jié) 儒家道德與德性修養(yǎng)
一成中英:目的論與責任論相統(tǒng)一的儒家道德
二杜維明:仁與修身
三劉述先:仁與生生
四蔡仁厚:儒家的內圣成德之學
第四節(jié) 儒家認知之學
一成中英:道德—知識論
二杜維明:“體知”一對儒家德性之知的創(chuàng)造性闡釋
三劉述先:“良知”與“見聞之知”
四蔡仁厚:儒家“攝知于德”與知性之凸顯
第五節(jié) 小結
一“即儒學即宗教”
二心性學地位的肯認與發(fā)揚
三儒家道德理想的強調
四儒學知識論的凸顯
第二章 現(xiàn)代新儒家研究
第一節(jié) “新儒家”概念與人物的劃分
一成中英:知識理性與價值理想?yún)^(qū)分基礎上的新儒家
二杜維明:儒學的第三期發(fā)展與現(xiàn)代新儒家
三劉述先:廣義的“新儒家”與“三代四群”說
四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開展與人文關懷
第二節(jié) 當代新儒家人格研究與思想省察
一成中英:熊十力、方東美、牟宗三研究
二杜維明:熊十力、徐復觀、唐君毅研究
三劉述先:熊十力、方東美、牟宗三、唐君毅研究
四蔡仁厚: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研究
第三節(jié) 現(xiàn)代新儒家的功過得失探討
一成中英:具文化憂患意識的新儒家的貢獻及不足
二杜維明:“文化保守主義者”的人文精神之重建
三劉述先:新儒家的定位與省察
四蔡仁厚:現(xiàn)代新儒家的五大功績
第四節(jié) 小結
一“只識師門,不識門戶”——對門戶、道統(tǒng)說的反思
二當代新儒家人物研究的推進
三功過探討的準確性與客觀性
第三章 傳統(tǒng)反思與儒學現(xiàn)代化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儒學弊端反思
一成中英:中國文化的內耗與渙散
二杜維明:政治化儒家與五四反思
三劉述先:傳統(tǒng)文化限制的暴露與儒學的“三分法”
四蔡仁厚:儒學的“通盤文化大反省”
第二節(jié) 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一成中英:集“宇宙學、生態(tài)學、倫理學”于一體的儒學
二杜維明:儒學是“哲學的入學”
三劉述先:儒家真精神的現(xiàn)代意義
四蔡仁厚:儒學的“八大旨趣”、“四大價值”與“四大
貢獻”
第三節(jié) 儒學能否開出民主與科學
一成中英:作為西方人權思想根源的儒學與人文
主義的特征
二杜維明:儒家傳統(tǒng)與啟蒙精神的“對接”
三劉述先:“曲通”以成民主和科學
四蔡仁厚:“良知自我坎陷”的發(fā)揮
第四節(jié) 儒學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轉化
一成中英:儒學與現(xiàn)代性的整合
二杜維明:多元現(xiàn)代性與儒學的轉變
三劉述先:傳統(tǒng)·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
四蔡仁厚:儒學現(xiàn)代化的“兩大綱領”、“三個層次”
第五節(jié) 小結
一現(xiàn)代性觀照下批判意識的凸顯
二對當代新儒家“新外王”的擴充
三探源與重構:儒學價值的現(xiàn)代調適
第四章 中西會通與儒學世界化
第一節(jié)第三代新儒家與西方文化
一成中英:西方哲學方法論與本體論研究
二杜維明:對西學的吸收與排拒
三劉述先:中西比較哲學的開展與文化哲學
第二節(jié) 文明對話
一成中英:文明對話與本體詮釋學
二杜維明:新軸心時代的“文明對話”
三劉述先:儒學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對話
四蔡仁厚:宗教會通之“六大焦點”
第三節(jié) 儒學世界化的開展
一成中英:儒家德性倫理的整體化與儒學世界化
二杜維明:“文化中國”與知識分子的責任
三劉述先:“理一分殊”與世界倫理
四蔡仁厚:中國哲學的普遍性與其世界化
第四節(jié) 小結
一融攝西學、多向建樹的趨勢
二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儒學地位確認的轉變
三充分的對話意識
五章 結語
一成中英、杜維明、劉述先、蔡仁厚新儒學思想特色
二第三代新儒家的學思路向
三第三代新儒家的儒學詮釋與創(chuàng)新評價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杜維明十分贊同這一觀點。他說:“盡管社會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在人的成長中起重要的作用,但這些情感萌芽(四心和四端)的力量卻是道德和精神的自我發(fā)展的內在結構性原因。嚴格地說,道德性或精神性不是通過學習內化的,而是通過學習表現(xiàn)的。因此,在孟子傳統(tǒng)中,學習做人被看成內在道德和社會規(guī)范的一種‘相濡’,而不是把價值強加給未經(jīng)教養(yǎng)的心靈。”可見,道德的先天性是儒家修身的前提條件。 那么,修身如何進行?又如何實現(xiàn)?在杜維明看來,儒家的修身首先是進行“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訓練,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的涵養(yǎng)。杜維明引用了孟子的一段話來說明君子修身的全過程:“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比巳硕季哂刑熨x的四端之心,君子把行仁義作為畢生的追求,不斷進行自我超越。君子心懷惻隱之善,將這種德性實具于身并擴充之、光大之,并以這種善行融化人心,并達于神妙莫測。正是在經(jīng)歷“善、信、美、大、圣、神”的德性提高過程之中,君子把本源之善一步一步地擴而充之,最終達到了完美的境地。孟子又說:“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钡赖碌淖晕彝晟圃诿献友壑校嗍且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成就過程。當然,儒家自我修養(yǎng)的主體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各種關系的中心。杜維明引用《大學》的一段重要文字來說明這個問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毙奚碓谧晕遗c社群的關系中處于中心連接的位置,向內,是個人的經(jīng)驗學習與心智鍛煉;向外,則是家庭、社會、國家、天下穩(wěn)定與和諧的基礎。儒者正是通過修身實現(xiàn)了“內圣外王”的道德理想與社會理想。 當然,儒家的修身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杜維明認為,這一過程充滿了痛苦。《論語》中曾子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泵献右嗾f:“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痹谌逭唛L久的修身過程之中,痛苦是其中必經(jīng)之險阻,杜維明曾專門討論孟子思想中的意志薄弱問題。杜維明認為,與仁、義、禮、智等德性常處于潛伏的狀態(tài)、有時甚至于失落相比,人們的道德發(fā)展難免受到對當下滿足的渴望、錯誤意識、不可指望的習俗的逼迫等原因而具有了某些限制和惰性。這一沖突即儒者在修身過程中時刻必須面臨的痛苦。杜進一步思考認為,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朱熹的“堅苦功夫”、王陽明的“良知良能”等方法都是對這個痛苦很好的回答。痛苦是君子修身以至于完人的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對痛苦的體驗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情感,而且還提醒我們自己是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第三代新儒家的儒學詮釋與創(chuàng)新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