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范煜輝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04出版) 作者:范煜輝 頁數(shù):273
內容概要
《意識形態(tài)幻象的批判與超越:二戰(zhàn)后美國另種戲劇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二戰(zhàn)后,即1945年到2008年的美國戲劇,論述范圍包括美國的大眾商業(yè)劇和替補戲劇?!兑庾R形態(tài)幻象的批判與超越:二戰(zhàn)后美國另種戲劇研究》從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角度論述替補戲劇對美國主流幻象的批判與超越,文中把替補戲劇批判的意識形態(tài)幻象分為四種:理性主義、個人主義、民主自由和天賦使命幻象等?!兑庾R形態(tài)幻象的批判與超越:二戰(zhàn)后美國另種戲劇研究》將把非百老匯的替補戲劇放置到美國整體的戲劇產業(yè)體系中進行考察,在與百老匯大眾商業(yè)劇的互動關系中,解讀其所具有的批判幻象功能。
作者簡介
范煜輝,1980年生,浙江紹興人。先后畢業(yè)于紹興文理學院中文系、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南開大學文學院,2009年獲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博士學位?,F(xiàn)任教于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書籍目錄
緒論 意識形態(tài)批判立場的引入 第一節(jié)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第二節(jié) 回歸的戲劇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幻象的批判和超越 第一章 美國大眾商業(yè)劇和另種戲劇的生產 第一節(jié) 百老匯劇院與大眾商業(yè)劇 第二節(jié) 非百老匯劇院與另種戲劇 第三節(jié) 迎合策略導致批判的失效 第二章 理性主義的戕害與神秘主義的回歸 第一節(jié) 詩意:抵御理性主義的方式 第二節(jié) 狂歡化:理性主義的脫冕 第三節(jié) 合成神話:沖破理性主義的迷陣 第三章 個人主義的危機與人倫道德的重建 第一節(jié) 大眾傳媒時代個人主義的失落 第二節(jié) 人倫的崩潰:個人主義的惡果 第三節(jié) 對話的破裂:具有反抗功能的戲劇形式 第四章 民主自由的破產與他者的政治烏托邦 第一節(jié) 解構民主自由的“熔爐論” 第二節(jié) 侵犯民主自由權益的麥卡錫主義 第三節(jié) 民主自由話語崩潰后的烏托邦重構 第五章 天賦使命的破滅與異質文明交流的另種途徑 第一節(jié) 戰(zhàn)爭夢魘:天賦使命幻象的破滅 第二節(jié) 母性原則:異質文明對話的新途徑 結語 另種戲劇的力量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獨立戰(zhàn)爭之后的50年里,紐約的人口增長到了50萬,紐約的劇院也獲得了快速發(fā)展。在1798年,當時全美最好的劇院之一帕克劇院(Park Theatre)在查塔姆路成立,這家劇院有2000個坐席。在這種人口擴展的形勢下,有30多家劇院成立,表演也增加到了一周六次,每天晚上都會有不同的劇作上演。 19世紀,紐約公共交通網的形成推動了行業(yè)街區(qū)的出現(xiàn),當時干貨集中在珍珠街,珠寶集中在少女巷,報社集中在公園路,而銀行則集中于華爾街,這時新成立的劇院開始匯集于百老匯大街。1829年在百老匯與王子大街交叉口,有著近3000多坐席的巨型娛樂場尼布羅花園大劇院(Niblo's Garden Theatre)開業(yè),馬上成為聞名的夜總會,該劇院上演各種音樂劇和非音樂劇的娛樂節(jié)目。1847年阿斯特地段劇院(The Astor Place Theatre)開業(yè)。19世紀60年代美國南北戰(zhàn)爭后,經濟獲得快速發(fā)展,市民業(yè)余時間不斷增多,再加上便利的交通,進一步促進了戲劇表演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在紐約曼哈頓中城區(qū)百老匯大街上又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批劇場和音樂廳。1882年,卡西諾劇場(Casino Theater)成立,該劇場被認為是第一個專門演出音樂劇的劇場。1883年,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建成,這是美國戲劇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此后高水平的歐洲歌劇開始直接在美國上演,美國人在本土就能享受歌劇藝術。此外,1893年艾貝劇院、美國人劇院相繼成立。到19世紀末,百老匯劇院群已經初具規(guī)模。1883年,當時一位倫敦的游客這樣寫道:紐約沿用的策略是把這些(劇院)盡可能地匯集到一起,因此走出一家劇院之后要找到另一家實在是太容易了。紐約的劇院幾乎都集中在了百老匯。百老匯劇院區(qū)的形成不但有利于吸引觀眾,而且促進了日常的商業(yè)交往,演員、樂師和劇院經理知道到哪兒去找工作。到了19世紀中葉百老匯劇院群附近一些與戲劇相關的產業(yè)也已相當專業(yè)化。 這一時期上演的劇作基本上以詩體劇為主。當時美國劇壇占主導地位的是莎士比亞和18世紀的歐洲英雄悲劇,因此劇作家自然而然會效法這些劇作。作品大多取材于古代羅馬歷史或英國歷史,語言風格追求華麗,模仿貴族氣派,與現(xiàn)實相距甚遠。威廉?迪恩?豪威爾斯(William Dean Howells)曾絕望地哀嘆:“我們現(xiàn)在談美國戲劇,或者說沒有價值的戲劇,雖然我們劇院的舞臺布置已經非常奢華,所有的公共環(huán)境布置堪稱典范,空氣每15分鐘換一次,夏天還有人工的降溫手段,但是我們仍然沒有戲劇。”這種狀況到了19世紀中后期逐漸得到扭轉,寫實主義戲劇開始興起。美國戲劇團體逐漸分化為三類:藝術劇院、以籌款為基礎的勞工劇院與激進的流動團體,這三類劇院團體之間的界限也日益明顯。它們都為自己設立了美學目標,在表演、舞臺設計乃至導演選擇方面都具有自己的傾向性。 南北戰(zhàn)爭之后,百老匯逐步確立起它在美國戲劇業(yè)中的壟斷地位。鐵路網的密布使得原先百老匯外出巡演的費用大幅度降低,各地劇院老板發(fā)現(xiàn)引進百老匯戲劇比自己上演當?shù)氐膭∽鞒杀疽偷枚?,而且引進的劇作水平也更高。故而在19世紀90年代發(fā)起了一場口號為“直通紐約”(Direct from New York)的運動。在運動發(fā)起前參加巡演的演員只有282個,到了1904年則增加到了420個,百老匯劇作在地方上逐步有了不可撼動的影響力。這使地方性專業(yè)劇團由于受到百老匯的排擠而紛紛破產。 20世紀報紙和雜志日益普及給百老匯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契機。1900年僅在紐約一市就有15家日報,其中著名的有《紐約晚郵報》(The New York Evening Post)、《國際報》(Cosmopolitan)等。劇評也成為報上不可缺失的一個欄目,聚集了像約翰?托斯(John Towse)、希爾頓?切尼(Sheldon Cheney)、威廉?溫特(William Winter)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戲劇評論家和學者。特別是1898年哈里森?菲斯克(Harrison Fiske)任編輯的《紐約戲劇鏡報》(New York Dramatic Mirror)和1900年阿瑟?霍恩布羅(Arthur Hornblow)創(chuàng)辦的《戲劇雜志》(Theatre Magazine)都是介紹戲劇發(fā)展的重要專業(yè)報刊。這些陣地促進了觀眾對百老匯戲劇的了解,推動了百老匯戲劇的發(fā)展。
編輯推薦
《意識形態(tài)幻象的批判與超越:二戰(zhàn)后美國另種戲劇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二戰(zhàn)后,即1945年到2008年的美國戲劇,論述范圍包括美國的大眾商業(yè)劇和替補戲劇。讓人們有意識形態(tài)幻象的批判與超越,二戰(zhàn)后的美國另種戲劇研究,進一步了解更加深刻。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