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中國社科 作者:栗永清 頁數(shù):308 字數(shù):257000
內(nèi)容概要
栗永清編寫的《知識生產(chǎn)與學科規(guī)訓:晚清以來的中國文學學科史探微》從教育制度、學科體系、學術(shù)沿革三個維度對文學學科從晚清草創(chuàng)到今日形成枝繁葉茂、蔚為大觀的知識和理論系統(tǒng)的歷程,進行了極具實證精神的考察。
作者簡介
栗永清,男,1981年出生,山西大同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教研室教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美學、西方文論等課程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學術(shù)方向為文學理論、美學、中國文學學科史等。近年來在《文學評論》、《復旦學報》、《文藝爭鳴》、《東方叢刊》等國內(nèi)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十余篇,主持和參與國家、省、部級課題多項。
書籍目錄
寫在前面
導論
一 目光向下:思想史、學術(shù)史的當代演化
二 “中間環(huán)節(jié)”與學科史的訴求
三 “起源”的質(zhì)疑:學科史的譜系學方法
四 “命名”:學科史對起點的追問方式
五 課題研究史的回顧
第一章 學科的命名——“文學”現(xiàn)代意義之確立
第一節(jié) 中西會通與“文學”語用演化
一 《職方外紀》和《西學凡》
二 作為“教育”的“文學”
三 “文學”初識1jleralure
第二節(jié) “文學”學科的確立和現(xiàn)代“文學”觀的形成
一 中國知識界同“文學學科”的接觸
二 《奏定學堂章程》中“文學學科”的學科對象
三 現(xiàn)代“文學觀”形成的知識背景
四 “文學”觀念的塑造與形成
第二章 文學學科的展開與課程體系
第一節(jié) “新舊”知識體系的沖突——以林傳甲《中國文學史》為中心
一 學科史的開端:“文學學科”的獨立
二 缺少“專業(yè)興趣”的文學史撰述者:林傳甲
三 “第一位中國文學”教師與博雜的《中國文學史》
四 第一部《中國文學史》的學科史意義解讀
第二節(jié) 《奏定大學堂章程》的實施:以京師大學堂文學門第一批畢業(yè)生為個案
一 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的開辦與中國文學門的招學
二 第一批“文學本科生”的學習情況
三 新制度下的“舊學生”:分科大學文學門學生畢業(yè)走向
第三節(jié) 民國時期的文學學科
一 民國高等教育及課程概述
二 民國大學的中國文學學科專業(yè)課程設(shè)置
三 圖書出版視野中的文學史和文學概論
第三章 民國“文學理論”學科建設(shè)
第一節(jié) 民初北京大學的“文學理論”類課程
一 姚永樸與“文學研究法”
二 “西文藝學”考辨
三 “文學概論”的出現(xiàn)
第二節(jié) 《文心雕龍》與“文學概論”
一 《文心雕龍》與“詞章學”
二 “文學概論”:從“專書閱讀”到“羅列常識”
三 古代文論研究的展開
第三節(jié) 民國時期文學概論課程開設(shè)及其估量
一 學科草創(chuàng)期的《文學概論》教材
二 國文系的“教育目標”與“文學概論”知識的延展
三 民國時期“國文”教育
第四章 “文藝學”和文學本質(zhì)之思
第一節(jié) “文藝學”的登臨:學科的命名與規(guī)范
一 課程體系的新變
二 “文藝學”的語源考辨
三 從“文學概論”到“文藝學”:政治規(guī)訓中的學科走向
第二節(jié) “文學基本問題”和“文學本質(zhì)論”
一 文藝學“學科屬性”的失落:“基本問題”的變奏
二 “文學本質(zhì)論”的“回歸”
三 民國時期的文學“定義”
第三節(jié) 從“本質(zhì)論”看“文學本質(zhì)”
一 “文學的本質(zhì)屬性”與“文學本質(zhì)”
二 馬克思主義“文學本質(zhì)論”的運思之途
三 “意識形態(tài)”、“意識形式”與“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
四 “意識形態(tài)”:文學本質(zhì)的界說
結(jié)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