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馨香重求者滿山隅

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鄧睛南  頁數(shù):244  

內容概要

  中國近現(xiàn)代史是一部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迂回曲折的百年圖強史,在這段風云巨變的歷史中,幾代教育家篳路藍縷、薪火相傳,教育歷經(jīng)數(shù)次轉型,逐步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自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始,清政府開始興辦新式學堂;1901年上海地方政府創(chuàng)辦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將音樂課納入教學體系,開中國學校設置音樂課程之先河。1909年晚清學部又頒布了《奏請變通初等小學堂章程折》,其中正式規(guī)定“附人樂歌一科”,由此各地中小學堂才正式開設了“樂歌”課。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教育部于1月19日向全國通電頒發(fā)《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與此文同時頒布的課程標準正式規(guī)定了小學可加設唱歌科目,中學設音樂課,師范學校設音樂科目。伴隨著“五四運動”及“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西方資產階級教育理論、學校制度與教學法相繼傳人國內,運用于學校音樂等課程中,掀起了一股資產階級教育改革的熱潮,也催化了1922年新學制的誕生,奠定了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基石。

書籍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上海歲月
 第一節(jié) 清末甲午戰(zhàn)爭前后上海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形勢
 第二節(jié) 童年家教(1892.2-1906.1)
 第三節(jié) 啟明女校的教育(1906.2-1912.7)
  一 教會女校的興起
  二 啟明女校求學
 第四節(jié) 初為人師(1912.8-1915.1)
 第五節(jié) 離家出走
第二章 江蘇的教育活動
 第一節(jié) 江蘇宜興縣立女子高等小學任教(1915.2-1918.7)
 第二節(jié) 江蘇省立一師附小時期(1918.8-1927.7)
  一 江蘇近代教育概況(1912-1927)
  二 江蘇省立一師附小任教
  三 兼任江蘇省立第二女師音樂教師
 第三節(jié) 江蘇省立鎮(zhèn)江中學時期(1927.8-1930.7)
  一 江蘇鎮(zhèn)江近代教育概況
  二 江蘇省立鎮(zhèn)江中學任教
 第四節(jié) 江蘇省立蘇州女子師范學校時期(1930.8-1933.7)
  一 江蘇蘇州女子師范學校概況
  二 江蘇省立蘇州女師任教
 第五節(jié) 關于加入國民黨
第三章 浙江、福建的教育活動
 第一節(jié) 浙江省立杭州師范學校時期(1933.8-1938.1)
  一 浙江省立杭州師范學校
  二 浙江省立杭州師范學校任教
  三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杭師
 第二節(jié) 浙江省立溫州師范學校時期(1938.2-1938.7)
 第三節(jié) 浙江省立臨時聯(lián)合師范學校時期(1938.8-1943.1)
 第四節(jié) 國立福建音樂??茖W校時期(1943.2-1947.7)
  一 國立福建音樂??茖W校
  二 學校寄予厚望
  三 教學、演出活動
  四 教學研究
  五 擔任行政職務
  六 音專的學生
第四章 重返杭師
 第一節(jié) 杭州師范學校(1946-1965)
  ……
第五章 最后的日子
第六章 顧西林二胡教學研究
第七章 顧西林小學音樂教學法研究
第八章 顧西林校歌創(chuàng)作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第一章 上海歲月 第一節(jié) 清末甲午戰(zhàn)爭前后上海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形勢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起,中國早期一批有識之士逐漸從“天朝上國”的虛驕自大中清醒過來,開始號召全國進行由外及內、由淺到深、自上而下的革新。然而,作為清朝統(tǒng)治者,兩次鴉片戰(zhàn)爭都是以對列強逐步妥協(xié)投降為終,推行所謂的“俯順夷情”、“外需和戎”的方針,對內殘酷鎮(zhèn)壓農民起義,對外則“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而對戰(zhàn)爭失敗的歷史教訓及奮發(fā)圖強的努力方向卻全然無慮。在財政上以支絀為由,拒不采納開辦船炮廠,對“立譯館、翻夷書”了解外情,嗤之以鼻、束之高閣??梢哉f兩次鴉片戰(zhàn)爭,并未使清政府對外態(tài)度有什么改觀,中國社會較之鴉戰(zhàn)之前也未有什么大的變化。直至甲午中日戰(zhàn)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淮軍、湘軍潰不成軍,才使統(tǒng)治者迫于內外的局勢,鑒于自身的利益開始放眼看世界,學習西方,著手進行改革。 如果從鴉片戰(zhàn)爭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算起,20世紀前中國學習西方,在思想文化方面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時期:(1)19世紀初,清政府提倡“實學”,“經(jīng)世致用,,逐漸復萌;(2)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3)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洋務派自強運動,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4)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拋起維新思潮,光緒“百日維新”;(5)迫于內外局勢,清政府實行的“新政”;(6)民主共和思想的萌生,孫中山創(chuàng)辦“興中會”。以上思想文化的傳播在當時各有自身的優(yōu)缺點,其發(fā)展軌跡也是由“得物——學技——西用——取制——變思”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一個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然而這種切人民族靈魂的探索與認知卻包含著帝國主義的瘋狂欺凌,封建王朝的腐朽無能、任人唯親,以及農民起義忽左忽右的“滅洋”烈焰。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封建大國,中國一直保持著古老的農業(yè)與家庭小手工業(yè)相結合的自然經(jīng)濟狀態(tài),19世紀中葉,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對華擴張,中國自然經(jīng)濟逐漸解體,社會經(jīng)濟結構漸漸發(fā)生質的變化,開始向近代工業(yè)社會轉型。自鴉片戰(zhàn)爭《南京條約》簽訂上海開埠后,到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潰敗和《馬關條約》簽訂,正直民族危亡之時,上海這一臥虎藏龍之地,經(jīng)濟文化一躍而起超過珠江三角洲的廣州,成為中國首當其沖的經(jīng)濟貿易國際大都市。

編輯推薦

《只為馨香重求者滿山隅:音樂教育家顧西林生平與教學研究》詳細記載著他每節(jié)課的授課計劃與教學內容,這對于我們研究其師范音樂教學方法及教育思想仍具有寶貴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這一方面內容還有待尋找與挖掘。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只為馨香重求者滿山隅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