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金沖及 頁數(shù):266
內容概要
本書作者將自己近半個世紀治學中有關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的研究論述、史實考證、問題論辯、講座文稿等文章精選二十余篇結集而成,基本代表了作者幾十年來,關于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研究的主要成果。
作者簡介
金沖及,著名的辛亥革命史和孫中山研究專家。原中國史學會會長。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1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歷史系。歷任復旦大學團委書記、教務部副主任、教學科學部副主任,中共中央華東局、上海市委《未定文稿》主編,文化部政策研究室研究人員,北京文物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委員,復旦大學、上海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孫中山研究會秘書長、會長,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書籍目錄
我的治學經(jīng)歷
歷史科學的特性和作用
治學漫談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
作為世紀偉人的孫中山
論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興中會的成立
《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中譯本前言
救亡喚起啟蒙
——對戊戌維新運動的一點思考
《清議報》的兩重性
關于《開智錄》
“軍國民教育會”史實考辨
同盟會與光復會關系考實
——兼論同盟會在組織上的特點
同盟會領導的武裝起義
關于《政論》
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最初傳播
武昌起義告訴了我們什么?
武昌起義后各省獨立的鳥瞰
辛亥革命和中國近代的民族覺醒
孫中山和中國的近代化
對于中國近代歷史分期問題的意見
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辛亥革命研究的回顧和展望
附錄
主要學術著述目錄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對歷史,我們一般很難做到有這種直接的了解,主要是依靠前人留存下來的文字記載(當然還有一些地上或地下遺留的文物)。陳垣先生對古代史研究者,要求他們對留存的史料做到“竭澤而漁”。近現(xiàn)代的史料實在太多了,浩如煙海,誰也無法做到“竭澤而漁”,倒是有“望洋興嘆”之感,但也得詳盡掌握基本資料,盡可能地了解事實的總和,把它作為研究工作的出發(fā)點。現(xiàn)在有些作者(許多并不是史學工作者)不肯下這番工夫,只看到很有限的幾條材料,靈機一動,就想發(fā)表有“轟動效應”的“獨到見解”。許多毛病便是這樣出來的。 留存下來的文字記載和實物材料再多,總仍是有限的。特別值得注意:越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往往因為當時盡人皆知而不再在文字上記錄下來。后人再去推測或描寫,就往往容易失真。檔案資料一般說來比較可靠,但有時未必連貫,缺乏動感。就像電影的一張張膠片,都是孤立而靜止的,但通上電力在放映機里放起來,就仿佛重新活起來了。史學工作者不可能完全做到這樣,但有時也需要通過一種電力,那就是理解力,使書面上的資料仿佛在眼前活起來,力求真實地再現(xiàn)當年活生生的歷史場面,仿佛自己熟悉的事情那樣。能不能使歷史在你眼前活起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對那些文字資料究竟讀懂了多少。 文獻記載互不一致,是常見的事情。史學工作者還需要下細心的考辨工夫,不能看到同自己觀點相近的材料拿來就用,目的也在于力求接近歷史的真實。
編輯推薦
《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金沖及自選集》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