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研究

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高正  頁數(shù):37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諸子百家研究(增訂第2版)》是作者關(guān)于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研究成果?!  吧暇帯?、“中編”是思想研究專論,注重概念分析,縱橫對比,尋繹邏輯,重建體系,對從春秋末到西漢初的諸子百家學說,系統(tǒng)地提出了獨立的見解;“下編”是訓詁考據(jù)文字,繼承和發(fā)展了乾嘉樸學的考據(jù)方法,并對其作了理論上的探討;“附錄”則選收了本書初版時未收的和最近經(jīng)過修訂的若干重要研究成果?! ∽髡咦⒅亓x理與考據(jù)相結(jié)合,對傳統(tǒng)的“古文經(jīng)學”和“今文經(jīng)學”的研究方法,加以融會貫通,并吸收了20世紀以來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研究方法,對關(guān)于諸子百家思想的學術(shù)研究成果加以概括和總結(jié),填補了當前這方面的空白,為探索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綜合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作者簡介

  高正,男,1954年生,江蘇泰州人,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198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獲碩士學位。同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研究室工作,1988年任助理研究員.1993年任副研究員,2000年任研究員?! ⊙芯糠较蚺c研究范圍:中國先秦哲學與諸子百家思想。

書籍目錄

《諸子百家研究》序自序上編諸子百家概要一、諸子百家之學的淵源1.諸子百家的歷史背景2.諸子百家的思想來源二、諸子百家之學的興起1.道家(一):老聃、關(guān)尹2.兵家(一):孫武、司馬穰苴3.儒家(一):孔丘及其弟子三、諸子百家之學的鼎盛1.儒家(二):子思學派2.墨家(一):墨翟及其弟子3.法家(一):李悝、吳起4.農(nóng)家:許行5.數(shù)術(shù):甘德、石申6.道家(二):楊朱、子華、詹何7.法家(二):商鞅、尸佼、申不害、慎到8.兵家(二):吳起、孫臏、尉繚9.縱橫家:鬼谷子、張儀、蘇秦、公孫衍10.稷下學派:彭蒙、田駢、宋钘、尹文、《管子》四篇11.儒家(三):孟軻、《五行篇》12.名家:惠施、兄說、公孫龍13.道家(三):列禦寇、莊周14.墨家(二):《墨經(jīng)》四、諸子百家之學的轉(zhuǎn)折1.儒家(四):茍況2.陰陽家:鄒衍3.方技:秦越人、《黃帝內(nèi)經(jīng)》4.黃老學派:《文子》、黃老帛書、《鶚冠子》5.雜家(一):呂不韋和《呂氏春秋》6.法家(三):韓非7.小說家五、諸子百家之學的終結(jié)1.雜家(二):劉安和《淮南子》2.儒家(五):陸賈、賈誼、董仲舒中編先秦道家思想評議一、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從順應(yīng)自然到天人合二、人性與道德的關(guān)系:從返樸歸真到回歸自然三、個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從清靜無為到齊一超脫四、人與生活本身的關(guān)系:從知足貴身到執(zhí)道生法五、結(jié)語:先秦道家思想的特點和價值……下編附錄

章節(jié)摘錄

  《易傳》中所論的“天”,主要反映自然之天,有時也承認有意志的主宰之天的存在,可見對原始宗教的影響還有所保留。這和《老子》比起來,是稍有倒退了。“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萬物之中,唯有人可與天地并列,稱為“三才”。人高出萬物之上,對天地有裁成輔助的作用。老子認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將“王”與“道”、“天”、“地”并列;曾子認為“圣人為天地主,為山川主,為鬼神主,為宗廟主”,更突出了“人”的作用。《禮運》云“圣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中庸》云“能盡人之性”,“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只云“與天地參”而不稱“為天地主”,均與《易傳》-致。和曾子比,稍有差異。《易傳》中“終則有始”、“反復其道”的循環(huán)變化觀,則顯然吸收了老子“周行而不殆”、“反者道之動”的思想;而“精氣為物”的氣化論,則上承《曾子天圓》,下啟《管子·內(nèi)業(yè)》、《莊子·知北游》,一直影響到宋代的張載、清代的王夫之?!  兑讉鳌氛J為,“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天地之道在于陰陽流行,日月普照,四時更迭,草木蕃息,生生不絕;人之道在于仁義道德,倫理規(guī)范。人是萬物之靈,故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存在著一致性;而道德原則乃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效法,故“人道”應(yīng)效法“天道”,圣人“則天”、“效天”。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諸子百家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