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作者:孫朦
前言
孟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xu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學(xué)說和思想,在中國古代成為僅次于孔子的最有影響的儒家宗師,從而獲得了“亞圣”的稱號,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生活于戰(zhàn)國時期,當時,各國諸侯最盛行的學(xué)術(shù)是兵家、法家,以尋求富國強兵之路。孟子懷著救民于水火的救世理想,肩負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推行仁政。他們先后游說了齊、宋、滕、魯?shù)葒? 在孟子60多歲的時候,他回到了故土鄒國。雖然在外游說多年,仍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但孟子還是決定,從此不再出游,而是在家鄉(xiāng)興學(xué)辦校,廣收門徒,與萬章、公孫丑等弟子答疑解難。編著《孟子》。 《孟子》一書記述了孟子一生的主要言論、活動及其思想學(xué)說。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fā)展?!墩撜Z》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么《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后世的散文寫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從北宋開始,《孟子》一書即取得儒家經(jīng)典的地位。南宋時,朱熹將《孟子》和《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宋到明、清,“四書”成為士子必讀之書。 孟子的主要思想智慧是:仁、義、善。此外,他還十分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自覺性。例如,孟子對于士階層的要求是嚴格的,認為無論環(huán)境多么惡劣,也要奮發(fā)向上,把惡劣的環(huán)境當做磨練自己的手段。應(yīng)該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丈夫。 家長里短說孟子的大智慧,就是將孟子的智慧進一步大眾化,通俗化,讓其脫離令人敬而遠之的傳統(tǒng)文化的壁壘,脫離教條式的機械說教,從而更好地為普通人所接受,發(fā)揮它對于日常生活的指導(dǎo)作用和價值。 本書主要通過《孟子》中言語片段的引用、闡述、詮釋、點評來論說孟子的智慧,將孟子的智慧之光一一領(lǐng)略,消化吸收,為己所用。最終,相信被成稱“亞圣”的智慧之師——孟子,定會讓人們的生活也變得智慧起來。 孟子生平 孟子,名軻,字子輿,生卒年月尚無定論。目前一般認為是公元前372年出生于戰(zhàn)國中期的鄒國(今鄒城人)。 孟子出身于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顯赫一時的孟孫。孟孫是慶父的后人,慶父是魯桓公三個有名的小兒子之一,當時民諺所謂“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指的即是其人其事。孟孫與慶父的兩個弟弟叔牙、季友之孫一一叔孫、季孫齊名,合稱“魯國三桓”,為魯國晚期實際的執(zhí)政。這其中季孫實力最強,也最有名,《論語》:“季氏將伐顓臾”,這“季氏”指的即是季孫。魯國系周公旦的封地,因此從本姓上來說,孟子當與周天子同宗,姓“姬”。 雖然孟子為名門之后,但他出生時,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后,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 孟子3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yǎng)成人。孟母是一位極有見識又精于教育子女的人,對孟子管教甚嚴,有“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流傳至今,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從小立志學(xué)儒習(xí)禮,15歲左右便離家赴魯求學(xué),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子思子之門人,“治儒學(xué)之道,通《五經(jīng)》,尤長于《詩》、《書》?!保ń寡睹献诱x》),孜孜不倦,旦夕勤學(xué)二十余載,成為鄒魯一帶名儒。這段時間內(nèi),也就是大約30歲到40歲之間,學(xué)有所成的孟子在鄒魯一帶收徒講學(xué),設(shè)教育人,宣揚儒家的仁義學(xué)說,學(xué)生弟子有數(shù)百人之多。 孟子四十歲后,開始帶領(lǐng)他的學(xué)生們周游列國,“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往來各國間”(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孟子先后游歷了齊、宋、滕、魏、魯?shù)葒?,前后?0多年,任齊卿數(shù)年,在魏受到禮遇。 齊威王二十八年(前329年),孟子初到齊國,恰逢齊威王立稷下學(xué)宮納賢。孟子慕名來齊,希望通過齊威王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通過以德服人,施行仁政,反對戰(zhàn)爭。但齊威王對孟子的主張并不感興趣,一心只想用武力統(tǒng)一天下,爭霸中原。兩者政見不同,所以孟子沒有受到齊威王的重用。孟子在齊大約住了有兩年的時間,齊威王三十年(前327年)孟母去世,孟子離齊歸葬。行喪三年后返齊,仍然難以施展政治抱負,只好離開齊國。臨行前,齊威王贈金百鎰,孟子拒而未受。 孟子離開齊國后,聽聞宋國要實行仁政,便帶領(lǐng)弟子們前往宋國。在宋國,孟子以幼子學(xué)語為比喻,通過與宋臣戴不勝的談話。強調(diào)、了環(huán)境的重要影響和任賢使能的重要性,告誡戴不勝要多薦賢士。孟子在宋期間,滕國的世子即后來的滕文公曾兩次拜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向滕文公講述了許多關(guān)于仁政的道理。但孟子看到宋國對施行仁政缺乏誠意,并不能按照自己的主張去做,于是離開了宋國。 孟子離開宋國后,約在前323年回到家鄉(xiāng)鄒國。公元前322年,滕定公去世,滕世子派人至鄒拜見孟子,詢問辦理喪事的有關(guān)事宜。這一年,魯平公任用孟子弟子樂正子為政。孟子認為樂正子愛好善言,對自己仁政理想的實現(xiàn)會有幫助,于是來到魯國。在樂正子的舉薦下,魯平公打算接見孟子,但有小人從中阻撓,孟子的仁政計劃再次落空。 滕文公嗣位,孟子便來到滕國。滕文公對孟子十分敬重,讓其館居于上宮,凡事都要請教于他。作為一個開明的君主,滕文公對孟子是尊敬的,而作為為君信任的臣子,孟子卻有些“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滕文公問孟子“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時,孟子只是說了些君民上下同心、與國家共存亡之類務(wù)虛不務(wù)實的話,讓滕文公頗感不滿。孟子最后在滕國的處境頗有些尷尬,為施行仁政而付出的努力再次落空。于是,孟子離開滕國來到魏國。孟子來到魏都大梁時,在位已五十年的梁惠王已經(jīng)70歲左右了。對于孟子的到來,梁惠王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因此,他一見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回答:“王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他精辟地分析了大夫、士庶人舍棄仁義而追逐私利的危害性,闡明了“先義后利”的義利觀,并根據(jù)自己的仁政學(xué)說為魏國設(shè)計了一幅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yè)、老有所養(yǎng)、養(yǎng)有所終的“王道”藍圖。遺憾的是,孟子在魏期間,雖然受到梁惠王禮遇,但其為政主張并未得到采用。到魏的第二年,梁惠王卒,襄王即位。孟子離開魏都大梁。時值齊宣王初立,努力復(fù)興稷下之學(xué),于是孟子又到了齊國。 公元前319年,齊宣王繼位,恢復(fù)了建于臨淄城西的“稷下學(xué)宮”,一時間,匯集了上千名士,成為當時政治咨詢、學(xué)術(shù)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場所。于是,孟子再次前往齊國,希望在這里能夠?qū)崿F(xiàn)他的理想。齊宣王聘他為客卿。 在稷下學(xué)宮,孟子吸收各家所長,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較全面、系統(tǒng)地闡明了君仁臣義、尊賢使能、以民為本、統(tǒng)一天下等仁政理論。這既是孟子從事政治活動的一個重要階段,又是其思想發(fā)展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孟子的仁政主張曾使齊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贊賞,但齊王欲以武力稱霸諸侯,與孟子產(chǎn)生了分歧。由于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孟子離開齊國返歸故里。 回到鄒國時,孟子已60多歲,從此他不再出游,一心在家鄉(xiāng)興辦學(xué)校,廣收門徒,與萬章、公孫丑等弟子答疑解難,編著《孟子》。此書記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論、活動及其思想學(xué)說,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壽84歲,葬于鄒國境內(nèi)(今鄒城市城東北約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子林。鄒國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廢除了在冬至日賀冬的習(xí)俗。 孟子去世后,經(jīng)歷代學(xué)者的推崇,逐步確立了儒學(xué)嫡系傳人的地位,東漢趙岐首稱孟子為“命世亞圣之大才”。元至順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加贈孟子為“鄒國亞圣公”,這是孟子始被封建朝廷尊封為“亞圣”。從此,在中國歷史上,“亞圣”便與孟子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內(nèi)容概要
孟子,是開『仁、義、禮、智』之善端的曠世先賢;孟子,是創(chuàng)『修、齊、治、平』之源頭的古今至圣。
站在巨人肩上的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產(chǎn)生了空前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學(xué)習(xí)孟子的智慧,領(lǐng)悟和體驗智者的心得,你將成為生活中的一個充滿浩然之氣的智者。
書籍目錄
重義輕利.把握人生
與其獨樂,不如眾樂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損人利己.大失人心
仁者無敵.人性管理
尊老愛幼,人之美德
解決問題,抓住根本
匹夫之勇,難成大事
胸懷天下,可有作為
瑕不掩瑜.人無完人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剛愎自用,處事大忌
人心向背,左右大局
浩然之氣.君子風(fēng)度
以德服人.心悅誠服
背離仁義,自取滅亡
愛人之心,人皆有之
善于反省,提升自我
與人為善,君子德行
既講原則,又要靈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禮賢下士,看重人才
不義之財,君子不受
勇于納諫,有過則改
立天地間,做大丈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阿諛諂媚,君子不為
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自律自強,自我管理
察言觀色,識人之術(shù)
靈活變通,巧妙行事
侍奉父母,孝之根本
領(lǐng)導(dǎo)下屬.和諧相處
有所不為,方有所為
換位思考,理解他人
胸襟廣大,寬容他人
君子之交,貴在品德
一暴十寒.未有生者
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為人處世,不失禮節(jié)
以鄰為壑,害人害己
君子立世,誠信為本
集思廣益,博采眾長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懷羞恥心,自尊自愛
志存高遠.能成大事
處理問題,分清緩急
若盡信書,不如無書
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比松谑?,最難看破的就是名利二字。面對名利,取利還是取義,是兩種價值取向,它們也會帶來不同的人生道路。 重義的人,把親情、友情、愛情放在生命的首位,這樣的人能夠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重利的人,則是金錢至上,為了金錢不惜鋌而走險,走下去可能就是懸崖?!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敝挥小爸亓x輕利”,才能把握好人生的航標。 北宋名臣蘇東坡,被貶謫后來到常州。由于當時的官員給他的是棟土房子,風(fēng)雨飄搖中岌岌可危,于是蘇東坡用一生的積蓄買了一套房子。 一次,蘇東坡出去散步,看到有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婦人在路邊哭泣。蘇東坡就問老婦人為什么傷心。老婦人哭訴道:“兒子不孝,把我居住多年的老宅賣給別人,把我趕出了家門,無處安身?!碑斃蠇D人告訴蘇東坡老宅地址的時候,蘇東坡才明白自己買下的房子就是這位婦人的。蘇東坡當即將房契掏出,在老婦面前燒掉。第二天,蘇東坡找來老婦人的兒子,囑咐他將老母親請回老宅。自己仍然住著那棟漏風(fēng)漏雨的小土房。 重義輕利,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處理群己關(guān)系的一條基本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tǒng)美德。義和利問題,講的是道德原則和物質(zhì)利益的關(guān)系問題。 義,一般地是指合乎正義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利,就是指物質(zhì)利益。重義輕利,不是一般地反對“利”,而是指見到利益,應(yīng)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義,該取的可以取,不該取的不應(yīng)據(jù)為己有,即義然后利,亦即孔子說的“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 北宋熙豐年間,在京師的樊樓旁邊有一座小茶館,生意非常興隆。 有一天,一位從邵武來的李姓客人,與一老友在此小茶館敘舊飲茶。因天氣比較熱,李姓客人便脫下了外衣,把帶的數(shù)十兩金子隨手放到了茶桌上,結(jié)果走時卻忘記了拿。李姓客人離開茶館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遺失了金子,但心想這個茶館中往來的人那么多,肯定找不回來了,也就沒有回去尋找。 三四年后,李姓客人再次來到這家茶館,他并沒抱希望,只是隨口說自己三四年前曾在這里遺失過東西。茶館老板昕后想了想,問道:“你那天是不是穿著毛衫坐在這里?”李姓客人說:“是啊?!庇謫枺骸巴阍谝黄鹱谶@里的人是不是穿著皂皮襖?”答:“是啊。”茶館老板說:“那些東西被我撿到了,那時也趕快出去追趕,但你們走得很快,在那么多人中一時也沒有辨認出人,于是就把東西放了起來。心想你們明天肯定會回來尋找。我從沒有打開過,但覺得很重,想必是黃金白銀之類的東西。如果你說的塊數(shù)重量相同,你就拿回去吧!”李姓客人說:“如果能找到,我就與你平半分?!辈桊^主人笑而不答。 李姓客人跟隨茶館主人來到一小棚樓上,發(fā)現(xiàn)樓上放了很多鞋、傘、衣服、器皿等他人遺失在這里的東西,而且上面都貼有字條,寫有某年某月某日,大概是什么樣的人所遺失。如果不知道的,就寫著不知道。在一個樓角中找到一個小包袱,封記從沒有打開過,上面寫著某年某月一位官人所遺失在這里的。 下樓后,茶館主人同眾人再次詢問李姓客人包袱中金子的塊數(shù)重量。李姓客人答出來后,茶館主人打開包袱一看,果然同李姓客人說的相符,便把包袱全部還給了他。 李姓客人為表示感謝,要留下一半金子給茶館主人。茶館主人說:“官人想必也讀過書,怎么這么不會看人呢?古人明辨義利之分,我如果重利輕義,就把東西藏起來不告訴你,你又能怎樣呢?又不能官法相加?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總怕自己有愧于心的緣故??!” 李姓客人知道他不會接受,非常羞愧,對其一再施禮拜謝,茶館主人則不斷地謙讓辭謝。后請茶館主人到樊樓去飲酒,結(jié)果茶館主人也堅決推辭了。 當時茶館中五十多人,大家都非常感慨。的確,做人都是下坡容易上坡難,往下走、隨波逐流省力,而堅守信念和道德卻需要長久的意志和勇氣,難度就要大得多了。如果茶館主人暗中偷拿了客人遺失的錢財,開始總是覺地雖然得了便宜,但良心還是受到譴責。可如果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天長日久,貪財?shù)氖乱患陌l(fā)生,以至于控制不住自己,這個人就蛻變成一個缺德的貪財小人了。古代成語中有個詞叫“一介不取”,就是說,不是自己應(yīng)該得到的一點都不能要,哪怕像一粒芥菜子那么微小的、一點點小東西也不拿,才是守法、輕利。 當今社會,很多人由于重利而棄義,為了攫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惜昧著良心去坑蒙拐騙,甚至連自己的親人也不放過,最終鋃鐺入獄,眾叛親離。我們應(yīng)該向古人學(xué)習(xí),傳承重義輕利這種良好的品德,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編輯推薦
《家長里短說孟子的大智慧(經(jīng)典珍藏本)》主要通過《孟子》中言語片段的引用、闡述、詮釋、點評來論說孟子的智慧,將孟子的智慧之光一一領(lǐng)略,消化吸收,為己所用。最終,相信被成稱“亞圣”的智慧之師——孟子,定會讓人們的生活也變得智慧起來。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