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或基爾克郭爾

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丹]京不特  頁數(shù):307  字數(shù):24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引言本書原本是我2002年在南丹麥大學哲學系的讀magister artium學位(一個比碩士多一年比博士少兩年的學位)時的論文,原標題是《自我的辯證法:——基爾克郭爾對自我的存在主義解讀作為黑格爾思辨性的自我意識發(fā)展史的對立面》。學業(yè)結(jié)束后,我就開始翻譯基爾克郭爾的著作。我最初知道一點關于基爾克郭爾是在80年代。是在上海,那時我讀到一段卡夫卡日記中文譯文,在這日記中卡夫卡談及他買下了基爾克郭爾的《非此即彼》,很興奮。然后我又在一篇翻譯的文章中讀到對卡夫卡和基爾克郭爾的比較。那是卡夫卡一封信中的《海妖》和A在“間奏曲”中以“不幸的人……”來描寫詩人的那一段。我?guī)缀跄軌虮吵鲞@一段文字,雖然我在之后忘記了基爾克郭爾是一個丹麥人,——因為卡夫卡的關系,我錯把他記成一個德語國家的人。在我到了丹麥并且重新知道了他其實是一個丹麥人時,我一直有著想要深入閱讀他的著作的愿望。首先我聽說他是一個存在主義者,后來我又以為基爾克郭爾就是以《非此即彼》中“間奏曲”隨想的方式來思考人生的人。再后來我知道了,他事實上在對生命的解讀中把人生表述為處于各種不同的階段。然后,我開始閱讀他的著作。在我開始了我的哲學課題之后,我注意到了基爾克郭爾針對黑格爾體系的立場。一開始,我把基爾克郭爾與黑格爾之間的區(qū)別看做是一種純粹的方法論與認識論方面的區(qū)別,正如康德和黑格爾。但是,在通讀了基爾克郭爾的所有筆名著作之后,我發(fā)現(xiàn)了基爾克郭爾對黑格爾哲學的清算其實是立足于一種與黑格爾截然不同的人生觀之上,——這里所涉及的其實是關于“怎樣解讀自我和人生”的問題。當然,在他們之間無疑是有著很大的方法論上的區(qū)別,但關鍵的分界在于:是“個體的自我應當被解讀作世界發(fā)展史整體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并因此被融合揚棄于普遍人性之中”,還是“個體自我應當與自己發(fā)生直接關系并且將自己與‘那普遍的’區(qū)分開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真存在”。關于自我和意識的哲學問題并非始于黑格爾,也沒有終結(jié)于基爾克郭爾。步入這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一定就必然是關于自我,也會可能是關于其他;而這“其他”東西卻迫使哲學家們不得不刨根溯源,以至于提出關于自我和意識的問題。在笛卡爾之前,西方人總是設定“在大千世界的背后有著形而上學的秩序”并且探研這秩序;這時,對于人類,現(xiàn)象世界有著神學方面的意義。然后啟蒙帶著各種各樣的科學來了;于是,世界的神學意義性就被免除了,剩下給人類的,就只是機械性的東西。于是人們就開始相信,人類通過自己所具備的理性能夠達到一切。漸漸地,人類把自己看成為世界的依據(jù)和自身的基礎。舊有的形而上學的秩序開始瓦解;作為思維主體的人類開始放眼世界,而不將自己看成世界秩序中的一部分,——他們成為了認識改造者;這樣,人們努力著在人文主義的基礎上為世界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秩序。然而,通過人類這樣的努力,事實恰恰顯示出:新的秩序并不能就此取代舊的形而上學。某些東西并不是這個由我們主觀決定的世界所能夠包容的。人類不得認識到:在表象“現(xiàn)實”的背后存在有“某種東西”,并且它決定著表象世界。首先為理性的認識能力給出了限定的是康德。理性只能夠認識作為有相的萬物:世界對于我們的經(jīng)驗來說是現(xiàn)象世界、對于我們的意識主體來說是客體。我們的理性沒有認識“物自身(das Ding an sich)”的能力。不僅僅是世界,就是我們的意識主體本身也一樣:通過理性我們只能認識經(jīng)驗自我(就是說,那被當做了“意識主體的對象或者客體”的意識主體),而先驗的自我則無法被當做認識的對象,并且作為本體自我只有在它的道德意志之中才表露出一些自身。主觀認識內(nèi)容與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物自身”之間的鴻溝,成為德國唯心主義所努力想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哲學家們做出各種各樣的努力嘗試,想達成兩者間的調(diào)和。一直到黑格爾。黑格爾建立了一種新的、思辨的哲學。通過這種思辨哲學,他將“那先驗的”融化進主觀(對于黑格爾,主觀、自我、自我意識、精神和絕對知識這些名詞都是對同一樣東西的不同命名)。在黑格爾的體系中,世界史和自我意識史被化作一體,作為個人的個體主觀只是“那絕對的”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內(nèi)在的必然性決定了發(fā)展方向。但是,純粹從“客觀科學”的角度看,這樣的一個體系卻是建立在思維的循環(huán)之上的;從主觀的立場看,對人的解讀畢竟不可等同于對物的解讀,我們還要進一步考慮到意志、自由和人的內(nèi)在行為。所以,在黑格爾之后,歐洲大陸哲學所關注的問題更多的是意志的問題。(“從唯心主義到‘唯心主義之后’的運動經(jīng)常被理解為一種從‘作為意識的人的思考’的哲學到一種‘將意志提高到首位’的哲學轉(zhuǎn)換?!盇rne Gr?n:Subjektivitet og Negativitet:Kierkegaard.S.218.)對于基爾克郭爾,哲學道路又重新轉(zhuǎn)向那人的認識不得不卑屈地作出自我限定的領域之內(nèi);但是反過來,主體自我則不僅僅是觀察研究的對象,而且也是意志行為的存在中的進行者。他對黑格爾的“新邏輯”(一種試圖取消矛盾律的“泛邏輯”)進行了清算,并且,他在認識的極限處導入了“依據(jù)于悖論”的信仰。(從某種角度看,基爾克郭爾可以算作是向康德的回歸,比較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前言中所說:“我不得不放棄知識以便讓信仰得到位置”?!禟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Vorrede.BXXX./S.30.)作為與黑格爾的“那內(nèi)在的、思辨的”相對立的概念,“悖論”和“跳躍”具有超驗的(transcendent:超越經(jīng)驗的)色彩。在問題牽涉到了存在的人生時,那么我們所立足的地方就應當是超越的所在,而不是內(nèi)在的領域;這樣,對自我的解讀就不是自我的思辨性反思,而是自我的與自身直接發(fā)生關系(selvets forholden-sig-til-sig-selv)。對自我意識的解讀經(jīng)過了一個從“對意識主體的客觀認識”到“主觀參與的意志解讀與對主體所具的認識二者間的綜合”的過程。在這里,我將進入基爾克郭爾通過將人本身作為核心而達到的關于主觀性的解讀,并且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自我意識觀(特別是意識發(fā)展史觀)和基爾克郭爾的存在主義自我觀作出比較。兩方面都有自己的辯證法,因此,我也努力對黑格爾之前的辯證法思維和自我意識解讀的發(fā)展歷史作一下概觀;然后我們看一下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中的自我意識發(fā)展史。在基爾克郭爾那里則有各個不同的人生階段,深入到基爾克郭爾的著作就難免觸及知識和意志(自由)之間、主觀思維和客觀思維之間等等的關系;這樣,我們就被導向一個關于基爾克郭爾對黑格爾的批判的解讀,以及兩種立場的相互關系。相對立于黑格爾的以世界的歷史發(fā)展作為一種內(nèi)在理性進程的樂觀展望,我也將提一下當代哲學對理性的批判立場:我附上阿多諾和霍克海姆對《奧德修斯》的啟蒙批判性的解讀,這樣我們就可以看見,那本來是為自由意志服務的知識,作為一種客觀理性,到后來是怎樣倒戈相向反過來對人類意志本身(自我主體)進行反噬的。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論述基爾克郭爾對于自我的存在解讀的哲學著作?;鶢柨斯鶢柕娜松軐W思想可以理解為是黑格爾思辨哲學的對立面,因此,本書以黑格爾哲學作為對照來闡述基爾克郭爾的主要著作,使讀者對基爾克郭爾人生哲學有一個全面的、整體的了解。

作者簡介

  京不特,1965年生于上海,2000年加入丹麥國籍。1986年上海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理學士,1999年南丹麥大學哲學系文學士,2002年南丹麥大學哲學系magister
artium?,F(xiàn)于丹麥基爾克郭爾研究中心從事翻譯工作。譯有《非此即彼》《重復》《概念恐懼》《致死的病癥》《畏懼與顫栗》《愛的作為》《人生道路中的諸階段》等。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哲學史上的辯證法思維方式和對意識主體的自我認識
概觀康德之前的哲學思想歷史背景
康德的嘗試
康德和黑格爾之間時期的唯心主義
第二部分 黑格爾與《精神現(xiàn)象學》
《精神現(xiàn)象學》中的自我意識的辯證運動
黑格爾之后:意志在自我中所擔任的角色
第三部分 基爾克郭爾的筆名著作
具體線索:在生命不同階段之中的人物
抽象線索:對生活的存在主義理解作為抽象思辨的對立面
基爾克郭爾的“馬賽克”式的自我歷史或者生命階段
第四部分 黑格爾和基爾克郭爾
“精神”這個現(xiàn)象
自由和必然
“個體人”的具體現(xiàn)實
黑格爾和基爾克郭爾之間立場的對比
結(jié)語
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黑格爾對認識領域中的“媒介觀”批判可能是針對萊布尼茨的單子論的,因為萊布尼茨把空間理解為“各單子之間的非空間性的理想關系”的一種表象形式;而“工具觀”則看來是在批判康德。但是,從工具論的角度看,黑格爾對“工具性認識理解”的批判其實并沒有真正擊中康德的哲學,因為對于康德,通過各種主觀的“秩序原則(Ordnungsprinzipien)”來建構(gòu)已有的感性認識材料是使得認識成為可能的前提條件。 然而,盡管黑格爾的工具觀批判不能直接推翻康德哲學,在康德哲學之中確實存在著缺陷。正如哲學史上更早的那些認識論,康德使用了一些“認識—形而上學”的前提條件,卻沒有為它們給出依據(jù),并且康德把“現(xiàn)實”(物自身)看成是一種經(jīng)驗背后的東西。通過對先驗哲學的批判,黑格爾將對“現(xiàn)實”的解讀轉(zhuǎn)化為具有整體聯(lián)系性的精神,它出現(xiàn)在經(jīng)驗之中,而不再是不可及的“本體自身(noumenom)”。黑格爾認為,一種不可知的“物自身”沒有道理去要求得到它在經(jīng)驗世界中的現(xiàn)象代表。如果那在現(xiàn)象之中顯現(xiàn)自己的“物自身”只是被想象作一種純粹的“我們所不認識的東西”,那么,“想象具有在現(xiàn)實本身和意識主體之間中介著的媒體特征”這種說法就是一句空話。如果那想象力所要針對的“某物”的內(nèi)容是一種不確定的“我們所不認識的東西”,那么,我們就不能說想象能夠在現(xiàn)象中代表這種“我們所不認識的東西”,因為這想象的結(jié)構(gòu)不可能對應于其“被想象者”的結(jié)構(gòu)。 黑格爾對康德的進一步批判牽涉到“在游泳之中學會游泳”的問題。如果我們對“認識能力”進行考查,那么“考查者”本身就恰恰是認識能力,就是說這樣一個問題:“認識能力”又如何能夠不通過其“能”而顯示為能力地被考查?正如人“在游泳之中學會游泳”,對于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既是一條通向科學的道路,又同時本身就是科學?!巴ㄟ^這種必然性,這‘通向科學之路’本身就是科學,并且根據(jù)其內(nèi)容,因而也就是一種意識經(jīng)驗的科學?!保ā毒瘳F(xiàn)象學》)康德的先驗哲學要在認識之前考查認識的能力,黑格爾認為這種考查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工作;對于黑格爾,“要求在認識之前進行一種對認識能力的認識”就和“要求游泳而不下水”一樣荒謬。這里,黑格爾不僅僅指明了先驗哲學立足于一種未受檢驗的前提條件,也同時揭示了它是一種在原則上無法完成的工作。根據(jù)黑格爾的觀點,一切都應當是“內(nèi)在的(immanent)”而不應當存在什么“先驗的(transcendentalt)”東西。對認識的考查本身是一種認識,它不在認識“之前”或者“之外”,而總是在認識之中。

編輯推薦

《黑格爾或基爾克郭爾》編輯推薦:基爾克郭爾所生活的時代,正是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的哲學在歐洲風行一時的時候。黑格爾主義對西方現(xiàn)代哲學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黑格爾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然而,如果我們說馬克思繼承和發(fā)展了黑格爾的歷史辯證法,那么,基爾克郭爾所做的工作就是對黑格爾進行了顛覆性的清算,正因此,我們能夠在黑格爾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淹沒個人存在的歷史發(fā)展潮流之外仍然看見一個單個的個體人,以個人的意志抵制著所謂的歷史必然性,通過單個的人的選擇來為自己的生命書寫歷史。基爾克郭爾所留下的哲學遺產(chǎn)不僅僅被薩特等現(xiàn)代存在主義哲學家繼承下來,而且也影響了卡夫卡這樣的文學家和阿多諾這樣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黑格爾或基爾克郭爾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這本書挺不錯的 書包的也很好 安全到達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