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蔣嶺 頁數(shù):234 字數(shù):115000
前言
內(nèi)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代序言)1孩子在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關注中長大了,我為他高興!那一幕幕成長過程的歷歷畫面依稀可辨:孩子的媽媽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孩子出生那天傍晚,天開始飄起鵝毛大雪。安頓好母子倆之后,我站在醫(yī)院的窗臺上,看著潔凈的雪花飄了一夜,快樂充溢著我的心扉。孩子熟睡時的姿態(tài)是那么得安詳,我常親吻著孩子胖乎乎的小腳丫,他歡樂地咯咯笑。孩子牙牙學語了,時刻都睜大著好奇的眼睛張望四周。每天,我都會帶著孩子出門去轉(zhuǎn)一轉(zhuǎn),接觸了自然,他也就有了純天然的品行。上了幼兒園后,孩子的言語、行為都會帶給我們新奇。從那一刻,我開始記錄他每日的點點滴滴。將來當我們老了,回憶起孩子帶給我們的快樂,那是多么的溫馨呀!作為父母,我們從小一直呵護著孩子,希望他能掌握更多的本領,希望他多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將來有一個好的未來?;谶@樣的思想,我們的教育有時會走形:對孩子有打罵、責備的現(xiàn)象。孩子小小的心田上也留下了爸爸、媽媽對他的“不好”,但那些都是作為年輕父母“不當疼愛”的教育。上了小學,我依舊記錄著孩子的成長過程,也享受著他給我們一家?guī)淼臍g樂。在孩子六年的小學生活中,作為父母,我們?nèi)杂谐鲅圆贿d地責備孩子的時刻,甚至還有極為兇惡的舉止。讓我們汗顏的是孩子沒有頹廢,而是一步步笑著走了過來。對于父母教育行為上的一些過錯,孩子也總能理解,而且還說:“那是為了我好!”孩子真的長大了,知道了父母的心思,知道了父母的想法。作為孩子的父親,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的雙重身份讓自己時常思考著自己的家庭中粗暴的教育行為,也時??偨Y自己學校的教育行為。2孩子終究要長大成人的,我們要懂得尊重他們,懂得他們也是有尊嚴的個體。你瞧我的孩子:出門時,他總是能夠“保護”媽媽了,雖然做得還不夠,但他做了。某天與媽媽一起出門喝喜酒,電話中還告訴我“會照顧好媽媽,絕對不會鬧矛盾的”,多好的孩子呀!雖然孩子的字跡還不是很工整,我也常常指出他的不足,嘮嘮叨叨的話語常常重復。他沒有放棄,仍舊每日練字,盡自己努力做好。我總是為了孩子的學業(yè),習慣性地唉聲嘆氣。這時,他勸我“會好的,不要生氣”。多好呀!他都已經(jīng)會規(guī)勸我,這是他處理、化解矛盾的能力。孩子偶然也會生氣、發(fā)小脾氣、做古怪的行為、說言不由衷的話語、跑出家門不歸……事后,他都能坦誠地承認自己的缺點。多好呀!能正確地面對錯誤、挫折與不足,這是他有明辨是非的思維。我想讓大家都知道,我為擁有這樣的孩子而驕傲:整天都想著去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里,因為他愛這些祖輩;理解家人對他的愛,不厭其煩地與爸爸、媽媽嘮嘮叨叨,也不厭其煩地聽爸爸、媽媽的嘮叨;知道對朋友好,雖然有時與別人產(chǎn)生疙疙瘩瘩的現(xiàn)象,但還總?cè)フ夷切┯羞^矛盾、摩擦的小伙伴尋求快樂;知道對老師的尊重,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從來不厭恨世間的人、事、物,即使作為畢業(yè)生的時候,仍舊整天充滿天真、快樂的心情,似乎“玩”比什么都重要。每次看到孩子在擺弄著電器,擺弄著喜歡的音箱、播放器、電腦、電子儀器……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衍生出許多我們都不知道的新功能時,我為他自豪;當他每日坐在床上看書不想睡覺,千呼萬喚才安然睡覺時,我們內(nèi)心雖不快,但也為他喜歡閱讀而感到欣慰;當他不會跳繩,在媽媽的幫助下學會了跳繩;不會玩滑板,在我們的幫助下,不但會玩了,還玩出了許多新花樣,并且教會了許多人,做了小小的師傅時,我們?yōu)樗械娇鞓?hellip;…3我是一名小學老師,同時我也是一名小學生的父親。在孩子的小學成長過程中,我有許多話要說:孩子每走的一步都是踏入新的學習歷程,面對的都是新的學習環(huán)境,也是對未來人生一次次新的嘗試。習慣、目標、態(tài)度,這三者在他的學業(yè)過程中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有內(nèi)心強大了,才是真正的強大。而內(nèi)心的強大是需要自己不斷地去學習,不斷地去積累,不斷地去展示,自我獲得。每個人都是強大的個體,只有自己樹立堅定的目標,并且為了目標不斷地去奮進才能真正實現(xiàn)個體的“強大”,正如我們常常耳熟能詳?shù)囊痪湓捳f得那樣:要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付出了努力、汗水,我們才能獲得掌聲與鮮花。家長朋友們,與孩子一道生活,一道前進吧!家庭、學校是孩子們大展身手的地盤,未來有他們施展才華的領地。作為父母,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會精彩,也一定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輝煌。4一個可愛活潑的孩子,一個疑問多多的孩子——小康。與他嬉戲的時候,我向他學到了許多純真的、無與倫比的快樂,享受到了真正的愉悅。本書的前期內(nèi)容是無意而為的,主要是記載小康的成長故事。日積月累之中,本書形成了今天這樣豐富的內(nèi)容。本書的撰寫之所以能堅持下來,感謝兒童文學作家曾維惠老師,沒有她一直的激勵,便不可一如既往地寫作;感謝福建教育出版社鄧詩霞老師以及楊伯斌老師,在他們的關懷下,系列文章在《福建教師》雜志上以“教師父親教兒子”專欄連載,使我能感受撰稿的快樂;感謝郄亞威、王宏義老師,他們一直給予我點撥。感謝我的妻兒,正是有了他們,才使得我有幸福的生活,有生活的樂趣,有寫作的素材。這些內(nèi)容是我們共有的財富、共同的甜蜜回憶。謹以此書獻給所有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獻給我可愛陽光、瀟灑帥氣的小康!蔣嶺于江南小鎮(zhèn)2012 年7 月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為親子、家庭教育類圖書。本書按照身體、學習、生活、交往、心理、能力為主題,共分6輯。每篇文章分別站在家長和教師的角度來展示、分析了小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具有強烈的理論性、可操作性,以方便指導家長和教師更直接地了解小學生的心理,對小學生家長如何了解孩子起到了借鑒作用。
作者簡介
作者為優(yōu)秀高級教師,從事教育工作20多年。
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會員,一位關注兒童心靈認知、需求的“孩子王”。
他以教師、家長的雙重身份,用心智與孩子一起成長,在成長中獲得滿足,感知幸福。
勤于動筆,善于總結,發(fā)表教育教學論文200多篇,主編、編著60多部圖書?!堕_放潮?福建教師》《好家長?好少年》專欄作者,《揚子晚報》等多家媒體做專題采訪介紹。出版?zhèn)€人著作《班主任支教之路》《教育心語》。
他的教育感言是: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兢兢業(yè)業(yè)教書。
書籍目錄
第一輯 生理篇
樹苗長高,我長大
小學階段是孩子們從兒童走向少年的時期,身體長度發(fā)育在先、橫徑發(fā)育在后,也就是他先長個子,后長寬度;手腳、四肢的發(fā)育在前,軀干發(fā)育在后。
身體的外在變化自然會影響到孩子們心理情緒的波動。家長應與孩子一道應對由于生理變化帶來的心理變化,鼓勵孩子們正確地看待自己慢慢“長大”的跡象,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
1.“牙齒有洞,需要修補”
2.睡小床好處多
3.“不舒服”背后的真相
4.“我的肚子為什么總是疼”
5.多接觸自然,養(yǎng)成“陽光心態(tài)”
6.自信來源于體育鍛煉
7.將自己的“活力”釋放出來
8.健康衛(wèi)生,快樂生活
9.我酷,我瀟灑
10.定位“角色”,克服“害羞”
第二輯 學習篇
我的地盤我做主
無論是孩子們的學習上也好,還是他們的自我展示、表現(xiàn)上也好,自我的內(nèi)心需求是很重要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蔽覀円龑Ш⒆觽儚母鞣N實踐中認識到自身學習的潛能,并在一定的條件下,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發(fā)展的環(huán)境,使他們懷著純真的情感去參與學習活動。
11.每天閱讀半小時
12.飛來語言,思維活躍的閃光點
13.“我為自己而學習!”
14.讓“計劃”入心入腦
15.每日貼“星”,激勵作用大
16.給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17.改掉“毛糙”,讓自己靜心
18.分數(shù)真的那么重要嗎?
19.合理安排雙休日
20.“目標”是成功的前提
第三輯 生活篇
我成長,我快樂
每個孩子都想獲得成功,而成功的取得需要的是一個長期的堅持過程。我們要保護孩子們一點點做事的“興致”,“以事論事”地與孩子交流事情完成的來龍去脈,分析成因,“潤物細無聲”之中指出他們的不足。
作為家長一定要根除孩子們的“依賴感”,放手讓他們?nèi)プ錾畹男≈魅恕?br /> 21.“我的壓歲錢,我做主”
22.適度表揚,樹立自信
23.正確表達心思
24.“等一會!”
25.少些“干嗎”,多些“自主”
26.住奶奶家時需提前“約法三章”
27.三人故事會,快樂又智慧
28.今日事,今日畢
29.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0.獎勵“錢”到底對不對
第四輯 交往篇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現(xiàn)在的孩子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沒有多少的娛樂活動的空間,孤獨、寂寞常常陪伴著他們?!耙宰晕覟橹行摹笔仟毶优畲蟮囊粋€缺陷,教師、家長都應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教育他們要“多看看別人的優(yōu)點”“多找找自身的不足”,學會尊重,由此及彼,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去結交、幫助別人。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敝挥凶龊米约?,真誠待人,朋友一定會越來越多,關系也會越來越融洽。
31.參加聚會的“潛規(guī)則”
32.“換座位了!”
33.“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34.疑人不交,溝通交友
35.“我怎么不受歡迎呢?”
36.“怎么受傷的總是我?”
37.敬他人就是敬自己
38.樹直用處多,人直朋友多
39.如何面對好朋友的缺點
40.與人為善,培養(yǎng)謙和的好品質(zhì)
第五輯 心理篇
埋藏在心頭的小秘密
孩子許多時候有對人、對事、對物固定的認知思維,如果強行插入、改變他們的“思考”,一定會使孩子心理遭受到重創(chuàng),也勢必會影響他們以后的生活態(tài)度,甚至會使他們的人生價值觀扭曲。
孩子成長需要的是陽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潤,更需要的是園丁們精心呵護地培育,而非“拔苗助長”。
41.“種子”、“寶石”,寄托了美好的希望
42.“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43.與“忘了”作斗爭
44.學問學問,勤學好問
45.尊重孩子的選擇
46.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47.備好“應急預案”
48.撕撕撕,撕出來的性格缺失
49.不氣餒,不放棄
50.“盡心”做善事
第六輯 能力篇
我是小“能手”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有這樣一首小詩:“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chuàng)造?!弊鳛榧议L,我們應與孩子一道下工夫去探索了解“未知”到“已知”的來龍去脈,動手又動腦,真正將“生
活常識”轉(zhuǎn)化為“生活知識”。
51.開足“情動力”,挖掘潛力
52.拼裝機械寵物,動手又動腦
5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4.親身實踐出真知
55.知不足然后改
56.睜開“慧眼”,學會觀察
57.拋棄隨隨便便,改掉“陋習”
58.獨自上學意志堅
59.選擇“鍛煉”,選擇自我
60.吹拉彈唱,讓生活更豐富
章節(jié)摘錄
1“牙齒有洞,需要修補”小康由于牙齒疼痛,造成了許多不便。孩子的媽媽帶他去口腔醫(yī)院進行治療。潘醫(yī)生看了后給小康說了許多有關牙齒護理的知識,而且告訴他:牙齒已經(jīng)形成蛀牙,有一個小洞要補,先做清洗護理工作,過兩天再修補。兩天后,我?guī)】底哌M醫(yī)院大門。還沒有到醫(yī)生處,小康就緊張地不愿意進去,還時不時地問我:“修補牙齒疼嗎?”我告訴他修補牙齒是為了自己的健康,一點都不疼。他聽了我的一席話后,拉著我的手進入潘醫(yī)生的診室。環(huán)顧四周,每位醫(yī)生的診室是用屏幕隔開的,類似于寫字樓里的區(qū)域劃分。年輕的潘醫(yī)生正在工作著,見到小康,忙說:“哦!小康來了!”潘醫(yī)生親切地與小康交談著,為的是減輕孩子的畏懼心理。“把嘴巴張開,我要取出里面的棉球了!”小康已經(jīng)在潘醫(yī)生的誘導下坐在了治療椅上。潘醫(yī)生已經(jīng)給他做了簡單的先期清理。小康張大了嘴巴,潘醫(yī)生用鑷子輕輕地夾出了牙縫中填充的棉球。潘醫(yī)生拿起清洗器具,伸向小康嘴里牙齒的患處,只聽見“吱吱吱”的聲響,細流在清洗著小康的蛀牙。潘醫(yī)生此時又與小康交談起來:“下面我要給你再沖洗一下牙齒,你害怕嗎?”小康搖了搖頭。當“吱吱吱”聲又響起時,小康突然叫了一聲,原來潘醫(yī)生準備做的是清理蛀牙中的壞處,可能清洗水的強壓碰到了小康牙齒上的破處。小康眼淚汪汪的,不再愿意配合了。“沒有關系的!沒有關系的!”我鼓勵著。潘醫(yī)生對我說:“算了!他可能已經(jīng)感到疼痛了,下面他不會再配合了!我做簡單的處理,過一個星期再來做吧!”她轉(zhuǎn)身對小康說:“你星期天來嗎?”小康猶豫了一會兒,但牙疼的經(jīng)歷讓他實在受不了,最終他還是點頭表示同意。“真不錯!下次來哦,一定要來哦!到那時候一點都不痛了。”星期天一晃兒到了。這次是小康主動催促著我?guī)チ伺酸t(yī)生處。在整個治療的過程中,小康再也沒有表現(xiàn)出害怕的跡象,積極地配合著潘醫(yī)生的治療。修補好蛀牙后,小康顯得非常輕松,還輕輕地將上下牙齒咬合著,發(fā)出清脆的“嗒嗒”聲。家長視點每位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生理上漸漸有了一絲的變化。因為是“成長”,因為是未曾“遭遇”過,孩子們對生理變化引起的現(xiàn)象缺乏經(jīng)驗,所以心理會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慌張、害怕。牙齒換牙、生成蛀牙等等都是每位孩子生理發(fā)展過程中所要經(jīng)歷的。作為家長,我們應要正確地告訴孩子一些生理常識。小康一而再,再而三地詢問牙齒的相關知識,為的是讓自己的內(nèi)心“鎮(zhèn)定”。他內(nèi)心里想早日去醫(yī)生那里,盡快地了解到牙齒的病因,盡早地解除自己內(nèi)心的“慌張”。如果孩子有一定的生理常識,他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己的“恐懼”,積極地去應對。家長可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適時地告知即將出現(xiàn)的一些生理變化及應對策略,讓他們做好“心理防備”。小學中年級時期(三、四年級)屬于人體發(fā)育的平穩(wěn)期;到了高年級(五、六年級),身體發(fā)育處于增長率高峰階段,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的身高、坐高、體重、胸圍、肩寬、骨盆寬等指標都有一定程度的變化。身體的外在變化自然會影響到孩子們心理情緒的波動,偶爾也會生成煩躁等慌亂的舉止。此時此刻,家長應與孩子一道應對由于生理變化帶來的心理變化,鼓勵孩子正確地看待自己慢慢“長大”的跡象,告知他們這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jīng)歷,以“平常心”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教師手記家長與自己的孩子相處在一起,許多時候看不到他們每日(每年)的變化狀態(tài),自然忽略了孩子們的內(nèi)心情緒的變化。小學階段,孩子們經(jīng)歷三個年齡段: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每個年齡段孩子們都有一些微妙的變化。作為家長,事先要了解每個階段孩子的所需,不能盲目、武斷地給孩子的行為、言語下結論,要常常給孩子“打預防針”,告訴他們可能會遇到的身體上的一些變化,生理上出現(xiàn)的一些現(xiàn)象。等到生理上有變化時,孩子們因為有了提前的“自然輸入”,就生成了“免疫力”,就不會大驚小怪了。成長過程中“經(jīng)驗”比“知識”重要。教師、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過多地關注的是他們的學習成績,很少關注他們內(nèi)心的情感需求。實際上,孩子們需要更多的是對來自外界“壓力”“挫折”等方面的處理方法。“有病”需及時治療,不能拖,否則,小病會變成大病,最終不能治療。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從孩子的“內(nèi)心”去分析他們的所需,讓他們從“內(nèi)心”去積蓄“經(jīng)驗”,為將來奠定堅實的、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生存的“知識”。2睡小床好處多二年級暑期,我們在大床的旁邊擱了一張小床。可能出于新鮮,一切準備停當之后,小康很高興地睡在小床上,還對我說:“爸爸,你睡大床,我睡小床。”但孩子卻一直睡不著,究竟是興奮呢?還是其他原因?估計兩者皆有。片刻之后,小康在小床上說:“爸爸,你來哄哄我吧!”“那我拍拍你的屁股,你睡覺,好嗎?”孩子答應了。我一直幫他拍屁股,他慢慢地進入夢鄉(xiāng)中。經(jīng)過一段時間,睡小床的他有些不樂意了,時常爬到大床上來睡,我們總是哄著他去睡小床或者等他睡著后,抱著他回到小床。孩子漸漸長大,我們想讓他在小臥室單獨睡。我們將想法告訴他時,他斷然拒絕。我們不厭其煩地告訴他一個人睡覺的種種好處,他最終勉強答應試一試。孩子獨自一個人睡覺時,提出了一些條件:睡覺的時候,先不要關燈,等他裹好了被子再關;睡覺之后,房門不要關上……有時,睡到半夜,孩子會在他的臥室喊我們。我們必須有一人去陪他,否則他一夜未眠。有時,他干脆來到我們的臥室,鉆到我們的被窩里睡了起來。家長視點每個孩子天生都有依賴:依賴父母幫他解決問題,依賴父母幫他指引方向,依賴父母心靈上的呵護……所有的“依賴”追根溯源都是父母造成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事事替他考慮:小時候吃飯時,我們總是端著飯碗追著他到處跑;孩子想和小伙伴玩耍,做父母的生怕孩子弄臟了衣服,總是幫助他挑干凈的地方玩……似乎,做父母的不這樣“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心里會感到不安;似乎,做父母的不這樣“幫助”孩子成長,孩子們就會磕磕碰碰,麻煩多多。孩子就是在父母或長輩如此的“精心照料”下,喪失了對外界突發(fā)事件的應變能力,遭遇到環(huán)境有所改變時而顯得不知所措。上述小康獨自一個人睡覺就是屬于生活環(huán)境起了變化之后,孩子好像一下子失去了“庇護”,內(nèi)心形成了焦躁。作為父母,我們必須讓孩子逐漸去處理自己所遇到的生活、學習中的種種問題,從而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做父母的可以與孩子一起協(xié)商,達成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包辦孩子解決問題,更不能包辦代替。在共同“協(xié)商”的過程中,父母的意見要逐漸淡化,最終形成完全由孩子自身做出解決問題決斷的態(tài)勢。即使孩子的方案不完善或者不太可行,作為父母不要過多的干預,而是與孩子一道按照他設定的方式去完成。再次遭遇相同問題時,他們不會再尋求、“依賴”,而是會全力以赴想辦法去考慮解決的方法。孩子在“獨立”“自主”的過程中,“依賴”的意識會逐漸消退。教師手記作為父母照顧自己的孩子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唐朝詩人孟郊的《游子吟》不就是反映出一位母親對即將出門的孩子的那份悉心的照顧嗎?“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天下的父母之心都是一樣的,都是盡自己的可能照顧好自己的子女,希望他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成長。但總是躲藏在老鷹翅膀下的小鷹是永遠學不會飛翔,而且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搏擊長空的勇者。為了孩子們的茁壯成長,我們要從小給孩子創(chuàng)造“飛翔”的機會。小康獨自一個人睡覺常常會發(fā)生“睡覺的時候,先不要關燈”“等裹好了被子之后再關燈”“睡覺之后,房門不要關上”等現(xiàn)象,就是他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于環(huán)境中內(nèi)心恐懼的表現(xiàn)。因為事先與父母說好要獨自一個人睡覺,所以他“裹緊被子”。為了尋求到“幫助”,“干脆來到我們的臥室,鉆到我們的被窩里睡了起來”。這些行為都屬于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人獨處”的心理外顯。當上述現(xiàn)象發(fā)生時,做父母的不要強壓孩子回到他認為“恐怖”的地方。“強扭的瓜不甜”,說不定孩子還會形成更為嚴重的“心理恐懼癥”,感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那真是“孤立無助”了。我們可以循循善誘,先陪伴他一段時間,同時告訴他:等他睡著后,父母會讓他獨自一個人睡。如果有事情發(fā)生,可以隨時喊叫父母,讓他在內(nèi)心一則形成“有求救”的可能性,二則“我已經(jīng)是大人”的身份體驗。孩子常常害怕的原因主要是他們將看到的書籍、電影、電視中描述的那些妖魔鬼怪當成了“現(xiàn)實”,繼而形成“恐懼心理”。我們不要以為這些都是孩子們的“虛幻”,仔細研究一番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們常常是不區(qū)分“虛幻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在他們的印象中,那些科幻、玄幻、童話故事中的人、事、物、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存在的。把握了這一點,我們就應該逐步地通過閱讀書籍,告訴孩子“真善美”的東西,盡可能地讓那些“惡”的負面東西在孩子的內(nèi)心不要存在。當然,最為重要的還是要培養(yǎng)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首先,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孩子上小學,許多事情都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做,比如鉛筆可以自己削、書包可以自己整理……除了這些之外,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們自己學會做一些事情,如穿衣服、洗襪子、收拾玩具等,讓孩子們在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形成自理能力,漸漸地減少父母的幫助。其次,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具有獨立的生活意識。孩子上小學了,要讓他們明白自己不再是幼兒園的寶寶,而是“長大”了,在生活上不能完全依靠父母,要慢慢地學會獨立生活,遇到問題和困難時自己要想辦法去解決。3“不舒服”背后的真相中午時分,孩子跑到辦公室對我說:“我的頭有些昏沉沉的,不太舒服,是不是有病啦?”“是不是昨晚沒有睡好?”我追問道。“不是!我睡得好得很!”他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那,是不是撞到哪里了呢?”我猜測著。“也不是!”他繼續(xù)否定著我的設想,“你哪天帶我去看看,好嗎?”他做出了央求的神情。我點頭表示同意。吃過晚飯,孩子說:“媽媽,我的腳非常痛,真的!”等到孩子睡前洗腳時,孩子的媽媽仔細地看了一下孩子的腳,說:“好像沒有什么大礙。”他趕忙解釋:“有一天,我們班同學的椅子倒了,‘啪’的一下砸在了我的腳上。”他邊說邊比劃著。哦,想起來了,前幾天他就說過,我們見他走路沒有什么異常也就沒有當回事。“爸爸,我的耳朵有些疼。”孩子又在跟我說“不舒服”了。我抬眼看了看,沒有說什么。“真的!你不要不相信!我的耳朵真的有點不舒服。”他進一步地說。“你有沒有用異物掏耳朵?”“沒有!”“有沒有撞在哪里?”“沒有!我就是不舒服,你帶我去醫(yī)院看看。”孩子滿臉的愁云。我點頭表示同意。家長視點進入少年期(12 歲開始),孩子在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影響下,身體形態(tài)的各種指標增長的速度突然變快,出現(xiàn)生長發(fā)育的第二個突增期。“不舒服”體現(xiàn)出生理上的逐漸發(fā)育。由于腦垂體釋放生長素的次數(shù)增加,身體長高加快,孩子們的生理機能漸趨成熟,心率和呼吸頻率隨年齡的增加逐漸減慢,肺活量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這一時期孩子們的握力、速度、拉力、耐力、下肢爆發(fā)力等各項素質(zhì)的發(fā)育水平也明顯提高。突如其來的生理變化讓孩子有些措手不及,所以他們常常不知所措。這些變化也促使他們格外地關注起自己身體的變化,稍稍有哪里不“舒服”,他們便會感到渾身不適。孩子說“我這里不舒服”是對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于自身的身體、心理承受都有一個“極限”,所以他們常常需要“安全感”。當孩子慢慢長大到高年級時,我們總是說:“你已經(jīng)是大人了,許多事情都要學著自己去做了。”這時的他們在內(nèi)心還不承認自己是“大人”,因為那樣將會失去家長們的“保護”,自己也將面對許多未知的領域,這些都是孩子們不愿意涉及的。他們不知道“成長”過程中將有什么在等待著自己。而一旦遇到事情,就會有應激反應,身體也會做出反應——這里不適,那里不舒服。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和取得大人的保護,也同時是增加自己對自己的呵護,享受片刻的安慰。教師手記少年期是從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過程中,孩子們心理特征發(fā)育處于矛盾、復雜的糾結期:獨立性與依賴性共存;心理不及生理的發(fā)育;認知水平與言語表達相差大;控制情緒能力與“自我展示”形成反差;固執(zhí)、叛逆與茫然、無知相伴……孩子們由于身體的外形和生理上的一些迅速變化,也會導致心理上發(fā)生微妙的變化。生成“疑心”,總是懷疑自己的身體有毛病,即“無病疑病”。孩子一旦有“疑心病”會出現(xiàn)煩躁不安、苦惱不休,情緒還會莫名不好,嚴重時會伴有睡不著覺等癥狀。“懷疑”是任何人都會有的暫時心理情結。有時,孩子的“疑心”是無端生成的。還有的“疑心”是孩子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正如鬧不明白自己“不舒服”一樣。要克服和消除“疑心”,我們首先要教會孩子認識自己個性上的弱點,比如喜歡猜疑、愛鉆牛角尖等都是不足。我們要教會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能力、個性和優(yōu)缺點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不對自己提出過高、不切實際或苛刻的非分期望與要求。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應教會孩子設法彌補自己個性上的不足,正確認識“疑心”會帶來的毫無意義的煩惱。我們要教會孩子少“多疑”,多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努力使自己健康成長。即使擁有對自己來說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要學會心平氣和地對待。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不會十全十美,如果一味地和自己過不去,結果會使自己的心理永遠無法得到“平衡”。正確的認知建立了,個性得到了改善,克服和消除無端的“疑心”也就會容易得多。一旦將所“懷疑”的內(nèi)容弄清楚后,就會立即自行消除“疑心”使人產(chǎn)生的困惑和惱人的心理思維情緒,身心就會充滿愉快輕松的感受。……
媒體關注與評論
什么是成長?對家長來說,成長就是努力使孩子在小學階段擁有一份富足的童年回憶;什么是教育?對老師來說,教育就是因材施教。蔣嶺老師既是家長又是老師,他以“雙重身份”的眼光為我們展示、分析了小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教育”現(xiàn)象,具有強烈的理論性、可操作性,對小學生家長如何了解孩子起到了借鑒作用。——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曾維惠(重慶市)這是一本故事書。蔣老師站在父親的角度,享受著孩子成長帶來的快樂。故事娓娓道來,平實無華。一個可愛懂事的小康,一位充滿愛心與責任感的父親和一個和睦、幸福、溫馨的家庭,形象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是一本家庭教育書。書中的小故事折射出的大道理和人生感悟,值得我們深思,這正是蔣老師愛生活、愛家庭、愛工作的最好體現(xiàn)。——基礎教育教研員 李斬棘(河南?。┘彝ソ逃氖滓记蓱且婚T微妙的人文藝術。因此,衡量父母是否優(yōu)秀的最主要標準,應是他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一個父親,蔣嶺老師既有源于生活的實際經(jīng)驗,又有敏銳的感覺、洞察力,這樣才更多地挖掘、激發(fā)了孩子身上不可思議的成長潛力。——學校一線教師 彭峰(江蘇?。└笎廴缟健1緯髡呒仁且晃桓赣H,又是一位一線教育工作者,他的理論與實踐,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的范例,我看到一位父親對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的關注;字里行間,我更讀出了父親對孩子的那份厚重的愛,讓我們這些年輕家長受益匪淺、深受啟迪。——學生家長 尤佳佳(江蘇?。?/pre>編輯推薦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家長的習慣和態(tài)度影響孩子的一生!《陪孩子一起走過小學:寫給小學生家長的60個人生忠告》針對小學生日常生活過程中出現(xiàn)的形形色色的舉動、言語,追根溯源去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杜愫⒆右黄鹱哌^小學:寫給小學生家長的60個人生忠告》按照身體、學習、生活、交往、心理、能力為主題,共分6輯,每輯由10個小故事組成。每則小故事后是“家長視點”和“教師手記”,分別站在兩種不同的身份角度去分析小學生小故事出現(xiàn)的成因,有的是以敘述形式來闡述,有的是以條目形式來呈現(xiàn),關鍵是能真正地體現(xiàn)出“家長”和“教師”的身份分析,方便指導家長和教師更直接地了解小學生的心理。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