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2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于仲達(dá) 頁數(shù):255 字?jǐn)?shù):205000
前言
人的生命從赤裸裸地誕生到孑然而去,生命如許短暫,轉(zhuǎn)瞬即逝。靈魂何所居? 晉代大詩人陶潛(陶淵明)在詩中寫道:“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在滾滾紅塵、嘈雜人海中能留下一片“安心”的凈土,哪怕有一瞬間的“心安”;在寧靜祥和的輝光中,有一刻物我俱忘、天人合一的感覺,那是何等的愜意啊! 晨鐘暮鼓敲醒迷路之人,青山綠水洗滌俗世心靈。沒有精神的人生是荒蕪的、沉寂的。唐人李商隱在《錦瑟》中寫道:“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比松秀泵噪x、如夢似幻,如果稍不留意,就會唯余一片空白和沉寂的悵惘心情。 一粒塵埃,多么渺??;一個世界,多么廣大。俗人看不見塵埃,只看到世界,一如求佛之人,誤認(rèn)為佛在星空。 六祖慧能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痹谖m中顯大千,在有限中見永恒,一花一天國,一沙一世界,洞盡宇宙之奧妙。沒有頓悟的人生無法清涼。心為菩提,只是生活為心蒙上塵埃。 汲取佛的智慧、參透其中的禪機(jī),你的心就會變得平和而清凈,凡事也看得開、放得下,嗔怒之火自然也不再熾熱。再進(jìn)一步如果你能以苦為樂,化嗔怒為快樂,你就是自己的佛。覺悟了人心從浮動處獲得純善的本性,那么隨著靜坐凝思,一切雜念都會隨著天際的自然消失。覺悟了,任何地方都是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機(jī)。這就是“心砥菩提亦空明,靜坐凝思天地空?!? 世事如落花,心境自空明。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藏一份悠閑,守一窗燈光,放飛淡淡的心情,讓清澈的思緒凈化歲月的浮華。心似白云,意如流水。擁有一種無拘無束的胸懷,心無牽掛,開闊空明,讓一襲云水胸襟超然于環(huán)境之外,瀟灑自在。 達(dá)摩祖師說:“不謀其前,不慮其后,無戀當(dāng)今?!毙幸舶踩唬舶踩?;窮也安然,富也安然。這才是真正的超脫。如果內(nèi)心淡定,就會俯仰無愧。 天下熙熙,人生如旅。行、住、坐、臥,皆是道場。當(dāng)如蘇軾的《定風(fēng)波》詞作所言:“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比缜宀杞?jīng)過春雨的清幽,夏陽的熾熱,秋風(fēng)的清涼,冬霜的清冽。在薪燃火熾、浮沉不已之時,愈加散發(fā)自己的醇香。無論處貴處賤,順遇或者逆境,都能保持本真,釋放生命的滋味。 沐浴煦風(fēng)和暢,聆聽耳畔鳥語清脆,頓悟天地之悠然,感懷人世間此樂,挪步山巔,俯攬萬物,千山萬峪而盡入視野。天下唯大,物我兩忘而神思八極,一生之樂,一生之憂,一憂一樂,皆在心中。 化紅塵為凈土,也要我們每個人從自己做起,在我們的心里建起一座寺院。讓我們疲憊的心靈得到一些寧靜,在喧囂中回歸純凈,回歸本位和自然。
內(nèi)容概要
《唯識述記》云:“煩惱障品類眾多,我執(zhí)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zhí)我,無煩惱故?!薄渡钠刑帷酚捎谥龠_(dá)編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內(nèi)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過心靈苦海,心生凈土,修出佛心禪性,回歸自性的靈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顆陽光健康之心,享受禪的超越與灑脫。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身:簡樸、空靈、明朗、自在
一、身體的病應(yīng)該叫痛,心里的病才叫做苦
二、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消融了自己
三、人之所以受苦,是因為執(zhí)著于自我
四、當(dāng)守住“不動心”時,清凈的本性就自然呈現(xiàn)
五、以平常心看待一切,時常做點心靈環(huán)保
六、善用生命的低潮,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
第二章 心:專注、持戒、慈悲、靜寂
一、與其追逐自由,不如守護(hù)心靈
二、最毒的藥是情,最易變的是人心
三、以佛陀的心為心,以眾生的命為命
四、悲欣交集:寂、寂、寂
五、用本心做人,不為外物所動
六、獨處的時候,管住自己的心
七、一只小小的螞蟻,一個鮮活的生命
八、不要苛求完美,不圓滿才是真相
九、空者,乃是最大的有
十、佛性,是黑夜里的一盞明燈
十一、有因,就有果
第三章 人:同體、共生、圓滿、自在
一、用“空”的心,融化一切
二、比世界還要廣闊的,是人的心靈
三、人的生命以外,有一個宇宙大生命
四、從恐懼中清醒過來,坦然面對死亡
五、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只能是你自己
六、最大的無知,就是對于生命真相的無知
七、在缺陷和痛苦之中追求,活出生命的意義
第四章 道:一粒沙塵、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一個天堂
一、真正的道,就在你自己身邊
二、要保持內(nèi)心的清凈,必須先從日常之處做起
三、愛一切世人,設(shè)法消釋世俗之累
四、最好的生活態(tài)度就是“隨緣”
五、放下一切,岸就在當(dāng)下
六、孤零零地坐在古廟里,不意味著就成佛了
七、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情,心靈就少了一些浮躁
八、不向靈山塔下求,靈山就在你心里
九、修行到一直沒有自我為止,你便進(jìn)入了開悟的境地
十、回歸自然,找回失落的天然靈性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誰都知道生病不好,長期有病會導(dǎo)致身體痛苦。但是,身體再苦也苦不過執(zhí)迷不悟的心苦。心理健康的人對事物的看法很樂觀,心理有疾病的人對事物的看法就是悲觀的、消極的。佛學(xué)認(rèn)為,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來,所謂心不正,心不凈,人身就多病。 當(dāng)我們的自我中心太強(qiáng)、自私心太重時,就會不斷地向外追求,同時又不斷地排斥外在環(huán)境中的一切,所以會帶來許多痛苦。用佛法的智慧來告訴自己,自我中心是五蘊皆空的,不必那么執(zhí)著、那么痛苦。如果我們常用這個方法來自我訓(xùn)練,就會發(fā)現(xiàn),要在生活中“照見五蘊皆空”,并沒有想像中那么難。當(dāng)我們漸漸放棄自我中心的煩惱,就能隨時隨地感受到豁然開朗、清涼自在的快樂。 人生本苦,而人生之苦都是由于心的迷失而引起的?!栋闳粜慕?jīng)》有“無我”的空慧,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dāng)“我”也能空,“法”也能空,我、法皆空的時候,百病還能不盡皆消除嗎? 一個自認(rèn)為正直善良的年輕人,生活中不如意,他時常為此煩惱。一日,便去請教一位修行很高的師父。 “為什么我總是感覺不快樂呢?是因為我擁有的財富、名譽和地位不夠多嗎?” 師父十分柔和地說:“不,不……你聽我說,真正的快樂,不是依附外在的事物上。池塘是由內(nèi)向外滿溢的,你的快樂也是由內(nèi)在思想和情感中泉涌而出的。如果你希望獲得永恒的快樂,就必須培養(yǎng)你的思想,以有趣的思想和點子裝滿你的心。因為,用一個空虛的心靈尋找快樂,所找到的,也只是快樂的替代品?!?年輕人聽了,還是懷疑。 “為什么像我這樣善良的人經(jīng)常會感到痛苦,而那些惡人卻活得很好?為什么父母把我生出來遭受各種痛苦?” 師父很慈悲地看著他說:“難道邪惡的人就不會感到痛苦嗎?如果你的內(nèi)心有痛苦,就說明你的內(nèi)心一定有和這個痛苦相對應(yīng)的惡存在。如果你的內(nèi)心沒有任何惡,那么你的心是根本不會感到痛苦的。” 年輕人辯解著說:“我哪是一個惡人呢?我天性善良!” 師父說:“內(nèi)心無惡則無苦,你既然內(nèi)心有痛苦,說明你的內(nèi)心就有惡存在。請你將你的痛苦略說一二,我來告訴你,你內(nèi)心存在哪些惡!” 他說:“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時感到自己的工資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夠?qū)挸?,?jīng)常有‘生存危機(jī)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盡快能夠改變這種現(xiàn)狀。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纏萬貫,我感到不服氣。像我這樣一個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每月就這么一點收入,實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時不聽我的勸告,我感到不舒服……” 就這樣,他向師父訴說了一大堆自己的煩惱和痛苦。師父點點頭,不停地微笑,而且笑臉更加慈祥,并和顏悅色地說:“你目前的收入足夠可以養(yǎng)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們?nèi)乙灿蟹课葑?,根本不會流落街頭,只是面積小了一點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為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為你內(nèi)心對金錢和住房有貪求心,所以就有苦。這種貪求心就是惡心,如果你已經(jīng)將內(nèi)心的這種貪求惡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會因為這些而痛苦。 “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文化的人發(fā)財了,你感到不服氣,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種惡心;你認(rèn)為自己有了文化,就應(yīng)該有高的收入,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惡心;認(rèn)為有文化就應(yīng)當(dāng)有高收入,這是愚癡心,因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原因,愚癡心也是一種惡心! “你的家人不聽你的勸告,你感到不舒服,這是沒有包容心。雖然是你的家人,他們卻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為什么非要強(qiáng)求他們的思想和觀點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會心量狹隘,心量狹隘也是一種惡心!” 師父繼續(xù)微笑著說:“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癡心也好,心量狹隘也好,這些都是惡心。因為你的內(nèi)心存在著這些惡,所以你就有和這些惡相對應(yīng)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將內(nèi)心的這些惡徹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會煙消云散。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