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摩

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王任  頁數(shù):243  字數(shù):22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八十多年來,對于徐志摩在文學史上的價值與地位,學術(shù)界似乎是一直爭論不休的。至于其中的原因,同樣也是十分復(fù)雜的。然而,隨著思想解放步伐的加快,人們文化價值觀念的更新,有些極端而偏頗的評判早已被否定了,而一些客觀公正的觀點進一步獲得了學術(shù)界與廣大讀者的認同?,F(xiàn)在,人們更多的是談?wù)撔熘灸υ姼枧c散文創(chuàng)作的突出成就,特別是他對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杰出貢獻,以及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不再偏頗地熱衷于階級分析以及他個人的軼事雜聞。這是可喜的現(xiàn)象。    當然,學術(shù)界的不和諧之音也隨處可見。其中,最突出的現(xiàn)象是在論文與著作中對史料文獻的忽視與漠視。在急功近利的潮流中,有些人已經(jīng)不想再走正常的學術(shù)研究之路,而是力圖尋求一條所謂立竿見影的捷徑。為此,他們不再做艱苦扎實、細致嚴謹?shù)奈墨I與史料積累工作,而是盲目地花樣翻新,或者是制造一些奇談怪論,甚至于憑借想象和虛構(gòu)來“速成”所謂學術(shù)成果——因為這樣做省力省時,“成果”出得快。然而,其結(jié)果只能是錯誤百出,貽笑大方,既糟蹋了學術(shù),也誤導(dǎo)了讀者,后患無窮。    正是在這種“泡沫”學術(shù)氛圍中,一批青年學人注重文獻與史料的發(fā)掘與積累,顯示出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與端正的學風,尤其難能可貴。如今,王任將長期收集到的徐志摩遇難前后的文獻史料匯編整理成冊,作為紀念詩人遇難80周年的一份禮物。這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理應(yīng)得到大力支持與稱贊。它的出版,廓清眾說紛紜,還原歷史真實,不僅對徐志摩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而且能促進對其他現(xiàn)代作家作品的研究,并對中國現(xiàn)代文獻史料學的建設(shè)具有一定意義。    我與王任既是師生,又是摯友,志趣相投,忘年之交,時常在工作之余談學論道,暢所欲言,直言無忌。特別是在我從濟南南下福建任教之后,我們的聯(lián)系不僅未有中斷,反而更加頻仍,可見情誼可貴!十多年來,他曾跟從我參與老舍資料的查考工作,并協(xié)助我校閱《老舍年譜》《老舍資料考釋》《(老舍全集)補正》《老舍論集》等著作,其間受到了一定的學術(shù)訓練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今看來,我們在治學風格上很相像。如果從文化根源上來探求,似乎與深受故土沂蒙文化的影響密切相關(guān)。沂蒙山人那種吃苦耐勞、正直耿介、執(zhí)著倔強的性格稟賦,是他做人與做學問的“根”與“魂”。表現(xiàn)在治學上,那就是堅持求實求真的學術(shù)態(tài)度,努力以扎實而豐富的文獻史料考析取勝。    在近五年的時間里,王任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不辭辛苦,孜孜以求,或故地尋蹤,查尋徐志摩當年遇難的準確地點;或遍覽史料,從當年多家報章的原始記載中考辨詩人遇難的真相。鍥而不舍,用心探研,耐得住寂寞,經(jīng)受住清貧,其中的甘苦誰人能知?然而令人高興的是,昔日的耕耘如今終于有了收獲——一本豐富扎實的文獻史料集《徐志摩之死》(即《哭摩》——編者注)即將出版。筆者先睹為快,自然更是喜出望外。為此,他約請我來為此書撰寫“序言”,自然是無法推辭的。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蔽沂橇私馔跞蔚?,他還很年輕,但他的志趣在讀書問學,而不是追逐名利。今后的路還很長,我對他更大的希望還是著眼于未來:找準自己的學術(shù)方向,開墾獨立的學術(shù)園地,恪守嚴謹扎實的學風,孜孜不倦,潛心鉆研,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績。這也是我借此機會向他寄予的希望與囑托。    寫于二○一一年十月

內(nèi)容概要

  徐志摩,一個影響力至今毫無退減的偉大詩人,一個被文化界奉為“一代詩魂”的浪漫才子,在人間只有璀璨而短暫的三十五年便隕落了,于是他的死便與
他的生一樣讓人刻骨銘心。本書簡略地概括為:還原歷史現(xiàn)場,歷覽眾說紛紜;穿越八十春秋,追憶一代詩魂。全書分為三輯:輯一“舊聞新知”,收錄一九三
一年上海、北平等地多家報章的原始記載以及時人的悼詞挽聯(lián)。輯二“師友追憶”,收錄徐志摩師友對其遇難事件前后的詳細敘述和深情追憶。胡適、沈從文、
陸小曼、林徽因……耳聞與目睹,思念與痛切,繾綣與決絕,萬千思緒,盡遣筆端。輯三“后世尋蹤”,收錄一九八○年代以來近三十年間諸多傳記寫作、后人
尋訪中的諸多文本。

作者簡介

  王任,濟南某高校教師,現(xiàn)代文學碩士,曾在《老照片》《溫故》等文化雜志上發(fā)表文章。

書籍目錄

序一
序二
輯一 :舊聞新知
報章記載
《大公報》
《申報》
《北平晨報》
《民國日報》
《益世報》
悼詞挽聯(lián)
輯二 :師友追憶
追悼志摩 (胡適 )
談徐志摩 (梁實秋 )
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 ( 沈從文)
友情 ( 沈從文)
致趙家璧 (沈從文)
與志摩最后的一別 ( 楊振聲)
詩人的最后一年 (趙家璧 )
哭摩 (陸小曼 )
遺文編就答君心 (陸小曼 )
悼志摩 (林徽因 )
紀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林徽因 )
記徐志摩 (陳從周 )
悼志摩 (鄭振鐸 )
悼志摩 (王統(tǒng)照 )
紀念志摩 (陳夢家 )
悼志摩先生 (儲安平 )
志摩師哀辭 (趙景深 )
我們所愛的朋友 (陶孟和 )
哭志摩 (吳世昌 )
志摩最后的一夜 (韓湘眉 )
志摩是人人的朋友 (方令孺 )
徐志摩——一個孩子 (溫源寧 )
憶徐志摩先生之死 (湘江 )
談徐志摩遺文 (凌叔華 )
再談徐志摩遺文 (凌叔華 )
北風——紀念詩人徐志摩 (蘇雪林 )
送志摩升天 (張若谷 )
輯三 :后世尋蹤
《徐志摩評傳》(節(jié)選)(陸耀東 )
《徐志摩傳》(節(jié)選)(趙遐秋 )
《徐志摩圖傳》(節(jié)選)(韓石山 )
《徐志摩傳》(節(jié)選)(宋炳輝 )
《徐志摩評傳》(節(jié)選)(宋益喬 )
在徐志摩紀念公園奠基儀式上的講話 (牛漢 )
尋訪詩人斷魂處 (任遠 )
不能這樣抨擊徐志摩 (陳學勇 )
濟南開山 :詩魂徐志摩遇難地 (趙曉峰 )
一代詩魂,隕落何處? (王任 )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致趙家璧 沈從文 家璧兄: 昨寄一信,想可收到。因新從敦煌回京,雜務(wù)待清理,遲遲作復(fù)極歉仄。尊信詢及小曼先生憶志摩先生二遺文,已不易記憶所說《文藝月刊》是否左恭在南京編的,還是另外一種? 因為我當時在青島大學,記得徐先生在山東遇難得北京電告時,我正在楊今甫(楊振聲)先生家中和聞一多、梁實秋、趙太侔諸先生談天,電文中只說:“志摩乘飛機于濟南附近遇難,奚若、慰慈、龍蓀(金岳霖)、思成等,擬乘×車于×日早可到濟南,于齊魯大學朱經(jīng)農(nóng)先生處會齊。”使大家都十分驚愕,對電文措詞不易理解。我當時表示擬乘晚車去濟南看看,必可明白些事情經(jīng)過。大家同意,當晚八點左右上膠濟路車,次日一早即到達。去齊魯大學,即見到張奚若先生等也剛下車不久,此外還有從上海來的徐大公子。據(jù)經(jīng)農(nóng)先生敘述,才知道已由濟南中國銀行一工作人員,為把徐先生尸身運到,加以裝殮,擬搭晚車去滬。大家吃了早飯,即同去城里一個廟中悼看。原來小廟是個賣窯器的店鋪,院子里全是大小成堆的壇壇罐罐,小廟里邊也擱下不少存貨。停尸在入門左邊貼墻一側(cè)。前后全是大小缽頭。銀行中那位上海辦事人,極精明能干,早已為收拾得極清潔整齊。照當?shù)啬艿玫揭环輭垡?,戴了頂青鍛子瓜皮小帽,穿了件淺藍色綢子長袍,罩上件黑紗馬褂。致命傷系在右額角戳了個李子大小洞,左脅下也有個同樣微長斜洞,此外無傷。從北京來的幾個熟人,帶了個徑尺大小小花圈,記得是用碧綠鐵樹葉作主體,附上一些白花的,和希臘式相近。一望而知必思成夫婦親手做成的。大家都難料想生龍活虎般的一個人,竟會在頃刻間成了古人,而且穿上這么一份大不相稱壽衣,獨自躺在這個小廟中一角,不免都引起一點人生渺茫悲痛。大家一句話不說,沉默在棺旁站了一會。因為天已落雨,就被經(jīng)農(nóng)先生邀回校中,聽銀行中那個辦事人談了些白馬山地勢和收殮經(jīng)過。才知道事實上致命傷即只兩處,和后來報紙傳說全身焚化情形不合。(也可證卞詩人在近期《詩刊》上說的不可信。他對此根本無知,前因后果更無知。但因這些傳說加上別的附會,聞在“文化大革命”中,硤石本地人竟以為是用金頭配上殉葬,墳?zāi)挂蛑痪?,卻是幾年前從陳從周先生處才明白的。)因為當時已商定由張慰慈和徐先生大公子隨棺于晚十點南下,其他幾位北返,我也在當晚即回青島,報告情形。 至于徐先生生前那么匆匆南下,又急于北旋,卻是在一年后我到北京時,住在胡適之先生家里樓上(即志摩先生生前住處,胡家中人不敢?。?,半夜里胡先生上樓來和我說起的。徐南去主要是因小曼不樂意過(“過”即“到”的意思——編者注)北京,在上海開支大,即或徐先生把南京中央大學和北大教書所得薪金全寄上海,自己只留下卅元花銷,上海還不夠用。因乘蔣百里先生賣上海愚園路房子事,掛個中人的名義,簽了個字,得一筆款給小曼,來申多留了幾天。急于搭郵件運輸機返北京,則因為當天晚上林徽因在協(xié)和小禮堂為外國使節(jié)講中國建筑藝術(shù),急于參加這次講演,才忙匆匆的搭這次郵運飛機回京。到山東時,白馬山只隔濟南廿五里,因大霧飛機下降,觸及山腰失事致禍。一切都近于湊巧而成此悲劇,不僅當事親友,為此含悲抱恨終生,以國家言,也是一不可挽救之大損失! 我還記得我過青島以前,由上海過北京時,正是大家都極力勸徐先生離婚時,內(nèi)中還包括最擁護女權(quán)的胡太太!徐因上海小報傳述的翁陸種種,十分苦悶,且因北京友好的壓力,更感到痛苦。在無可奈何情形下,曾在胡家住處臨窗一長藤椅上告我種種:“從文,這些日子熟人都極力勸我,以為小曼既不肯來北京,最好是離婚。胡太太歷來是以保護女權(quán)著名的,現(xiàn)在也居然同意這件事情。我不能這么辦。你知道,她原是因我而離婚的。我這么一來,她又毀了,完事了。所以不管大家意見如何,我不能因為只顧自己而照辦……”隨后不久即聽到胡太太告我:“志摩先生把兩邊的錢寄過上海,還不夠用。志摩在這里一月只留下卅塊錢作零用,衣服破破爛爛,還包括鞋襪!也不在乎,太不成樣子了。這里老奶媽為他縫縫補補,還總說:‘不礙事,北京學生哪會注意到我這一身?!@樣過日子那[哪]是長久之計!小曼不來是怕吸不成鴉片煙。戒不了煙,那[哪]是什么治病無人?在上海和那個學海軍的翁某某靠燈按摩治病,像個什么生活!……”但據(jù)胡先生那夜里和我說的意思,把林徽因、凌叔華及某名作家并提時,卻以為論才情,小曼先生或不及三人有才氣,論為人氣度開闊,小曼卻高一著。依胡先生分析……對人對事真正厚道,還是小曼好。這點月旦評可能有些“十分正確”或“相當正確”。有小部分或稍帶感情作用。因為小曼先生對胡先生是極好的,口口聲聲叫老師。 另外,你信中提到關(guān)于泰戈爾第二次到中國事,我可能不在上海,只依稀記得不受歡迎,難公開露面。所以住在徐家一陣,即郁郁回國了。是徐先生住福煦路時。后來我曾經(jīng)到二樓泰戈爾住過的房間看過,滿墻用大吉嶺買來的各種小蝴蝶貼上,房中并無床鋪,厚厚地毯上只擱下大小不同許多靠墊,十分有趣。后來張韻[歆]海夫婦曾住過一陣。或許還留得有些相片,只是時間久,就散失不易追尋了。至于第一次泰戈爾到北京時的種種照相,《晨報·副刊》似出過專刊登載過,且有林徽因演戲的場面。我保留了一份,也許還夾在~本《志摩日記》中,可得待將來換個住處時,才有清理機會,目下是無法找尋的。另外還記得泰戈爾入宮見溥儀,徽因為作翻譯,是在故宮御花園西邊那所小樓上進行的?;找?qū)τ阡邇x印象,說得極有趣味。(一九)五六年我被調(diào)過故宮幫忙搞絲綢時,曾在這座小樓辦公,原歸溥儀英文教師英人莊士敦所住。外表蠻好看,全份紫檀家具。但全樓窄小如童話中的房子,住下來可真不舒服,熱天特別熱,冬天又極冷,上下樓還格外令人擔心!巧的是我居然還有機會在皇上讀書處辦了半年公。不免增加了一點歷史滄桑感。以后若有機會,再來談?wù)勥@些巧事,和解放后同溥儀同車去西山,聽溥儀親口說的第三次被捕的笑話吧。這個皇上十分有趣,和彭子岡在《文史資料》工作時,叫他作“溥老”還不認賬,必須改作“老溥”才覺得親熱合式! 草草作復(fù),并祝府中一切佳好。 弟沈從文 一九七九年九月廿一北京 (據(jù)《沈從文全集》第二十五卷,北岳文藝出版社二○○二年版)

后記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先生乘“濟南號”飛機在濟南西南郊遇難。    詩人的云游飛升,備受關(guān)注,轟動一時,被稱作“中國文壇之大損失”。近八十年來,徐志摩其人其文,似乎一直沒有離開這個紛繁的塵世,關(guān)于他的浪漫詩歌、才情風流、趣事逸聞,總是在坊間播散流傳,以至任由“打扮”。其中,關(guān)于徐志摩遇難事件的前前后后也已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遇難的準確地點、時刻似乎都說不清楚了。    倏忽八十年,已然有必要去廓清一下歷史的迷霧。面對以訛傳訛的紛擾錯亂,任何不以史料文獻為基礎(chǔ)的傳記寫作都是蒼白無力的。所以,盡可能地回到“歷史現(xiàn)場”,是解讀歷史的必要前提。重翻民國時期的新聞報紙,重溫文化名人的追憶文章,重讀后世生成的傳記文本,其中便存留著源頭、媒介、傳播的層累的記憶過程,在這過程中自然凝結(jié)著豐富的意味和蘊涵。    所謂“溫故而知新”,編者以為“溫故”重在呈現(xiàn)過程,而不是急于闡發(fā)與作論。史料匯編有時是重于傳記寫作的。因此,本書編纂的主旨,可以簡略地概括為:還原歷史現(xiàn)場,歷覽眾說紛紜;穿越八十春秋,追憶一代詩魂。全書分為三輯:    輯一“舊聞新知”,收錄一九三一年上海、北平等地多家報章的原始記載以及時人的悼詞挽聯(lián)。豐富多樣的史實細節(jié),塵封舊報的歷史氛圍,訛誤流轉(zhuǎn)的最初源頭,原汁原味的情感氣息,在此可窺一斑,進而可獲得新的認知。舊聞新知,正本清源,未讀過的“舊聞”,也便是“新聞”。    輯二“師友追憶”,收錄徐志摩師友對遇難事件前后的詳細敘述和深情追憶。胡適、沈從文、陸小曼、林徽因……耳聞與目睹,思念與痛切,繾綣與決絕,萬千思緒,盡遣筆端。斯人已逝,筆墨長存,這大概便是文人與文字的價值之一吧。    輯三“后世尋蹤”,收錄一九八。年代以來近三十年間諸多傳記寫作、后人尋訪中的諸多文本。徐志摩之死,是傳記寫作中無法避開的結(jié)尾。隔著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隔著山水重復(fù)的阻礙,難以親到歷史和遺址的現(xiàn)場,從而出現(xiàn)錯訛,也算情有可原吧。但是,傳記應(yīng)是以事實為基礎(chǔ)的,所謂的合理的虛構(gòu)和想象,甚至出現(xiàn)了徐志摩與飛行師的空中對話,那就實在匪夷所思了。    回望歲月蒼茫,對于徐志摩一生的評價,筆者認為胡適之先生的評語是最為恰切的:“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xiàn)的歷史。”因了“愛,自由,美”的單純信仰,三十五歲逝去的徐志摩,是不朽的。    “徐志摩是五四精神在詩歌領(lǐng)域杰出的代表”,二○○六年三月,詩人牛漢先生到濟南長清出席“徐志摩紀念公園”奠基儀式,他深情地如是說。但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品經(jīng)濟時代,“五四精神”已然是遙不可及的歷史絕唱,徐志摩也已是一去不返的人間絕響。“詩意的棲居”依舊是紅塵一夢。徐志摩作為一個“單純的理想主義者”,他的信仰和理想在當下的時代依然是稀缺的,所以他依然值得人們長久的紀念和銘記。    “山不在高,有詩則靈(牛漢先生語)”。然而,奠基儀式舉行之后的五年來,所謂的“徐志摩紀念公園”一直不過是山野間兩塊孤零零的碑石……五年間,每天望著窗外山間那孤零零的碑石,我想即使憑借詩人的才情,大概也是讀不懂此間的熱鬧與落寞的。緣此,在徐志摩遇難八十周年之際,圍繞詩人之死匯編一本文獻集,也聊作獻給詩人碑石上的一份紀念吧。    本書從醞釀到雛形,再到補充完善、尋求出版,至今終于完成。期間對一些問題的求解,陸續(xù)經(jīng)過了近五年的查尋與考析。在本書編纂過程中,得到了諸多師友的支持和幫助,在此略表謝意。業(yè)師張桂興先生悉心指教,并不辭辛勞地為本書提供《新月》月刊等重要文獻,且為本書作序;十多年來的教誨,銘記我心,在此衷心致謝!業(yè)師張光芒先生熱情地為本書作序,并予以鼓勵,在此衷心致謝!感謝沈從文之子沈虎雛先生、《老照片》馮克力先生、《山東畫報》公曉慧女士、山東工藝美院王承利先生的關(guān)注與支持。    感謝中國國家圖書館、山東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山東大學圖書館、山東師范大學圖書館提供的文獻支持。    本書的出版,幸賴薛原先生熱忱地鼎力相助并為之付出精力和勞作,謹致深摯謝意!姚冬霞女士和責任編輯為此書出版付出辛勞,亦在此致謝。    謹此感謝潘魯生、李新、張云龍、董占軍、唐家路等的關(guān)注。感謝關(guān)家錚、車振華、趙曉峰、王偉、張勇、高杰、趙建偉等友人的幫助。致謝的名單將是很長的一串,此不一一。  本書收錄的史料文獻大多是挖掘的第一手資料,主要依據(jù)民國報刊予以選錄和??保瑢τ谄溟g的句法、用詞習慣以至版本差異等,盡可能地忠實于原始文獻,不妄加改動,僅在個別地方作了編者注釋。史料的發(fā)掘,似乎是難以窮盡的。相信隨著相關(guān)史料的進一步發(fā)掘,以后還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也希冀將來能有修訂補充的機會。  本書選錄的各篇文章,均盡力與著作權(quán)人聯(lián)系并奉寄樣書及稿酬,但尚有部分未能取得聯(lián)系(編者信箱:renwen20012@163.com),在此謹致謝忱!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本書或會存在失誤和不足之處,謹請讀者指正!    編者王任    二○一一年十一月,于濟南長清

編輯推薦

《哭摩》經(jīng)過近五年的查尋與考析,編者的內(nèi)心里有一種對逝去的某種精神的深切懷念,而徐志摩便是這種精神最好的代表,這種精神或稱“五四精神”,或叫“詩意的人格”,或稱“愛,自由,美”的單純信仰??傊鍤q逝去的徐志摩,是不朽的?!犊弈Α肥且槐居袃r值的文獻,也是對徐志摩的最好的紀念。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哭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今天剛買到書,初略看了一下感覺不錯,這是一本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對徐志摩最好的紀念?。?!
  •   幫朋友買的 她很滿意
  •   作為收集資料買的,新鮮材料并不是很多,有一大半悼念文章是《云游:朋友眼中的徐志摩》里收的,要找當時和傳主有交誼的人寫的關(guān)于他的文章,還得去各人的各種文集全集里翻~書無損壞,這點還不錯。
  •   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徐志摩乘飛機在濟南遇難。80年來,關(guān)于徐志摩遇難前后的諸多軼事逸聞處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尷尬境況?!缎熘灸χ馈肥且槐炯o念著名詩人徐志摩遇難80周年的文獻集。編纂主題是追思徐志摩及其“愛,美,自由”的信仰,旨在還原歷史現(xiàn)場,歷覽眾說紛紜;穿越八十春秋,追憶一代詩魂。 本書編者爬梳剔抉,參互考尋,廓清迷霧,正本清源,發(fā)掘民國新聞報道,選錄師友追憶文章,重現(xiàn)歷史真實圖景,力圖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后世記載的復(fù)雜狀貌,以豐富的歷史細節(jié)和同情之理解,還原出徐志摩遇難事件前前后后的是是非非。全書分為三輯:輯一“舊聞新知”,收錄一九三一年上海、北平等地多家報章的原始記載以及時人的悼詞挽聯(lián)。豐富多樣的史實細節(jié),塵封舊報的歷史氛圍,訛誤流轉(zhuǎn)的最初源頭,原汁原味的情感氣息,在此可窺一斑,進而可獲得新的認知。舊聞新知,正本清源,未讀過的“舊聞”,也便是“新聞”。輯二“師友追憶”,收錄徐志摩師友對遇難事件前后的詳細敘述和深情追憶。胡適、沈從文、陸小曼、林徽因……耳聞與目睹,思念與痛切,繾綣與決絕,萬千思緒,盡遣筆端。斯人已逝,筆墨長存,這大概便是文人與文字的價值之一端吧。輯三“后世尋蹤”,收錄一九八○年代以來近三十年間諸多傳記寫作、后人尋訪中的諸多文本。徐志摩之死,是傳記寫作中無法避開的...結(jié)尾。隔著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隔著山水重復(fù)的阻礙,難以親到歷史和遺址的現(xiàn)場,從而出現(xiàn)錯訛,也算情有可原吧。但是,傳記應(yīng)是以事實為基礎(chǔ)的,所謂的合理的虛構(gòu)和想象,甚至出現(xiàn)了徐志摩與飛行師的空中對話,那就實在匪夷所思了?;赝麣q月蒼茫,對于徐志摩一生的評價,筆者認為胡適之先生的評語是最為恰切的?!八娜松^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xiàn)的歷史。”因了“愛,自由,美”的單純信仰,三十五歲逝去的徐志摩,是不朽的。 閱讀更多 ›
  •   書很新,內(nèi)容很好,很喜歡!
  •   那個時代活到今天,都是耄耋老人了,他們喜歡,講究傳統(tǒng)?,F(xiàn)在學習傳統(tǒng)對年輕人有好處。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