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兒汪曾祺

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汪朗,汪明,汪朝  頁數(shù):442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我們管爸爸叫“老頭兒”    老頭兒,是汪曾祺在家中的“別號”。媽媽這樣叫,我們?nèi)齻€兒女這樣叫,就連他的小孫女也這樣叫。有時外人來了,我們在言談話語之間,一不留神也常把“老頭兒”冒了出來,弄得人家直納悶:這家人,怎么回事?沒大沒小。    沒大沒小,是爸爸自找的。他一向主張父母與子女之間應(yīng)該平等相處,從不講究什么父道尊嚴(yán)。他甚至還寫過一篇《多年父子成兄弟》,說什么“我覺得一個現(xiàn)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有這樣一個爸爸,不叫“老頭兒”實在有點對不起他。    “老頭兒”之稱呼用于汪曾祺,是在他尚未到60歲時。后來他雖然戴上了“著名作家”甚至“著名老作家”的帽子,參加各種活動被人恭恭敬敬地稱為汪先生、汪老師、汪老,但是在家人中問,他始終只是“老頭兒”,平平常常,隨隨便便,還經(jīng)常受點打擊。孫女小時跟安徽小保姆念歌謠:“老頭子,上山抓猴子。猴子一蹦,老頭兒沒用。”老頭兒湊過來插話:“猴子沒蹦,老頭兒有用?!粚Σ粚Γ项^兒沒用。你這個老頭兒就沒用!”“沒用就沒用?!崩项^一縮脖子,笑嘻嘻地走了,繼續(xù)寫他的文章。    “老頭兒”文章寫得好,全家人都同意。惟一投反對票的是孫女:“爺爺?shù)奈恼乱稽c也不好,和別人的不一樣,沒詞兒!”當(dāng)時她上小學(xué),老師讓班上的同學(xué)從名著巾找點花哨的詞藻用在作文中。她很用心地在“老頭兒”的文章中找了半天,毫無所獲,于是很惱火。“老頭兒”聽了哈哈笑:“沒詞兒,好?!?   “老頭兒”成了名人之后,寫他的文章有不少,有些我們看了直納悶:“這說的是誰呀?這么高大?是不是還有個汪曾祺?”還有的簡直就是瞎編故事。“老頭兒”在世的時候,對這些故事往往一笑置之,不去計較??扇缃瘢覀冏鲎优挠X得,還是應(yīng)該讓人知道我們眼中的汪曾祺是什么樣子,這個“老頭兒”未見得高大,但比較真實。    真的要提筆寫東西了,我們兄妹還真的有點怵。在“老頭兒”心里,我們都不是干這行的料,借用他評論別人的話——不是嗑這棵樹的蟲。這一點,雖然他沒明說,但我們卻心知肚明,不然豈不枉當(dāng)了一回汪曾祺的兒女。盡管如此,為了還“老頭兒”一個真面目,我們還是盡力把這件事完成了。文章大致分兩部分,《歲月留痕》主要把“老頭兒”的一生簡要梳理一番;《往事雜憶》和《我們的爸》寫的是我們與他生活幾十年中的一些片段。如果有人看過之后覺得還有些意思,我們也就知足了。    時間真快,爸爸走了十幾年了。他要是還在,今年該是91歲了。多想當(dāng)面再喊他一聲——“老頭兒”!    汪朗  汪明  汪朝    2011年11月

內(nèi)容概要

  《老頭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是一部人物紀(jì)實類讀物。汪曾祺是個作家,在兒女們眼中他是一位好父親,愛家,愛孩子,愛寫作,愛畫畫,愛做飯;性格平和,處事低調(diào)。同時也有缺點,愛抽煙,有酒癮。這本書表現(xiàn)出來一個本真可愛的汪曾祺形象。

書籍目錄

引子
我們管爸爸叫“老頭兒”
歲月留痕
爸爸的身世
上學(xué)只有文科好
“夜貓子”最怵英文、體育
“高射”過聞一多先生
“比汪曾祺寫得還要好”
習(xí)作得了120分
吃飯館泡茶館,苦中有樂
五年也沒撈上畢業(yè)文憑
汪曾祺認(rèn)識了施松卿
媽媽的檔案
京滬之間的落魄才子
沒能“混進(jìn)”革命軍隊
救活沒腿兒的“死馬”
寫過一篇表揚稿
寫了幾句詞兒,認(rèn)了幾個人兒
三生有幸當(dāng)了“右派”
隨遇而安的三年
三篇小說與三個劇本
從《蘆蕩火種》到《沙家浜》
站在政治漩渦的邊緣
趕進(jìn)小樓成一統(tǒng)
稀里糊涂上了一次天安門
深受“三突出”之苦
幾度改寫《杜鵑山》
大亂十年成一夢
賦閑兩年寫閑篇
60歲后又成了作家
寫了個小和尚的戀愛故事
老頭兒成了“下蛋雞”
一輩子只會寫短篇
只寫自己熟悉的事
摟草打了只肥兔子
也寫書評也作序
“老頭兒”三雜
誤打誤撞成了美食家
和京劇較勁,一拳打在城墻上
寫話劇寫電影一個沒上演
集淡泊與執(zhí)著于一身
“老頭兒”如何看“老頭兒”
往事雜憶
我們的爸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插圖:在爸的許多文章里,都提到過他的父親——我們的爺爺。我對“爺爺”這個稱呼很生疏,他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我們沒有見過他,父母也基本上沒怎么提到過他。“文革”中,我知道了爸的出身是地主,這讓我覺得很不光彩。對那個“爺爺”就更不感興趣了。直到改革開放以后,爸在文章里寫了一系列關(guān)于家鄉(xiāng)的事情,我們才知道爺爺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讀過舊制中學(xué),在學(xué)校里是個活躍的運動員;練過武術(shù),會騎馬,會游泳;會很多種絲竹樂器;會畫畫,會刻?。粫L(fēng)箏,放風(fēng)箏;會做各式精致的玩意和手工,是個非常聰明而又心靈手巧的人。他性情隨和,待孩子很平等。小時侯爸唱戲,他拉胡琴;爸畫畫,他在一旁看;爸上中學(xué)時寫情書,他在一邊瞎出主意;父子倆煙酒不分家,他還說“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卑秩龤q喪母,父子間的感情是很深的。爸的青年時期有一個階段好像他們父子關(guān)系不睦,有點緊張,弄不清到底是什么原因??赡苁羌彝ガ嵤?,也可能是爸青少年時期的逆反心理所致?,F(xiàn)實生活不可能像父親文章中寫的那樣,一片溫馨,毫無芥蒂。爸十八九歲離家到昆明投考西南聯(lián)大,正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音信阻隔,沒有回過家鄉(xiāng)。后來家里的景況很差。他的父親解放后先是在縣醫(yī)院做眼科大夫,后來1959年“肅反”時被抓起來到勞改農(nóng)場勞動,半年后因為年老多病放回家,沒過多久就去世了。

后記

感懷    齊方    直到現(xiàn)在,我們一大家子人湊在一起的時候,還是習(xí)慣把作家汪曾祺先生叫作“老頭兒”,好像其他任何叫法都顯得不夠順溜、親近、自然,顯得生分,沒有家庭氣氛。    我上初一那年,老頭兒連個招呼都沒有跟我們打,就突然飄離了這個世界。    在上高中之前,我對老頭兒的記憶只停留在他的煙、他的酒,他的菜、他的飯,以及家人對他的玩笑、外人對他的贊譽,和與他沒大沒小地廝混的片段上,但在那之后,所經(jīng)歷的種種,讓我不知是該嘆息聲:“惜哉!”還是該嬉笑句:“緣,妙不可言”。    高中,我的偏科傾向越來越明顯,文科像情人,理科似仇敵。理科成績可以用“且戰(zhàn)且退,涉險過關(guān)”來形容,而文科卻是風(fēng)景獨好,捷報頻傳,作文常被當(dāng)成范文。在那段糾結(jié)的日子里,我“阿Q”地想:老頭兒數(shù)學(xué)也不怎么樣,這是遺傳啊遺傳。    大學(xué),我考入了前身為國立藝專的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這是老頭兒當(dāng)年在昆明欲投考的學(xué)校之一,后來他被西南聯(lián)大錄取??墒且呀?jīng)成了著名作家的他卻一直對沒能進(jìn)入美術(shù)學(xué)院無法釋懷。站在校門口,我得意地想:我考進(jìn)了老頭兒曾經(jīng)神往的學(xué)校吶!    大一,期末的作業(yè)是寫一篇中國古代畫家的介紹,并模仿一幅這位畫家的作品。我選了倪瓚,文章寫的很順利,但臨畫時卻犯了難。隨一位國畫系的同學(xué)學(xué)了近兩個月的水墨,才勉強交差。之后在老頭兒的文章中居然看到了倪云林,還提到他早年臨過倪的字!我后悔地想:要是小時候向老頭兒學(xué)點中國畫和畫學(xué)理論就好了!    隨學(xué)校去蘇北考察時,我專程到“富春茶社”吃揚州干絲,茶社墻上嵌著一幅老頭兒的書作,于是好感倍增。干絲很好吃,卻不是老頭兒做出的味道。沒有記憶中的鮮美,沒有記憶中的歡暢,更沒有記憶中老頭兒那一臉得意的笑容。我默默地想:早該珍惜的!    做畢業(yè)論文時,我的選題是“華嵒與揚州八怪的交往關(guān)系”,研讀了大量的關(guān)于揚州八怪的古論今書,當(dāng)然也看到了老頭兒論述華新羅、金冬心、鄭板橋的文章,于風(fēng)趣的文字中領(lǐng)略到他精到的見解。我郁悶地想:為什么當(dāng)初沒問一句老頭兒對揚州八怪的看法呢?這得是多高級一論文參謀??!    現(xiàn)在,已工作的我,對老頭兒的學(xué)識有了更深的了解,正在學(xué)著從他的字里行間汲取營養(yǎng),享受快樂。有時候讀著他的文章,似乎看到他的表情,聽到他的聲音,會忍不住會心地一笑。我理解了人們推崇他、喜愛他的緣由,對名叫汪曾祺的這位老頭兒,我這個外孫女也開始崇拜了。    篡改一句電影《甲方乙方》中的臺詞,老頭兒已經(jīng)去世14年了,我十分懷念他。    2011年12月

編輯推薦

《老頭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老頭兒汪曾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2條)

 
 

  •   第一次讀汪曾褀先生的文章是1998年,那時候沒想到汪先生已然作古;讀《汪曾褀全集》是2003年,通過汪先生的文章,對他本人有了感性的認(rèn)識;2009年才知道有《老頭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一書,百般求索,終于無得?,F(xiàn)在,最新版的書面世了,我們怎么能夠放棄這次機會?
  •   好版本,讀來舒服。這本書表現(xiàn)出來一個本真可愛的汪曾祺形象。
  •   汪曾祺的三個孩子懷念父親的文章結(jié)集,多方位回憶父親在家中的種種趣事趣聞,對于了解汪曾祺的為文和為人很有幫助。
  •   汪曾祺先生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這個他的兒子們回憶他的書想買好久了~終于在當(dāng)當(dāng)找到了~很好~物流很快~書也是正版~
  •   挺厚的,裝幀特別好,內(nèi)容也豐富多彩,很喜歡汪曾祺,很有興趣~打折的時候買特別超值!很有收藏價值!
  •   把汪曾祺的一點一滴都刻畫得入木三分。
  •   老版沒收到。終于等到新版本了。
    裝楨不錯,還編入了大量的書畫作品。
    留得一份平常心,讀汪曾祺的書,品一脈書香,真是一份奢侈。
  •   從兒女的角度詮釋父親的一生,從別樣的側(cè)面了解一代大家人生。
  •   好極了,物流也快
  •   讀了一點,感覺不錯。
  •   子女寫父親的,文章比不上父親,情誼濃濃。
  •   據(jù)說簡直就是汪曾祺寫的:)
  •   真是汪老的三個子女寫的,不錯,喜歡汪曾祺的不要錯過!
  •   了解汪曾祺。
  •   還可以吧,值得看看。
  •   有個疑問,為什么國內(nèi)出版社,鮮有精裝書問世呢?
  •   書中插圖精美,內(nèi)容也沒意見!
    但是字體太小了,邊距很大,干嘛不再大點字體,書就給人看的,搞什么花樣!看得我頭暈?zāi)X脹的!無法看!
  •     因為喜歡汪老的文字,所以對他的八卦故事也格外著迷。這本書是他三個子女的回憶之作,一般來說我對這類的書并不怎么感興趣。但能讓他寫過《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孩子,回憶文字一定會不一般。他們寫父親既沒有為親者諱的毛病,更沒有一味夸大。他們只是寫父親——一個有趣、有情、更有種的老頭。子女的文字,往往能透露些外人難以道來的內(nèi)容。尤其喜歡汪老的“自大”:高爾基的像不掛了,該掛我的了。不但這樣說,而且還真這樣做。他是文藝旗手江青同志控制使用的“得力助手”,雖然有這么多條條框框,可《沙家浜》《杜鵑山》還是別有一番味道。江霸道,也謙恭。否則,那只出了2000本的《毛選》是不會贈給汪老的。于會泳——那個特殊時期的是大紅人,他懷疑過汪的文學(xué)水平,汪翻開《杜詩》給他頂了回去??桑诓块L竟沒有報復(fù)一下他,恃才傲物汪某人,奇怪啊。時過境遷之后,這兩人都成了百無是處的妖魔人物,汪對前者的評價是:“懂戲”。對后者,充分肯定了其對音樂的貢獻(xiàn),還因為于被剝奪了署名權(quán)而耿耿于懷。  一位外國評論家說過,汪的文字總與水相關(guān)。其實他的性格更與水息息相關(guān),故鄉(xiāng)高郵、負(fù)笈昆明、帝都北京,以至于“發(fā)配”張家口,都流露著他水的性格,這與環(huán)境有關(guān),也無關(guān)。水,植根于他的靈魂。書中記述他的一次發(fā)怒——破口大罵,這可以看做是汪對于自己不平遭遇的總爆發(fā),也是對某些人,挨了整,還跪呼萬歲的鄙夷。這也是屬于水的性格,是汪老的閃光...點。沒有這種破口大罵的性格,便不會有那樣平淡如水的文字,兩者不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的?! ∵@本書,最妙的是配了汪老的很多書畫做插圖。文如其人,畫如其人。他的畫作信筆游弋,自然天成,得中國文人畫的精髓。難得?! ∵@是一本近五百頁的書,定價49.6元,30多塊買的,不貴。 閱讀更多 ›
  •   真誠,詳實。書中述及諸多與汪曾祺交往之人,只是對于與汪曾祺有過深交的黃永玉只字未提,讀者很不解。
  •   新加上了很多老頭兒的照片和字畫,也添了兩個孫女回憶祖父的文章。排版清爽,紙張好。汪迷必備吧哈哈。
  •   寫的非常好,挺生動!
  •   很喜歡汪老,能了解很多汪老的性格,質(zhì)量也不錯
  •   有很多我們不曾知道的內(nèi)容和細(xì)節(jié),汪曾祺的逸聞趣事和他的繪畫作品。值得一讀。
  •   厚厚一本 內(nèi)有所值!汪老的畫、文章原稿、老照片...還沒看內(nèi)容 但絕對是要真臟的一本啦!
  •   質(zhì)量很好,對得起價格,內(nèi)容也不錯。
  •   很不錯的書,對了解汪老很有幫助。
  •   很厚超級厚無敵后然后就看不下去了- -
  •   喜歡汪老頭的人,看這本書應(yīng)該不會失望。雖然是孩子寫的,但是文筆也不錯,真情比什么都有力。
  •   多次購書,每每滿意。包裝嚴(yán)實,送貨及時。
  •   本書的前身是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的《老頭兒汪曾祺》。對照閱讀,會發(fā)現(xiàn)10多年間的有趣變化。舉個例子:前書引用袁復(fù)光的文章顯然是對邵燕祥先生記憶力的“藐視”,呵呵,新版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真正由汪曾祺先生著文的《一封郵件的復(fù)活》。
  •      因為喜歡汪老的文字,所以對他的八卦故事也格外著迷。這本書是他三個子女的回憶之作,一般來說我對這類的書并不怎么感興趣。但能讓他寫《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孩子,回憶文字肯定會不一般的。他們寫父親既沒有為親者諱弊病,更沒有一味夸大。他們只是寫父親——這個有情、有趣、有才,更有種的老頭兒。子女的文字,往往能透露些外人難以道來的內(nèi)容。讀此書,真有種如坐春風(fēng)的感覺。尤其喜歡汪老的“自大”:高爾基的像不掛了,該掛我的了。他不但這樣說,而且還真這樣做。
       他是文藝旗手江青同志控制使用下的“得力”助手,雖然有那么多條條框框,可《沙家浜》《杜鵑山》還是有屬于他自己的味道。有人說,江青這個人霸道,張口就自稱“老娘”,對汪則有點客氣。否則,那僅出了2000本,據(jù)說都讓毛留下送人的《毛選》是不會贈給他的。于會泳——那個特殊時期的是大紅人,他懷疑過汪的文學(xué)水平,汪氣呼呼地翻開《杜詩》給他頂了回去??桑诓块L竟沒有報復(fù)他這個恃才傲物汪某人,奇怪?。r過境遷之后,這兩人都成了百無一是的妖魔人物,但汪對前者的評價是:“懂戲”。對后者,充分肯定了其對京劇配樂的貢獻(xiàn),還因于被剝奪的作品署名權(quán)而耿耿于懷。
        一位外國評論家說過,汪的文字總與水有關(guān)。其實他的性格更與水息息相關(guān),故鄉(xiāng)高郵、負(fù)笈昆明、帝都北京,以至于“發(fā)配”張家口,都流露著他水的性格,這與環(huán)境有關(guān),也無關(guān)。水,植根于他的靈魂。書中記述他的一次發(fā)怒——破口大罵:“說的是屁話!右派是哪路人?不是都改正了嗎?還他媽的沒完沒了!跟共產(chǎn)黨有疙瘩?整他20年,看他還說著屁話!”這可以看做是汪對于自己不平遭遇的總爆發(fā),也是對某些人,挨了整,還跪呼萬歲的鄙夷。女兒說:一瞬間,父親成了“火藥桶”。這也是屬于水的性格,是汪老的閃光點。沒有這種破口大罵的性格,便不會有那樣平淡如水的文字,兩者不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的。
      這本書,最妙的是配了汪老的很多書畫做插圖。文如其人,畫如其人。他的畫作信筆游弋,自然天成,深得中國文人畫的精髓。
        這本書,近五百頁,定價49.6元,30多塊買的,不貴。
  •     最早看到汪曾祺的名字,是看到余杰批判他、季羨林和南懷瑾都是老人文學(xué),當(dāng)時本身對于文學(xué)也沒有好感,就一直沒有關(guān)注汪曾祺。最近,因為重新對于文學(xué)有了新的認(rèn)識,所以才重新翻出汪曾祺來讀。不過,首先讀的是他的三個兒女撰寫的回憶,他們?nèi)穗m然都沒有從事文字工作,但是在汪曾祺的影響下,文字功夫還是很高的。至少,感覺到那種恬淡和寧靜。
      說到這里,我想必須說對于新文學(xué)的印象,完全是受魯迅的影響,對于橫眉冷對的革命文學(xué)有著著魔般的癡迷。但是,漸漸覺得這種文章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從這個人的文章背后感覺得出魯迅的冷峭。雖然有很多學(xué)生回憶魯迅,包括周海嬰都對魯迅有著溫暖的記憶,但是我仍然抹不去對于他的恐懼。這種對于文如其人的預(yù)期,導(dǎo)致我對于很多人的文章都很拒斥,至少是覺得恐懼,作為一個男人如此是會顯得軟弱,不夠剛直。但是,我始終對于橫眉冷對的文章有著天生的恐懼,而近幾十年的文章,卻因為受到文革大字報的影響,都有一股紅衛(wèi)兵的影響,所以對于現(xiàn)代學(xué)者和文人都敬而遠(yuǎn)之。
      另外,讓人感覺到不舒服的還有現(xiàn)代學(xué)者中,因為留學(xué)導(dǎo)致他們的文章受到西方理論的印象,看起來到處都是鬼子影響的痕跡。這種感覺雖然不好,但是由于風(fēng)氣使然,仍然能夠接受,但是受他們影響的年輕人的文章,完全就是一種概念游戲了,只有行內(nèi)人才能懂的術(shù)語,雖然文章的主旨并不深奧,但是全文就像畫鬼符,一句都讀不下去。
      說到這里,我還沒有進(jìn)入主題,讀汪曾祺的文章,就不會有這種困難,而且讀他們子女的回憶,反而有一種快樂的感覺。這里,我再次強調(diào)文如其人的印象,從他們的文章中感覺到汪曾祺作為一個作家,不如作為他們的父親來的更加親切。他們的文章其實都是受到汪曾祺的影響,特別是那種娓娓道來的風(fēng)格,簡直就是遺傳一樣。與其說他們是遺傳,不如說受到汪曾祺人格的影響,加上文如其人,都是一樣的輕松,都是一樣的思念。他們?nèi)硕继岬?,?dāng)年汪曾祺因為家里很小,無處寫文章被憋的樣子,就像一只找窩下蛋的老母雞。不過,想到這里就好像這一幕就發(fā)生在眼前一樣。很多人在追溯汪曾祺的寫作傳統(tǒng),其實不如說他這樣的人格是如何培養(yǎng)出來的。我見過一些古書比汪曾祺讀的還多,但是文章卻遠(yuǎn)遠(yuǎn)不如汪曾祺沖淡的老先生。
      對于汪曾祺娓娓道來的文章寫作,看得我都手都直癢癢,覺得文章是可以這樣寫的。其實,文章就應(yīng)該這樣寫,誰說文章有特定的規(guī)范,有具體的形式?汪曾祺在文革中,對于主題先行,三突出的寫作表示了極大的憤慨。換句話說,就是對于形式主義的寫作表達(dá)了自己的憤懣。因此,他一輩子厭惡撰寫所謂的報告,甚至對于居住條件和女兒的病退申請都不會寫。他能夠撰寫的是有生命,而不是形式化的文章。也許只有對于生命有感悟的人,才會將生命撰寫悼文字中,作為一幅文字的繪畫。說到這里,我們必須提到汪曾祺喜歡繪畫,就像他喜歡寫文章一樣。其實,這是相通的,證實有這種對于生活美好的觀察,才可能會有將其繪入畫中,記在筆下的沖動。
      他喜歡與人交流,與家人交流,喜歡用文字交流,喜歡送畫給別人,足可以看出這個人對于整個生活的態(tài)度,是開放和開朗的。他能夠坦然地面對老同學(xué)朱德熙,不覺得有絲毫的自卑,而且每每講的笑話能夠讓朱德熙笑得喘不過氣來。想來,這種人格魅力,真是很少能夠有人做得到。他的文章,能夠?qū)⑺倪@種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和理解,通過各式各樣的故事帶出來。就足以看到汪曾祺獨特的魅力。不是他小說散文的魅力,而是汪曾祺人格的魅力。只有這樣干凈的人,才能用干凈的文字來表達(dá)對于世界的感情。也只有這種發(fā)自內(nèi)在的情感,才能支持他在六十歲又開始新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很多悲觀的人,早就因為受到的種種打擊,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語言。但是,汪曾祺在諸種打擊后,仍能表現(xiàn)的開朗和豁達(dá),這就非常難得了。這都是夸飾之詞,我將兩個故事,來說明對他的看法。
      第一個是五七年被打成右派之后,他被流放到張家口農(nóng)研所改造。在改造期間,他能夠繪成土豆花譜,并背很多土豆回家,分發(fā)給周圍的鄰居。想象一下,這是三年自然災(zāi)害期間,分發(fā)的對象想來少不了幫助汪曾祺帶上右派帽子的同志。他能多年后,撰寫回憶下放歲月時說,右派改造對于自己是三生有幸。這種下放的經(jīng)歷,如果換成旁人就很難免變成一種祥林嫂般的哭訴,但是汪曾祺卻能夠平淡的寫出來,絲毫不覺得有半絲苦澀,這真不容易。
      第二個故事是改革開放后,他開始重新進(jìn)入文學(xué)界,在與韓少功不認(rèn)識的情況下,毅然站在韓少功一邊支持。說起來,建國十年最大的問題就是人際倫理斷裂。最近不斷曝出紅衛(wèi)兵懺悔的事情,都是與當(dāng)時革命思維對人際關(guān)系的摧毀有關(guān)。汪曾祺在五七年和文革前后都受到了類似的遭遇,甚至他的愛人曾因汪曾祺是右派,害怕會影響子女的前程,所以勸孩子們與汪曾祺劃清界限??墒?,他夫人卻在汪曾祺被批判后,好肉好酒來安慰他。子女們就拿他夫人這種作為來反駁,讓汪夫人無話可說。但是,我們知道家人的背叛是最大的背叛,而汪曾祺就曾經(jīng)有這種背叛的可能。在文革結(jié)束后,他立刻又恢復(fù)了對于人倫關(guān)系的信仰,所以才會站出來支持韓少功——一位素未謀面的作家。
      正如很多人認(rèn)為他受到傳統(tǒng)老莊道家的影響,但他曾經(jīng)反駁別人這種對他的評價,認(rèn)為自己還是受到儒家的影響。從這里,我們不妨看出他的行為,恰恰證實了他這種自我的評價。如果對于人性沒有信仰,是無法做到上述故事中的作為。也恰恰是這種人性的關(guān)懷,又滲入到他每一篇文章之中,讓人感覺到溫暖和恬淡,正如汪曾祺本人一樣。
      
  •     他們仨都謙稱自己不是嗑那棵樹的蟲,可是他們的文筆清淡感人,大有乃父之風(fēng),比很多不會說人話的出書的蟲好得沒倍了。
      
      買了新版,和從圖書館借的舊版(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版)對比,整篇添加的內(nèi)容:
      寫過一篇表揚稿(附表揚稿全文。老頭兒的文風(fēng)太好辨認(rèn)了,雖然是表揚稿這種比較板比較官樣的東西,依然是娓娓道來,淡淡的,溫情滿滿,清新溫柔。)
      誤打誤撞成了“美食家”
      曾遭“退貨”的“葡萄”
      “西門魚”時期的汪曾祺
      孫女外孫女的文章各一篇
      
      刪掉了:
      瑣事三篇
      與爸爸一起看戲
      
      不知道為什么刪掉。
      
      此外,汪朝執(zhí)筆的部分有內(nèi)容的添加。個別篇章有語句的增刪,部分小標(biāo)題有標(biāo)點或字詞的調(diào)整。
      
      非常讓人不爽的是,看了一會兒就看見幾個地方不大對勁。
      P211,味逍——味道
      P409,涌人——涌入
      P426,其實后來還是他很喜歡——其實后來他還是很喜歡
      P447,河?xùn)|獅孔——河?xùn)|獅吼
      
      新版增加了很多照片和字畫資料,做得很用心,卻出現(xiàn)這種低級的錯誤,雖說無錯不成書,畢竟很遺憾。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補記:寫完又看見一個,昏死,說妹妹躺在幼兒園老師背后,躲在吧?= =||
  •      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
       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
        最近在讀汪朗、汪明和汪朝合著的《我們眼中的父親——老頭兒汪曾祺》,在書里,子女們稱汪曾祺“老頭兒”,大呼小叫,老頭兒依然樂的顛兒顛兒的。
        我也很想叫他一聲老頭兒。
        老頭兒應(yīng)該是個蠻不錯的父親,不然做子女的也不會費這么大的勁兒合著一本磚頭厚的書來紀(jì)念老頭子。從身世、求學(xué)、戀愛、文革十年到老頭兒各個時期的作品背景,老頭兒的老友,老頭兒的廚藝,如此種種,簡直就是汪曾祺的人生通史。書中不是假正經(jīng)的“父親”,而是一口一口的“爸爸”或是“老頭兒”,透著溫暖的家常,看得人嘴角上揚。
        開頭的小詩是老頭兒自己寫的,很能概括他和他的文章。他這輩子經(jīng)歷過的最重要的事情大概就是文革,先被打成“右派”,寫報告,作檢討,后又被摘帽,成了“摘帽右派”,被江青賞識,寫樣板戲,“四人幫”被打倒后又被審查,又是沒完沒了的寫報告,作檢討??墒抢项^兒卻說“我這個右派算是很幸運的,沒遭多少罪。”被下放到涸源,是個鳥不拉屎寸草不生的絕塞孤城。老頭兒一個人看守馬鈴薯,每天對著一堆土豆,寂寥又寂寞,卻還做出了《中國馬鈴薯圖譜》這樣的奇書,得意洋洋的跟孩子們講從沒看過和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在老頭兒的眼里,即使是馬鈴薯的花也是值得描摹和賞玩的。在那個瘋狂偏執(zhí)的時代,老頭兒似乎還挺享受這樣“而無車馬喧的”的生活。有些人就是有這樣的本事能從苦日子里嘗出甜頭,哪怕只有一點點,因為他們對于世界永遠(yuǎn)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在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花中品人生。
        老頭兒當(dāng)然傲,為什么呀,有才!恃才才能傲物,老頭兒的才華是要豎大拇指的。我記得第一次讀到老頭兒的文是在一次語文考試的閱讀理解里,寫的關(guān)于岳陽樓,他說范仲淹根本沒來過岳陽樓,《岳陽樓記》是瞎掰。我讀著讀著就笑了,后來讀過很多老頭兒的散文和小說,越發(fā)的喜歡。他的散文很好讀,就和老頭子本人一樣樸實,蔬菜、瓜果、今天吃的什么,小孫女今天鬧脾氣了,想起了昆明的雨,啰啰嗦嗦一大堆,尋常人覺得這有什么呀,可是老頭子的筆下,這些平常事物像雨后空氣中漂浮的泥土氣息一樣清新,像幅畫。老頭子說自己“眸子炯如虎”,果真是這樣的,你恨不得從他的書里看出兩只眼睛,對你眨巴眨巴,你差一點就使勁點頭了,豎起大拇指,“老頭兒說的對!”。老頭兒沒有長篇小說,他從不追求宏大敘事,卻始終奉行“人間送小溫”的宗旨。他寫市井中的人物卻沒有市儈之氣,不極端不尖銳,也沒有大是大非大悲大喜,輕快的行文,卻讓人看得心酸。好像也說不出人物的命運有多悲慘,但心底最溫柔的那根弦就被撥動了。老頭兒的“小溫”就是這樣淡淡的。
        我希望等我老了也能像老頭兒這樣,被一堆子女沒大沒小的寵著,左手牽著老伴兒,右手中還握著筆,還能寫,還能有感受美的能力,還能做一桌子的好菜。
        
        
  •     是汪曾祺先生三個孩子分別執(zhí)筆,回憶父親的集子。
      
      大女兒汪明寫得感性細(xì)膩,讀著數(shù)次落淚。
      大兒子汪朗寫得內(nèi)容最為豐富,筆端關(guān)于父親的創(chuàng)作觀的表述,我最受啟發(fā)。摘錄如下:
      爸爸一向認(rèn)為,小說貴在含藏,有些話不能全說出來,要留給讀者思考品味的余地。
      爸爸認(rèn)為,文革給民族帶來最大傷害莫過于,人們沒有了愛美之心。沒有愛美之心是因為他們已經(jīng)不知道什么是美。因此,爸爸在這個時期十分強調(diào)文學(xué)的美感作用。
      出于這種信念,這個時期寫下了許多淡化苦難,美化生活的作品,想以此讓人覺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溫暖的,是可珍惜的。
      在《我是一個中國人》中寫:我的人道主義不帶任何理論色彩,很樸素,就是對人的關(guān)心,對人的尊重和欣賞。
      爸爸對于長篇小說,根本沒打算寫,他看不上。他認(rèn)為,長篇小說就其體裁來說就不自然,就不符合生活的真實情況。生活是由一個個片段組成的,有的精彩有的平常,短篇小說所選取的是其中的精彩片段,而長篇要構(gòu)成體系,非要個好總事實都串起來,難免良莠不齊。除了大作家外,很難寫好。實際上,大量的長篇小說都是湊合起來的,很蕪雜,沒法看。
      再有,長篇小說已經(jīng)不能適應(yīng)現(xiàn)代社會快速發(fā)展的節(jié)奏?,F(xiàn)代小說是忙書,不是嫻熟,讀者讀小說都是抓空,沒心思聽作家的長篇宏論。沒時間度那么多的抒情,對話,風(fēng)景描寫,心里刻畫。他們有時成熟的人,不想聽人說教。
      1984年,爸爸在一篇文章里列舉了對他風(fēng)格影響較深的作家:古人里歸有光,現(xiàn)代作家魯迅,沈從文,廢名。外國作家是契訶夫和阿索林。
      至于莫泊桑,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他簡直不能容忍,覺得太做作,太離奇,總在編造一些額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東西。
      爸爸很少用華麗的辭藻,更不用一般人不熟悉的詞句唬人。他所重視的是語感,是用詞的準(zhǔn)確性。
      和家里人聊天時,爸爸對解放以來的散文評價不高甚至很不高。認(rèn)為行時的不少作品,不是劍拔弩張,盛氣凌人,就是過度抒情,顧影自憐。文字也過分雕琢,敗壞了中國散文的傳統(tǒng)。
      一次80年代初,一次電臺正在播放配樂散文《荔枝蜜》,我們聽得用心。爸爸從隔壁走出來,甩出一句話:“散文配樂是最惡劣的做法。這樣的文章也不要學(xué)。散文的大忌就是作態(tài)。中國的散文一壞于楊朔,而壞于劉白羽。。。?!?br />   爸爸對沈先生所主張的人性進(jìn)行了分析:他的“人性"不是抽象的,不是歐洲中世紀(jì)的啟蒙主義者反對基督的那種“人性”。簡單地說,就是沒有遭到外來的資本主義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侵略,沒有被洋油,洋布所破壞前中國土著抒情詩一樣的品德。
      他在文章中從來不憶苦,只是思甜,把各種日常吃食寫的有滋有味。這其實是他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他覺得,生活中盡管有種種坎坷,但總歸是美好的,應(yīng)該學(xué)會欣賞。
      文革時我們這個民族的扭曲的文化心理的一次大暴露。盲從,自私,殘忍,野蠻。。。
      爸爸認(rèn)為他的老師沈從文最突出的有兩點,一個是一個真誠的愛國主義者;二是他見過的真正淡泊的作家,這種淡泊不僅是一種“人”的品德,而且是一種“人”的境界。爸爸覺得,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一個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搶行情,爭座位,才能真誠地寫出自己感受到的那點生活,不耍花招,不欺騙讀者。
      爸爸是如何評論自己的呢?爸爸認(rèn)為:我是一個極平常的人,我沒有什么深奧的思想。
      
      上面都是從兒子汪朗文字里關(guān)于汪曾祺文學(xué)觀念的摘抄。
      大女兒汪明寫的有幾處,父母對孩子的教誨,我也必須要留在這里。
      有一段時間,因為莫名奇妙地被人明里暗里地整治,我覺得心灰灰的,信上說,人世間充滿了狡詐,防不勝防。爸爸說,看到我這樣年紀(jì)輕輕就學(xué)得世故起來,心里很不安。他說,不要因一葉而障目,把自己縮在一個殼子里。一個沒有真誠的人,不會有朋友。無論在什么時候,還是應(yīng)該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好人比壞人多。
      連里的“戰(zhàn)友”回京探親,對爸和媽說,汪明干活挺棒,就是最太損了,有時一句話能噎得人掉眼淚。告狀的還沒有回東北,爸的信已經(jīng)到了。他說,一個人不能學(xué)的尖酸刻薄,讓人生畏。有時只圖嘴上舒服,傷了別人的心人家會記住一輩子。
      
  •     少時讀書,無法可循,無經(jīng)典可參照,讀的大多數(shù)是一些雜七雜八的書,很多都是名作家選集或者名篇選集之類的讀物,認(rèn)識汪曾祺就從這些選集中獲取的印象?,F(xiàn)在回想起來,都是名家,為啥偏偏對汪曾祺的文字印象最深?大概就是感覺到他的文字與那些主旋律的名家不一樣。
      
      《老頭兒汪曾祺》收錄了子女們對他的印象,算是一本回憶錄或者傳記性質(zhì)的書。其中提到,他的孫女上小學(xué)五六年級時,老師讓學(xué)生從文學(xué)名著中摘抄一些華麗的辭藻,以便寫作文時應(yīng)用。她把名作家爺爺?shù)臅艘槐?,也沒發(fā)現(xiàn)什么好詞兒,因此斷定:“爺爺寫的文章一點兒都不好?!焙髞磉€真誠地幫助爺爺分析一下他的文章為啥“不怎樣”,總結(jié)出了三大罪狀:一個中心思想不明確;其次是段落分的不好,最后是亂用標(biāo)點符號。因此在學(xué)校老師眼中,這位著名作家的文章最多得個“二類中”,也就是七十多分吧。
      
      這話現(xiàn)在看確實有幾分逗樂,孩子的樂趣透著十分的天真。但是孫女的分析大體是不錯的,我們小時候讀書,認(rèn)為最好的散文是楊朔的《荔枝蜜》,盡管從來不知道好在哪兒,總覺得都收到語文課本了,當(dāng)然是最好的。但閱讀的天性是靠直覺,喜歡什么樣風(fēng)格的文字不是語文課本能灌輸?shù)模瑯I(yè)余翻書的時候讀到汪曾祺,總覺得這個老頭寫的東西跟那些名家不一樣。雖然說不出來好在哪里,但已經(jīng)能感覺到這是另外一個閱讀的世界,是課本的那些范文所不能給予的。
      
      《老頭兒汪曾祺》中提到一個私下里的段子,大意是汪曾祺跟家里人聊天時說對解放以來散文評價都不高,認(rèn)為不少作品“不是劍拔弩張,盛氣凌人,就是過度抒情,顧影自憐,文字過分雕琢,敗壞了中國散文的傳統(tǒng)”。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初,一次電臺正在播放配樂散文《荔枝蜜》,老頭兒從隔壁房間出來說:“散文配樂是最惡劣的做法。這樣的文章也不要學(xué)。散文的大忌是作態(tài)。中國的散文一壞于楊朔,二壞于劉白羽?!边@兩位“大家”都有文章收錄在中學(xué)語文課本,作為范文推崇。小時候讀書,我們寫作文就從這兩位散文大家中總結(jié)出某種套路和模式,一套一一個準(zhǔn)兒。不過,長此以往寫作文,味同嚼蠟。
      
      汪曾祺曾提到現(xiàn)當(dāng)代作家里他最為推崇的是魯迅和沈從文,解放后與他同時代的作家他推崇的是孫犁。推崇前兩位不奇怪,少年讀書都喜歡魯迅,而且他的早期作品模仿魯迅的痕跡很濃,喜歡沈從文更不用贅述,某種程度上說,汪曾祺延續(xù)了沈從文的文脈,這是中國作家中唯一的一對師徒獲得了同樣高的贊譽。至于他推崇孫犁,是覺得他把革命題材寫成了真正的小說,超出了一般意識形態(tài)的局限,很是難得。
      
      現(xiàn)在也有很多人喜歡孫犁,不是因為他的小說,更多是因為他的書話。孫犁的創(chuàng)作生涯長達(dá)六十多年,以“文革”為界,分為風(fēng)格不同的前后期。前期作品明凈柔美,以淡筆勾勒出如畫的鄉(xiāng)土民風(fēng),被稱之為詩體小說,代表作是《荷花淀》模仿者很多,這也是汪曾祺提到的那些小說。但解放后尤其是文革后期,孫犁的作品趨于平淡簡潔,明顯繼承了中國古典的精髓,于平淡之中深蘊著文化和人生的思考,存有大量的讀書筆記。年輕時,孫犁主要讀新書,到了新社會,新書就讀得少了,開始買舊書,讀舊書,并且認(rèn)為,讀中國古書是利于養(yǎng)生的。他曾自嘲“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廢于遭逢”,這種經(jīng)歷與汪曾祺遭逢極其類似,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精神上的同類。
      
      老頭兒汪曾祺,其實性格極其清高,能入他眼睛的當(dāng)代作家確實沒有幾個。我年少時喜歡過賈平凹,尤其是《商州三錄》為代表的作品,還有鄧友梅的京味兒小說,林斤瀾的小說。說實話,當(dāng)時讀書是悶葫蘆,沒人指導(dǎo),雜書為主,基本都是有書就讀。但就在這種極其貧乏的閱讀經(jīng)驗中,也能察覺出這幾位作家他們的文字質(zhì)地具有某種同一性。來自晚明小品也好,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好,在一個普通讀者的閱讀經(jīng)驗來看,那就是比教科書上的文章好看,真誠,有人情味,再拔高點就是,富有人文情趣,不板著臉說教。
      
      不要小看這些瑣碎的標(biāo)準(zhǔn),其實真正做到這種文章的境界很難。汪曾祺去世后被人稱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這個“最后”很值得玩味之處就在于,沒有人像他那樣寫文章了。這種遺憾是源于文化的斷裂,還是源于生活的日益粗鄙和平庸?值得當(dāng)今的寫作者深思。
      
      至今還記得汪曾祺自我評價的一段文字:“記人事、寫風(fēng)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tài)度親切,不矜持作態(tài)。文求雅潔,少雕飾,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這是他的特點,可以對照我們的缺失。
      
      思郁
      2012-5-23書
      老頭兒汪曾祺,汪朗 汪明 汪朝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定價:49.60元
      
      
  •     一直不理解為什么汪被認(rèn)為是“京派”小說的代表之一,他明明寫的都是里下河平原(其故鄉(xiāng)高郵是其中一部分)的故事,帶有濃重的鄉(xiāng)土人情。
      
      讀他的書,我常常會把描述的場景在腦子里勾勒出來。這樣的狀態(tài)于我,是很少見的。讀完此文,更容易理解汪:家庭背景在文革中帶來的遭遇,部分人群對于“蘇北”的地域歧視,又或者是離開家真的太久太久...但是越不愿提及,感情卻越深沉。他在汪朗從高郵回來后帶來了家鄉(xiāng)的鴨蛋、訴說了在家鄉(xiāng)的所見所聞之后,才寫出《受戒》、《大淖記事》、《異秉》等浸透了高郵風(fēng)土人情的小說。這更讓我感動——汪是如何地思念著高郵,是怎樣深沉的情懷能讓他寫出這樣優(yōu)美的文字。
      
      漸漸開始理解高中語文老師對他的推崇之情了——除了那份清新的文字和人文關(guān)懷,它還喚起了我們幼年的記憶,盡管我所生活的地方距離高郵還有一百多公里。最后弱弱的問一句:有童鞋想去高郵看看么?征人前往。
  •     很多年之后,要通過孔夫子買來讀的,十成新,加上五元的郵寄費,共12元弱。真得抵哦。
      我要做汪那樣的爸爸!
      
  •   哈哈哈,我也發(fā)現(xiàn) 好多錯字。。。直接書上改正了。。因為是借的不知道是不是正版。。您有與爸爸一起看戲這篇文章嗎??新版雖然也提到了一些,但是還是很想多了解些
  •   沒有,刪了。雖然有點大膽但是既然已經(jīng)出版過且沒問題,就應(yīng)該可以繼續(xù)的。也許他們覺得文學(xué)性不高?
    這本書,從腰封這種讓人深惡痛絕的東西上都能看出來做得蠻用心的,彩插收集了照片和手稿,各種設(shè)計上都比舊版好,有這么低級的錯字真的可惜了。
    不過你借的書也不可能是盜版啦,它又不是什么大紅的書,哪至于盜版呀,還不夠版錢呢。
  •   好的,我去買一本舊版的,謝謝
  •   有心人
  •   沙發(fā),嘖嘖嘖 坐上貴賓席O(∩_∩)O蒽,要多識于草木蟲魚鳥獸
  •   又增長知識啦
  •   孫犁的《荷花淀》其實也上了課本。
  •   老看到LZ的書評,今天這篇是唯一看明白的。。。。
  •   汪老頭寫了一篇四方食事
    晚上放在床頭
    看了之后餓的睡不著
  •   不容易,有意思,就不錯就不一樣了
  •   小時候?qū)懽魑幕蜃x書,常常重視辭藻的華美,可能與當(dāng)時的教育有關(guān),不過年紀(jì)大了后,倒是越來越覺得平淡自然的文風(fēng)更見功力,也越來越喜歡玩味淡若輕煙般的情思。
  •   我是高郵人。當(dāng)初在家鄉(xiāng)覺得高郵不怎么樣,但現(xiàn)在到無錫上大學(xué),才思念起故鄉(xiāng)了啊?。?!
  •   一直不理解為什么汪被認(rèn)為是“京派”小說的代表之一,他明明寫的都是里下河平原(其故鄉(xiāng)高郵是其中一部分)的故事,帶有濃重的鄉(xiāng)土人情。
      
    ================================
    其實,所謂“京派”最初是和20世紀(jì)二三十年代的“海派”相應(yīng)而稱的,主要是指聚集在北京(北平)的作家群落,其實這些人的作品風(fēng)格是有著很大差異的。比如,沈從文、聞一多、徐志摩、林徽因等當(dāng)時都屬“京派”,籍貫卻并非北京,文風(fēng)也異。另外,“京派”也不同于“京味”。
  •   我想去。。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