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中國書店出版社 作者:田有亮 編 頁數(shù):290 字數(shù):180000
內容概要
《百戲千譜》以書畫形式和傳統(tǒng)意念相結合,用有限的臉譜創(chuàng)出豐富多彩的美術書面題材作品。全書以翁偶虹先生的臉譜創(chuàng)研思想“鉤奇探古”、“五性”、“十六類”的理論為基礎,展示出翁氏珍藏之譜式,為傳承臉譜做綿薄貢獻,全書以規(guī)范系統(tǒng)、普及通俗、經濟實用為立足之本。書前所用手書之跡乃恩師翁偶虹先生生前為弟子辦展覽和出書而作的精辟之言,其文筆高雅,內涵深刻,彌足珍貴。
作者簡介
田有亮 著名京劇臉譜繪畫、研究家。1945年生,早年工京劇凈角,后拜著名戲曲家翁偶虹先生為師,專心繪畫、研究戲曲臉譜藝術近五十年。自上世紀80年代起多次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采風》、北京電視臺戲曲頻道主講臉譜藝術,經常在各大媒體、報刊發(fā)表臉譜論文,并隨中國民間藝術團體到其他國家、地區(qū)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展示中華國粹藝術。其作品多次在國內參加大型展覽,被一些博物館、書畫院、友好人士收藏。2003年,中國畫報出版社曾出版《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京劇臉譜集》。
現(xiàn)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員、北京市京劇昆曲振興協(xié)會理事、北京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臉譜藝術研究會顧問。
書籍目錄
代序 (翁偶虹)
弘揚國粹,傳承臉譜文化 (鈕驃)
臉譜藝術家田有亮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鄧元昌)
自 序 (田有亮)
京劇臉譜概述
臉譜鑒賞
系列臉譜(上古一清)
京劇四大名著臉譜
摹繪翁偶虹昇平署秘藏臉譜
百鳥圖
歪臉
二十八星宿
十八羅漢臉譜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京劇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雖只有二百余年歷史,卻曾有過許多名稱,如亂彈、皮黃、大戲、平戲、京戲、舊劇、國劇等等。 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帝八旬壽辰,久負盛名的徽調“三慶班”、“四喜班”、“春臺班”、“和春班”先后進京,史稱“四大徽班進京”。隨后一批漢劇演員進人北京,開創(chuàng)了徽漢合流的局面,而后又從昆曲、弋腔、秦腔、梆子等劇種吸取精華養(yǎng)分,形成一個嶄新的劇種,當時習稱“皮黃”,取其‘西皮’、‘二黃’聲腔之意?!捌S”形成之后,以雅俗共賞的形式,深得民眾喜愛。同光年問產生眾多“名角兒”,如同光十三絕等。清朝滅亡之后,“皮黃”普遍發(fā)展,成為民國以來的最大劇種及最高娛樂形式,素有“國劇”之稱。 京劇為國粹,臉譜又是國粹中的國粹,它的形成和發(fā)展與京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溯其根源,流行于唐末、五代的“參軍戲”即有“粉墨其面”之說,凈角的大花臉源于面具,早在戲曲誕生之前就有“假面歌舞”的記載。據(jù)《舊唐書·音樂志》所述:“大面出于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人陣曲。”從此假面具就被運用到歌舞及戲曲之中,現(xiàn)在京劇舞臺上,還有部分神靈、妖魔,保留帶面具之習俗,如伽官、財神、羅漢等;古老的地方儺戲就是臉譜藝術的活化石。 隨著戲曲的發(fā)展,面具越來越不適應演員們的面部表演,藝人們大膽實踐,用水墨、油彩等顏料直接在面部勾畫,這就產生了原始臉譜。當初只有黑、白、紅三種顏色,譜式簡化,只強調五官部位及膚色的夸張。隨著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以及評書小說的描述,尤其京劇的形成之后,集全國各劇之精華,劇目豐富,舞臺角色眾多,原有的黑、白、紅遠遠不能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刻畫,隨而出現(xiàn)五顏六色、絢麗多彩的人物臉譜。花而不亂,每人一譜,規(guī)范新穎,可謂“圖案參軍,蘭陵遺風”。 對臉譜起源,恩師翁偶虹先生曾有精辟論述,在1988年為首屆全國臉譜藝術展前言撰文中提到:“中國戲曲臉譜,胚胎于上古的圖騰,濫觴于春秋的儺祭,孳乳為漢、唐的代面,發(fā)展為宋、元的涂面,形成為明、清的臉譜。在戲曲形成后,臉譜和面具仍然交替使用,如貴州的‘地戲’、江西、安徽的‘儺戲’、西藏的‘藏戲’至今仍保留面具?!?/pre>編輯推薦
《百戲千譜》以書畫形式和傳統(tǒng)意念相結合,用有限的臉譜創(chuàng)出豐富多彩的美術書面題材作品。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