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飲食經

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中國書店出版社  作者:單守慶  頁數:214  
Tag標簽:無  

前言

最近,我看到了由中國餐飲文化大師、科普作家單守慶先生撰寫的《名人飲食經》書稿。在如今人們普遍關心吃什么,怎么吃和如何吃出健康長壽的情況下,作者潛心治學,用近五年的時間,收集、整理了大量關于古今中外名人飲食的資料,著成本書。寫名人飲食的書我看過一些,報刊上介紹名人飲食的文章我看得更多一些,可是瀏覽這本《名人飲食經》,感覺很有些與眾不同:    一、這類書通常是多個作者寫多個名人,然后匯集到一起,是“編”出來的。而這本《名人飲食經》,突出科普創(chuàng)作“看百樣書,寫千字文”的特點,注重科學性、可讀性、實用性,寫了劉翔、易中天、趙本山、成龍、袁隆平、金庸等當代的十八位名人,寫了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郭沫若等近現代的十二位名人,寫了孔子、曹操、諸葛亮、孫思邈等古代的十位名人,還寫了馬克思、奧巴馬、薩馬蘭奇、卡斯特羅等外國的九位名人。這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數十位名人,他們吃什么,怎么吃,能說出來就不容易,何況寫出來,而且是出自一人之手。    二、寫名人飲食,也就是寫名人吃喝的事,和菜譜文字差不多,抄來轉去,不易出新??墒沁@本《名人飲食經》,先是名人個性化的“飲食語錄”,接著是名人與飲食的有趣之事、有益之事,然后對名人飲食進行點評,最后向讀者傳授名人喜歡的“這口兒”怎么制作或怎么吃。這就有別于常見的寫法了,起碼我未曾見過這種版塊式的多角度的名人飲食研究,感覺新鮮、耐讀又實用。    三、名人飲食的寫作,往往從“獵奇”處落筆,以示名人飲食也“名貴”,原料是山珍海味,烹調是宮廷秘制,成品是名饌佳肴,使名人飲食更具神秘感。本書卻體現了餐桌上的“名人其實就是個人名”,他們的吃吃喝喝,同樣地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于是,就有了與名人相伴的主食、副食、零食、葷食、素食,也就有了這本鮮見于書市的“名人菜譜”。    很多名人為什么能吃出健康、吃出美麗、吃出長壽、吃出幽默、吃出文化,是很值得人們去研究和宣傳的。單守慶先生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這本書是成果之一。閱讀本書,有利于讀者走上一條“名人可以,我也可以”的健康長壽之路。難怪毛澤東的衛(wèi)士周福明得知《名人飲食經》將要出版時,特意題詞推薦:“單守慶同志是中國餐飲文化大師,堅持名人飲食研究,很下功夫,成果豐碩,成為研究名人飲食的名人。祝賀單守慶同志新著《名人飲食經》出版。希望再接再勵,推出更多的研究成果。”這個提詞,也表達了我的意思。    我喜歡讀單守慶的文章,特別是他的美食寫作,能寫出歷史,寫出科技,寫出文化,寫出趣味。作為中國藥膳研究會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的成員,他是名至實歸的。    是為序。    翁維健    2011年8月2日

內容概要

  本書寫了孔子、曹操、諸葛亮、孫思邈等古代的名人,寫了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郭沫若等近現代名人,寫了易中天、金庸、袁隆平、趙本山、成龍、劉翔等當代名人,還寫了馬克思、奧巴馬、薩馬蘭奇、卡斯特羅等外國名人。
  具體到每個人,先是個性化的“飲食語錄”,然后名人與飲食的有趣之事、有益之事,之后對名人飲食進行點評,最后向讀者傳授名人喜歡的“這口兒”怎么制作或怎么吃。有別于常見寫法,新鮮耐讀。毛體書名分外引人注目。

作者簡介

單守慶,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藥膳研究會技術制作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餐飲文化大師?!吨袊腼兾幕蟮洹肪幬?、《中華藥膳與美食》編委。

書籍目錄

一、當代名人
 1.劉翔:藥膳助我重返賽場
 2.姚明:終于能夠吃到酸菜魚了
 3.李默然:我是回民,做牛羊肉沒說的
 4.馬季:待客首推“馬家餅”
 5.成龍:最愛中國功夫中國菜
 6.趙本山:就愛吃小蔥蘸大醬
 7.張學友:喜歡美食中的素食
 8.韋唯:鐘情于咖啡
 9.范偉:離不開家常菜
 10.宋祖英:我對飲食沒有什么忌諱
 11.金庸:民間稱他“食博士”
 12.陸文夫:吃遍天下還是回家
 13.葉永烈:臺北有地道的上海小籠包
 14.賈平凹:吃羊肉泡饃,為獲獎助興
 15.易中天: “品三國”,也“品蘿”
 16.于丹:吃喝里面有哲理
 17.袁隆平:要多吃糧少吃肉
 18.李瑞芬:吃吃喝喝講究“十大平衡”
二、近現代名人
 1.孫中山:與豆腐相伴一生
 2.毛澤東:吃紅燒肉補腦子
 3.朱德:長征路上吃蹄筋
 4.周恩來: “三大外交策略”之“烤鴨外交”
 5.鄧小平:食補不藥補
 6.郭沫若:清真菜好吃
 7.于光遠:呼吁“壽星菜泥”
 8.季羨林:不挑食,吃得進,拉得出
 9.張愛玲:無處不在的食文化
 10.梅蘭芳:喝粥不喝酒
 11.常香玉:水煮青菜好通便
 12.張大千:自稱烹技更在畫藝之上
三、古代名人
 1.孔子:飲食生活中說“不”
 2.曹操:藥補食療“曹操雞”
 3.諸葛亮:饅頭源自蠻頭
 4.孫思邈:食療不愈,然后命藥
 5.武則天:蟲草蘿卜都是好菜
 6.蘇東坡:長盛不衰“東坡菜”
 7.陸游:補腎明目枸杞粥
 ……
四 外國名人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在參觀的人流中,有人說起“莫道君行早,還有早行人”,說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宋史專家、杭州市旅游研究會會長林正秋教授曾牽頭操辦過“東坡宴”。本次“東坡宴薈萃展”主辦者登門向林正秋請教。林老先生聞聽此事,甚為興奮,還欣然應諾:盡快給媒體寫一篇“東坡菜”的文章。此事也成了新聞,《都市快報》快速作出報道:“林教授已經率先在紙上做起‘東坡菜’來了!今天,快報將第一時間拿到他的手稿。”所謂“東坡菜”,不只是菜肴,也包括主食。蘇東坡在主食方面的成功之作,“東坡餅”最具代表性。此餅并非蘇東坡親手制作,而是因為他吃過?!皷|坡餅”的出處和來歷也各不相同:一處在湖北黃岡的安國寺。蘇東坡與寺里年長的和尚參寥結為至交,參寥常以精致的“千層餅油酥”款待他。時間長了,出于對蘇東坡的敬仰,把蘇東坡喜歡吃的“千層油酥餅”,改稱“東坡餅”。另一處在湖北武漢的靈泉寺。清代,湖廣總督官文來到這里,吃過這里的一種“麥面餅”。此餅用靈泉水和面,再用油煎制而成,外酥而里嫩,油香加面香,非常適口。官文問起這餅的名字,靈泉寺的長老鴻儒雖然知道人稱這餅“麥面餅”,可覺得過于平俗,頓時想起“詩翁”蘇東坡愛吃這種餅,便脫口而出:“東坡餅”。這已是蘇東坡身后的事了。

后記

一本書的從無到有,通常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并不是作者一個人所能完成的。當得知中國書店出版社就要將《名人飲食經》付梓的時候,我對此體會尤深。下面,就把《名人飲食經》的成書過程回顧一下。此番回顧,為了感謝多方面提供的方便和給予的支持,也讓我珍惜5年來寫作此書的這番經歷。    2006年9月7日,由人民日報社主管的《健康時報》刊登《毛澤東:吃紅燒肉補腦子》,這是我寫的第一篇名人飲食的文章。同時見報的《開欄語》寫道:“名人也是人,和普通人一樣要食人間煙火,但是由于名人的身份不同,所以名人和飲食之間便有了許多說不完道不盡的趣聞軼事。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名人的飲食習慣以及這種飲食習慣對健康的影響,為了給讀者增添一點‘吃’的樂趣,健康飲食版從本期開始不定期開設《名人與飲食專欄》。”至2008年6月2日,將近兩年時間里,我在這個專欄介紹了45位古今中外的名人,共計發(fā)表79篇“名人與飲食”的文章。這些文章,曾被《中國食品報》《中國老年報》《家庭保健》雜志等報刊轉載。有的讀者還將這些文章收集起來,訂在一起傳閱。此后,我又在《中國民族報》《健康報》《養(yǎng)生大世界》等報刊發(fā)表名人飲食的文章50多篇。    2010年9月18日,在新聞單位工作的李子木先生得知我有意將這些文章匯集成一本書,便熱情推薦中國書店出版社。他說,這是一家承擔國家重點圖書項目、多次獲獎的出版社。他還說,寫名人的書,最好由比較有名的出版社出版。    很快,我將這本書的“選題報告”和幾個樣章發(fā)給中國書店出版社。我很高興地接受了他們的建議,將書名改為《名人飲食經》。經,含有經驗和典范的意思。隨后,又共同策劃了“名人飲食經”的“版塊模式”:一個名人談吃的語錄、一個名人與吃的故事、一個關于名人之吃的小貼示,一個關于名人所吃食品的制作關鍵或吃的講究。    這樣一來,我原在報刊上發(fā)表的“千字文”,特別是僅有幾百字的“豆腐塊”,無法照搬到《名人飲食經》里來?!罢Z錄”需要查找和核對,“故事”需要挖掘和擴寫,“小貼示”需要提煉,“制作關鍵或吃的講究”則應避免與前面內容重復。很顯然,原文中的“夾敘夾議”要“分檔取料”,只能作為素材使用了。    收入本書的49篇“名人與飲食”,是從我發(fā)表的130多篇“名人與飲食”中選出來的,都進行了近乎于“重起爐灶”般的寫作。策劃編輯豈航說:“一個篇章分為四項:語錄、故事、評論性的提示、技術性的提醒。這樣給讀者的印象比較直接,每一部分字數都不多,讀起來更輕松一些?!必熑尉庉嫼济嫡f:“即使設置了版塊,終究是文氣貫通的一個篇章”。他們對本書結構及寫作的指導,我都很樂于接受。    一位名人,一個篇章。按照不同時代編排,從今到古,溯流而上:中國當代(1949年至今)、中國現代(1919年-1949年)、中國近代(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古代(1840年以前)。每個時代有10位名人,共記40位名人。再加上國外的9位名人,共記49位名人??紤]到名人不同時代的社會影響和讀者的閱讀習慣,在最后編制目錄時,將中國近現代名人合編在一起。    2011年1月16日,我完成了本書的寫作。特別感謝《中國烹飪》雜志專業(yè)攝影師石朝虹先生為本書提供部分菜肴圖片。    本書的緣起,與毛澤東養(yǎng)生飲食文化研究會不無關系。2001年12月27日,我參加了在河南洛陽召開的“首屆毛澤東養(yǎng)生飲食文化研討會”,隨后參與了毛澤東養(yǎng)生飲食文化研究會的創(chuàng)建,并擔任副秘書長。我多次與毛澤東的女兒李敏、李訥,毛澤東的秘書吳連登、衛(wèi)士周福明、廚師程汝明、醫(yī)生徐濤、護士長吳旭君等一起參加紀念毛澤東的活動,研討毛澤東養(yǎng)生飲食文化。正因為這樣,我寫名人飲食的第一篇文章,便是《毛澤東:吃紅燒肉補腦子》。毛澤東的衛(wèi)士周福明曾將他口述的《毛澤東晚年生活瑣記》一書贈送我,得知我寫作《名人飲食經》,他欣然題詞鼓勵,還將此事轉告給毛澤東司廚時間最長的程汝明,85歲的程老也揮筆題詞:“祝賀單守慶同志新著《名人飲食經》出版。加強名人飲食研究,造福大眾身體健康。”我向周福明、程汝明以及為我寫作名人飲食提供幫助的師友表示深深的謝意!    關于本書的序言,我本想自己寫篇“寫在前面的話”。2011年8月初,在約見一位飲食考古專家的路上,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營養(yǎng)教研室翁維健教授對我說:“看了你的書和文章,想給你寫篇文章?!?8歲的翁維健老先生,是我十分敬重的著名藥膳專家。他是中國第一代西醫(yī)學習中醫(yī)的大學生,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養(yǎng)生康復專業(yè)創(chuàng)始人,1993年中國政府授予他“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4年英國劍橋世界名人中心授予他“世界名人”稱號。我說:“您是名人啊,哪敢讓您寫我??!我的《名人飲食經》快要付印了,請您作序,不勝榮幸呢!”翁老爽快地說:“好啊,我寫?!蔽疫B說“謝謝!謝謝!”當晚,我將《名人飲食經》書稿發(fā)至翁老的郵箱。很快便收到了名人翁維健為《名人飲食經》撰寫的序言,內中對我的鼓勵,讓我不敢在學習和寫作中怠慢。    名人飲食安全系數高,軼聞趣事多,是人們關心的話題,卻常常“長在深閨人未識”。我將對此繼續(xù)予以關注和研究,堅持名人與飲食的寫作。通過閱讀本書,能有助于讀者朋友走近名人,借鑒名人飲食,提高生活質量,弘揚飲食文化,我就甚感欣慰了。    單守慶    2011年8月16日

編輯推薦

《名人飲食經》:中國餐飲文化大師、中國藥膳研究會技術制作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單守慶。為您講述名人飲食故事,解析其中人生真諦!領袖的廚師程汝明、衛(wèi)士周福明,特別推薦!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名人飲食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很好玩,看起很休息。
  •     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fā)的當下,葷有“瘦肉精”、素有“毒豆芽”、喝有“假酒”、“偽果汁”……“吃什么,怎么吃”,為人們所普遍關注,甚至是擔憂??傮w來說,名人飲食安全系數高,而又“長在深閨人未識”。中國餐飲文化大師、著名科普作家單守慶在出版十余部食品科普著作的基礎上,歷時五年,傾心研究名人飲食,在公開發(fā)表的130多篇名人飲食文章中遴選49篇,經過內容增補和“名人飲食語錄”、“名人飲食故事”、“評論性提示”、“技術性提醒”四個版塊的設置,打造出這本別具一格的《名人飲食經》,具有較強的科學性、代表性、實用性、可讀性、趣味性。
      
      本人恰巧在王府井書店旁聽過單守慶先生關于名人飲食的講座,了解了《名人飲食經》這部書的成書過程,聽作者暢談名人飲食的寫作體會,交流飲食文化和食品安全的研究成果,受益匪淺。
  •     以前聽過一個笑話,講幾個鄉(xiāng)下人在一起議論皇上愛吃什么飯。有人說皇上愛吃大餅,有人說愛吃餃子,最后一個年長者發(fā)言說:“據我所知,皇上平常最愛吃蘿卜蘸醬,一口蘿卜一口醬,要多美味有多美味?!碑敃r笑得不可收拾。從內心里鄙夷這幾個鄉(xiāng)下人沒有見識,又以己度人,封建社會的帝王富有四海,會吃這樣粗鄙的飲食嗎?而讀了單先生《名人飲食經》后,才發(fā)現不值一哂的不是那幾個鄉(xiāng)下人,而是筆者這類自以為知道些什么的人。皇帝家就不吃蘿卜嗎?滿漢全席菜譜里不僅有面餅、餑餑(餃子),也不缺少蘿卜的身影。而且,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還特別愛吃蘿卜,在她的眼中,蟲草、蘿卜都是好菜,因為嗜吃蘿卜,還特賜給這道家常食材一個充滿貴氣的別名:假燕菜。
      
      古代帝王愛吃蘿卜,當今名人也不乏蘿卜的推崇。著名學者易中天不僅能品三國、還善品蘿卜。早在上世紀70年代,身為新疆農墾戰(zhàn)士的易中天就以一個白蘿卜分切成絲、條、片、丁,再配以不同的佐料待客,竟然也能令食者酒足飯飽,盡興而歸。成名之后,他更做起了蘿卜文章,在接受《人物》采訪時他說:“我就是一個‘學術蘿卜’。蘿卜共有3個特點,第一草根,第二健康,第三怎么吃都行。他說,自己追求的正是這樣一個目標,老少咸宜、雅俗共賞、學術品位、大眾口味。易中天不愧是智者,吃蘿卜都能品出思想價值來。
      
      綜觀《名人飲食經》所記載的49位中外名人的飲食,不難發(fā)現名人也是人,日常飲食也如你我一樣。著名作家同時也是美食家的陸文夫,有著行萬里嘗百鮮的經歷,最后卻得出好吃還是家常菜的結論,因為“在飯店里吃三天就夠了,在家里吃了一輩子還是沒夠”。在這里單先生意在通過陸文夫的嘴,告訴讀者一個最樸素的藥膳原理——吃遍天下不如回家。
      
  •     名人往往高壽,而且精力較常人更旺盛,很多人以為神異。不能不令人對名人是如何養(yǎng)生的發(fā)生興趣,坊間也有很多傳說。單先生也是吃出健康來的擁護者,但他的研究興趣不在于名人吃什么,而是名人怎么吃。
      
      老單書中,關于名人飲食習慣的記載有很多,像《梅蘭芳喝粥不喝酒》,《乾?。荷偈畴s食康而壽》、《李瑞芬:吃吃喝喝講究“十大平衡”》等。其中他最推崇兩位老人的飲食哲學,一位是季羨林、一位是袁隆平。
      
      季羨林是中國學人中的人瑞,98歲才魂歸道山。其中的緣由:固與其一生淡泊自守的平常心有關,但科學的日常飲食所起到的輔助功效也不容低估。老單在書中透露,季老的飲食經頗為符合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講究物不分東西,味不分南北,只要適口,就為我所用。他一生吃飯從不挑肥揀瘦,從不考慮什么膽固醇的問題,但直至去世,膽固醇也沒高過。
      
      現代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副食攝取越來越多,主食日漸吃得少,喧賓奪主的結果就使很多人患上了“富貴病”、“現代文明病”。著名科學家袁隆平的飲食習慣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多年來堅持以糧為綱,每餐必食米飯,并佐以紅薯、玉米等雜糧。由于堅持好好吃飯的習慣,所以雖已80歲高齡但仍然是排球場上的健將,還在單位舉辦的游泳比賽中奪得頭籌。
      
      中國中醫(yī)藥大學教授翁維健老先生在談到《名人飲食經》一書時說,這本書最重要的意義在于令人們重新認識到好好吃飯的必要性。現代人對食療食補的認識顯然存在誤區(qū),有把吃飯當成吃藥的傾向,他以書中所記某大學化學系教授的飲食習慣為例,如果都像此君那樣,吃飯前先算卡路里多少,再算維生素多少,靠數學公式養(yǎng)生,其結果只能是一餐之費高于常人幾十倍,而人卻瘦成了一只干巴雞。這樣的養(yǎng)生還有什么樂趣呢?
      
      
  •     國人講究君子遠庖廚,所以以此泱泱飲食大國,歷史留下的關于飲食文化的記載真是鳳毛麟角,偶有論述,則多是以隨筆的方式散見于各朝各代的筆記小說中,正兒八經兒的著作幾乎沒有。近代以來,學術風氣為之一變,學者關注的目光開始深入到人類生活的細部進行考察,衣、食、住、行均成為時代的顯學,尤其是飲食史,更是成為研究者著墨最多的部分。
      
      然而做一個近庖廚的君子并不容易。研究飲食史,需有兩個必備條件,廣泛閱讀與知行合一。廣泛閱讀,才能在各種書籍文獻中發(fā)掘資料;知行合一,才能正確理解這些資料的價值和意義。單守慶就具備這兩個條件。他是中國餐飲文化大師,中國藥膳研究會技術制作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同時又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多年來,他左執(zhí)炊,右秉筆,將在藥膳食療上多年積累下來的知識與洗練簡潔的文字熔于一爐,先后烹制出“廚行天下”書系、《湖廣會館私房菜》等美食文化書,深得專家與讀者的肯定。閑來無事,他還為《中國烹飪》、《中國食品報》、《中國穆斯林》等報刊撰寫專欄,我是他的這些文章忠實擁躉,期期必讀,深為他洗練的文筆、淵博的知識所吸引,每次難免要一口氣讀完,若問其中滋味如何,自然是讀時食指大動,閱后齒頰留香。
      
      現在,單先生將他多年來的研究心得結集出版,對廣大讀者而言,真是一個難得的好消息。這本書的篇幅不長,即使從書架上掉下來也不會砸傷人,然而知識含量卻不容小覷,每一篇啟人深思的名人飲食軼事背后,均附有單先生制作健康飲食小貼士以及他精心挑選的名人飲食菜譜制作關鍵,這無疑在知識性外,又為該書增添了休閑性和實用性的功能。必須要指出的是,《名人飲食經》在制作過程中秉承了孔夫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態(tài)度,披閱五載,增刪數次,直到付梓之前,作者與編輯還就其中的部分章節(jié)進行了不厭其煩地修改,力求傳達出中華藥膳的真味。
  •     最近看到了中國餐飲文化大師、著名科普作家單守慶先生的新作《名人飲食經》,展卷之后得到了很多切實有益的教訓。在我們這些平常人想來,那些經常在報紙上看到名字的政治名人、財經巨子、文體明星,由于經濟條件綽有余裕,日常的飲饌不知該是怎樣的一番水陸雜陳、奢侈享受的景象。真實的情況是怎么樣呢?在這本書里,單先生主動承擔起類似餐廳領位員的角色,帶我們走向各位名人的餐桌旁
      
      zz中國新聞出版報 李子木
  •     一個名人談吃的語錄,一個名人與吃的故事,一個關于名人之吃的小貼士,一個關于名人所吃食品的制作關鍵或吃的講究。
      中國餐飲文化大師、中國藥膳研究會技術制作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單受慶作耗時五年,厚積薄發(fā),講述名人飲食故事,解析其中人生真諦!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營養(yǎng)教研室翁維健教授特地作序、撰寫書評,領袖廚師程汝明、衛(wèi)士周福明特別題詞推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