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賽場禮儀一點通

出版社:呂宜昌 現(xiàn)代出版社 (2012-05出版)  

前言

禮儀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xiàn)象,而體育作為人類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從一開始便受到禮儀的影響。東西方體育發(fā)展史表明,文明孕育了體育,體育又推動著文明,而體育文明最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體育禮儀。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同樣有許多體育禮儀知識需要認識、了解。    體育比賽禮儀是指人們在體育活動中,以道德為核心,按一定的程序和規(guī)則來表現(xiàn)公平競爭、律己敬人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它是體育文明的重要標志。體育禮儀的內涵是以文明和道德風尚來捍衛(wèi)和弘揚“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    體育禮儀作為一種體育文化,根本意義是尊重參與體育運動的每一個人。體育運動是群眾性活動,所以參加的人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各種差異,特別是大型國際賽事,來自各國的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和觀眾的膚色、衣著、語言、生活習慣以及行為表達方式等都不盡相同。如果青少年們都能夠懂禮儀、知禮儀、行禮儀,將來才能夠更好地協(xié)調和維系體育賽事的方方面面,從而為體育運動創(chuàng)造出一種和諧與友好的氛圍,這樣不僅使體育工作者能以比較客觀和公正的態(tài)度來看待別人和自己,同時也使運動員能夠虛心地吸取別人精湛的技藝,不斷豐富自己。    體育運動強調強身健體,體育比賽則上升到競技與競爭,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參與人員不懂得禮儀的話則有可能違背體育運動的根本性質,為了贏得獎牌和榮譽而破壞和諧,使體育運動得不到健康的發(fā)展,所以青少年學習和了解體育禮儀顯得尤為重要。    在賽場上觀眾群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了鼓勵自己的同胞而搖旗吶喊,擂鼓震天,使得運動健兒們備受鼓舞,英姿勃發(fā),發(fā)揮得更加出色,這樣的情況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體育比賽一般都比較激烈緊張,偶然性強,參與者的個性也比較張揚,并且極易發(fā)生摩擦和沖突,如果觀眾不懂禮儀或沒有自覺地踐行禮儀,就可能破壞和諧的氛圍。    體育運動涉及各種體育儀式、各項體育比賽及各類體育活動參加人員之間的相互關系。體育運動的特殊性決定了體育禮儀與其他活動禮儀不同。除了上面講到的,本書還介紹了運動會儀式、發(fā)獎儀式和禮節(jié)及單項比賽應該懂得的禮貌禮節(jié)等。    希望青少年通過閱讀本書,能夠對一些基本的體育禮儀知識有所了解,爭當文明的體育活動參與者。

內容概要

青少年賽場禮儀一點通,ISBN:9787514305715,作者:

書籍目錄

體育禮儀概述  體育和禮儀  禮儀和體育禮儀的內涵運動會儀式與禮儀  運動會的開幕式  運動會的閉幕式  運動會的入場式  運動會頒獎儀式  升旗儀式的禮儀  比賽的抽簽儀式  比賽中申訴的禮節(jié)體育活動人員禮儀  保持干凈清潔  服飾禮儀的基本原則  體育場館著裝應注意的問題  選適當的發(fā)型  站姿禮儀  保持正確的坐姿  優(yōu)美的走姿  蹲姿的禮儀  得當的形體語言  交際語言的使用  交談禮儀  學會說“對不起”  “請”字當頭  交談中應注意的方面  稱謂禮儀  介紹禮儀  交往應該保持的距離運動員禮儀  運動場上的禮儀  運動員要尊重對手  運動員要尊重貴賓  運動員要尊重觀眾  運動員要尊重自己  運動員要尊重隊友  運動員要尊重裁判員體育比賽中的服飾禮儀  田徑運動員的服飾  足球運動員的服飾  籃球運動員的服飾  排球運動員的服飾  網球運動員的服飾  乒乓球運動員的服飾  羽毛球運動員的服飾  手球運動員的服飾  摔跤運動員的服飾  柔道運動員的服飾  舉重運動員的服飾  體操運動員的服飾  游泳、跳水運動員的服飾  水球運動員的服飾  擊劍運動員的服飾  自行車運動員的服飾  馬術運動員的服飾  射擊運動員的服飾  射箭運動員的服飾  技巧運動員的服飾  健美運動員的服飾單項比賽禮儀  田徑運動  球類項目  重競技項目  體操和藝術體操項目  游泳項目  水上項目  全能項目  冰雪項目  其他項目觀眾禮儀  準時入場  排隊入場  進場后對號入座  配合安檢工作  進退場時不遲到早退  比賽中觀眾應遵守哪些禮儀守則  向運動員表示敬意  對手機進行設置  友善的觀“戰(zhàn)”使運動員受到鼓舞  拉拉隊禮儀  向運動員祝賀勝利  向貴賓致意  向優(yōu)勝運動員投擲鮮花意義何在  正確地鼓掌加油  觀賽時的語言文明  看比賽遇突發(fā)事件不要慌  真誠尊重殘疾人運動員  幫殘疾人要先征得同意  集體造型要有組織  觀賽造型傳遞無限激情  與外國人交往需注意的禮儀  觀賽后注意事項

章節(jié)摘錄

“體育”一詞的來源和演化    體育雖然有悠久的歷史,然而“體育”一詞卻出現(xiàn)得較晚。在“體育”一詞出現(xiàn)前,世界各國對體育這一活動過程的稱謂都不相同。    “體育”一詞,其英文是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直譯為身體的教育,簡稱為體育。    1762年,盧梭在法國出版了《愛彌爾》一書。他使用“體育”一詞來描述對愛彌爾進行身體的養(yǎng)護、培養(yǎng)和訓練等身體教育過程。由于這本書激烈地批判了當時的教會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因此“體育”一詞同時也在世界各國流傳開來。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體育”一詞的最初產生是起自于“教育”一詞,它最早的含義是指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專門領域。到19世紀,世界上教育發(fā)達國家都普遍使用了“體育”一詞。    我國體育歷史悠久,但“體育”卻是一個外來詞。19世紀中葉,德國和瑞典的體操傳人我國,隨后清政府在興辦的洋學堂中設置了“體操課”。20世紀初,一些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引入了“體育”這一術語。1904年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中提到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時說:“保全身體之健旺,體育發(fā)達基地?!?905年,《湖南蒙養(yǎng)院教課說略》上也提到:“體育功夫,體操發(fā)達其表,樂歌發(fā)達其里?!?   我國最早創(chuàng)辦的體育團體是1906年上海的“滬西士商體育會”。1907年我國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紹興也創(chuàng)辦了體育會。同年,清皇朝學部的奏折中也開始有“體育”這個詞。辛亥革命以后,“體育”一詞就逐漸運用開來。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涌入我國,學校體育的內容也從單一的體操向多元化發(fā)展,課堂上出現(xiàn)了籃球、田徑、足球等運動項目。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不能把學校體育課稱體操課了,必須理清概念層次。1923年,在《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中,正式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從此,“體育”一詞成了標記學校電身體教育的專門術語。    體育的意義和概念    體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中,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體身心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社會文化生活而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逐步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一個專門的科學領域。體育的概念通常有3種理解。    1.體育的廣義概念,亦稱“體育運動”。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它是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其發(fā)展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制約,并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    2.體育的狹義概念,亦稱“體育教育”。是一個發(fā)展身體,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技能,培養(yǎng)道德和意志品質的教育過程;是對人體進行培育和塑造的過程;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人全面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3.競技運動,亦稱“競技體育”。指為了戰(zhàn)勝對手,取得優(yōu)異運動成績,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和提高個人、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及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力所進行的科學的、系統(tǒng)的訓練和競賽。含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兩種形式。特點是:    1.充分調動和發(fā)揮運動員的體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潛力;    2.激烈的對抗性和競賽性;    3.參加者有充沛的體力和高超的技藝;    4.按照統(tǒng)一的規(guī)則競賽,具有國際性,成績具有公認性;    5.娛樂性。    當今世界所開展的競技運動項目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早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臘時代,就出現(xiàn)了賽跑、投擲、角力等項目,發(fā)展至今已有數百種之多。普遍開展的項目有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舉重、游泳、自行車等。各國、各地區(qū)還有自己特殊的民族傳統(tǒng)項目,如中華武術,東南亞地區(qū)的藤球、卡巴迪等。其發(fā)展與國家、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密切相關。P1-3

編輯推薦

體育比賽禮儀是指人們在體育活動中,以道德為核心,按一定的程序和規(guī)則來表現(xiàn)公平競爭、律己敬人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它是體育文明的重要標志。體育禮儀的內涵是以文明和道德風尚來捍衛(wèi)和弘揚“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    《青少年賽場禮儀一點通》為青少年介紹了在體育比賽以及在觀看比賽中應該注意的儀表禮儀、儀態(tài)禮儀等,希望青少年通過閱讀本書提高個人禮儀修養(yǎng),培養(yǎng)在社會交往中的實際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具備基本的文明素養(yǎng)。本書由呂宜昌編著。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