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現(xiàn)代出版社 作者:張樸 頁數(shù):240
Tag標簽:無
前言
自序 孤獨上路 可以濫情而彪悍這本書基本上記錄了我在北歐留學時,游歷歐洲各地的心路、所見和與我打交道的人事。在我看來,旅行往往是一個人的事情,如若加入同伴、家人、伴侶,旅行到底不會是自己的,而變成一種被過多責任和負擔煩擾的行程:你要考慮同伴的喜好、他或者她的心情;孩子在旅行中可能變得煩躁不堪;情侶為了尋找莫名其妙的浪漫可能鬧得兩敗俱傷;如果是和父母旅行,代溝始終在原地不動,并且定時發(fā)作。我的旅行算是一種個人化、私人化的旅行,它們不依賴旅行書上的介紹,不會因為非要見一次名勝古跡而讓我自尋煩惱。我的旅行關于時裝、文化、不期而遇、艷遇,與內(nèi)心最隱秘的情緒相得益彰。現(xiàn)在回想起來,應該是在離開我生活過的挪威一年之余,我開始慶幸自己當初選擇來到挪威的奧斯陸,因為這里是如此與眾不同。如若去到一個被旅行書寫得亂七八糟的地方旅行,被先入為主的很多設定的路線左右,你不可能擁有“奇遇”的驚喜,那些生命中的不期而遇、不告而別、彼岸花式的喟嘆、兜兜轉的樂趣將全無。我自己的奧斯陸生活,全在一種未知的迷霧里,被我一一打理出清晰可愛的紋理。我在奧斯陸靜心學習,我認識了很多有趣的人物,他們的故事、他們和時裝的緣分,讓我覺得生活是如此神奇和后知后覺。是的,我的奧斯陸,大多是文藝斑斕的樂章,如法國導演侯麥電影中的那些夏日光線,漸次分明,層次疊加,和生活對話,和大海對望,在森林中踱步,縱身跳入湖水中。有時候,那些我在挪威的生活變成了絮語,散落在時空中,且聽風吟,往往被記憶起來,內(nèi)心濕潤。至于那些在歐洲各地的游走,它們被編排成和時裝有關的很多有趣話題。在不同文化撞擊中看到一個自己,一個內(nèi)心強大的自己,這是激勵我一直上路的最重要的因由。我亦覺得有人講過那句,“時裝帶我到了更多的地方,時裝讓我遇到了更多的人”,這句話在我的倫敦、巴黎、安特衛(wèi)普甚至是哥本哈根,顯得舉輕若重。它彌合了很多無法解釋的宿命式的相遇,那些人物、照面、景色,一件衫、一次回望、一個酒吧的風情、一回愛戀,情意自然是泛濫的,心緒是五味雜陳般滌蕩著很多安然與自持。自然,這不是一本關于時裝的專業(yè)論著,也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旅行見聞實錄。這本書正如我所講,是忠于自我的一次回憶和梳理,我的意圖不在于通過文字營造太多經(jīng)典的意象。它是關于一些時裝和生活的,在文化的穿行中,遇到一個更加真誠的自己。此刻,我想到2010年4月,冰島火山爆發(fā),我被擱淺在了希臘雅典,無法飛回北歐的心情。我百感交集,想到了遠在中國的父母。當時我的口袋里歐元所剩無幾,在航空公司為我們暫時安排的酒店里,無法撥打國際長途電話,我要走出酒店,走上很長的路,去一處公共電話亭撥一通長途電話。我去報攤買了那種可以撥打國際長途的電話卡,孤身路途中的惶恐和無助襲來。不過,偶然的事故卻讓因火山爆發(fā)滯留的游客彼此有了認識和交談。最后,我幸運地加入了4個挪威人的行列,我們準備從希臘駕車,一路開車回挪威去!我們5人先回到Irene和Jan這對挪威夫婦在希臘Vasilitsi的家,把租來的車退掉,再開著他們另外租來的車去帕特雷,坐當晚的游艇去意大利的威尼斯,再從威尼斯駕車回到丹麥。從雅典開車到Irene和Jan在希臘的家,沿途經(jīng)過了很多山巒起伏的地段,從山上看海,蔚藍無比,中世紀前的很多遺址在山間和海邊若隱若現(xiàn)。坐在車上,我的挪威語不好,很多時候只能聽他們嘰里呱啦。我們一路狂奔駕駛到希臘的帕特雷港口,中途還遇到了小車禍,Irene和Jan駕著他們的車,一個拐彎翻車在了路旁的溝渠里,所幸沒有傷亡,大家平安,得到很多希臘人的幫助,他們都有著金子般火熱的心。當我們以當晚最后5 位乘客的身份登上了帕特雷開往威尼斯的船,每個人的心情都暢快十足!我們抵達威尼斯,就這么一路開車,從意大利北部,經(jīng)過了奧地利、德國的慕尼黑,到漢堡、漢諾威,抵達丹麥港口Hirtshals,再在那里乘船回到挪威的Larvik,最后從Larvik坐火車回到奧斯陸……這真是一次激蕩人心的彪悍穿越。從南到北,我在車上望見奧地利山巒的積雪、德國的森林和小溪流淌的一種清澈。當我們在德國的夜色中穿行,加油站里有一種如美國公路電影里才有的孤清。清晨已經(jīng)在北歐的丹麥,因為寒冷提醒著我們。我在加油站要了一杯熱巧克力,希臘的熾熱瞬間成了遠去的風光……自然,這些經(jīng)歷,鐫刻在了我的生命里,以至于我在不同的場合會偶然想起它們,覺得綿遠酣暢。這場關于整個歐洲學習和游歷的悠長假期,讓我無懼,心存感激。期間,我為國內(nèi)的很多雜志、報紙寫專欄,拍照片。那些片段美好的煽情時刻,在這本書里被重新整合,以一種更加細膩的方式呈現(xiàn)。它們基于我在這場游蕩中每一次認真的抒寫、拍攝,如今被我再串接起來,像我每一次到了一個城市,買來的雜志、書籍、影像,拿到的免費明信片、海報、時裝冊子一般,是一種精神慰藉,無事反復翻著,場景自然可以鮮活起來,希望這些文字一樣有著這般鬼斧神工!當然,這本書算是一個總結,它讓我覺得人生大多數(shù)時候是一種孤獨的自賞時段,而且想做的事情要趁早,別耽誤了心情,別讓時光被無端浪費掉。下一次,我會在地球的另一端等你……〔感謝我在挪威最好的朋友Ferdinand Diener、ChristianBindesbøll,感謝我在奧斯陸大學傳媒系的導師Helge Rønning 教授,感謝希臘克里特的朋友Konstantinos Malliotakis,感謝那次和文林在巴黎的散步,感謝張璐琦每次在倫敦的陪伴,感謝香港的Joy Ng 、Wendy Lee 和我在奧斯陸、斯德哥爾摩一起完成了時裝潮人街拍?!?/pre>內(nèi)容概要
青春逝去前,“我”一個人踏上游歷歐洲的旅途。
一個人,兩年,歐洲十五城。旅行是不期而遇,是兜兜轉轉,是華麗冒險,是決不妥協(xié)。
當一切落幕,還有回憶的珍寶在熠熠閃光。在那里,陽光燦爛,青春不老。
○在冰島火山爆發(fā)后,從希臘駕車奔回挪威;
○在倫敦街上拍型人時,偶遇著名模特;
○在雪夜,徹夜狂歡后到英俊的薩克斯手家里傾心交談;
○在陽光刺眼的夜晚9點,在挪威海邊暢飲;
○在克里特的橄欖樹林里,用力奔跑;
○在哥本哈根的沙灘上躺倒,讓爵士樂浸滿身體;
○在阿姆斯特丹的青年旅社,遇到獨自旅行的澳洲大嬸;
○在巴塞羅那,跟火熱的西班牙人學習西班牙語;
○在阿蘭德機場,打翻維果羅夫香水;
○在巴黎,探尋搖滾詩人的沉睡之墓;
○在斯德哥爾摩,遇見最美的男人;
○在最冷的1月,在布拉格伏爾塔瓦河邊散步;
○在羅馬,背對許愿池許愿;
○在倫敦,去看一場伍迪?艾倫的電影……
這一切,就是我的歐洲,我的私旅行。作者簡介
張樸,雙魚座男子,時裝生活分子,城市風物收集者,專欄寫手。挪威奧斯陸大學媒體學碩士,在倫敦英國廣播公司BBC
中文部實習工作。30
歲前,足跡踏遍倫敦、巴黎、安特衛(wèi)普等歐洲時裝名城。出國前,獲得電影學碩士學位;做過娛樂記者,采訪明星無數(shù);做過雜志時裝編輯,專欄涉及旅行、電影、音樂、城市文化、時尚。留學北歐期間,游歷歐洲各國,并作為特邀記者,為國內(nèi)時尚生活雜志和報紙撰寫專欄文章、拍攝街頭型人作品。書籍目錄
Chapter 01 挪威 青春末尾 永恒之夏
Chapter 02 奧斯陸 木紋鐫刻的流年歲月
Chapter 03 斯德哥爾摩 美麗男人的城池
Chapter 04 哥本哈根 夏日背影 一段爵士柔情
Chapter 05 柏林 凍雨愁煞人 心墻猶在
Chapter 06 阿姆斯特丹 一種梵高式的芬名
Chapter 07 倫敦 感情潮水 暗地生長的快樂
Chapter 08 巴黎 不期而遇 濃過電影的三層愛戀
Chapter 09 尼斯與戛納 有多少??梢灾貋?br />Chapter 10 安特衛(wèi)普 時光散盡 往事集體上演
Chapter 11 克里特 “希望你也在這里”
Chapter 12 布拉格 兩個作家和兩部電影
Chapter 13 巴塞羅那 別讓思念變成了傷懷
Chapter 14 威尼斯與羅馬 關于意大利宏偉多情的兩面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Chapter 12 布拉格——兩個作家和兩部電影 關于布拉格的記憶:大學的外國文學課上,老師講米蘭o昆德拉,布拉格是米蘭o昆德拉的出生地,而布拉格對于我只是一個地理名詞而已。到了電影分析課,觀摩《布拉格之戀》,得知是根據(j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改編的,但彼時的觀感誠如把米蘭·昆德拉和《布拉格之戀》分離開來。自然,我是喜歡那種電影里的詩意和一種殘破的近乎執(zhí)拗的情緒的,這種情緒被年輕的輕狂心態(tài)牽扯著。在我看來,《布拉格之戀》中,布拉格是一個襯托,是一個內(nèi)涵,這個內(nèi)涵被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演繹出一種外延。這一切的演繹都和布拉格無關。我甚至單純地覺得由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扮演的這個托馬斯絕非投射了米蘭·昆德拉這個布拉格人的影子! 在這部電影里,情竇初開的人是在當年剛剛步入影壇的朱麗葉·比諾什(JulietteBinoche),她有種小鹿亂撞般的情態(tài),她和托馬斯的性愛總是被明顯的粗重的呼吸聲填滿,似乎是火山在噴涌。托馬斯生命里的兩個女人,一個叫薩賓那,一個叫特雷莎。薩賓那代表了一種破壞力及強大的行動力,以及一種渴望被掌控的命運;至于特雷莎,在米蘭·昆德拉看來,這是生命中有關理想和理性的層面,只要這個層面強大起來,生命不可避免地會顯得沉重和步履維艱。托馬斯的生性輕浮,是一個生命之輕。如果輕浮只是和肉體結合,一切似乎平凡庸俗,托馬斯的掙扎在于,靈與肉,輕浮只是一個掩飾,掩飾了內(nèi)心巨大的孤獨。 在我游歷了整個布拉格后,時隔10年,再看《布拉格之戀》,我被丹尼爾·戴·劉易斯當年那張風流倜儻又滿腹情操的臉深深吸引。這個美國演員怎么會長一張這么歐洲的臉龐?而他亦出演了不同背景的歐洲人:愛爾蘭人、英國后裔、意大利導演,不勝枚舉。丹尼爾·劉易斯有一種優(yōu)美而性感的胴體美,那些在和不同的女人做愛時從身體上爆發(fā)出的肌肉紋理、凸脹的筋脈,都滲透著一種雕塑的凝聚力度。這種力度似乎就是雕塑本身,可以在時光荏苒的風景中永存,在塵封的歲月里彌新。在《布拉格之戀》中,丹尼爾·劉易斯扮演的托馬斯那種看似80年代的頭型,在一個白種人身上顯然不會被認為是過時的,不過時的還有“布拉格”這個名字所代表的文藝外延。 我在電影里贊嘆和欣賞著這種男性美。當他和薩賓那在鏡子面前熱情交合,我看到了一種無可替代的性感。我喜歡他的胸部線條、細長的腿,甚至是帶胡茬的臉龐。我?guī)缀跄苈劦剿砩系臍馕?,觸摸到他手腳的一種冰涼。他戴著經(jīng)典的雷朋玳瑁色太陽鏡,開著車,蜿蜒在捷克、瑞士。雖然這些關乎造型、情態(tài)的外在裝飾和整個米蘭·昆德拉被放逐時的布拉格搭不上界,卻是如磁石一般吸引我來到布拉格的美好因由。在由米蘭·昆德拉語句鍛造的電影語言里,我想起一場大雪后,我走在布拉格灰色且霧蒙蒙的街頭,這座有著恢宏建筑的城市給予我的暗調(diào)和冰冷。媒體關注與評論
這是一本青春心靈筆記,沒有重大事件,沒有驚心動魄,只有曖昧、豁達和堅持,這些都讓我肅然起敬——除了我們拼命捍衛(wèi)的個人理想和情感,還有什么最值得在青春的旅途時刻濃墨重彩?——翟頔 專欄作家、策展人 這是一段實實在在的生活經(jīng)歷,因為朝夕相處所以能夠深入城市的脈絡,是普通的居民也是時時觀察的外來者,這雙重身份讓張樸筆端的每一座城市都顯得那么豐富,令人回味無窮,于是他獨自行走的孤獨時光也變成了一種生活化的享受。——杜鵑 獨立策劃人 年輕的心不甘心只看過一個地方的夏天。熱愛時裝與旅行的朋友請一定不要錯過,張樸與您分享的這一趟美妙旅行......那些旅途中的人和事與動人的風景都是這個世界的輪廓,時裝是另一個。觸摸它們,其實是生活的夢想。——上官喆 青年新銳時裝設計師、品牌SANKUANZ主理設計師 他用文化、時尚、藝術以及自我情緒的多元視角記錄隨行,字里行間其實完全是寫作的姿態(tài)。相較于用文字聊以排遣北歐生活的單調(diào)寂寞,我更傾向于相信那是他對于文字的完全熱愛。而這,也是這本書最值得一讀的地方吧。——文林 《外灘畫報》生活版資深編輯編輯推薦
《孤獨要趁好時光:我的歐洲私旅行》編輯推薦:衰老攻占你,生活俘虜你,只有旅行,把你還給自己。旅行不是逃離現(xiàn)狀,而是珍視時光,直面世界,找回自己。一個人的旅行是一種在路上的狀態(tài),是一種孤獨的享受,是一種對時間和生命的致敬,是一種不須尋找意義的意義?!豆陋氁煤脮r光:我的歐洲私旅行》,第一本提倡享受旅行的書,帶我們縱身跳入唯美夢幻的歐洲之海,享受一個人的旅行。這里有最美的歐洲:雨中的柏林、夜色中的阿姆斯特丹、大雪下的布拉格、圣光下的羅馬……這里有多彩的人生:酒吧里的個性歌手、獨立書店里的安靜店主、時裝展上的狂狷設計師、自行車組織里的熱情車手……這里有不老的青春:嬉皮街區(qū)的型人街拍、青年旅社的不期而遇、大海里的縱情暢游、雪夜里的徹夜狂歡……除了青春,還有什么催促我們用盡力氣去給生活繪重彩;除了旅行,還有什么能用這生命織緞錦。享受吧,靈魂老去前,跟著張樸去童話的旅途出走一次!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