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作者: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 頁數:267 字數:200000 譯者:佘卓桓
Tag標簽:無
前言
序 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想,即收集或是再版之前已經發(fā)表過的文稿,是一件很讓人遺憾的事情。作者的心中往往會懷著一股柔情,以慈父般的目光審視自己心智所結出的這些小小“果實”。誠然,為雜志所寫的文稿一般都是有關時事或是一些重大的問題,而且通常是按照題目的要求,迅速完成雜志所要求的稿子。所以,這些文稿有點即席創(chuàng)作的意味,往往堆積一些臨時的材料,作者根本沒有時間就所寫議題進行深入的了解?! 〉@也并不適用于所有類似的寫作。我可以坦誠地說,本人每周為《教會家庭日報》所撰的稿子,專欄名為《人生如逆旅》,其中絕大多數的文稿都并非上述所說的那樣。長久以來,我自己寫下很多文章,甚至還校過稿。因此我并不需要以寫作來養(yǎng)家糊口。這些稿子絕大多數都是一些簡單的小論文,在下筆之前已經長時間占據了我的腦海,在寫作的時候也經過深思熟慮。我收到眾多讀者的來信,內容幾乎都是關于這些文稿的問題。所以,我覺得一些讀者希望能出版一本選集,讓這些文稿以更為固定的方式保存下來。我刪除了所有自己不得不寫的關于當代一些話題的文章,以及所有引起爭議的文章,因為這些文章都不是我愿意去寫的。所刪除的這些文章不論多么缺乏主觀意圖,都會引起讀者的猜疑。我開始這個專欄寫作的時候,因為剛從長期的疾病中復原過來,內心極度憂郁。當時,我生怕自己無法按時完成交稿的任務,雖然我很努力地以樂觀的心態(tài)去寫作,但剛開始所寫的一些文稿還是彌漫著一些不良的情緒——所有這些文稿在結稿成集時也一律被刪略了?! ∥蚁牒喡缘卣勔幌抡麄€系列文稿的寫作目的。在我看來,我們英國人通常所犯的毛病,就是對思想缺乏興趣。我以為,作為一個民族,我們有很多優(yōu)秀的品質——首先,就是堅定與友善的常識,讓我們能以公正客觀的角度去審視事物,免于過度的興奮或是沉浸在難以自拔的憂郁之中。我相信,我們的人民是愛好和平的,遵守秩序與勤勞奮斗的。我們具有真正的謙遜,不會過分沉浸在所取得的成就與功績之中,也不會過分關注誰獲得更多別人關注的目光。我還覺得,我們接受著原則的束縛,而非隨性而為?! 《硪环矫?,我們又是保守與智趣不高的民族,過分看重財富與地位,厭惡分析、猜測與試驗。我們將一些很值得懷疑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鄙視原創(chuàng)與熱情。據我觀察,我們似乎并不怎么關心日常的生活,也不問自己為什么會去相信一些事情,或是自己是否真的相信它們;而在道德層面上,我們則是徹頭徹尾的宿命主義者,相信直覺勝于理智;而且沒有充分認識到,在一定范疇內,我們有改變自己的能力。我們通常在人生早年就固定自己對很多事情的看法,然后還為自己能夠堅持己見而愚蠢地感到驕傲——而這種所謂的“堅持”,亦不過是一種排斥所有反對我們固有看法的證據及話語的習慣罷了。事實上,我們的心智很僵化,缺乏靈活性。再者,我覺得,我們時常漠視這片長時間不受侵擾的土地所積累起來的古老而美好的“珍寶”,因此,我們能不受阻滯地發(fā)展屬于自己的制度。當我漫游英國的時候,常為村村落落都有一座精美的小教堂、古老的莊園以及許多優(yōu)雅的住宅而感到無比驚詫。顯然,要是以前能夠有所記載,每個地方必然都有一段屬于自身美好與細膩的歷史!但是,所有這些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我們都只是漠然視之,似乎這些事物根本不值得注意似的。 所以,在寫作的時候,我內心有兩個比較明確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激起讀者對于生活及性格中一些小問題關注的興趣,了解人性的沖突以及疊加,有一股清新之風拂面的感覺,仿佛這一切是如此難以理解,卻又有趣得如此不可思議——這一切都根源于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關系。我活得越久,就越覺得每一天都充滿著人性交往的無限復雜與美感,感覺到一些很龐大卻又高尚的問題正被逐漸地分解,在漫長的延宕中獲得自然的解決。文明就具有這種巨大的能量,讓人類遠離孤立與敵對的狀態(tài),感覺到自己不能遠離別人,只是自私地循著自己的路線來走;相反,我們是互相依賴的,彼此都應該給予鼓勵與幫助。我們最不起眼的動作或是一閃而過的思想都肯定會影響別人;善與惡都會播下種子,生根發(fā)芽,直到我們在耐心與愛意中漸臻完美。當我更加深入了解人性之后,驚訝地發(fā)現,人其實通常都意識到一些高尚與美好的理想,雖然是以很微茫與不確定的方式表現出來,但他們卻似乎因為在生活中無法實現這些理想而感到悲哀,憂郁地意識到,自己沒有在生活中做到最好,發(fā)揮自身最大的力量。所有那些充滿活力、不斷奮斗、滿懷希望及有感而悲的人們——而不只是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而是超脫于永恒的帷幕——增強了我對人類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的信心。我真心相信,這是一個充滿歡樂的未來,因為歡樂是精神中最原始的天性,是不可能屈服于悲傷與痛苦的。若這些悲傷與痛苦的存在只是為了讓我們最終獲得歡樂與平和的話,那也是可以暫時容忍的。當我們愈加深入地了解自己與他人,就會發(fā)現人類的可能性愈加豐富與復雜;若能讓心靈去追求永恒與精神的話,將目前的一些事情或是物質放在正確的位置,這對我們來說會更好一些。人們常常覺得,這個世界充斥著許多被誤導的情感、悲傷與失望,讓我們?yōu)橐恍└静恢档脼橹疅┬牡氖虑楦械接魫?,為一些小事而惡言相向,固?zhí)的成見難以撼動。而在所有嚴苛的理念中,最為惡劣的,當屬某些人覺得,要是人們不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獲得快樂的話,那他們也最好一點兒都不要快樂。我覺得,這就是英國人性情中最大的一個缺陷——對自身幻想與觀念固執(zhí)的堅持,極度缺乏憐憫之心與相互理解。所以,我在這些文章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向我的讀者解釋自己的觀點,希望他們能夠了解——互相諒解、欣賞、寬容以及兄弟間友愛的極端重要性。若是可以的話,我想說,自己真的希望有生之日能見到這成為現實!我絕不是鼓吹任何人輕易放棄自己一直所珍視的信念。但是,在不去蔑視或是懷疑他人真誠信念的前提下,我們也依然可以堅強與勇敢地秉承自己的信條?! ∑涠?,我試著去喚醒讀者對普通事物的興趣——諸如我們所見的地方,所聽到的言語抑或所讀的書籍,日常簡單的生活體驗等——只要我們愿意去找尋與發(fā)掘的話。精神與心智最為可怕的敵人,就是潛入勤奮之人腦海中沉悶的思想——面對日常生活的骯臟污穢,他們內心難有波瀾,泰然處之;看到人生漂亮的燈火漸次熄滅,表情冷漠,從未泛起再次點亮的念頭;他們悶悶地看著,毫無表情地聽著。但若是人們能捫心自問:“這到底意味著什么?背后隱藏著什么?為什么這些東西會存在,成為現在這副模樣?”我們就可發(fā)現很多讓人震驚與美好的紐帶,源頭可追溯到過往,莫不與現在的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枷肱c紐帶!這就是生活中僅次于人類關系本身最為美好與親切的東西了,而這些并非在我們能力范圍之外。很多人所需的,只是如何去開始,學會去問自己怎樣的問題,在思想或是情感中作怎樣的小試驗罷了——這是我從一開始寫作這些文稿時所面臨的一個簡單任務。在完成這個任務的時候,沒有人能比我感到更加高興。因為,正如我之前所說的,我每天都為生活中那些美好且難以言喻的興趣、美感以及其所蘊藏的秘密,乃至存在的問題而倍感驚訝與興奮——其中有些讓人傷心不已——但仍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希望,因為萬能的上帝在我們背后。在朝圣之旅中,我們所居住的“生命之屋”只有滌盡所有煩憂,方能變成真正宏偉與大氣的地方。正如古時睿智的作家所說的:“一房之立,始于智慧;堅如磐石,成于理解;富麗堂皇,需憑知識!” 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寫于古老的鄉(xiāng)間小舍 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 1912年8月5日
內容概要
本書是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代表作之一,都是經典的對人生進行思考的作品,在西方被譽為劍橋大學留給人間的精神瑰寶。本森教授本來就是個冷人生觀的作家和學者,治學嚴謹,學術建樹頗多,這本書是繼其作品《仰望星空》和《豐富人生》后的又一部全新思考人生和內心自省類的深刻反思作品。
作者簡介
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英國著名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第28任院長。其父親是19世紀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其叔叔是著名哲學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富有文化和著述的傳統(tǒng),也很自然地遺傳到他身上。他曾就讀于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1885~1903年間,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1906年后,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1915~1925年間,擔任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
他的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令人驚嘆的是,他在人生最后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寫下了世上最長的400萬字日記,給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他是一位杰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其代表作有:《日落島》(The
Isles of Sunset)、《曙光中的少年》(The Child of the Dawn)、《無所畏懼》(Where No
Fear Was)、《劍橋教育論文集》(Cambridge Essays on Education)等。
書籍目錄
序
心的惘惑?一
廢墟就廢了嗎?
凡人不能永恒?
朋友,你為何緘默了?
誰說地球應該全部是綠色的?
迷信就是封建?
藝術就是人生?
八卦怎么了?
看書很了不起嗎?
寫信有用嗎?
如果冬蟲沒有吃夏草?
逆耳就是忠言?
何必要下決心呢?
八哥只是一只鳥?
原創(chuàng)就好嗎?
真誠就真嗎?
庸俗就俗嗎?
公開就沒有隱私?
第六感靠譜嗎?
為啥要嫉妒?
自憐有用嗎?
心的頓悟?二
死亡的模樣
首相,首先是一個人
被人曲解的時候
他,只是一個世界公民
詩人的意義
憐憫的尺度
圓滑不易
驕傲的罪與罰
民主好簡單
愛玩是必須的
心碎的解析
像風一樣自由
止戰(zhàn)之殤
心不在焉怎么了
我就喜歡
賭,是一種態(tài)度
其實,英語很簡單
談話的藝術
只為向兒女吹牛
銘言的真諦
歲月的勝利
樂極生悲
牧師的救贖
牧師的布道
外面的世界
心靈的體驗
心的感恩?三
懷念父親
布倫特圓丘
小狗羅迪
我家的老保姆
平和的心
真我的風采
內在的人生
夜半的鐘聲
心不設防
隱士的救贖
秋天歸家的路
詩意地棲息
年輕就是好
寓言的淚水
總有你陪伴
愛的寬恕
章節(jié)摘錄
心的惘惑 廢墟就廢了嗎? 我時常會思忖一個問題,即人類從對廢墟建筑的沉思中所獲取的快感,到底根源于何處呢?凡人可能會自然地認為,樂于見到某個建筑或是教堂——這些給我們帶來歡樂或是虔誠的地方,一些見證著眾多逝去人生,隱逝的榮耀或是幻如青煙的奢華——的殘骸,這里面必然有某種病態(tài)的思緒在作怪。這些殘垣斷壁承載了許多過往的希冀、情感與歡樂,還有數不盡的恐懼與悲傷!我竊以為,這些地方的魅力之一,就是某種“過往美好卻被糟蹋的事物”的那份魅力,感覺到生命的歡樂,勇敢無懼的念頭,宏大的向往。而眼前的一切又是那么的簡單,彌漫著難以言喻的哀傷,往昔這里所遭受的苦難,仿佛滑進了無盡黑暗的淵藪,牢牢緊閉著。也許,這就是那些歷經人生風雨或是想象豐富之人,站在這些古代廢墟之前的感慨吧。當夏日的陽光拂在爬滿常青藤的山墻與崩塌的拱門之時,有一種萬物皆靜與從容之感。此刻,肉身的死亡或是泛濫的洪水,都不能將之湮沒。原來,廢墟本身也具有如此的美感。 我以為,這樣的情感并非古而有之,最早也只可追溯到100年前而已。讓人詫異的是,我們眼前所見到的這些殘垣斷壁,在中世紀的建筑者們眼中,是沒有任何上述的哀婉或是沉吟之情的。他們發(fā)自內心地希望以新式建筑取代古老的。他們也不會想在一座古老或是簡樸的教堂前加上一個宏大前廊之類的東西。他們似乎總是樂于推倒一切,用更有創(chuàng)意的事物加以代替。就廢墟本身而言,他們覺得這只不過是一堆毫無用處與沒有存在意義的石頭而已,頂多也只是一個露天礦場,方便取石而已,雖然這是過往國王與特權階層享受的地方。我們還須記得,自文藝復興時期之后,直到霍勒斯·沃波爾與格雷出現之前,哥特式建筑被人們認為是丑陋與野蠻的,理應被更為經典與結構對稱的建筑取代;反之,人們也只能沉默地忍受著。所以,這種關于古老廢墟建筑的情感,完全是前所未有的。我以為,這是一種很柔和的觀點,有益于心靈與智慧;雖然這可能暴露了我們對提升自身能力方面上缺乏自信的問題。這種情出現感的歸因,就是我們找不到屬于當代自身的建筑,不是勇闖新路,而是不斷地整合與重建過往的路子?! ≌\然,對當代人而言,廢墟往往與快樂的假日時光、野外探險或是野炊等活動聯系在一起。在廢墟身上,又能體現某種野趣、歡笑、幽默或是不同尋常的食物與自身正常身心的休閑狀態(tài)?;叵胛彝陼r期的夏日,在這些地方游玩的情景,試著去解開其中所蘊涵的魅力所在。這些破爛的地方當然不會跟風景秀麗一詞掛鉤,也無法激起什么美好的想象。小時候,我從未在腦海中勾起過往的生活:那些披著盔甲的騎士,穿著嚴實的女人,在守衛(wèi)室及廳室里苦中作樂的情景,從來沒有閃過我幼稚的腦海。我所能想到的樂趣,就是沿著破碎的梯子上匍匐前進,遠眺著讓人昏眩的護墻,窺視著黑暗的拱頂,心中始終懷揣著一個愿望,希望能夠碰巧發(fā)現埋藏的珍寶,在某一個土制的瓷器中找到一大堆古幣,或是在一塊風化的骨頭上找到一枚戒指;這些事情是常有發(fā)生的,為什么就不會讓我碰到呢?我也并不像馬修·阿諾德日記中記錄他八歲大的兒子那樣,在被帶到弗內斯修道院時的那般反應。阿諾德的兒子的綽號叫巴奇。當看到古時馬車孤零零的殘骸,他的內心對這個浪漫氣息地方的一切充滿了驚嘆。也許,這些驚嘆只普遍存在于高度教養(yǎng)的圈子里。這位聰明的巴奇靜待內心洶涌的審美情趣消散之后,突然孩童般特有的恐懼感涌上心頭:“多么骯臟與讓人可怖的地方??!”我想這個天真無邪的念頭、冷靜的判斷,就是一顆自然的心靈在沒有被錯誤的情感、后天的教養(yǎng)蒙塵之前,看到一座巨大建筑化成廢墟之時,理應感受到的憂傷,為之痛惜,心靈雜亂?! 〉珶o論巴奇所說的那句話是源于哪種思緒,也是不可能出自一顆成熟心智思考后的結論。我曾在彭布魯克郡待過一些時日。這個地方甚是荒涼,北風呼嘯,千回百轉的小溪奔向大海,懸崖嶙峋,石島遍布。但這里卻是神奇浪漫建筑的聚集地。越過一個個山谷,可見到封建時期的堡壘——伊洛·海登,卡魯,馬諾比爾——單是這些名字就給人一種震撼!村村落落,都有常青藤覆蓋的石拱據點?,F在的人們很難再去想象過去怎樣的生存狀態(tài),才會造就出與此類似的森嚴、肅穆的居住環(huán)境。片片山嵐,都有一些矮拱、墻厚的教堂,還有一個望風塔,枕著山脊,開著堞眼,高墻輕微地向最高處靠攏。“混合”,這是一個術語——這些建筑在天際劃下了優(yōu)美的輪廓。 冬日沉寂的午后,陽光慘白照射下來,我們不經意間來到了一個名叫蘭斐的地方。我之前還沒聽過這個名字,這個名字讓我有某種極為期待的心情,想要去看個究竟。這里有圣·大衛(wèi)主教的七座房子之一,但因為巴洛主教而使亨利八世不得見。巴洛主教似乎是教會中對于繁文縟節(jié)最為反感的牧師了。他曾與一個被解散了的女修道院院長結婚,她的名字叫阿加莎·維斯本。而他的5個女兒也都嫁給了主教!我不敢妄自對主教的品行加以評論,因為這只是他身旁的人所說的而已。他拆了圣·大衛(wèi)的宮殿,還將屋頂上的鉛金屬賣掉了。他是在蘭斐這個地方與國王道別的。他所喜愛的教子德弗斯是埃塞克斯學院的創(chuàng)辦人。事實上,這位時乖命蹇的伯爵,伊麗莎白時代的受害者與寵兒,正是在這個塔樓上度過自己快樂的青春年華?! ⊙刂鴯{谷往下走,心情甚為愉悅。峽谷下面,就是一座廢墟的房子,周圍的小溪水勢迅疾,水流潺潺,繞著蒼翠的山嵐,緩緩蕩過莎草叢生的牧場,滿溢到灌木森森的峽谷之中??諝馊岷停鹈?。身形龐大的棕櫚樹傲然挺拔于一大片開闊的廢墟墻堵邊上,常青藤爬滿了倒塌的護墻,生機盎然。過往的游樂園現在成了一堵高墻環(huán)繞下的花園。在花園的中央,矗立著一座巧奪天工的小塔。塔的頂端有一個很漂亮的拱形涼亭。這是14世紀圣·大衛(wèi)的主教戈武的得意之作。他留下了很多藝術風格獨特的宮殿。眼前的這幢建筑保存的很完整,沿著小溪旁足有兩個街角之寬,建筑的日期、設計,小塔、堡壘、山形墻、扶垛,上面都覆蓋著常青藤,羊齒植物與藤蔓植物在上面肆無忌憚地生長。牲口被困在拱底之下,花園的工具都儲藏在雄偉的房間里。駐足此處,滿眼綠色的孤獨,溪流在腳下宛轉流淌,風兒刮過叢林,在時間的發(fā)酵下,這些建筑漸成廢墟。 嗚呼!這個地方曾經必然是蘭斐著名的建筑。身處這里,人不禁感懷起來,想著在這個地方為耶穌基督服務的仆人,那些加利安漁民后代的坎坷人生與命運;與此對比的,是世俗的繁華,封建時代的奢華與排場!圣·大衛(wèi)的主教身邊一幫隨從與騎士,甚至還有屬于自己的七幢城堡,幾乎沒有心思去踐行宗教上的責任。但即便如此,教會在讓世界上這文化荒涼的一角充滿了基督的仁慈與教化的功勞,也是不能抹殺的。正因為教會后來趨向于好大喜功、世俗的影響力、財富等誘惑,讓墮落與掠奪成為一種旋律。遵循上帝或是財富的引誘,這是一個問題。選擇是明晰的,勸誡是淺白的。當眼中只有金錢,無論其謙卑的多么高尚,也很難不去為過往純真的生命與真實的流逝而感到惋惜。但是,這些殘碎的高樓,褶斷的護墻,都在散發(fā)出一種信息——上帝的勝利,非憑力量與氣概所得也?! 》踩瞬荒苡篮?? 我坐在大學小禮堂唱詩班的位置上,聆聽一個小男孩站在鍍金的鷹旗下讀經臺上,以幼稚的童聲誦讀著教義。大堂里懸掛著深紅色的帷幕,似將空氣都染上顏色;金黃色的風琴管在帷幕上折射著光。陽光穿透飽經歲月的窗欞玻璃,重重地壓在地上;而精雕的尖頂卻仍是一片黑暗,沒有一絲光線的蹤影。身穿白色袈裟的人一排排坐開,不論是專心致志,或是神游萬里,都正襟危坐,緘默不語,也許惦掛著身前身后事,回憶著往昔激情的冒險,或是憂傷于所有本該做但卻未做的事情;但我想,他們的這些思緒,無疑會因此處的古色古香而蒙上一層柔美的色彩?! ∵@些教義都是如此樸素的箴言!——獻給丈夫、妻子、小孩、主人、仆人、精明或善良之人——希望他們勿要好高騖遠,要享受平實;同時也要去追求高尚與美好的事物,很多舉手投足間難以捕捉的偉大,是最易被漠視的?! ∈种信踔妒ソ洝?,雙眼一行一行橫掃而過。我覺得,沒有比《圣經》中那些傳遞給某些“圣人”的私人信箋或是建議更讓人感動與震撼了:而在他們中,大部分人都只是徒有名字而已!當圣·保羅身陷囹圄,處于不安與逼仄之時寫下的信箋,他是如何也想不到這以后會產生什么驚天動地的影響!在忠實地給予別人建議之后,他的心就會想起朋友們的臉龐,想起那些簡樸之人,于是就將自己的問候與愛語填充于信箋之上。正是這些擁有著平凡名字的男女們以如此溫馨與富有人性的言語將過往的記載傳承下來,然后用如此率真的愛與情感表露出來?! ∷麄円踩缥覀円粯咏邮樟诉@些信息。倘若他們能想象到如這個小禮堂的地方,充滿著肅穆與飽滿的氣息,聆聽著他們樸素的名字在教堂里被大聲地朗誦,以及傳遞給他們的箴言與愛——而且不止在一間教堂,而是在數以千計宏偉的大教堂里——他們會作何感想呢?可能這一切對他們而言,就像置身于傳說中的天庭,風管樂器奏起的音樂在拱頂上久久回蕩。不朽的名聲?也許吧!他們的一切,我們無從知曉,無從考證,就像荒野上豎起的一塊墓碑,上面鐫刻著名字、生卒年以及一些關于此人美德與優(yōu)雅的模糊記載——除此之外,其余的一切都湮沒在茫茫的歷史煙雨間。 亞基布!這個名字在《圣經》里被提到了兩次。從《圣經·新約》的使徒書到腓利門書中,他都是一位“忠誠的戰(zhàn)士”,里面有一段直接給予他的信息。“對亞基布說,務必謹慎,盡你從主所受的職分。”這是屬于他的職責所在。但對于他的一生,無論是在此之前或之后,都一無所知。流傳著關于他殉道的故事,也許是真實的吧。但當時的牧師有何具體職責,他又是如何去將這些信息傳播出去的,我們不得而知?! ∮袝r,我希望《圣經》燦爛的版本之所以成形,不因其功用與儀式,而是因教徒對此發(fā)出由衷的尊敬,從中感受到閃耀智慧與莊重的聲音。當一封長信被翻譯時,里面諸如“thou”(古,汝)與“ye”(古,你們)的字眼,使內容散發(fā)出古典文獻的味道,就好像是一位聲名隆盛的主教出于自身的尊貴地位,寫信給其他的一些高貴人士。當圣·保羅向歌羅西人講述這封信內容的話語在勞迪西亞被復述之時;而當這封信在向勞迪西亞人講述后繼續(xù)在歌羅西的教堂里復述,在一個擠滿崇拜者的雄偉建筑里高聲齊誦羊皮書上的經文,讓人覺得一切都是極為正式莊重的,忘記了現實中這些言論是多么的樸實無華。這封信的內容曾真實地在一間破舊的房子里,對著許多普通的人朗誦。一位布道者可能將信的內容寫給他的幾位老友。人們也會逐漸對信的內容失去初時的新意?,F在,基督教已然成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并與權勢、世俗以及受人尊敬的事物相聯系。人們早已忘記了基督教在其雛形之時,是多么讓人覺得新奇、猜疑,覺得不合常規(guī),或是所謂的平等——當時似乎只有一小撮人以全新及不確定的信息來自我安慰。當時,基督教無足輕重,所以才能從所有的成規(guī)與偏見中解脫出來。那些篤信這封信箴言與愛語的人,當時無疑被鄰居們視為走火入魔、滿肚憤懣或是自我幻想的人。因為這些人不安于過往沿襲下來固定模式的生活,而是任由自己的想法趨于狂野、極端,沉湎于躁動不安的意淫之中,這一切竟是皆由一位無足輕重、情感熱烈、脾氣暴躁、四處游蕩的牧師的布道所致。此人不知從何來,現在終因攪起混亂而被繩之以法,正身陷囹圄。歌羅西這座小鎮(zhèn)當時正逐漸沒落,貿易交往銳減,往日榮光不再。但當時,那些安于現狀的理智公民必然鄙視這些深受新觀念影響的少數狂熱分子,他們必定對這些新思潮的興起無奈地搖著頭,投以深深懷疑的目光。而那些敢于接受新觀念的人必然感覺,自己正在做一件不切實際與不受歡迎的事情,而且沒有任何回報!這是我們必須考慮到的各個方面?;浇坍敃r還不是一種富有影響、傳統(tǒng)深厚與為人熟知的力量,而是給人新穎、不安與危險的感覺。我敢說,當年在歌羅西傳播基督教的使徒們的日子肯定不好過。他們必然亟須從圣?保羅所給予的愛語與箴言中汲取營養(yǎng),以保持信念?! ∵@不單純是一封具有安慰意味的信箋——圣·保羅對于其中的一些教義是深感憂慮的,具體是哪些內容,他自己也很難分辨出來,只是覺得某些雜質混淆于信念之中了。對此,他是極為認真嚴肅的。大眾對這封信也并非全盤滿意,有些內容是錯誤的。我們很難想象,給予丈夫、妻子、主人、仆人的樸素箴言竟會如此漫不經心地出自圣·保羅之口。他必然是已經聽說了一些錯誤的行為以及別人的誤解,就好比一片雜草叢生的田野,要想獲得豐收,就必須要將雜草連根拔起。但是,醞釀已久的情感最終還是噴涌而出,這也許源于圣·保羅激情的文字的秘密所在吧。他寬廣的心能讓善男信女們樂意去接受,從此再也難以忘懷。圣·保羅對于任何過錯都難以容忍,他懷著憤怒、悲傷與激昂的心情去寫作。但最后,世人對他的印象,卻是一張張著名經典的臉孔、一個個手勢以及一句句友善的話語。而臨別之言,總是那么充滿善意純真的愛?! ∷羞@一切都是那么神奇——超越了想象之域。如斯古老的信箋與祝福,時至今天,仍然充滿著全新的活力,感染著無數的心靈。圣·保羅對亞基布所說的話,也曾對眾人說過。亞基布最后終于找到了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當這份工作的新意與興奮感逐漸褪去的時候,他必然會感到有些厭倦。圣·保羅當時對他也不是百分百地有把握,但還是將如此樸素的箴言告知與他。亞基布的確有這種天賦,但他會好好利用嗎? 我們無須像與官員或是教士交談時,使用那么專業(yè)的詞匯。而對教士而言,這就意味著一種宗教儀式。這也許不是一件很正式的事情:演講的義務,照顧生活貧窮的基督徒,保持教會的團結。無疑,他在別人眼中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他舉止得當,心靈善良,能將內心所想表達出來。也許,他之前也有屬于自己的工作。他可能是一位店員,抑或只是一位普通的工人。但他是無愧于圣·保羅的“忠誠戰(zhàn)士”這一稱號。即便現在成色還不足,但將來等這些信條的力量漸漸彰顯,他終將會得此殊榮的。 漫談了如此之多,亞基布的形象從黯淡的過往瞬時耀出一絲光亮。他原先有自己的工作,并且做得很好,雖然有時不很細心,但生活仍在繼續(xù),苦樂有常,人生如常。他就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做著工作,收獲甚微,一生默默。許多偉大的將領、法官、政治家都早已為世人淡忘,但亞基布卻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的名聲。而他所依賴的,也許就是被我們稱為“運氣”的東西吧。但試想一下這種“運氣”的微茫吧。圣·保羅在囹圄中寫的一封信,交由一位忠實之人的手中,漂洋過海,穿山越嶺,最終落到了一些老朋友的手上。而這一過程在歷史的過程中,竟然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這些保存下來的信條,讓我今天也能聆聽到的。之前已經歷盡千山萬水,跋涉無數,飄飄然兩千年過去了,仍舊如故。絕不是僅靠運氣所能解釋的。 我想,當我們在教堂里聽到《圣經》的朗讀時,心靈中若能更多地感懷一下此般思緒的話,會覺得更加有趣,為這一切非同尋常的本質而感到驚訝與感動。但很多人卻理所當然認為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許,我們嘗試去安靜地冥想,亞基布這個名字以及他所做的事情,在充滿心機、計劃、希望與興趣交錯的大腦中,蕩起層層漣漪,難以交融,更難說去改變些什么!毋需多少思想,即可有此番思緒。那些艱苦“取經”的過程,很多書籍都有涉獵。我們只需自問一下,就會仿佛置身于黑暗的過往,基督教的光芒從茫然混沌黑暗的大地上,悄悄冒出來,分布得很疏散,慰藉了成千上萬人的希望,帶給他們生活的真諦,細聲訴說著生命的秘密與永恒。世界轉變的步伐是蹣跚的,生活以及生活的煩憂重重地壓在你我的肩上。就在此時,上帝派來了諸如圣·保羅這樣的人,告知我們,生命被無形的鏈條緊緊拴住,從我們熟知的朋友與鄰居到那些帶給我們莫名恐懼與希望的素未謀面的人身上,都是如此。接著翻著手中古老的文字記載,呈現出一幅人類在歲月中緩慢前進的冗長歷程,極盡視聽,只為追尋這封信箋中傳遞出的光明與聲音。渺遠的思緒與情感將我們緊緊抓住,朝著黑暗的更深處、更遠處跋涉,在上帝的心房里找尋最終的歸宿?! ∨笥?,你為何緘默了? 多年前,我有一位無所不談的好友。我們可以談論書籍、人物趣事、地域風情、事件影響與思想深度等方面的話題。大學畢業(yè)之后,他改變了許多。他受到了一些影響——具體的影響,我不便明說。我逐漸意識到,再次遇見他的時候,再也很難與他進行坦率的交流了。我想,他可能是對很多事情抱有一定的成見吧。要是談到某件事情,他會說自己不喜歡八卦;若是某人的名字被提及,他會說此人是他的朋友,所以不想進行評論;若是某個想法被提出來,他會說,顯然這個想法在他眼中是神圣的,不容他對此進行任何討論。他這樣說的時候并沒有顯得語氣唐突,而是相當的謙和。因此,我們的交流完全失去了以往的坦誠。但對我來說,談話的樂趣卻完全在于此??赡芩忻篮玫氖挛?,都是會慢慢逝去的吧。我覺得,我們對彼此的尊敬沒有任何改變,我毫無保留地信任他。若是需要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向他提供幫助,一定會盡力地給予滿足。我想,遇到相同的情形,他也會這樣做的?! 〉牵勗?、討論與發(fā)言的自由隨和的感覺早已不見蹤影,因為害怕觸碰到他的情感與敏感的神經。 我說這些,并不是為了說明自己仍保持著一顆開明的心境。我甚至愿意準備相信,在此事上,他是處于正確的一方,而我則是錯誤的。我并不質疑任何人有那樣做的權利,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于我們該在哪個層面上將事物神圣化,而是在于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有權利要求別人對此保持沉默,讓別人同樣覺得這是神圣的。問題關鍵在于,人們是否在這個過程有所得失,抑或牢牢地抱住自己的一個觀點,始終無法去認同別人,或因任何反對的聲音而倍感痛苦?! ‘斎唬@純粹是如何對事物進行界定的問題。誰也不敢說自己所抱有的信念、感想或是觀點都是十分神圣的,不允許他人對此有所質疑或是進行討論。我所疑惑的是,將自身所持的觀點看得那么神圣,然后要求其他人都不準對此反駁或質疑,這種做法是否明智呢?這個世上,很多事情都只是我們主觀上的一己之見罷了。世上一些最為美好的東西,諸如宗教、美感與情感都屬于這一類性質的。一些人可能對某些觀點抱著深沉且不可動搖的信念,可能真心希望別人能分享他們心中的這些信念。但是,畢竟這些信念只是個人從人生閱歷演繹出來的想法而已,他人可能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觀感。在我看來,倘若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絕對正確的,那么進步就無從談起了。討論某個觀點的時候,我更傾向于給任何反對聲音一種支持,想聽到任何合理的反對意見。這種反對的意見可能讓我信服,改變我之前觀念,但我絕不贊同交流中任何的支配與操縱。我想,無論在任何話題上,在人生早年就將自身所有的觀點打包封存起來,不愿再作任何改變與增添,這算不上是一件讓人歡喜的事情。真正的堅持,并非去固守一個觀點,而是在看到道理擺在眼前,隨時準備去作出改變?! ∵^去,那位朋友跟我說的很多話都是極為真實且富有意義的。我能明白他的觀點,也知道他那樣說是有道理的。但是,倘若人們不愿意作出妥協(xié),是很難真正獲得全面的視野。我記得曾與一位朋友發(fā)生過爭論,當時彼此的立場都很堅定。我對他說:“我并不贊同你的觀點。要是你能深入解釋的話,也許,我會另有一番看法。”“不,”他說。“我無法去加以解釋。在我看來,這些觀點都是無可置疑的。它們是如此之神圣,我甚至都不想向那些沒有與我分享這一信念的人訴說。在這個話題上發(fā)表自己的想法,我覺得是一種褻瀆的行為。” 在我看來,他這樣說就故意將談話中的坦誠都抹殺了。他似乎深信,人與人之間是無法進行經驗的交流。我們必須要承認一點,人生尚有許多深沉宏大的莫測與神秘有待挖掘。每個人的閱歷都是有限的。要想獲得真正的內涵,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世間萬物,而要看到別人到底是如何做出他們衡量的標準。讓我獲益匪淺的人,基本都是那些心智清明,愿意傾聽別人的觀點,坦誠地說出心中所想的人。急躁、鄙視甚至嘲諷都是阻礙彼此進行友好談話的障礙。對交流真正有所幫助的,是雙方真摯的憐憫之心,認可對方有不同意自己觀點的權利。 當然,肯定有人會說:“喔,要是某人對一個信念的感受十分強烈,那么他就應該語氣強硬地表達出來,這是贏得道德制高點的做法。”我對此不敢茍同。也許,一顆軟弱的心在某時沿著堅強意志的道路前行,能夠有所獲益。但是人生與進步的真諦在于,我們可能在某個時刻獲得屬于自身真正的觀點,而不是全盤地接受別人的觀點。 所以,我覺得,要是某人發(fā)現自己對反對的聲音越來越不耐煩,每當遇到的時候就想將持不同意見者斥之為愚蠢或不敬,覺得自己越來越容易感到震驚,那么,他不應該覺得這是一種堅守原則的信號,相反,這可能是他失去與人友愛與基督教徒憐憫之心的前兆。教條主義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讓彼此慢慢疏遠,讓人退守到個人的思想堡壘之中。這樣做給人帶來極大的災難,眼前所得的一時利益并不能失去的東西相提并論?! 〉牵腥擞謺f,努力讓自己擁有更為寬廣的憐憫之心,難道不會弱化果敢與決心嗎?答案是:絕對不會!無論何時,表現出騎士般的風度,這才是個人力量最為優(yōu)雅的體現。對自身力量毫無感覺的時候,就是其力量最為強大的時刻。一旦我們意識到到可以讓別人順從自己的意愿,讓他們閉口緘默,讓他人服服帖帖,此時,我們正深陷可怕的誘惑之中。這個誘惑的微妙之處,在于讓我們意識到自身純潔、高尚的動機。我們可能會采取果斷堅決的行動去抵制這種誘惑。若是我們強迫別人服從,最好還是要給出自己的理由。有時,若不得不要求別人去順從自己,最好也要認識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別人發(fā)自內心的服從,而不是嘴上的唯唯諾諾?! ∵€有,要是這種“自我禁閉”的思想盛行,這將給彼此間真摯的關系帶來莫大的傷害!在此,我并不是指那些“熟人”——與他們相處的時候,我們必然要有所謹慎。但即便對“熟人”而言,這種思想帶來的傷害也是無法估量的。我想,彼此間越來越親密的時候,就該敞開心扉,坦誠相待,這有益于所有人。遇到一位可以讓自己拋開所有姿態(tài)與做作的朋友,不理會這些成人社會禮節(jié),無話不談,把酒言歡,言及心中所想,談及心中所憂,這是怎樣的一種快慰呵!讓人毫無拘束、放開心胸的人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將他人最好的一面激發(fā)出來。誰也不愿意生活在一個虛偽的世界里。我們展現的謹慎與羞怯,只是遠古那個充滿戰(zhàn)爭與敵意時代的殘存而已。那時的人們出于原始的恐懼感,不敢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對年輕人來說,某種程度的緘默是必需的。因為年輕人有時要比老年人更容易“口不留情”,喜歡挖苦別人,舉止還不夠成熟。當人的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最好試著慢慢地褪去偽裝的羞怯與自私的謹慎,卸下對別人的提防,活得就會更加開心舒暢?! ∧硞€晚上,我與一位名人坐在一起。他很有禮貌,顯得很友善,但卻不愿意說些真誠的話語。也許,他覺得我將話題轉移到個人信仰或是觀念問題的做法,是十分魯莽且唐突的。但這些都只是自己的猜想!他從不談及個人的喜好,也不說一些坦率的話。所以,我感覺自己就像坐在一尊精美的雕像旁,雕像是由堅實的大理石做成的。晚餐后,我遇到另一位名人。好運最終還是降臨到我頭上。我與他就如何平衡社交與獨處這一問題進行了有趣的交談。期間,我們言談甚歡。他說了很多讓我耳目一新、極富魅力的話,讓我獲益匪淺,這些都是我希望去銘記的。他并沒有讓我感覺自己人微言輕,或是他與我交談似乎是給我榮耀的印象。他只是讓我覺得很和藹,能夠用極富魅力的語言坦誠地分享自己的信念與經歷。我覺得他與我同道中人,彼此都走在朝圣的旅途之上。他也深知,這是一段極為有趣、奇妙、充滿歡樂與神秘的旅程,希望以驚奇的閱歷、無盡的希望以及強烈的欲望來掩埋路途的冗長乏味。遇人則滿懷歡欣,坦率,不留猜忌,也不急于張揚自己的個性,這才是獲得真正影響力的秘密所在?! ?hellip;…
編輯推薦
1)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第28任院長經典作品?! ?)全球銷量過億冊,有19種英文版本。 3)影響歐美大學人的不朽傳世作品?! ?)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教授唯一一部論述內心自省的經典作品?! ?)美國AMAZON和BARNS&NOBLES兩大網絡書店原版銷售數據:精平裝版本、大字本及KINDLE和NOOK電子書銷售合計超過5740萬冊。海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