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北京工藝美術(shù) 作者:龔賢
內(nèi)容概要
《千巖萬壑圖》長卷,縱二十七點八厘米,橫九百八十厘米,紙本,墨筆?,F(xiàn)藏南京博物館。卷末自署“癸丑嘉平半畝龔賢寫”,鈴“龔賢印”朱文方印。為康熙十二(1637)年之作,是年,龔賢五十五歲,正當盛年。這是一幅近十米的長卷,寫江南大自然秀麗的景色。披展畫卷,江山頓入眼簾:山巒起伏,群峰聳峙,懸崖飛瀑,江渚浩蕩,叢樹茂密,云霧飄渺,有村舍樓閣,隱現(xiàn)其間,漁舟水亭,靜依水面,但仍然是倪瓚式的空無一人,畫面洋溢著一種靜寂、蕭索,清謐、幽雅的氛圍。畫卷以積墨法繪寫,樹木摻以橫點、大渾點、介子點、尖葉點等多種方法,上深下淡,數(shù)遍點染。山石用雨點皴、豆瓣皴、刮鐵皴多次皴擦積染,用較強的墨色黑白對比和虛實濃淡的變化,畫出了山石堅凝沉雄的質(zhì)感。房屋、小舟、溪水、煙靄等也渲染有度,渾然一體。這幅長卷是龔賢山水畫的代表作,是其畫作獨特風(fēng)格的集中體現(xiàn)。龔賢喜用老辣樸拙的筆觸,沉著穩(wěn)重,禿筆與尖筆兼用。禿筆,取之圓潤蒼勁,勾屋、皴擦、畫樹和點苔蒼老有力。龔賢用筆主張“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準確、簡練而流暢有變化。畫家程正揆在贈龔賢的詩中道“鐵干銀鉤老筆翻,力能從簡意能繁”,這很好的點出了龔賢在用筆上的特點和成就。他提出筆法、墨氣、丘壑、氣韻作為畫家四要,主張作畫要中鋒用筆,并且要古、健、老、蒼,才能避免刻、結(jié)、板之病,頗為精辟。龔賢用墨,以層層積墨見長,雖不用潑墨,實具有潑墨煙潤淋漓的效果,頗有宋人的用墨特點。其畫山石樹木,中鋒用筆,蒼勁古樸,并用積墨法作反復(fù)皴擦積染,多至十幾層,墨色極為濃重,但仍有深淺、濃淡、明暗等細微變化,山石樹木渾然一體,僅在陽面或輪廓邊緣處留出些許高光和堅實的輪廓,效果強烈,具有渾厚、蒼秀、沉郁的獨特風(fēng)格,成功的表現(xiàn)了江南山水茂密、滋潤、幽深的特征。龔賢的畫法分兩類,世稱“黑龔”和“白龔”。他善用黑白對比的技法,前者濃密蒼茫,后者簡淡雅潔。他在《龔半千課徒畫稿》中稱“非黑,無以顯其白;非白,無以利其黑”。這幅《千巖萬壑圖》是龔賢的盛年之作,成熟之作、巔峰之作,是龔賢山水畫技法及其獨特風(fēng)格的集中體現(xiàn)。2003年這幅長卷曾遠赴美國紐約展出,美國的觀眾十分驚訝其筆墨與西洋畫的素描竟如此相通。
作者簡介
龔賢(1618-1689),又名豈賢,字半千,又字野遺,號柴丈人,江蘇昆山人,晚年遷居金陵(今南京)。早年值明末戰(zhàn)亂,在外漂泊流離,晚年在南京清涼山定居,置地半畝,筑屋數(shù)間,空地上栽竹種花,取名“半畝園”。龔賢性情孤僻,一生布衣,以賣文、賣字、賣畫,課徒教畫為生。作畫勤勉,畫名漸隆。為“金陵八家”之首。工山水,遠宗董源、米芾、吳鎮(zhèn),近師沈周,但并不一味摹古,而注重寫生。其畫作之取材、布局、用筆、用墨盡顯其渾厚、蒼秀、沉郁之獨特畫風(fēng)?,F(xiàn)代著名畫家黃賓虹、李可染都從他的畫法中得到了啟迪。傳世著作有《草香堂集》、《畫訣》、《柴丈人畫說》、《龔半千課徒畫稿》等。傳世畫作有《清涼環(huán)翠圖》、《隔溪山色圖》、《木葉丹黃圖》、《千巖萬壑圖》等。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